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集類
別集類
百川学海叙(钱福/)
福闻孔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可以兴观群怨事父事
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此圣人之所为教也故善说
诗者笺尔雅自草木鸟兽训诂之间而以意逆之则兴
观群怨事父事君者得矣岂惟诗哉凡读书者皆然后
世教者趋于简便学者竞于躐等名物不分而高谈性理
制度莫识而任作礼乐噫是何异于未见本草而用药
未别旗鼓而主兵者哉故知学不可不专而书不可少
也顾所入何如耳然自寻章摘句之学兴而类书出遂
使经史子集之全篇有思而不阅者故援引虽侈而甚
者或不知所出有识者往往病之然不犹愈于屏弃其
绪 馀鼎 脔而未之知味耶宋人左禹锡裒杂说数十种
为百川学海自谓醇疵相半而大要足以识言行理见
闻似矣予尤爱其所录 (第 8b 页)
福闻孔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可以兴观群怨事父事
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此圣人之所为教也故善说
诗者笺尔雅自草木鸟兽训诂之间而以意逆之则兴
观群怨事父事君者得矣岂惟诗哉凡读书者皆然后
世教者趋于简便学者竞于躐等名物不分而高谈性理
制度莫识而任作礼乐噫是何异于未见本草而用药
未别旗鼓而主兵者哉故知学不可不专而书不可少
也顾所入何如耳然自寻章摘句之学兴而类书出遂
使经史子集之全篇有思而不阅者故援引虽侈而甚
者或不知所出有识者往往病之然不犹愈于屏弃其
绪 馀鼎 脔而未之知味耶宋人左禹锡裒杂说数十种
为百川学海自谓醇疵相半而大要足以识言行理见
闻似矣予尤爱其所录 (第 8b 页)
古文参同契序
参同契为丹经之祖然考隋唐经籍志皆不载其目惟
神仙传云魏伯阳上虞人通贯诗律文辞赡博修真养
志约周易作参同契徐氏景休笺注桓帝时以授同郡
淳于叔通因行于世五代之时蜀永康道士彭晓分为
九十章以应火候之九转 馀鼎 器歌一篇以应真铅之
得一其说穿凿且非魏公之本意也其书散乱衡决后
之读者不知孰为经孰为注亦不知孰为魏孰 (第 4a 页)
参同契为丹经之祖然考隋唐经籍志皆不载其目惟
神仙传云魏伯阳上虞人通贯诗律文辞赡博修真养
志约周易作参同契徐氏景休笺注桓帝时以授同郡
淳于叔通因行于世五代之时蜀永康道士彭晓分为
九十章以应火候之九转 馀鼎 器歌一篇以应真铅之
得一其说穿凿且非魏公之本意也其书散乱衡决后
之读者不知孰为经孰为注亦不知孰为魏孰 (第 4a 页)
送杨伯献赴星子邑丞序
乡友杨子伯献需选得星子邑丞或曰善哉杨子兹行
也江右天下名藩星子南康首邑志称俗朴讼稀易治
也而丞又无事可以自适昔崔斯立丞蓝田日以哦诗
二松间为事南康山水负匡庐面彭蠡日览奇胜其为
适岂比二松间也予曰国家设官以为民丞之为丞讵
无事若是哉夫丞令之贰固将总六职以辅乎令凡令
之事孰非丞事非簿尉者伦也而谓丞可暇逸耶昌黎
之记蓝田或曰有激或曰以诮崔也而可因韩言谓丞
当尔乎星之为邑虽俭不百里而名宦多有之境之贤
者亦往往不乏远不暇举唐冕杨铎者非国朝星子贤
令乎若宋之陈巽刘恕国朝之 余鼎 皆星子产也而又
乌知今则无耶杨子兹行得如长官若人者以观法勤
六职以左右之又博求贤哲咨询善道裨益所不能 (第 25a 页)
乡友杨子伯献需选得星子邑丞或曰善哉杨子兹行
也江右天下名藩星子南康首邑志称俗朴讼稀易治
也而丞又无事可以自适昔崔斯立丞蓝田日以哦诗
二松间为事南康山水负匡庐面彭蠡日览奇胜其为
适岂比二松间也予曰国家设官以为民丞之为丞讵
无事若是哉夫丞令之贰固将总六职以辅乎令凡令
之事孰非丞事非簿尉者伦也而谓丞可暇逸耶昌黎
之记蓝田或曰有激或曰以诮崔也而可因韩言谓丞
当尔乎星之为邑虽俭不百里而名宦多有之境之贤
者亦往往不乏远不暇举唐冕杨铎者非国朝星子贤
令乎若宋之陈巽刘恕国朝之 余鼎 皆星子产也而又
乌知今则无耶杨子兹行得如长官若人者以观法勤
六职以左右之又博求贤哲咨询善道裨益所不能 (第 25a 页)
送赵县丞归南城序
宣德五年春正月天下有司各以其职朝京师南城丞
赵志亦在列既毕事将归南城之仕者监察御史伍瑺
等嘉志善于其职也命画者绘为图求诸公题诗其上
以送之而请予序忆予初与南康 余鼎 正安卢翰邦臣
同为翰林庶吉士且比屋而居相得也时朝廷方脩永
乐大典凡有文学者皆得荐举志时在星子县幕被荐 (第 13b 页)
宣德五年春正月天下有司各以其职朝京师南城丞
