人物
时段
朝代

總集類
別集類
赴哀,赴哀而情敬伸矣。(《通典》九十九)

又书

  庾扬州以拜舅姑拟之庙见,同先配而后祖。寻 陈钅咸
子之讥郑忽,“是不为夫妇,诬其祖矣”。郑云:“配谓同牢食后祭,无其敬神心,故曰诬其祖。未三月而祭,非
以回心。始近姜桂焉。 肃宗己丑。延陵公下世。公哭擗如不欲生。时所生母尹夫人。患肿危剧。内脓外坚。医言 针子
无以责功。须人吮可以汁出。公在庐哭不绝。气薾不能起。委身健仆背上。入以吮母夫人肿。口盈汁始吐出之。历 (第 533L 页)
   宣王不籍千亩。虢文公谏曰云云。柳子非曰云云。
周自后稷躬稼而有天下。继世之君世守之。其意若曰天子后妃亲耕与蚕。所以不忘本也。又若曰使吾子孙。知民业之艰也。又若曰宗庙粢盛祭服。不可以尊贵而不躬。所以敬祖宗也。不徒曰示民以吾犹耕而已。而农者曰吾业之重也如此。吾业之不贱也如此。吾业之不可怠也如此则有之矣。不忘本一善也。知民艰二善也。敬祖宗三善也。先民劝农四善也。一籍而四善备焉。一不籍而四善废焉。孔子观鲁之郊禘而叹周公之衰。 陈针子
见郑忽之先配后祖而知不能育。籍田国之大政。独不足以卜兴败欤。柳子指谓礼之饰。而不知礼意之本则陋矣。 (第 482L 页)
朱子曰。以理求之。舞位必方。岂佾少人多哉。盖从杜元凯之说。而不以服虔为是也。
郑公子忽。逆妇而后祖。 针子
以为诬祖。盖婚礼所以合二姓之好。上事宗庙者也。故纳采也。问名也。纳吉也。纳徵也。请期也。皆筵几于庙。 (第 133H 页)
 夏。城中丘。书不时也。(隐七年)〇讲曰不时者。为其夺农时也。孟子陈王道于齐梁。不夺农时。为第一义。古者民皆业农。游食者少。故兴功不时者。春秋讥之。后世游食者多。民不缘亩。则土木之役。反或救荒。此足以观世变也。
 郑忽先配而后祖。 针子
曰是不为夫妇。诬其祖矣。(杜云郑忽先逆妇而后告庙。 隐八年。)〇讲曰朱子家礼纳采告祠堂。亲迎告祠堂。 (第 372L 页)
哉。
昏义。贾公彦曰据士身自昏。敖继公曰主言士之适子娶妻之礼。二说盖相须而备矣。左氏传郑忽如陈逆妫。 陈针子
讥其先配后祖及楚围言布几筵告庄共庙而来之文。论者遂谓昏礼当有告庙之礼。然考之古经而无之。盖冠礼之不告 (第 482H 页)
甚精。盖忽未尝娶齐女。则不应于齐女。有同车之礼。既说同车。知非齐姜。而忽如陈逆女。则与陈妫矣。 针子
以先配后祖。讥其不能育。则国人固有言矣。忽入郑之后。齐人谋纳突。以忽辞昏之憾也。下说孟姜之美。深致其 (第 368L 页)
在庙。明女是先祖之遗体。不可专辄许人。终古论昏礼者。往往引左传楚围言告于庄共之庙而来及郑忽先配后祖。 针子
讥之之语。以为夫家。亦当告庙。考之士昏礼。夫家唯问名。而卜也即庙。而馀则未闻。且命 (第 14L 页)
 

言媢嫉之久。不可支也。古谚曰。千人所视。无病自死。与此同。
奔獐顾。放获兔。
 言贪乎彼。失乎此也。
言人言。冷粥餐。
 言言它人之言甚易。易也如啜不热之粥。何难之有。 针子
偷。贼大牛。
 言观其小者。知其大者。 (第 118H 页)
针子
之偷。虽小。推其心则可贼牛也。
闻则疾。不闻药。
 言毁己之言。闻则不平。不闻愈于闻也。
藁鞋头。菊 (第 118H 页)
冀于后。此类亦是奸。岂待巧言令色。务以悦人。文过遂非。要以欺世。然后始为奸乎。此言直是向心窝上。八一 针子。
)
忝戒示人(戊申)
忝。说文忝本字。长笺从天心。会意以天求心。每自惭愧寓戒也。此意尽好体察。因以窾 (第 173H 页)
有小岛。岛中。有孤竹君墨台庙。城南数里许。有首阳山。乃一峰孤山也。行到野鸡墩点心。过沙河驿新店。夕宿 针子
店。凡行九十里。路过七家岭。见耿推官藏炮之处。立木碑记之矣。
二十六日。晴。点心于板桥店。早到丰润县 …… (第 272H 页)
十里。深河驿三十里。榆关二十里。抚宁县十五里。双望堡三十里。永平府三十里。沙河驿四十里。新店三十里。 针子
店二十里。丰润县四十里。沙流河堡三十五里。玉田三十五里。别山堡四十里。蓟州三十里。邦均店三十里。三河 (第 273H 页)
亦不当恝。更愿黾勉供职。期于宦成名立。以副衰门之望。而方壸鱼鸟之乐。姑置之度外幸甚。呵呵。蒙赐十一介 针子。
室人得之喜甚耳。适得二柄扇送上。分与其一于子重戚贤如何。此物虽已失 (第 219H 页)
 为始柔懦。不能自主。凡事一委于乡所吏胥。出役捧纳之间。多有凭依作弊之事。邑民但知有土豪。而不知有太守。上年。其子司马时。称以庆席所用。补民厅贸贩木。取用太滥。已有人言。而今年春夏间。又称补民厅兴贩。贷出古州仓米二百石。备载一舡。送于安州平壤黄州等处。贸木而来。以其五同。置于官厅。任意私用。终无去处。所贷仓米。未及充偿。而瓜限已满。虑有后患。以白纸, 针子,
缨子等物。分授各面约正。散给民户。折价徵米。而一户或有给缨子一项。而捧米一斗者。或有给纸三张,针三介 (第 169L 页)
  针石说
按南针者。非为地面方针也。(非是从一面专指一方也。)乃为天经圆针故也。乃因中极而向地面。圆于地表。从北极而向南极。周乎天经者也。是以自我东而视之。北极亦在 针子。
与中州阳城无异同耳。是为圆针周于天经故也。(其少近壬分者。其地心之少差于极处故耳。)若是方针也则地差 (第 543H 页)
一度。针当移一分。在阳城。北辰若居当 针子。
在东国。北辰当差壬边。不应如是之同在子分也。
 缝针者。是极枢臬景又在癸分之谓也。(针偏丙位)(第 543H 页)
 不佞学识懵陋。只得谨守朱子说。而他无所闻。今以录呈。孝子诚信之心。于此必有所处。
答李季周(壬寅十二月)
邈在遐陬。声闻虽即(即恐则)不通。慕用之私。日有悬悬。不意兹今远投珍函。抚存深至。且示先集一脔。事面隆厚。自揣悚戢。即兹玄律盛仪练啬。此暮年旅泊。只为口食。一枝易安。渐成并州耳。伏惟兹字书。始虽有程,陈

