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集類
別集類
当为主至当归一精义无二安得不剪其繁
芜而撮其枢要也韦昭王肃先儒之领袖虞翻刘邵抑
又次焉刘炫明安国之本 陆澄 讥康成之注在理或当
何必求人今故特举六家之异同会五经之旨趣约文
敷畅义则昭然分注错经理亦条贯写之琬琰 (第 2b 页)
芜而撮其枢要也韦昭王肃先儒之领袖虞翻刘邵抑
又次焉刘炫明安国之本 陆澄 讥康成之注在理或当
何必求人今故特举六家之异同会五经之旨趣约文
敷畅义则昭然分注错经理亦条贯写之琬琰 (第 2b 页)
孝经老子注易传议 刘子玄
议曰谨按今俗所传孝经题曰郑注爰在近古皆云郑
注(一无/此字)即康成而魏晋之朝无有此说至晋穆帝永和
十一年及孝武帝太元元年再聚群臣共论经义有荀
茂祖(二字一/作昶)者撰集孝经诸说始以郑氏为宗自齐梁
已来多有异论 陆澄 以为非玄所注请不藏于秘省王
俭不依其请遂得见传于时魏齐则立于学官著在律 (第 10b 页)
议曰谨按今俗所传孝经题曰郑注爰在近古皆云郑
注(一无/此字)即康成而魏晋之朝无有此说至晋穆帝永和
十一年及孝武帝太元元年再聚群臣共论经义有荀
茂祖(二字一/作昶)者撰集孝经诸说始以郑氏为宗自齐梁
已来多有异论 陆澄 以为非玄所注请不藏于秘省王
俭不依其请遂得见传于时魏齐则立于学官著在律 (第 10b 页)
如吾世者也彼梁邓金张貂绵蝉联者何足
道哉
何宪等诸学士于王仲宝第𨽻事赌巾箱几案杂服饰
人人各一两物 陆彦深 后成𨽻出人表一时夺去宪又
于仲宝𨽻事独胜仲宝赏以五花簟白团扇意殊自得
王摛后至操笔便成事既奥博辞 (第 8b 页)
道哉
何宪等诸学士于王仲宝第𨽻事赌巾箱几案杂服饰
人人各一两物 陆彦深 后成𨽻出人表一时夺去宪又
于仲宝𨽻事独胜仲宝赏以五花簟白团扇意殊自得
王摛后至操笔便成事既奥博辞 (第 8b 页)
仓地杜镐知
秦哀公墓李章武知铁斧为禁物沈约知东夷罨盖(瓦/具)
(高九尺锐下平盖中/有剑一盖葬器也) 陆澄 识服匿(单于赐苏/武酒器)傅奕知金
刚石孟诜知药金段成式知报时铁董养知周会狄地 (第 14b 页)
秦哀公墓李章武知铁斧为禁物沈约知东夷罨盖(瓦/具)
(高九尺锐下平盖中/有剑一盖葬器也) 陆澄 识服匿(单于赐苏/武酒器)傅奕知金
刚石孟诜知药金段成式知报时铁董养知周会狄地 (第 14b 页)
又
得远使知己抵吴门用骤寒返棹将无亦兴尽耶仆自
入春小有所證一切绮语多识及有为之迹尽皆损削
唯日嗒坐而已所喻长孙大尉祀议感帝即感生帝也
以正月辛巳祈榖祀之高祖太宗皆配见唐书礼乐志
第三卷其文俱称感帝非误也向年在燕中有一贵人
问家弟索慎子而仆无之后闻其觅得送去云其书不
能佳故不复追写也翁殆如 陆澄 多读仲宝书二十年
而每廑下问足徵大雅之度见索苏长公诗乃元板有
注释者今附去亦可省奚奴仆也
又
大 (第 15a 页)
得远使知己抵吴门用骤寒返棹将无亦兴尽耶仆自
入春小有所證一切绮语多识及有为之迹尽皆损削
唯日嗒坐而已所喻长孙大尉祀议感帝即感生帝也
以正月辛巳祈榖祀之高祖太宗皆配见唐书礼乐志
第三卷其文俱称感帝非误也向年在燕中有一贵人
问家弟索慎子而仆无之后闻其觅得送去云其书不
能佳故不复追写也翁殆如 陆澄 多读仲宝书二十年
而每廑下问足徵大雅之度见索苏长公诗乃元板有
注释者今附去亦可省奚奴仆也
又
大 (第 15a 页)
右曰仁所录 陆澄
问主一之功如读书则一心在读书上接客
则一心在接客上可以为主一乎先生曰好色
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 …… (第 138b 页)
正德戊寅六月望门人雩都袁庆麟谨识
#+PROPERTY: JUAN 1
#+PROPERTY: FILE SB04n0439-001王文成公全书附录-一卷.
