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集類
別集類
詩文評類
曲類
玉堂遗范
门下跨千里之山河察五城之风俗海物惟错民庶实
繁作我藩侯斯为重寄膺是任选其惟信臣通议大夫
检校工部尚书兼少府监充内中尚使上柱国袭岐国
公食邑三千户实封二百七十户赐紫金鱼袋李燧钟
鼎垂休勋庸袭庆擅文武之全致蕴公忠之大经用富
机权学赡韬略智足成务词能饰身屡更惟月之曹亟
践执金之贵峤南著招抚之绩泾上重训齐之名英烈
之门尔实为冠(一作/继)于戏乃祖乃父克成元勋惟子惟 孙合 异常宠是用擢尔于优散之地复尔于节制之雄
拥吾朱旗往镇青社尔其敷我雨露脩吾政刑竭舟款 (第 1b 页)
门下跨千里之山河察五城之风俗海物惟错民庶实
繁作我藩侯斯为重寄膺是任选其惟信臣通议大夫
检校工部尚书兼少府监充内中尚使上柱国袭岐国
公食邑三千户实封二百七十户赐紫金鱼袋李燧钟
鼎垂休勋庸袭庆擅文武之全致蕴公忠之大经用富
机权学赡韬略智足成务词能饰身屡更惟月之曹亟
践执金之贵峤南著招抚之绩泾上重训齐之名英烈
之门尔实为冠(一作/继)于戏乃祖乃父克成元勋惟子惟 孙合 异常宠是用擢尔于优散之地复尔于节制之雄
拥吾朱旗往镇青社尔其敷我雨露脩吾政刑竭舟款 (第 1b 页)
余亦同病莫保其生知我者以为忠亦已鲜
矣庶乎数世之后朋党稍息以俟知音耳
春秋无贤臣论 孙 合
春秋列国周之诸侯受周之封分为五等五等之下臣
为陪臣陪臣于诸侯君父也诸侯于周王亦君父也陪
臣于周义犹大 (第 14b 页)
矣庶乎数世之后朋党稍息以俟知音耳
春秋无贤臣论 孙 合
春秋列国周之诸侯受周之封分为五等五等之下臣
为陪臣陪臣于诸侯君父也诸侯于周王亦君父也陪
臣于周义犹大 (第 14b 页)
矣
朱云欲以上方斩马剑断佞臣头斯言当矣后代有类
于此者其臣可以范雎为师表张禹为鉴戒
春秋无贤臣论 (孙合/ )
春秋列国周之诸侯受周之封分为五等五等之下臣
为陪臣陪臣于诸侯君父也诸侯于周王亦君父也陪 (第 15b 页)
朱云欲以上方斩马剑断佞臣头斯言当矣后代有类
于此者其臣可以范雎为师表张禹为鉴戒
春秋无贤臣论 (孙合/ )
春秋列国周之诸侯受周之封分为五等五等之下臣
为陪臣陪臣于诸侯君父也诸侯于周王亦君父也陪 (第 15b 页)
有所思(卢仝)寄远(李白)
伤悼七
答宋主簿兼贻游旧(卢藏用)对酒忆贺监三首(李白)
哭玄英方干先生 (孙合) 吊王将军墓(常建)
国殇(孟郊)
第十六卷之上 诗壬(揔七十四首)
古调歌篇五
知已九 …… (第 19a 页)
感寓诗三十八首(陈子昂)感寓七首(张九龄)
感寓(权德舆)效陈子昂感寓二首(司空图)
古意 (孙合) 咏史二十一
咏史十一(李华)咏史(高适)
咏史二首(释皎然)咏史二首(刘禹锡)
…… (第 24a 页)
人文化成论(吕温)质文论(李华)
文章论(李德𥙿)
经旨五
编年纪传论(皇甫湜)卜世论 (孙合) 春秋无贤臣论 秦穆谥谬论(皮日休)
太甲论(阵越石)
让国一
吴季扎 (第 35a 页)
伤悼七
