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總集類
別集類
   杨行敏
   张怀
   赵湘
   杨持
   李聪
   徐介
   李士元(共一卷/)
    冯道之

   徐谦
   杨达
   杨逵
   魏兼恕
   贾彦璋
   欧阳瑾
   李叔卿
   熊 (第 127a 页)
臣之捐身报国若王蠋袭遂张巡文天
祥之为皆率天下之人相趋以死则生人之类绝尤不
可之大者必若萧瑀之于隋唐 冯道之
于五代朝仇暮
君然后为疾风劲草然后为屹若巨山不可动而以为
贤乎哉吾见其率天下之谀生畏死贪宠饕荣若犬彘 (第 23b 页)
乡原矣顾于胡广冯道有取焉何也
盖李氏奇人盛气喜事而不能无事以济世为贤而不
以遁世为高故喜称胡广之中庸 冯道之
长乐绝不喜
叔度之无事今李氏书方盛行于世恐览者不察也余 (第 6a 页)
猛毒宁食野葛无食五石宜急焚其方以绝万世之祸
沈括言唐人诗多有言吴钩吴钩者刀名也刀弯今
唐用之
谓之葛党刀按吴越春秋阖闾既宝莫耶复令
国中作钩曰能为善钩者赏之百金吴作钩者甚众而
有人贪王之重赏也杀 (第 22a 页)
    守在四夷论(牛僧孺)守论(杜牧)
    战论 断刑论(柳宗元)
  临御四
    机权论(机上权下 冯用之)
王言论(李德𥙿)
    英杰论
  諌诤一
    忠諌论(李德𥙿)
  嬖惑二
    近倖 (第 35b 页)
    战论

    断刑论(柳宗元/)
   临御四
    机权论二首(机上权下 冯用之)
    王言论(李德裕/)
    英杰论
   谏诤一
    忠谏论(李德裕/)
   嬖惑二 …… (第 1b 页)
  机论上           冯用之
机者机也经纬天下织综人事而已矣机者微也发之
至微 (第 12a 页)
用之
至广大人行之则合于道细人窃之则阶于
乱合道所以济世阶乱所以灭身济世机之利者也灭
身机之害者也知利而不 …… (第 12a 页)
去而权不可无迅雷发则群物惊大风起则万汇振严
霜冽则众木落迟日升则百卉秀孰为此者曰天地也
天地尚或 用之
而况于人乎夫休祥不见则中庸之君
不能力行而济于圣咎徵不作则残暴之主不能革心
而至于道福其善君子所以知 (第 17a 页)
  阴符经
阴符经非黄帝书盖出后汉末唐人文章引用者惟吴
武陵上韩舍人行军书有禽之制在气一语梁肃受命
宝赋有天人合发区宇乐推一语 冯用之
机论权论两 (第 14b 页)
   杜介熙熙堂
崎岖世路最先回窈窕华堂手自开咄咄何曾书怪事
熙熙长觉似春台白砂碧玉味方永黄纸红旗心巳灰
遥想闭门投辖饮鹍弦铁拨响如雷
(王文考灵光殿赋旋室㛹娟以窈窕咄咄用殷浩事巳/见十一卷和赵郎中诗注老子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
(登春台神仙传殷七七每醉歌曰琴弹碧玉调炉养白/朱砂白乐天诗红旗破贼非吾事黄纸除书无我名投)
(辖陈遵事详八卷和苏州太守诗注鹍弦铁拨开元贺/怀知事已见八卷古缠头曲注唐文宗时内库有二琵)
(琶号大忽雷小忽雷五代史补 冯道之/
子能弹琵琶以皮为弦世宗号绕殿雷) (第 7a 页)
止我非尔私凡人有
心以已为则无穷之瞻系此贞石
   王氏子葬述
人之常情莫羡于久生莫不幸于夭折而孔光 冯道之
长年人之丑之也以为不如包羞而疾死颜渊伯鱼扬 (第 17a 页)
气日骄爱謟言者志日惰
狄仁杰之失身武后与 冯道之
徘徊五季其罪等耳君
子深鄙于道而不责于仁杰者道为身谋仁杰为唐谋

曾子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然亦惟不甚 …… (第 30a 页)
孙今功德如是祥祉如是其善持之可知矣
元仁宗时成纪县山移御史马祖常言山不动之物不
动而动由在野有当用不 用之
贤在官有当言不言之
佞谈灾祥若此不惟足以歆人主之视听而潜格其非
心学者读之亦足以广识见新文思引伸触类 …… (第 32a 页)
不若目见之为真论世不若亲履之为实王猛
与坚情同鱼水与垂职在联班坚垂之衷曲猛探之熟
矣必有亲见垂终不为 用之
迹坚终必罹祸之兆谏之
愈力而信之愈坚不得已而出谲术以济事老臣之谋国 …… (第 38b 页)
昆崙震居东北而与坤相连雷复地中也巽居西南而
与乾相连风姤天下也先天之图皆天 道之
自然也
杨龟山作伊川易传序曰先生著易传未成书而得疾
将启手足授门人张绎未几绎卒故其书散亡无善本
后谢 (第 41b 页)