王文成公全书卷之三十八
附录(七)
世德纪附录一
辩忠谗以定国是疏 门人 陆澄(刑部主/事时上) 臣切见巡按江西监察御史程启充户科给事中
毛玉各论劾丁忧新建伯王守仁似若心迹未明
功罪未当者此论一倡 (第 23a 页)
则一心在接客上可以为主一乎先生曰好色
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 …… (第 138b 页)
正德戊寅六月望门人雩都袁庆麟谨识
#+PROPERTY: JUAN 1
#+PROPERTY: FILE SB04n0439-001王文成公全书附录-一卷.
王文成公全书卷之三十八
附录(七)
世德纪附录一
辩忠谗以定国是疏 门人 陆澄(刑部主/事时上) 臣切见巡按江西监察御史程启充户科给事中
毛玉各论劾丁忧新建伯王守仁似若心迹未明
功罪未当者此论一倡 (第 23a 页)
奏闻 益王助军饷疏(十四年七/月三十日)
近蒙 益府长史司呈该本司启案查宁藩有变
巳经启行外今照见奉提督都御史王 案验内
称本院已于七月初九日领兵前往丰城县市汊
等处住劄刻日进攻省城牌差百户杨锐前来建
昌府守取掌印官亲自统兵毋分日夜兼程前进
期本月十五十六日俱赴军门面授约束并势追
剿及照知府曾玙报称即日领兵起程前赴军门
听调进攻等因看得 国家之事莫大于戎今宁
藩不轨惊动多方提督都御史等官倡义恊谋进
攻愤忠思剿上以纾 朝廷南顾之忧下以解生
民荼毒之苦况我 殿下 国朝分封至亲理宜
助饷军门共纾 国难具本启奉 令旨发银一
千两差官胡敬仪卫副 陆澄 书办官并旗校官等 (第 24b 页)
近蒙 益府长史司呈该本司启案查宁藩有变
巳经启行外今照见奉提督都御史王 案验内
称本院已于七月初九日领兵前往丰城县市汊
等处住劄刻日进攻省城牌差百户杨锐前来建
昌府守取掌印官亲自统兵毋分日夜兼程前进
期本月十五十六日俱赴军门面授约束并势追
剿及照知府曾玙报称即日领兵起程前赴军门
听调进攻等因看得 国家之事莫大于戎今宁
藩不轨惊动多方提督都御史等官倡义恊谋进
攻愤忠思剿上以纾 朝廷南顾之忧下以解生
民荼毒之苦况我 殿下 国朝分封至亲理宜
助饷军门共纾 国难具本启奉 令旨发银一
千两差官胡敬仪卫副 陆澄 书办官并旗校官等 (第 24b 页)
之图尚未知所出野人归兴空切不知知巳者亦
尝为念及此否也曰仁近方告病与二三友去耕
霅上霅上之谋实始于 陆澄 氏陆与潮人薛侃皆
来南都从学二子并佳士今皆举进士未免又失
却地主矣向在南都相与者曰仁之外尚有太常
博 (第 3b 页)
尝为念及此否也曰仁近方告病与二三友去耕
霅上霅上之谋实始于 陆澄 氏陆与潮人薛侃皆
来南都从学二子并佳士今皆举进士未免又失
却地主矣向在南都相与者曰仁之外尚有太常
博 (第 3b 页)
释普恒赞(恒成都人升明三年终蜀安/乐寺州将王玄载为之赞)
大觉眇无像悬应贵忘靖一念会道场空过万劫永信
心虚东想遇圣藻西影妙趣澄三界传神四禅境俗物
故参差真性理恒炳韬光寄浮世遗德方化迥(并高/僧传)
陆澄(字彦渊吴人/齐国子祭酒) 法论目录序(宋明帝敕中书侍郎陆/澄撰十六帙有目无文)
