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经序录序(归有光/)
予昔承乏汴藩因识宗室西亭公脩学好古有河间大
雅之风尝得 唐李鼎祚
周易集传椠版行于世又为诸
经序录几为经之传注训诂者皆载其序之文使世之
学者不得见其书而读其序固已知其 (第 27b 页)
司马迁班固序传扬
雄法言序篇云尔今民间法言列序篇于其篇首与学
官书不同槩可见也 唐李鼎祚
又取序卦冠之卦首则
又效小王之过也刘牧云小象独乾不系于爻辞尊君
也石守道亦曰孔子作彖象于六爻之前小象 (第 18a 页)
于道者惟
伊川氏之书而己然伊川专于言理而本义则又兼言
象占易有圣人之道四焉合程朱之书庶乎备矣其他
李鼎祚
之纂集训解熊过来知德之殚力象数其亦
辅程朱之不及者乎尚书则伏生口传二十八篇作传 (第 15a 页)
琅琊梁邱贺二则始于焦延寿而东郡京房受之
二则始于费直而郑元王弼等皆传之至唐孔颖达作
正义独取王弼之学 李鼎祚
之集解则取郑而舍王陆
德明之释文则宗京而尚数及程朱出而后理与象两
明焉尚书遭秦火后百萹亡缺幸得济南伏 (第 9a 页)
   送赵仲然赴循州长乐县主簿序
新安赵仲然生朱子之乡读朱子之书而尤专意于易
夫易未易明也皇羲始画一奇二耦二而八八而八八
其图大不盈尺而天地万物悉具其中学不至知天者
未之或知以之而筮则其用之一端也文王周公本诸
其画系之以辞虽为占筮设事则民用言则圣蕴是以
如天如海莫可窥测夫子十翼以来明之者几何人哉

汉魏至唐注释非一 李鼎祚
集三十馀家其大概可睹已
宋代诸儒汉唐所未有皇羲之画邵子明之矣文王周
公之易则亦各明其所明明理至程子而 (第 5a 页)
 曝书亭集卷四十二
          翰林院检讨朱彝尊撰


 跋(一/)
   李氏周易集解跋
唐著作郎资州 李鼎祚
集子夏以来易说三十二家又
引张氏伦朱氏仰之蔡氏景君三家注及乾凿度合三
十六家题曰周易集解自序称一十卷 (第 1a 页)
斯为完书晁氏

志惜其失七卷盖误信新唐书艺文志目录也或以其
书宗康成排辅嗣然绎其序有云王氏略例得失相参
仍附经末是未尝全排辅嗣论者未之察尔由唐以前
易义多轶不传藉此犹存百一宜西亭宗正获之亟以
开雕近则流播者多海盐胡氏常熟毛氏皆有刋本矣
唐史论经学易有蔡广成诗有施士丐礼有袁彝仲子
陵韦彤韦𦶜春秋有啖助赵匡陆淳论语有强蒙独未
鼎祚
唯宋史礼志追赠赞皇子而元四明袁桷集谓 …… (第 1b 页)
资州有 鼎祚
读书台今未审故迹尚存焉否也
   书周易本义后
朱子易本义析为十二卷以存汉志篇目之旧较之程
子易传依 (第 2a 页)
  姓伟
汉食货志临菑人姓伟注姓其姓也伟其名也○昔人
有以星星令属对者或对曰字字以为绝奇若姓姓氏
氏子子皆可对也

  穼衷 李鼎祚
周易集解所引姓名晋人有穼衷穼音森其字
从木从穴穼亦希姓姓氏诸书不载也
  刘卲之卲从节不从阝
刘卲字 (第 16b 页)
学者犹可求也然有象外之象则非思虑意识所能及
矣而况于立例以求之乎 李鼎祚
缀辑于王氏弃掷之
馀朱子发后出而加密丁易东继之而愈详圣人立象
之妙终不可见作象略象学既明则因象以得意 (第 4a 页)
也学易
者于此求之足矣若夫古今学易者精微之旨无过
于王辅嗣韩庸伯之流宋人一往抺杀则过也纂集
之家远则 李鼎祚
近则俞琰熊过近代之谈易者自
李卓吾管东翁之外时未免为时人讲章兔园册子
若欲一一取之恐尼父之韦编有不胜 (第 17a 页)
   次韵假省掾
妙笔翻空历杳茫更驰紫电骋沙场珠玑已缀三千牍
斧藻能成十二章易水台高招国俊广寒路近裛天香
相君盛德怜驽劣给烛分茶与激扬   再次韵

白头归隐发荒荒那识当年古战场文雉朝阳金吐绶
潜虬迸雾火为章才超董贾文如织语压渊云墨有香
会见彤庭冠多士始知我辈陋宣扬
  挽诗
   谢尚书
学易书台地(资州有 李鼎祚
读/书台榭公治易)词林起壮猷家空辞蜀
道禄薄度南州(曾知封州复/为广东仓曹)爱石云生坐看书月过楼
(第 19b 页)
  周易义序
周易口诀义六卷本名周易义史文徽所著也文徽名
徵河南人宋人避御讳作證自荆南田氏书目误以为
唐宰相魏文贞公之书绍兴中续编四库书目亦因之
至昭德晁氏始正其讹陈振孙谓三朝史志巳载其书
非五代人则唐季是巳其人本末不可考崇交总目谓
史氏直钞正义略删节以便讲习故以口诀名之今观