* 冯用之
:
用之。天宝朝官金部员外 (第 01a 页)
  我生不辰,彼人是哉!夫宋有章童,然后有南渡;晋有戎衍,然后有东迁。古未有奸臣在内,而暴敌不横行于外者!古未有征士在外,而鄙夫不牵制于内者!罄南山之竹,未足书秦桧之奸;翻北海之波,何能洗 冯道之
耻!国非后蜀,乃有世修绛表之李家;事本前因,岂真再生复仇之李闯(俗对古,盖时论谓「李某为李闯复生报仇 …… (第 115 页)
  夫乾坤俶诡,不伤两曜之文明;海宇缤纷,岂蔑六经之制度!秦政灰火,唾骂千秋;黄巢清流,悲惨一世。此惟暴君之稔恶,抑或乱贼之殄氛。从未有窃立国家,竟使文武道尽;割分土地,坐令人物气衰。荒仓颉之台,依稀鬼哭;禁西河之馆,彷佛儒坑者也。何乃鼙鼓声来,璁珩韵远;锡院典虚,圜桥事渺。痛圣水之湖枯,叹教山之柱圯!单于五部,入居汾、晋之邦;鹄仓九头,来据淮、徐之野:安溷乎赑屃碑前,系马于凤凰楼畔。鲜卑军士,析旌楔以为炊;板楯蛮官,破罘罳而倚足:遂使草玄亭毁,注易堂

空。关闽之香火顿湮,太乙之藜灯遂熄。经神萧条于屋漏,书库沦没乎淹中。兵燹万家,安见乡先生之室;枌榆扫地,奚论古有 道之
宗!鹿港地处奥区,逵临海甸;奓人烟则万瓦鳞鳞,诧人文则群才觺觺。蛇珠在握,孝标、孝绰之家;象笏盈门, …… (第 122 页)
  嗟乎!遇卓女于成都,正相如埋头之日;顾左君于闾巷,亦孟公愤世之时。知此者,可与读此诗矣。