答宋主簿兼贻游旧(卢藏用)对酒忆贺监三首(李白)
哭玄英方干先生 (孙合) 吊王将军墓(常建)
国殇(孟郊)
第十六卷之上 诗壬(揔七十四首)
古调歌篇五
知已九 …… (第 19a 页)
感寓诗三十八首(陈子昂)感寓七首(张九龄)
感寓(权德舆)效陈子昂感寓二首(司空图)
古意 (孙合) 咏史二十一
咏史十一(李华)咏史(高适)
咏史二首(释皎然)咏史二首(刘禹锡)
…… (第 24a 页)
人文化成论(吕温)质文论(李华)
文章论(李德𥙿)
经旨五
编年纪传论(皇甫湜)卜世论 (孙合) 春秋无贤臣论 秦穆谥谬论(皮日休)
太甲论(阵越石)
让国一
吴季扎 (第 35a 页)
故山南逸士曾君墓志铭
呜呼世未尝无才也不用于世则其才不可得而见山
南逸士曾君才之可用而不获用者与君长予二岁予
兄事之所居限一岭相距十五里自幼相聚相知至老
而君先逝矣予其能无悲乎君警敏倜傥年十二而孤
已工进士诗赋才名自负富贵竞罗致为子弟师中值
革运邻寇蜂起逃难备尝险艰黠猾并缘新政鱼肉旧
民循常蹈故者往往家毁躬瘁君雍容其间抵巇如夷
匪但自庇又以庇人悉复早年所丧先业日进月益赀
浸以羸一族子一族 孙合 志扶树人称三曾云习俗颓
靡之馀儒族流风幸未泯绝三曾力也盖君干略最优
忘年折行不相猜疑用克恊济议论明决 (第 11a 页)
呜呼世未尝无才也不用于世则其才不可得而见山
南逸士曾君才之可用而不获用者与君长予二岁予
兄事之所居限一岭相距十五里自幼相聚相知至老
而君先逝矣予其能无悲乎君警敏倜傥年十二而孤
已工进士诗赋才名自负富贵竞罗致为子弟师中值
革运邻寇蜂起逃难备尝险艰黠猾并缘新政鱼肉旧
民循常蹈故者往往家毁躬瘁君雍容其间抵巇如夷
匪但自庇又以庇人悉复早年所丧先业日进月益赀
浸以羸一族子一族 孙合 志扶树人称三曾云习俗颓
靡之馀儒族流风幸未泯绝三曾力也盖君干略最优
忘年折行不相猜疑用克恊济议论明决 (第 11a 页)
陈彦博
恩赐魏文正公诸孙旧第以导直臣云阿衡随逝水池
馆主他人天意能酬德云孙喜庇身生前由直道殁后
振芳尘雨露新恩日芝兰故里春勋庸流十代光彩映
诸邻共喜升平代从兹得谏臣
前定录云彦博元和中与谢楚同为广文生梦一官司
列几案上有尺牍如金字者问之曰明年进士之名见
其名在三十二从上二人皆李姓而无楚名明年果如
梦二李即李顾行李仍叔也时元和五年明年楚于于尹躬
下擢第
白居易为翰林学士奏云今日奉宣令撰李师道请收
赎魏徵宅还其子孙甚合朕心允依来奏者臣伏以魏
徵太宗宰相尽忠辅佐以致太平在其子 孙合 加优恤
事关激劝合出朝廷师道何人辄掠此美伏愿明敕 (第 16a 页)
恩赐魏文正公诸孙旧第以导直臣云阿衡随逝水池
馆主他人天意能酬德云孙喜庇身生前由直道
振芳尘雨露新恩日芝兰故里春勋庸流十代光彩映
诸邻共喜升平代从兹得谏臣
前定录云彦博元和中与谢楚同为广文生梦一官司
列几案上有尺牍如金字者问之曰明年进士之名见
其名在三十二从上二人皆李姓而无楚名明年果如
梦二李即李顾行李仍叔也时元和五年明年楚于于尹躬
下擢第
白居易为翰林学士奏云今日奉宣令撰李师道请收