其书亦有不同于孔氏者如临彖八月有凶正义主荀
氏以为三阴之否文徽主何氏以为四阴之观则崇文
目所云亦未尽然也但其谈义理而略象数则王韩之
家法耳唐人经学最草草见于史者不过数家易祗推
蔡广成一人广成所著启源十卷外义三卷明人一斋
书目尚列之而予未之见其馀则阴洪道陆希声东乡
助高定诸家恐皆无存者其幸得存者 李鼎祚
集解乃
所以辑三十六家之绪言在唐人说易别为一派其馀
则郭京邢璹之书然则文徽易义足备正义以后之一
种不 …… (第 1b 页)
东莱之例无巳请以俟诸异日因即书
以为序
  高氏春秋义宗序
诸经笺故既多必有集大成者出而摭拾之周易则

鼎祚
房审权尚书则林少颖诗则吕东莱戴岷隐礼则
卫正叔周礼则王与之而春秋则吾乡高端叔也端叔
为澶渊功臣琼之后 (第 10a 页)
  唐经师从祀议
唐之经学可谓衰矣初年尚有河汾教育之馀风能以
经术立言自后诗赋日盛而经学之衰日复一日稍有
讲明其际者不能以中流之一壶挽末俗然使无此数
人则经学将遂为哑钟是亦不可不稍存其学派也今
世从祀孔颖达其实颖达生平大节有玷圣门故愚尝
欲黜之而进陆德明以其大节也其三百年中有为兼

通五经之学者陆氏而后曰褚无量曰马怀素曰王元
感曰元行冲专门名家之学三礼则魏文贞公徵其后
有成伯玙易则 李鼎祚
蔡广成春秋则啖助赵匡诗则
施士丐斯数人者犹能守先圣之绪言以传之后虽其
言未必醇而不为无功于经言乎其人 (第 7a 页)
  重雕经典释文缘起
   九经古义序
 卷三
  序二
   吴槎客子夏易传义疏序
   李既方补 李鼎祚
周易集解序
   校本韩诗外传序
   春秋内传古注辑序
   仪礼注疏详校自序
   重校方言序 (第 9a 页)
   新刻古文孝经孔氏传序(丙申)
表章遗书莫先于经近代之伪撰者若张商英古三坟
书吾衍晋文春秋楚梼杌丰坊子贡诗传申公诗说之
类其言举无可采而好事者为传之此则过也然如张
霸之百两篇时君既知其伪撰矣而爱其文辞亦使之
流传于世连山归藏古无著录而隋唐志始有之今见
于诸书所引用者其文类斑驳可喜子夏易传见于陆
德明孔颖达 李鼎祚
所引者于训诂名物为详相传以
为张弧伪作弧唐人也孔陆诸人宁有不知而肯轻相 (第 14a 页)
饬人与子夏之学极相近宜其于
此有深契焉是将于易辟荆榛而堙鸿水又不仅为西
河氏之功臣巳
   李既方补 李鼎祚
周易集解序(乙卯)
汉儒解易之书至多今皆不可得见唯唐资州李氏所 (第 2a 页)
  经序录序(代/)予昔承乏汴藩因识宗室西亭公修学好古有河间大
雅之风尝得 唐李鼎祚
周易集传椠版行于世又为诸
经序录凡为经之传注训诂者皆载其序之文使世之
学者不得见其书而读其序固已知其 (第 15a 页)
纣也唐孔颖达作正义以弼为本 李鼎祚
集解排弼而
宗康成其后郭京陆希声胡瑗皇甫泌苏轼等解易者
不下百十家朱子谓秦汉以来考象辞者泥于术数而 (第 3a 页)
于道者惟
伊川氏之书而已然伊川专于言理而本义则又兼言
象占易有圣人之道四焉合程朱之书庶乎备矣其他
李鼎祚
之纂集训解熊禾来知德之殚力象数其亦
辅程朱之不及者乎尚书则伏生口传二十八篇作传 (第 15b 页)
  周易广义略序
余尝读左氏传曰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
有数知象居理数之先又读系辞广八卦知六十四卦
中凡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者无不于此乎探赜索隐乃
益叹今人读易尽废象不讲何异擿埴索冥自以为昭
昭揭日月而行也然余之为广义则仍主辅嗣仲达之
注疏与伊川之传以推衍考亭所未备然后博引 李鼎
集解诸书盖意在即象以显理而非欲离理而专求 (第 28b 页)
  日寓夔门之卧龙山巴川阳枋偶书

日每一昼夜一周天行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若
月每一昼夜行不及日十二度有奇行一月为日所及
而晦程伊川先生常言日月之行无高低恐或不然常
思日若不高则月何以受光且晦日光尽体伏则月都
不明是日在月之上故月全无光常闻先贤说五百年
天运一大周日月重轮合体必有圣人挺生若是重轮
合体则见日高于月明矣魏伯阳参同契云晦至朔旦
震来受符三日出为爽震受庚西方八日兑受丁上弦

平如绳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七八道己讫屈折低
下降十六转受统巽辛见平明艮直于丙南下弦二十
三坤乙三十日东北丧其明参同又于晦朔言天地媾
其精日月相掸持圣人不虚生上观显天符言日月合
璧也(按此言纳甲之法考 李鼎祚
周易集解载虞翻易/传云日月悬天成八卦象三日暮震象月出庚八)
(日兑象月见丁十五日乾象月盈甲壬十六日巽 (第 24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