   施梅樵诗序

  诗穷而益工,由来尚矣。故自古词人靡不荐经祸难、阅历沧桑,是以李太白有蜀 道之
吟、庾子山著江南之赋。夜郎迁谪,猿鸟助其锦心;荆郢流离,风鹤资其骚怨。虽飞卿之集,不少钿蝉、金雁之词 …… (第 138 页)
何论于明德、新民、修齐、治平也!士之学者惟以倖进为务,师儒之教者惟以巧宦为荣;学者、教者毫无一讲求实 用之
人。然则战国、唐以下之坏,尚有师儒以振之;而今日之坏,并无师儒以复之矣:其不至胥天下而绝读书种子者, (第 158 页)
不止也。
  当此大坏之时,士生其间,苟有惕然难安之意、慨然有 用之
思,即为閒气所钟者。乃不幸上无育才之人、下无育才之师,又不幸困阨之、弃掷之;吾恐颠连无告、沦落无成, (第 158 页)
而斯人尚可赖乎?是又所望于一、二有 道之
朋,相与摩砺而激进之也。乃今日又多唯诺成风、容悦面谀,识有如君所言者。君来书云云,可谓深切矣!而犹有 …… (第 158 页)
为傲;言多磊落,则苏轼为狂。是以车将出而辄回,交欲广而旋绝。天荆地棘,频歌行路之难;鸟道蚕丛,不思蜀 道之
易。而君顾乃逾分相知,异常见取:此仆所以鼓伯牙之操而神往子期、弹贡禹之冠而情深王吉者也。
  诘朝分 …… (第 172 页)
  罗隐下第,方寸乱矣;落落寞寞,书斋孤坐。忽空际霹雳符下,欲催作「省志」操觚人;彼时正蒲留仙所谓「天地异色」者,何暇及此也!此一役,须以有用精神置诸无 用之
地,拉杂写出,不啻如兔园夫填兔园册子,与文人笔墨大风马牛。盖「地志」如说家常,又如番市搬杂货、如老妪 (第 176 页)
  王安石
安石之狼狈。先知者多矣。苏洵以为必为大奸慝。李师中以为眼多白。恰似王敦。必乱天下。吕献可弹其必乱朝廷。则其必有所以然者矣。然而司马公以下皆取之者。以其不爱官职。不耽声色。有操守者也。盖其不爱官爵不耽声色。非其德性有定力也。眼多白则其心猜险刚戾。故好名之欲。能有所不为也。执拗之性。偶然撞着好事则为好事。而其实非性之也。安石酷爱冯道。以为五季之名士。伊吕之流。匹夫冯道初年以士自名。远女色救贫乏。多有可取者。及出身而事四姓十主。皆为佐命劝进之臣。专是浊于富贵者也。安石歆艳。以为名士。其心即 冯道之
心也。此岂不爱官爵者哉。尽食钓饵。自欺之甚者也。自欺者无所不为。若使契丹执神宗而入汴。安石必先称臣矣 …… (第 317L 页)
难字亦不能识者也。
  苏子瞻
子瞻家学。全是纵横家智力权数之术。而文之以儒者也。以管晏之糟粕。为治 道之
胎骨。以文章之英华。为人 (第 318H 页)
道之
极则。方其始出中州也。三苏之名。脍炙天下。莫之敢抗衡。自视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忽有河南程氏兄弟者出 …… (第 318H 页)
  赵师𢍰
师𢍰为侂胄犬。古今孰不笑之。然师𢍰官工部侍郎。是宰相也。以金官玉佩。乘朱轮辟人而行也。岂非魁然丈夫人也。及其嗥于丛薄。视之则犬也。夫患得患失。昏夜乞哀。胁肩谄笑者。皆不嗥之犬也。人生世间。能免为不嗥之犬则幸之幸也。
  珠实金蒲萄
赵犬作镂金蒲萄架。明珠为实。馈侂胄。夫此物 用之
何处。玩之何益。创意造作者犬也。受而喜悦者贼也。此即商辛所为奇伎淫巧也。在国亡国。在家亡家。欲壑逆辙 (第 322L 页)
。败轴如山。而金脚珠驷。扬鞭稛载而趋之。昼夜不息。送古迎今。将翻天穴地而后止。末至西洋东倭之伎巧。遍于中国。则金蒲萄还是卖饼家笆子边物也。宫室园亭。衣服饮食。佩用什器。其馀无 用之
玩好。淫亵之机巧。皆陈炀隋广之所不曾梦。蜡薪玉炊之所未尝谋。府寺郡邑。日夜所营造。都是金葡萄。邮亭街 …… (第 322L 页)
为人皇氏之民欤。
  论河洛图说
先天图。乾南坤北。是天地定位之义也。天赢于南。日月星辰皆就之。凡天 道之
可见者徵于南。故南为乾之位。坤之北亦然矣。然此是天地自在之体也。无以见其行变化之用。故乾卦因其见行之 …… (第 334L 页)
六之居北也。肺为金脏而乃居五脏之上。其叶则九也。即九以金数而处于上之理也。莫非先后天本非相离。迭为体 用之
实理。而引而宣之则近而吾身之肢体荣卫寤寐言笑。细而草木昆虫之生息动静。莫非图书之證也。
礼说(说本二 …… (第 335H 页)
敛。亦失生时本形。但当以枕衣等物支两肩。使与胸前平而如生时仪象可也。大抵今时广板极难。以狭板苟联白边 用之。
大不如削去白边。付板 (第 336H 页)
用之。
此等不可与拘儒论也。
不忍死其亲。是饮食居处奉养之节。不忍遽变于生也。谓小小节目。可以生之而无碍者也 …… (第 336H 页)
。宜其举世滔滔而终无一得者矣。
世人于主材则不必预备。临时觅得。而近来主材甚贵。故十之八九。都是不堪 用之
材也。况丧家不能亲自监造。泛嘱匠人。造卖工匠。岂有能知义理者几人乎。能致敬尽诚而造之乎。且栗木易缺。 …… (第 337L 页)
受服。若去粗皮则过于鲜矣。只当练麻 用之
为得中。以用顈之说推之。葛去粗皮可知矣。 (第 339H 页)
 〔引證〕晋书卫瓘为中书郎。时权臣专政。瓘优游其间。无所亲疏。甚为传嘏所推重。当时称为宁武子。〇案此所谓胡广之中庸。 冯道之
明哲。儒者解经有误。其祸天下而毒后世如此。经也者。世教之本。风俗之原。故君子慎之。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 (第 201L 页)
 孔曰邦有道当食禄。君无道而在其朝食其禄。是耻辱。〇案孔说似乎无病。然失本旨矣。义理虽本如此。语势不然也。耻也二字。上承八字。不可中截为二段。〇君子之道。可以仕则仕。(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可以止则止。(如不可求。从吾所好。)邦有道则羽仪。邦无道则色举。或为禹稷之胼胝。或为颜回之箪瓢。斯之谓义也。若夫削觚(一作瓢)为圜。同流合污。自守胡广之中庸。以取 冯道之
富贵者。君子之所耻也。乡人善者好之。乡人恶者好之。孔子耻之。治乱之皆食禄。犹善恶之皆见好。斯其所以为 …… (第 291H 页)
 