赵志亦在列既毕事将归南城之仕者监察御史伍瑺
等嘉志善于其职也命画者绘为图求诸公题诗其上
以送之而请予序忆予初与南康 余鼎 正安卢翰邦臣
同为翰林庶吉士且比屋而居相得也时朝廷方脩永
乐大典凡有文学者皆得荐举志时在星子县幕被荐 (第 13b 页)
迩者先大夫之丧与吾党叹惋相吊欲奉唁而未能手
书远驰墓铭盈帖读之不自知其潸然也先大夫以明
经之学负善赋之声咳唾随风皆成珠玉故拾其 馀鼎
者犹得以追安期子乔而为之伍时不我与高遁山林
弦歌足以寓其乐泉石足以佚其老一堂四世䌽服后
先盖人间诗书 (第 46a 页)
书远驰墓铭盈帖读之不自知其潸然也先大夫以明
经之学负善赋之声咳唾随风皆成珠玉故拾其 馀鼎
者犹得以追安期子乔而为之伍时不我与高遁山林
弦歌足以寓其乐泉石足以佚其老一堂四世䌽服后
先盖人间诗书 (第 46a 页)
赠嘉议大夫刑部右侍郎杨君墓碑铭
杭有君子曰杨孟潜没三十年其子刑部右侍郎宁以
前翰林侍讲匡南 余鼎 所志墓文告余曰先君受追赠
恩至三品法得立碑于墓敢请刻辞余闻孟潜之行于
士君子矣又与宁同朝厚善为之序曰 (第 14b 页)
杭有君子曰杨孟潜没三十年其子刑部右侍郎宁以
前翰林侍讲匡南 余鼎 所志墓文告余曰先君受追赠
恩至三品法得立碑于墓敢请刻辞余闻孟潜之行于
士君子矣又与宁同朝厚善为之序曰 (第 14b 页)
太和殿
太和殿。 皇明时旧名皇极殿。三檐九陛。覆以琉璃黄瓦。月台三层。各高一丈。每层为白玉护阑。悉雕龙凤。阑头皆为螭首外向。台上立铁鹤。翩然欲舞。第一台阑中。列置八鼎。第二台阑角。对峙两鼎。第三台阑中。夹阑各峙一鼎。鼎高皆丈馀。庭中亦列三十 馀鼎。 其出色神巧。古之九鼎。亦或在此也。自太清门为白玉阑。连延曲折。至太和殿。又周匝至中和殿。又至保和殿。 (第 307L 页)
太和殿。 皇明时旧名皇极殿。三檐九陛。覆以琉璃黄瓦。月台三层。各高一丈。每层为白玉护阑。悉雕龙凤。阑头皆为螭首外向。台上立铁鹤。翩然欲舞。第一台阑中。列置八鼎。第二台阑角。对峙两鼎。第三台阑中。夹阑各峙一鼎。鼎高皆丈馀。庭中亦列三十 馀鼎。 其出色神巧。古之九鼎。亦或在此也。自太清门为白玉阑。连延曲折。至太和殿。又周匝至中和殿。又至保和殿。 (第 307L 页)
廿四早发。拟行两驿。中路遇雨。宿于谷口而今始至也。余访下处。通津松禾相见。夕间。文君邀通津入客馆。与 余鼎
坐。打话小饮。夜分而罢。二十六日朝起。气甚不平。强饭抵磨谷驿。递马上磨天岭。岭势甚峻。大木参天。视之 (第 58H 页)
八月二十一日。夜宿平岛洋中。(三山岛西)梦至一处。清溪翠壁。景物萧洒。殊非人境。遇道士两人。纶巾羽服。须眉皓白。要 余鼎
坐。谈东国名山水。因曰。闻君有天坡终老计。挂冠在于何时。结缘明主。恐不能便诀也。余曰。禄岂须多。防满
夜宿平岛洋中。(三山岛西)梦至一处。清溪翠壁。景物萧洒。殊非人境。遇道士两人。纶巾羽服。须眉皓白。要 余鼎
坐。谈东国名山水。因曰。闻君有天坡终老计。挂冠在于何时。结缘明主。恐不能便诀也。余曰。禄岂须多。防满 (第 45H 页)
篇注。扬。阳同。休煦同。朱子明道赞曰。扬休山立。)十九板○刘安丹一鼎(刘安即汉之淮南王也。鍊丹成仙有 馀鼎。
鸡犬舐之皆从升云。)○含霞屈子寿千年(屈原远游。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餐六气而饮沆瀣兮。 (第 283L 页)
尝断然自信。在先生犹如此。况吾辈蔑裂之见乎。弘望便服。至夜余与金东辙,金弘望, 余鼎
燮。请下东斋。更相讲论。余披太极图曰太极图解。有一处可疑。信如勉斋所云者。盖图解以水阴盛故居右。火阳 (第 410H 页)
纸以出则笔小不能成字。俟后写送之意。相与为期。写记文未毕。微雨下。
二十九日。连雨不绝。主人兄弟。与 余鼎 坐。又请堂斋箴铭。参奉曰。玉山有箴铭而陶山亦为之。今番之行。见玉山书院而欲效则否。因为制出箴铭。亹亹 (第 140L 页)
二十九日。连雨不绝。主人兄弟。与 余鼎 坐。又请堂斋箴铭。参奉曰。玉山有箴铭而陶山亦为之。今番之行。见玉山书院而欲效则否。因为制出箴铭。亹亹 (第 140L 页)
送沈德用(命世)归岭南
醉起篝灯有作
送子深赴镇安
承持国冢宰过子容学士宅。要 余鼎 坐谈也。翌日子容为诗以纪。持国递示索和。率尔倚韵以报。
送士尚泛海朝京师
六月十五日。主
醉起篝灯有作
送子深赴镇安
承持国冢宰过子容学士宅。要 余鼎 坐谈也。翌日子容为诗以纪。持国递示索和。率尔倚韵以报。
送士尚泛海朝京师
六月十五日。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