第一论或列篇立第兼明众义者今总其宗致不复 (第 49a 页)
释普恒赞(恒成都人升明三年终蜀安/乐寺州将王玄载为之赞)
大觉眇无像悬应贵忘靖一念会道场空过万劫永信
心虚东想遇圣藻西影妙趣澄三界传神四禅境俗物
故参差真性理恒炳韬光寄浮世遗德方化迥(并高/僧传)
陆澄(字 彦渊 吴人/齐国子祭酒)
法论目录序(宋明帝敕中书侍郎 (第 49a 页)
陆/澄 撰十六帙有目无文)
第一论或列篇立第兼明众义者今总其宗致不复樀
分合之则体全别之则文乱置难形神援譬薪 (第 49a 页)
大觉眇无像悬应贵忘靖一念会道场空过万劫永信
心虚东想遇圣藻西影妙趣澄三界传神四禅境俗物
故参差真性理恒炳韬光寄浮世遗德方化迥(并高/僧传)
陆澄(字彦渊吴人/齐国子祭酒) 法论目录序(宋明帝敕中书侍郎陆/澄撰十六帙有目无文)
第一论或列篇立第兼明众义者今总其宗致不复 (第 49a 页)
释普恒赞(恒成都人升明三年终蜀安/乐寺州将王玄载为之赞)
大觉眇无像悬应贵忘靖一念会道场空过万劫永信
心虚东想遇圣藻西影妙趣澄三界传神四禅境俗物
故参差真性理恒炳韬光寄浮世遗德方化迥(并高/僧传)
陆澄(字 彦渊 吴人/齐国子祭酒)
法论目录序(宋明帝敕中书侍郎 (第 49a 页)
陆/澄 撰十六帙有目无文)
第一论或列篇立第兼明众义者今总其宗致不复樀
分合之则体全别之则文乱置难形神援譬薪 (第 49a 页)
出三藏记集杂录序
夫灵源启润则万流脉散玄根毓萌则千条云积何者
本大而末盛基远而绪长也自尊经神运秀出俗典由
汉届梁世历明哲虽复缁服素饰并异迹同归讲议赞
㭊代代弥精注述陶练人人竞密所以记论之富盈阁
以牣房书序之繁充车而被轸矣宋明皇帝投心净境
载餐玄味乃敕中书侍郎 陆澄 撰录法集陆博识洽闻
苞举群籍铨品名例随义区分凡十有六帙一百有三
卷其所阅古今亦已备矣今即其本录以相缀 (第 3b 页)
夫灵源启润则万流脉散玄根毓萌则千条云积何者
本大而末盛基远而绪长也自尊经神运秀出俗典由
汉届梁世历明哲虽复缁服素饰并异迹同归讲议赞
㭊代代弥精注述陶练人人竞密所以记论之富盈阁
以牣房书序之繁充车而被轸矣宋明皇帝投心净境
载餐玄味乃敕中书侍郎 陆澄 撰录法集陆博识洽闻
苞举群籍铨品名例随义区分凡十有六帙一百有三
卷其所阅古今亦已备矣今即其本录以相缀 (第 3b 页)
谢张大参知睿父
溪谷波臣林丘牧竖管窥蠡测无异醯鸡辱长者采择
刍荛过存藜藿屈上公之威重问下士之沈冥发金紫
之谦光忘草野之侮倨征西车从阗咽道旁镇北干旌
徘徊闾右固己荣逾衮鼐宠溢衡茅乃至弥生之刺甫
入于公庭崇伯之馈遽吐于私室中郎之屣旋倒于宾
席孺子之榻长悬于郡斋尔其握手披襟论心造膝深
宵坐月永昼谈天缩四部于齿牙罗三车于指掌悬八
荒于匕箸酌万象于尊罍洪荒混沌之前元会运世之
后兜率须弥之外僬侥蛮触之中无不综核精研旁通
曲畅张华束晰耳目未该刘杳 陆澄 记诵徒侈夺何宪 (第 10a 页)
溪谷波臣林丘牧竖管窥蠡测无异醯鸡辱长者采择
刍荛过存藜藿屈上公之威重问下士之沈冥发金紫
之谦光忘草野之侮倨征西车从阗咽道旁镇北干旌