〔质疑〕集注云宪之狷介。其于邦无道。谷之可耻。固知之矣。至于邦有道。谷之可耻。则未必知也。(又云小廉曲谨。济得甚事。〇语类云原宪只是一个吃菜根的人。一事也做不得。)〇王草堂曰原思在圣门。亦表表者。集注以为无 用之
人。不知夫子当日何以使之为宰。岂夫子知漆雕开之可使。子羔之不可使。而独不知思。昔汪信民云人咬得菜根则 …… (第 291L 页)
 纯曰下学。犹下问也。颜斶曰是以君王。无羞亟问。(句)不愧下学。(战国策)

学者。就下而学也。〇案夫子固不耻下问。(朱子云圣人亦须下学。如问礼问官名。未识须问。)然圣人谦卑。不宜自言下学。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句)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 道之
将行也与。命也。 (第 307H 页)
道之
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皇氏本于公伯寮下有也字。)
 马曰伯寮。鲁人。(史记云伯寮。字子周 (第 307H 页)
。)愬。谮也。(邢云诬子路以罪。)〇朱子曰子服氏。(案子服。孟孙氏之别族。)景谥。伯字。鲁大夫子服何也。〇邢曰夫子谓季孙。〇邢曰季孙有疑惑之志。(孔云季孙信谗恚子路。)〇郑曰吾势力犹能辨子路之无罪于季孙。使之诛寮而肆之。有罪既刑。陈其尸曰肆。(邢云秋官卿士云协日刑杀。肆之三日。)〇邢曰大夫已上于朝。士以下于市。〇补曰朝者百官府署之所列也。考工记曰面朝后市。〇补曰君子仕。将以行道。然 道之
行废。有命在天。非一伯寮所能为。(言谗愬不足以动心。诛戮不足以迓命。)〇案古注读至惑志绝句。(今从之 …… (第 307H 页)
 吴曰市朝。不过连言之。左传晋杀三郤。尸诸朝。杀董安于。尸诸市。贱者在市也。
 齐曰子路非王佐之才。家臣非卿相之位。而孔子以公伯寮之愬。为关吾 道之
行止何也。鲁为公室之蠹者。莫如季氏。孔子为政于鲁。大率欲 (第 307H 页)
裁其僭。而勇于承令。以出藏甲堕郈费者。子路也。伯公寮(公伯寮)愬子路。固将假以沮孔子也。故孔子不为子路祸福计。而为吾道兴废计。然吾 道之
行与不行。系于天之祐不祐。而不系于寮之愬不愬也。景伯尤诸人。而孔子委之天。孟子于臧仓之沮鲁侯。亦归之 …… (第 307L 页)
 何曰有心。谓契契然。(侃云契契。谓心别有所志也。诗云契契寤叹。〇邢云大东毛传云契契。忧苦也。)此硁硁者。徒信己而已。亦无益。〇朱子曰此人闻磬声而知心。则亦非常人。(知。古人于琴声中。知有杀心。)硁硁。石声。亦专确之意。〇案硁硁者。磬之本声。(义见前)夔击之硁硁。鄙夫击之亦硁硁。非孔子之磬。别自硁硁也。硁硁岂贬辞乎。闻磬声则知习乐矣。知习乐则知其有行 道之
心。岂必有蔡仲郎之妙解。万宝常之神通。然后方可以知有心乎。闻琴声而知杀心。本是渺茫之言也。〇又按何氏 …… (第 308L 页)
 