两编。程约而难究。陈絮而易倦。适其中而要且备者。其惟此乎。不惟关于初学。凡病于肤皮者。皆作顶门上 针子
可矣。兹用誊置家塾。俾相讲读。而仍诵良工心独苦之句。使知先辈嘉惠后学之意耳。三颖。珍谢不能已。馀岁穷 (第 444L 页)
 徐居甫。()问今妇人。()入门。()即庙见。()盖举世()行之。(𥳄)近见乡里诸贤。()颇信左氏先配后祖之说。(𥳄)岂后世纷纷之言。()不足据。(𣼩)莫若从古为正否。(𣼩)朱先生答曰。左氏。()固难尽信。(𣼩于𤤮)其后()说亲迎处。(于𣼩)有布几筵告庙而来之说。(𥳄)恐所谓后祖者。()讥其失此礼耳。(左传。隐公八年。郑 公子忽如陈。逆妇妫。 陈针子
送女。先配而后祖 (第 528L 页)
针子
曰。是不为夫妇。诬其祖矣。非礼也。何以能育。注。礼必先告祖庙而 (第 528L 页)
行。故楚公子围称告庄共之庙。今郑忽先逆妇而后告庙。故曰先配而后祖。 针子
见其事而讥之。)
  颇信左氏先配后祖之说云者。盖谓乡里诸贤信左传所讥郑忽先配后祖之说也。今居甫之问 (第 529H 页)
。无所讥二字。故使人难晓也。盖左传 陈针子
所讥之意。则以为郑忽将以亲迎而来陈也。不先告于祖庙。而径来逆妇。是为先配后祖云。而诸贤错认此文。以为 (第 529H 页)
郑忽自陈迎妇而归。不先告于祖庙。而径与妇为配。故 针子
讥之也。遂因以迎妇入门。即庙见为礼也。先生所答之说。以为左氏他说固难尽信。然此说则有据。其后说亲迎处 (第 529H 页)
。有楚围布几筵告庙来郑之文。则今 针子
所讥郑忽者。似指将行之时不告庙。而不指已归后不告也。此则左氏不为无据也。据左传则楚围事。在郑忽后。故 (第 529H 页)
 客气最是大害事。小子与人交际。每多客气之发。盖人非我。何惬我意。只是不思之甚。小子悠泛度了。忘了先人遗训。亦负叔祖训诫。至于倾赀失学。此罪何敢逃也。玆敢赋一绝仰白。早孤坠厥学。志业全迷方。愿下一 针子。
出入戒谨常。
不自省察。则何以自知其病。苟自知其病。则药便在此。人皆知砒霜之杀人。故虽赏之而不食。若 (第 551L 页)
曰知之而不能改。则是知之未真也。因其已知。益加深思以究其极。则当有刺骨之痛矣。祖宗基业之存亡。自家身计之得丧。所系不轻而重。深加兢惕。所谓一 针子。
只在此一绝诗。日三复此诗。深望深望。
  (第 551L 页)
巡面劝农后。因叙次赋古诗一则。
雨前役役事祈灵。雨后因作劝农行。劝农之乐吾能识。躬亲十年规已成。一封 针子
钱四叶。约束使僮严立程。原头先计人头数。一一现在无缩盈。慰以作苦勤趍事。令人感发油然情。男颜欣欣女颜 (第 419L 页)
此地旱乾有名之地。而见方水不胜用。今番雨水之太洽可知也。抵中兴。日已昏矣。今日行过为四十五里。而所用 针子
七百八十四封。钱文三十一两五戋二分也。使令辈之奔走各坪。竟日作苦。见极可闷。而所谓轿军。无非生手弱质 (第 220L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