徘徊闾右固己荣逾衮鼐宠溢衡茅乃至弥生之刺甫
入于公庭崇伯之馈遽吐于私室中郎之屣旋倒于宾
席孺子之榻长悬于郡斋尔其握手披襟论心造膝深
宵坐月永昼谈天缩四部于齿牙罗三车于指掌悬八
荒于匕箸酌万象于尊罍洪荒混沌之前元会运世之
后兜率须弥之外僬侥蛮触之中无不综核精研旁通
曲畅张华束晰耳目未该刘杳 陆澄 记诵徒侈夺何宪 (第 10a 页)
散闪倏之迹
讵足累唏而长叹乎哉予辄序其概略以代留别章并
书姓氏于左俟它日考焉
易学图说会通序 南齐陆彦渊澄 为国子博士尝简祭酒王仲宝俭曰易
自商瞿至田何其间五传年未为远虽有异家之学同
以象数为宗数百年后乃有王 (第 57a 页)
讵足累唏而长叹乎哉予辄序其概略以代留别章并
书姓氏于左俟它日考焉
易学图说会通序 南齐陆彦渊澄 为国子博士尝简祭酒王仲宝俭曰易
自商瞿至田何其间五传年未为远虽有异家之学同
以象数为宗数百年后乃有王 (第 57a 页)
宋 魏天应 编选
林子长 笺解
无所考證格 与李仲元貌言行论同格
陆澄 讥康成之注 林德颂
出处(孝经序刘炫明安国之本 (第 1a 页)
陆澄 讥康成之/注按要会云郑氐孝经十八章系长孙氏)
(江氏后氏翼氏传之后来郑氏注之近古/皆云郑康 (第 1a 页)
成魏晋之朝无有此说晋荀昶)
(集孝经说始以郑氏为宗 陆澄 以为非康/成所注请不藏秘省王俭不依其请遂得)
(见传至唐刘知几极言非康/成所注凡十二条又见 (第 1b 页)
后注)
立说(谓世儒溺于传注之学不明圣经之本意/如注孝经者有郑氏人皆以为康成也而)
(陆澄 独讥之以为非康成吾以为果是康/成所注亦不明圣人言孝之旨果何益于)
(圣经又何必/论其是非乎 …… (第 1b 页)
批云(考究情深议论振发非老/儒宿学安能有此笔力)
论曰谈经者之无成说久矣(言世儒传注不/明孝经之旨)君子不必
论其人可也(言孝经或是康成所注或非康成所/注皆无补于孝经言 陆澄 讥之非也)圣人 (第 1b 页)
作经以诏来世非真为言语设也(论圣人作经本旨不/在言语上要唤下意)
所以启迪人心扶持世教者在是(大要在/孝上)况夫天地之
大经生民之大义实于此有述焉(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
(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而世儒昧之(世儒皆不明孝之/大义徒尚传注)正使世儒
复生亦无益于圣经也(便是郑康成所注/亦无补于孝经)不原圣经之
明晦(责 陆/澄) 而论传注之真伪(谓讥其非/康成所注)是虽考订之精
援据之审君子犹以为未也(且放宽说便是康成所/注于孝 (第 2a 页)
经亦有何补)注
孝经者有郑氏人以为康成也(且据他/人之说)而 陆澄 讥之以 …… (第 2a 页)
为非康成(述本/题意)然使其真康成亦未必尽知圣人之经
者矣何独于孝经为然(驳倒本题/发明主意) 陆澄 讥康成之注唐
人主有志于孝经者故其说云耳(谓唐/玄宗)昔传易者有子
夏人曰非子夏也丁宽托之也(唐艺文 …… (第 2b 页)