补曰陈者。行军列伍之法。(陈列也)俎豆。亦陈列之物。其形如布陈。〇补曰俎豆陈列之法。曾所闻之。军旅陈列之法。旧未学焉。(郑云万二千五百人为军。五百人为旅。)补曰俎。升牲之器。(自鼎而升俎。)豆。菹醢之器。(笾以盛乾物。豆以盛濡物。)〇补曰时卫侯无道。与晋交恶。连岁构兵。问陈将以修怨。孔子不欲为谋主。故权辞以免。〇补曰明日遂行。恐卫侯强之。将有祸。〇案集解明日遂行。属之下章。集注上下章合之为一。今按史记。在陈绝粮。在去卫七年之后。宜别为一章。
 郑曰军旅末事。本未立。不可以教末事。(邢云治国以礼义为本。军旅为末。)〇尹曰卫灵公无 道之
君。复有志于战伐之事。故去之。〇案军旅之事。在平世犹不敢弛备。况于春秋之时。朝被围夕受伐。虽禹稷当之 …… (第 310L 页)
 纯曰绝粮是异时之事。则在陈之上。当有子字。别为一章。(如归与章例。)今详本文。疑史记有误。当依朱说以论语为断。〇案先儒皆以此之故。合为一章。然祭如在。互乡难与言。舜有臣五人。柴也愚之等。文例不一。(祭如在。宜有子字。柴也愚。宜称子曰。)此不足以破史记也。孔注、马史、左传、家语。无不相合。不可作一时事。
 邹峄山云从者病莫能兴。只是病吾 道之
不能兴起于时。不必作饥饿说。〇驳曰非也。
 纯曰愠见者。不豫之色。见于面也。家语云子路愠。作色而对 …… (第 311L 页)
 何曰善有元事有会。天下殊涂而同归。百虑而一致。知其元则众善举矣。故不待多学而一知之。〇邢曰我但用一理以贯通之。〇驳曰非也。平叔知孔子与子贡问答为何说乎。一贯之解。曾子亲口言之。明明白白。后之儒者。犹复熟视含疑。不肯往从者。其心以忠恕为小也。老子言一生二。三生万物。佛氏言万法归一。孔子言一以贯之。可以相配。为天地间至高至大之言。曾子落而下之。斲而少之。为忠恕二字。极卑极小。故晋儒违之。宋儒违之。于彼则曰曾子自领妙道。以糟粕酬门人。于此则曰子贡不能妙悟。以秕糠学圣人。此吾 道之
巨蔀也。原夫人生斯世。自落地之初。以至盖棺之日。其所与处者。人而已。其近者曰父子兄弟。其远者曰朋友乡 …… (第 312H 页)
 毛曰曾子一贯在忠恕。子贡一贯只是恕。〇驳曰非也。曾子、子贡。并无大小。曾子、子贡之一贯。并无知行之别。曾子、子贡之一贯。并无忠恕单恕之异。况此一贯。本是夫子之物。语曾子不必为大。语子贡不必为小。语曾子不必该备。语子贡不必省约。曾子曰唯。不必为受道统。子贡无对。不必为隔膜子。(纯云子贡不应。近于不违如愚。)儒者当精微处。混仑而不劈。当圆融处。破碎而多端。其为病均也。中庸曰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起句既双举忠恕。而下节单言恕何也。忠恕即恕。非有二也。先儒谓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今人知之。若先有一物在内为忠。然后自此推转。发之为恕。岂不大谬。审如是也。孔子二以贯之。岂一以贯之乎。恕为之本。而所以行之者忠也。忠恕非恕乎。曾子、子贡之本无层级如是也。四书者。吾 道之
指南也。而大学、中庸。都是恕字之衍义。论语、孟子。其言强恕以求仁者。重见叠出。不可殚指。则夫子之道。 …… (第 312L 页)
 王曰君子固穷。而子路愠见。故谓之少于知德。〇韩曰此句当在子路愠见之下。(见笔解)〇朱子曰此章盖为愠见发也。〇案鲜矣二字。本是慨惜世人之辞。若慨惜于子路。则岂云鲜矣。子路不知德。而语之曰知德者鲜矣。则是恕子路也。岂责子路乎。此章与愠见无涉。〇孔门弟子。其最受切责者子路。然其汲汲行 道之
志。断断从师之忠。于诸弟子中最热最猛。故孔子许之以乘桴浮海。犹然相从。斯可知也。师弟二人。周流四国。 (第 313H 页)
人。其过也文故难辨。难辨故其过也滋甚。而为祸也滋大。
务实虽是好个题目。小人有时乎藉口以济其私意。如 冯道之
迎潞王也。曰事当务实。是以守节抗义。为虚假而徇名。即此片言。自露其肺肝矣。近来贤泽渐湮。名义扫地。一 (第 498H 页)
种邪论。指斥尊周大义为无实。此皆 冯道之
见。而人鲜有恶之者。世道至此。殊为之仰屋窃叹。
奢未必文。而文之弊必归于奢。俭未必质。而质之胜自入于 (第 498H 页)
  