赎魏徵宅还其子孙甚合朕心允依来奏者臣伏以魏
徵太宗宰相尽忠辅佐以致太平在其子 孙合 加优恤
事关激劝合出朝廷师道何人辄掠此美伏愿明敕 (第 16a 页)
论魏徵旧宅状 李师道奏请出私财收赎魏徵旧宅事宜
右今日守谦宣令撰与师道诏所请收赎魏徵宅还与
其子甚合朕心允依来奏者臣伏以魏徵是太宗朝宰
相尽忠辅佐以致太平在于子 孙合 加优恤今缘子孙
穷贱旧宅典卖与人师道请出私财收赎却还其后嗣
事关激劝合出朝廷师道何人辄掠此美依宣便许 (第 15a 页)
右今日守谦宣令撰与师道诏所请收赎魏徵宅还与
其子甚合朕心允依来奏者臣伏以魏徵是太宗朝宰
相尽忠辅佐以致太平在于子 孙合 加优恤今缘子孙
穷贱旧宅典卖与人师道请出私财收赎却还其后嗣
事关激劝合出朝廷师道何人辄掠此美依宣便许 (第 15a 页)
遐追山二庙碑
欧阳公以五代少全节之士深为叹恨推原其故谓自
白马清流之祸士气丧而人心坏吾以为是时天下崩
裂文献脱落盖亦或有其人而世竟泯然未之知者如
唐自司空图韩偓梁震罗隐而外尚有如许儒之不屈
于梁王居岩之不屈于吴朱葆光颜萒李涛之不屈于
楚 孙合 之不屈于吴越黄岳之不屈于闽张鸿梁炅之
不屈于汉皆不愧为唐之贞士而史臣失载尝欲合为
一卷以补欧公之憾且 (第 3a 页)
欧阳公以五代少全节之士深为叹恨推原其故谓自
白马清流之祸士气丧而人心坏吾以为是时天下崩
裂文献脱落盖亦或有其人而世竟泯然未之知者如
唐自司空图韩偓梁震罗隐而外尚有如许儒之不屈
于梁王居岩之不屈于吴朱葆光颜萒李涛之不屈于
楚 孙合 之不屈于吴越黄岳之不屈于闽张鸿梁炅之
不屈于汉皆不愧为唐之贞士而史臣失载尝欲合为
一卷以补欧公之憾且 (第 3a 页)
跋韩侍郎致光赠吴颠尊师诗
予尝以欧阳公唐书叹天复天祐后无节义之臣推原
于白马清流之祸士气丧尽有以致之然恐当时尚有
其人特遭五闰丧乱遂失之耳因追为搜缉补作唐遗
臣一卷其已见于史者曰司空侍郎图韩侍郎偓罗隐
梁震辈此外尚有如 孙合 陈向之徒尚得十馀人亦稍
慰欧公之憾然莫能尽也韩侍郎丙寅在福州有赠吴
颠尊师诗曰饮酒经何代休粮度此生迹 (第 2b 页)
予尝以欧阳公唐书叹天复天祐后无节义之臣推原
于白马清流之祸士气丧尽有以致之然恐当时尚有
其人特遭五闰丧乱遂失之耳因追为搜缉补作唐遗
臣一卷其已见于史者曰司空侍郎图韩侍郎偓罗隐
梁震辈此外尚有如 孙合 陈向之徒尚得十馀人亦稍
慰欧公之憾然莫能尽也韩侍郎丙寅在福州有赠吴
颠尊师诗曰饮酒经何代休粮度此生迹 (第 2b 页)
柏无预于岁寒也幸生不讳之时阐潜表微于今为盛
而使苦心亮节不得表见于班管甚者如刘遗民 孙合
竟为史臣之所遗是后死者之愧也博讨于忠义卓行
隐逸之科而归之于至是愿进不佞而教之幸甚幸甚
移明史馆 (第 29a 页)
而使苦心亮节不得表见于班管甚者如刘遗民 孙合
竟为史臣之所遗是后死者之愧也博讨于忠义卓行
隐逸之科而归之于至是愿进不佞而教之幸甚幸甚
移明史馆 (第 29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