荀昶祖之而实之者王俭也(荀昶与王俭谓孝经是/康成所注 详见题注)以
为非康成刘知几辈力排之而倡之者 陆澄 其首也(刘/知)
(几 (第 4b 页)
陆澄 谓孝经非康成/所注 并详见题注)盖尝因开元天子之言参开元
群臣之议而溯 (第 4b 页)
陆澄 之旨矣(开元天子指明皇群/臣指题下注诸人)康成
之自序述其所注惟及诸经而不及孝经也(言所注周/易尚书 …… (第 4b 页)
者正欲人自检律无愧于天地间耳(圣经所指与康成/异 只举此一端)
(便见得康成不知/圣人之所谓孝了) 陆澄 之意谓所注之非康成则其言
止是(且叙澄/之本意)而君子之见谓所注之果康成故其言亦 …… (第 6a 页)
(炫明安国之本是也然儒者犹谓炫/自作之非孔旧本也 出隋经籍志)
无所考證格 与 陆澄 讥康成之注论同格
李仲元貌言行如何 萧 易
出处(扬子渊骞篇或问子蜀人也请人曰有 …… (第 9a 页)
證至此放宽一著却将君平/子真二隐士比他语有断制)谨论
亦可与丁集黄道深郭林宗何如人论参看
前篇谓 陆澄 讥康成之所注或是或非无所考證可
疑之而不可信之也后篇谓扬雄称仲元之为人或
有或无无所考證虽疑之而 (第 17a 页)
林子长 笺解
无所考證格 与李仲元貌言行论同格
陆澄 讥康成之注 林德颂
出处(孝经序刘炫明安国之本 (第 1a 页)
陆澄 讥康成之/注按要会云郑氐孝经十八章系长孙氏)
(江氏后氏翼氏传之后来郑氏注之近古/皆云郑康 (第 1a 页)
成魏晋之朝无有此说晋荀昶)
(集孝经说始以郑氏为宗 陆澄 以为非康/成所注请不藏秘省王俭不依其请遂得)
(见传至唐刘知几极言非康/成所注凡十二条又见 (第 1b 页)
后注)
立说(谓世儒溺于传注之学不明圣经之本意/如注孝经者有郑氏人皆以为康成也而)
(陆澄 独讥之以为非康成吾以为果是康/成所注亦不明圣人言孝之旨果何益于)
(圣经又何必/论其是非乎 …… (第 1b 页)
批云(考究情深议论振发非老/儒宿学安能有此笔力)
论曰谈经者之无成说久矣(言世儒传注不/明孝经之旨)君子不必
论其人可也(言孝经或是康成所注或非康成所/注皆无补于孝经言 陆澄 讥之非也)圣人 (第 1b 页)
作经以诏来世非真为言语设也(论圣人作经本旨不/在言语上要唤下意)
所以启迪人心扶持世教者在是(大要在/孝上)况夫天地之
大经生民之大义实于此有述焉(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
(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而世儒昧之(世儒皆不明孝之/大义徒尚传注)正使世儒
复生亦无益于圣经也(便是郑康成所注/亦无补于孝经)不原圣经之
明晦(责 陆/澄) 而论传注之真伪(谓讥其非/康成所注)是虽考订之精
援据之审君子犹以为未也(且放宽说便是康成所/注于孝 (第 2a 页)
经亦有何补)注
孝经者有郑氏人以为康成也(且据他/人之说)而 陆澄 讥之以 …… (第 2a 页)