[两截人]
豫让于范中行则行若狗彘。而于智伯则抗节致忠。裴矩于隋则佞。而于唐则忠。贾诩为傕汜谋主以乱帝室。犹侯景之王伟。而入魏以功名终。魏徵为李密记室参军,窦建德起居舍人。犹 冯道之
朝唐暮晋。而事唐以忠直显。此皆两截人也。以为人主使然。则臣当不有其身。只随其君 (第 486L 页)
用之
之如何而变其操耶。贤主 (第 486L 页)
用之。
则凡邪恶者。皆可化为忠善耶。以为后可以赎前。则士当不论其初头出处。而只观其末梢出场耶。人皆可以自谓吾 …… (第 486L 页)
虎,费仲。则安知不为周忠臣。汉高若用丁公,曹无伤。则安知不为汉烈士乎。然则如之何其可也。曰君当随才而 用之。
见其不可焉然后斥之。臣当先正其出处。大节既失。则后虽有可观。何足赎哉。
  [姓氏变改]
姓者所以统 …… (第 486L 页)
  [谢朏之要誉]
自古如周颙,常秩,陈叔易辈。捷径于终南。小草于远志者甚多。世谓先贞后黩。而皆只是不寻遂初赋。或为元规所卖耳。若沈庆之之笑何尚之而反有甚焉者。固已可怪。而至如谢朏。尤不可晓。始萧道成以朏有重名。必欲引参佐命。以言讽之而不从。及篡。朏以侍中当解玺绶。朏曰齐自应有侍中。乃引枕卧。传诏使称疾。朏曰我无疾。遂朝服步出东掖门。后仕齐为尚书。及萧衍将篡。徵朏为军咨祭酒。不应。忽轻舟诣阙。拜司徒。此真所谓索价高者。而每一革命。辄始靳而终投。其心迹之巧诈。反不如 冯道之
犹为无外饰也。盖朏兄弟。专以容默苟全为心。郁林王废。吏部尚书谢瀹。方与客棋。闻变每下子。辄云其当有意 (第 490L 页)
 幼学李亨会对。治世之事。未必皆是。乱世之臣。未必皆不贤。梁之御史。能请彦卿之罪。汉之有司。反庇郭解之罪。汉之事反有愧于梁矣。至若安重诲之直斩朝士。比彦卿其犯尤大。而李琪不请其罪。明宗不加之诛。夫以西汉之盛。法律之明。或有愧于梁者。则而况于明宗乎。况于李琪乎。
列国之士。计不听意不合则顾而之他。如苏秦之于齐。张仪之于秦。乐毅之于赵。廉颇之于魏。吴起之于楚是也。紫阳之虽小必书者。盖以见夫或从或横或彊或弱。一人之去就甚微。一国之安危所系者也。唐末藩镇之乱。所谓谋臣将士。朝梁暮晋。昨吴今蜀者。指不胜偻。而皆不之书。独于幽州参军 冯道之
奔晋书之者何欤。以其职则参军非崇秩也。以其人则当 …… (第 445L 页)
世不知名也。得失利害。若无关系。而必也拈出特书者。以其 冯道之
拌拚三纲。历事五代。率以为常。恬不知耻者。权舆于奔晋一著而然欤。抑以其晋王之志在兴复。仗义讨贼者。比 (第 446H 页)
之刘守光。自有逆顺之别。而 冯道之
弃刘事晋。足可谓知去就之分而书之欤。欧阳公冯道传末。书李氏断臂一事。以示道失节之愧。则紫阳之于 (第 446H 页)
冯道之
初去就。必特书之者。亦出深诛痛恶之义欤。
 幼学李汉教对。朝梁暮晋。昨吴今蜀者。指不胜屈。若其拚纲常 …… (第 446H 页)
 进士金基普对。敬新磨之请诛中牟令。其言委曲宛转。使暴君有悟。贤令免戮。虽士大夫之善讽谏者。亦莫之过矣。然不可以张承业之忠勤而亲宦寺。不可以金日磾之笃慎而进夷虏。则俳优之人亦安可以新磨之善讽而亲之乎。苟能日接贤士。使之讽谕。则其格非之功。必有远过者矣。
古者贤人隐于伶官。而诗人讥时君之失贤。若使时君举伶人而置之于朝。则可以共理天职。而今庄宗

以伶人为刺史。则反为亡国之本者。其故何欤。欧阳修五代史。备言伶人之祸。伶人岂必尽祸人国。而安知无隐德不仕者。混在于其间哉。庄宗苟能择其贤者。举而 用之。
则亦可谓得人之明。而纲目将不贬而予之欤。
 幼学李儒准对。古之贤才。固不系于技之贵贱。故有举于筦库者 …… (第 449H 页)
 幼学曹锡琮对。从珂之于思同。如欲使之全节。不忍杀之。则喻告延朗。必当如为仁章喻元瓘之为。而曾无一言之及此。然则手刃思同者晖与延朗。而使之杀之者从珂也。书以执杀。不亦宜乎。(以上后唐闵帝)

[后唐潞王从珂]
当时五国三镇。号称容谏者。如南唐之烈祖。吴越之钱镠。荆南之高从诲。非不伟然盛也。未有若潞王之诏开言路。虚受谠论。而毕竟所成就。有未暇拟议于烈祖。而比之吴越荆南。亦不能跂及者何欤。
 幼学李正绅对。求言之道。求以实心本也。求以虚文末也。今夫潞王之降十行之纶。来四方之谏者。既无采 用之
实。则比诸唐烈祖之手诏告谕。钱忠肃之振纸即悟。高节度之闻善能从。不过虚文而止耳。毕竟成就之不能跂及者 …… (第 452L 页)
 幼学崔养重对。知诰即徐州民。而其系无传。其不可的据以为祖。则恪与懿一也。尚何五世十世三百年三十年长短延促之可论哉。刘知远之称后汉。李存勖之称后唐。莫不冒得帝王之姓。有若继绪承统者然。此诚谬戾之见。而李知诰亦不能免此慕名失实之论。朱夫子取之固也。
冯道军谋之对。其真不知耶。知而不对耶。其真不知也。事无巨细而受其委矣。知而不对也。宠遇无比而无事乎隐也。呜呼。 冯道之
为冯道。政在于此。而时君之所取于道。亦在于此。盖其所谓历代成规者。即指其簿书按例之事也。至于征伐之谋 …… (第 455H 页)
旧簿。随口应对。长操一府之柄而已。观于此对。可以一言而蔽其情。读之者以为如何。
 幼学吴泰益对。甚矣 冯道之
谲而无耻也。托书生 …… (第 455H 页)
 幼学李观九对。晋祖即兵间一武夫耳。不识翰林官之贵且重。罢之之举。虽在罪浣之后。欲罢之意。已在恶浣之前。虽谓之因其官而罢其人可也。至于舍人之职。廊庙机务之所关也。假使复有百李浣。终不可罢。则又况并于他官乎。
杜重威,景延广。冯道所荐。而晋国以丧。丧国之罪。渠安所逃。而不惟晋人之不加诛。继之者犹 用之
不置。胡氏所谓不可晓者。诚得之。而若予所疑。不在于 (第 455L 页)
道之
倖逭。在于 (第 455L 页)
道之
能荐人。盖渠一生伎俩。惟工谋是急。惟远害是图。则无论重威,延广之才与不才。独不畏他日之株累。而能质言 (第 455L 页)
于君耶。意必李崧所引。而道不过为之俯仰耳。道而能为国荐人也。则宜其不

为道也欤。
 幼学闵永赫对。冯道虽不足为国荐人。独不能为己树党乎。桑维翰为相则 道之
女宠易衰。刘知远为将则 (第 456H 页)
道之
贩国难售。于是乎求得杜景之辈。荐之朝廷。作为羽翼。岂俯仰于李崧之所引而然哉。晋室之亡。实由荐进杜景。 …… (第 456H 页)
 幼学宋文彦对。出处必于义。去就必于道。何必杜门而后栖心也。称疾而后敛迹也。去官退耕。绰绰有裕。而彼拓跋恒者。不能知此。安得无形格势拘之辱。逼之使行之患乎。千载之下。公议不泯。恐不可以奉笺自叹。曲恕其过也。
帝王之祀孔子庙者屡。而未尝书日。周主如曲阜。则书朔何欤。王充曰孔子庙有古石坛古石仪古桧。桧即孔子手植也。坛是孔子讲 道之
墟。石仪则未详其制。而或曰石仪即孔子习俎豆之时。以石为之者也。或见于他书而有可考者欤。
 幼学林景镇 (第 459H 页)
对。前代之祀孔子者。皆过鲁历祀。而惟周主卜吉日备法驾。专意于谒祠行礼。纲目之特书某月某日。盖予之之意也。至若石坛。有似乎杏坛槐坛。指为讲 道之
所是也。古桧阙里志亦有之。传为夫子手植是也。最是石仪。未详其制。仪字 …… (第 459H 页)
 进士李应鼎对。世宗未及一统区宇。则称之以主可也。而称谥何也。称谥之不可生。而称谥又何也。意者世宗之时。艺祖亦尝北面臣事。故宋臣之修周史也。不欲称主。特举其谥。而纲目仍之不改也。
自古失节之臣。无如 冯道之
甚者。身为上相。历事四姓十君。每一易世。辄先迎谒劝进。以图荣禄。又所谓 (第 459L 页)
长乐老叙。自以为孝于家忠于国。时一开卷。时一饮杯。诧其勋业荣宠。恬不为耻。若使道当春秋之世。则夫子必先诛之。而朱子继夫子作纲目。则乃于道死。特书其官与封爵。如郭子仪备书官封谥之例。且以道清操德量。著之于策。若非欧阳司马之说。则 道之
罪无以昭揭于后世。岂非未可晓者欤。朱子所以备书者。必有微意。可以敷陈欤。
 业儒金敬渊对。纲目于荀彧 (第 460H 页)
之死。备书其官爵。以著其罪。今于 冯道之
死。书太师者。亦何异是。书其官爵。盖欲使读之者。有以知卖国图利。得其贵显也。称其德量。又欲使读之者。 …… (第 460H 页)
 生员宋道鼎对。李涛乃谐谑之士也。世宗之于昭言。始曰善者。非真称善也。终曰无大臣体者。亦指其谑浪也。其不用也宜矣。然用人之道。当观大体。不必求备。则张昭之言。亦不为无见欤。(以上后周世宗)
[后周恭帝]
唐主之欲受诏于庑下。其心固已轻周矣。周之于唐。威德无以相加。而窦仪乃以区区片语。折其傲习。君子之所贵乎脩辞也如此。然周不能用而宋能 用之。
如百里奚。虞之逋臣也。子胥。楚之僇人也。萧张。秦之弃材也。欧阳脩之言曰胜者所用。败者之棋也。兴国所用 (第 462L 页)
 天下之口虽同。而食性亦有不同者。文王嗜昌歜。曾晰嗜羊枣。屈到嗜芰。人未必皆嗜也。然熊蹯。天下之至味也。孟子之所嗜。先得我口之所同然。固宜乎人人皆嗜。口口皆然。而及其当食也。天下之不舍熊而取鱼者几希矣。此其故何也。此真不知味者耶。抑知味而不知取舍者耶。抑嗜其不必嗜。