为非康成(述本/题意)然使其真康成亦未必尽知圣人之经
者矣何独于孝经为然(驳倒本题/发明主意) 陆澄 讥康成之注唐
人主有志于孝经者故其说云耳(谓唐/玄宗)昔传易者有子
夏人曰非子夏也丁宽托之也(唐艺文 …… (第 2b 页)
荀昶祖之而实之者王俭也(荀昶与王俭谓孝经是/康成所注 详见题注)以
为非康成刘知几辈力排之而倡之者 陆澄 其首也(刘/知)
(几 (第 4b 页)
陆澄 谓孝经非康成/所注 并详见题注)盖尝因开元天子之言参开元
群臣之议而溯 (第 4b 页)
陆澄 之旨矣(开元天子指明皇群/臣指题下注诸人)康成
之自序述其所注惟及诸经而不及孝经也(言所注周/易尚书 …… (第 4b 页)
者正欲人自检律无愧于天地间耳(圣经所指与康成/异 只举此一端)
(便见得康成不知/圣人之所谓孝了) 陆澄 之意谓所注之非康成则其言
止是(且叙澄/之本意)而君子之见谓所注之果康成故其言亦 …… (第 6a 页)
(炫明安国之本是也然儒者犹谓炫/自作之非孔旧本也 出隋经籍志)
无所考證格 与 陆澄 讥康成之注论同格
李仲元貌言行如何 萧 易
出处(扬子渊骞篇或问子蜀人也请人曰有 …… (第 9a 页)
證至此放宽一著却将君平/子真二隐士比他语有断制)谨论
亦可与丁集黄道深郭林宗何如人论参看
前篇谓 陆澄 讥康成之所注或是或非无所考證可
疑之而不可信之也后篇谓扬雄称仲元之为人或
有或无无所考證虽疑之而 (第 17a 页)
男五
人长曰桓南京前军都督府经历次曰楷国子生次曰
概次曰果次曰柰女四人长适监察御史张璠次适汀
州知府 陆澄 之子敩次适陜西副使姜浚之子泰次在
室孙男六人女四人楷等卜以某年某月某日归葬某
山之原乃以状来泣请表其 (第 7a 页)
人长曰桓南京前军都督府经历次曰楷国子生次曰
概次曰果次曰柰女四人长适监察御史张璠次适汀
州知府 陆澄 之子敩次适陜西副使姜浚之子泰次在
室孙男六人女四人楷等卜以某年某月某日归葬某
山之原乃以状来泣请表其 (第 7a 页)
簿遣中使迎欢及践祚乃至欢称山谷臣顾欢上表
云云武帝永明元年诏徵为太学博士同郡顾黯为
散骑郎俱不就
孔稚圭 陆澄 虞悰沈约等荐杜京产
窃见吴郡杜京产洁静为心谦虚成性通和发于天挺
敏达表于自然学遍玄儒博通史子流连文艺 (第 23b 页)
云云武帝永明元年诏徵为太学博士同郡顾黯为
散骑郎俱不就
孔稚圭 陆澄 虞悰沈约等荐杜京产
窃见吴郡杜京产洁静为心谦虚成性通和发于天挺
敏达表于自然学遍玄儒博通史子流连文艺 (第 23b 页)
宥王逊诏(俭弟逊升明中为丹阳丞告刘秉事/不蒙封赏建元初为晋陵太守有怨)
(言俭虑为祸因褚渊启闻/中丞 陆澄 依事举奏诏曰)
俭门世载德竭诚佐命特降刑书宥逊以远徙永嘉郡
诏领军将军李安民(安民兰陵承人/历 (第 18b 页)
(言俭虑为祸因褚渊启闻/中丞 陆澄 依事举奏诏曰)
俭门世载德竭诚佐命特降刑书宥逊以远徙永嘉郡
诏领军将军李安民(安民兰陵承人/历 (第 18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