而强为食者耶。历选前古。不知味者。刘歆, 冯道之
类是已。知味而不知取舍者。扬雄,荀彧之流是已。强为食者。魏徵范质是已。伏未知若何。
 朱子曰人能决死 …… (第 484H 页)
 熟之一字。最好玩味。盖熟之为言。以知则真知也。以行则安行也。至若熟仁之方。循而行之。日新不已。由勉而利。利而安。以至于心与仁一。方可谓熟也。极言之则颜子之未达一间。虽谓之未熟。亦可耶。
固哉言也。此章承上章为仁不力之训。而所谓荑稗者。即他 道之
谓也。忽然拈出三月不违之亚圣。而混归之荑稗何也。
  
鲁欲使乐正子为政章
 强与知虑多闻识。此固善 (第 484L 页)
 最可恶者乡原。而最难辨者亦乡原也。滔滔者皆是末俗尤甚。何以则痛辨而明禁之。使不得肆行于世也。孟子反经之训。诚极正当。而原之言曰吾何尝不为经也。人之待之者。亦不以异端之畔经目之。非之无举。刺之无刺。虽欲率以由道。其奈终不可入。则亦将何以辨之。何以禁之。历代以来。乡原之徒。指不胜偻。如胡广之中庸。蔡义之醇谨。公孙之曲学。殷浩之清谈。苏味道之模棱。特其甚者著者。而当世之人。犹不能辨之。况其馀子。或微而不显者。又岂可胜道哉。 冯道之
丧义。时人指以为圣人。则甚矣原之乱道也。苟究其害。则有浮于杨墨老佛远矣。欲救其弊。穷本探原之论。亦无 …… (第 504H 页)
。而今曰正心诚意。为可以胜敌也。则岂不迂且远哉。此所以历代人君。遂未免厌薄道学。三代以后。更未闻有王 道之
行。岂不慨然哉。道学寖微。而乡原滋盛。乡原盛而世道无复可为。则益知孟子反经之训。切近的当。实为对證之 …… (第 504L 页)
 篇末集注之系以明道墓文。可见朱子微旨。而伊川序中不概举濂溪。亦有微意而然耶。
武王周公之不并举。未必眼底看两圣而然者。然则如之何为说为当。设有一二管窥。何敢轻易下说于圣人言外之意乎。吾守吾知。子执子疑而已。更安容别般奇谋耶。至于言圣也。夷称清惠称和。孔夫子称时。子所谓不言孔子者何也。来喻中太公望散宜生。实有高于武王周公而莫知耶云云。亦安知非不然乎。居今之时。虽有接圣人之嫡统。得圣人之心法。效圣人之气象者。人将笃信曰真个是圣人乎。然则吕散在于古而莫徵。今人居于今而不知。等是不见知。

可谓古犹今耶。好呵。
濂溪是三代后圣人。明 道之
为明道。得之于濂溪也。故后世称明道先生焉。不有濂溪。岂云明道乎。正叔序文中不槩举濂溪。特似适然。与上 (第 505L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