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洞神部
太玄部
 阴符经曰淫声美色破骨之斧锯也世之
 人若不能秉灵烛以照迷情持慧剑以割
 爱欲则流浪生死之海害生于恩也
  全元起
曰乐色不节则精耗轻用不止则
 精散圣人爱精重施髓满骨坚
 书云年高之时血气即弱觉阳事辄盛必
 慎而抑 (第 007b 页)
得其一二
演而述难经西汉仓公传其旧学东汉仲景
撰其遗论晋皇甫谧次而为甲乙及隋杨上
善纂而为太素时则有 全元起
者始为之训
解阙第七一通迄唐宝应中太仆王冰笃好
之得先师所藏之卷大为次注犹是三皇遗
文烂然可观惜乎唐 (第 001b 页)
 集云撰用素问是则素问之名著于隋志

 上见于汉代也自仲景已前无文可见莫
 得而知据今世所存之书则素问之名起
 汉世也所以名素问之义 全元起
有说云
 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岐伯也方陈性情
 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问 (第 001b 页)
元起
虽有此解
 义未甚明按乾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无
 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
 者未见气也太初者 …… (第 001b 页)
 胃乃伤生气通天论曰起居如惊神气乃
 浮是恶妄动也广成子曰必静必清无劳
 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故圣人先之
 也○新校正云按 全元起
注本云饮食有 …… (第 003a 页)
 中宫朝八风之日也灵枢经曰邪气不得

 其虚不能独伤人谓人虚乃邪胜之也○
 新校正云按 全元起
注本云上古圣人之
 教也下皆为之太素千金同杨上善云上
 古圣人使人行者身先行之为不言之教
 不言之教 …… (第 005b 页)
 情计两亡不为谋府冥心一观胜负俱捐
 故心志保安合同于道庚桑楚曰养汝形
 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新校正云按
  全元起
注本云合于道数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
全不危也
 不涉于危故德全也庄子曰执道者德全 …… (第 007a 页)
 也然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二者相资故能
 有子所以谓之月事者平和之气常以三
 旬而一见也故愆期者谓之有病○新校
 正云按 全元起
注本及太素甲乙经俱作
 伏冲下太冲同 …… (第 008a 页)
 地把握阴阳也
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真人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故呼
 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
 子○新校正云按 全元起
注本云身肌宗
 一太素同杨上善云真人身之肌体与太
 极同质故云宗一
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 (第 012b 页)
 于心燠热内消故心中空也(燠音/欲)
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收谓收敛焦谓上焦也太阴行气主化上
 焦故肺气不收上焦满也○新校正云按
 焦满 全元起
本作进满甲乙太素作焦满
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沉谓沉伏也少阴之气内通于肾故少阴
 不伏肾气独沉 (第 011a 页)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又
 曰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
 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之谓也○
 新校正云 全元起
本作连 (第 004a 页)
元起
云阳气
 定如连枢者动系也(卒仓没切/佚音逸)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 …… (第 004a 页)
 形容痿废若不维持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夫人之身常偏汗出而润湿者久久偏枯
 半身不随○新校正云按沮千金作祖全
  元起
本作恒(沮子鱼/切润也)
汗出见湿乃生痤痱
 阳气发泄寒冰制之热怫内馀郁于皮里
 甚为痤疖微作痱疮痱 …… (第 007a 页)
 应肝故风淫精亡则伤肝也阴阳应象大
 论曰风气通于肝也风薄则热起热盛则
 水乾水乾则肾气不营故精乃无也亡无
 也○新校正云按 全元起
云淫气者阴阳
 之乱气因其相乱而风客之则伤精伤精
 则邪入于肝也
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甚饱则 (第 013a 页)
 能久乎
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

火乘金也
 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
 木乘火也○新校正云按别本作四日而
 生 全元起
注本作四日而已俱通详上下
 文义作死者非
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
 母来亲子故曰生阳匪惟以木生 …… (第 008b 页)
 者阴中有别阳故任去声
阴阳虚肠辟死
 辟阴也然胃气不留肠开勿禁阴中不廪
 是真气竭绝故死○新校正云按 全元起
 本辟作避
阳加于阴谓之汗
 阳在下阴在上阳气上搏阴能同之则蒸
 而为汗
阴虚阳搏谓之崩
 阴脉不足 (第 010b 页)
    唐太仆令启玄子王冰次注
    宋光禄卿直秘阁林亿等校正
    宋守尚书屯田郎孙兆重改误
   灵兰秘典论篇(新校正按 全元起/
本名十二藏相使)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藏之相使贵贱何如
 藏藏也言腹中之所藏者非复有十二形
 神之藏也 (第 001a 页)
 则生当其时则死当谓正直之年也
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
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

 新校正云详从前岐伯曰昭乎哉问也至
 此 全元起
注本及太素并无疑王氏之所
 捕也 …… (第 013b 页)
 居夏火之中故曰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也金匮真言论曰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
 中之阳也○新校正云详神之变 全元起

 本并太素作神之处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
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肺藏气其神魄其养皮毛 …… (第 015b 页)
 之所养故华在发充在骨也以盛阴居冬
 阴之分故曰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也金
 匮真言论曰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
 阴也○新校正云按 全元起
本并甲乙经 …… (第 016b 页)
 于春故曰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也金匮

 真言论曰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
 也○新校正云按 全元起
本并甲乙经太
 素作阴中之少阳当作阴中之少阳详王
 氏引金匮真言论云平旦至日中天之阳
 阳中之阳也以 (第 018a 页)
 欲酸合木故也脾欲甘合土故也肾欲咸
 合水故也
此五味之所合也
 各随其欲而归凑之
五藏之气
 新校正云按 全元起
本云此五味之合五
 藏之气也连上文太素同
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
 兹滋也言如草初生之青色也 …… (第 004a 页)
 小络言之者除十二俞外则当三百五十
 三名经言三百五十四者传写行书误以
 三为四也○新校正云按别本及 全元起
 本太素俞作关
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
 卫气满填以行邪气不得居止卫气亏缺
 留止则为邪气所客 (第 008a 页)
 中
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故满而不能

 精气为满水谷为实但藏精气故满而不
 能实○新校正云按 全元起
本及甲乙经
 太素精气作精神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以不藏精气但受水谷故也
所以然者水 …… (第 002b 页)
 荣气之道内谷为实○新校正云详此注
 出灵枢实作宝○谷入与胃气传于肺精
 专者循肺气行于气口故云变见于气口
 也○新校正云按 全元起
本出作入
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
不利也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
与其病也
 下谓目 …… (第 004a 页)
 北人正行其法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
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
 法夏气也地下则水流归之水多故土弱
 而雾露聚
其民嗜酸而食胕
 言其所食不芬香○新校正云按 全元起

 云食鱼也
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
 酸味收敛故人皆肉理密致阳盛之处故
 色赤湿气内满热气外薄故 …… (第 007b 页)
 神服天气上古天真论曰精神内守病安
 从来
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
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
 新校正云按 全元起
本伸作臾 …… (第 009b 页)
 内无眷慕之累心亡愿欲故外无伸宦之
 形静保天真自无邪胜是以移精变气无
 假毒药祝说病由不劳针石而已○新校
 正云按 全元起
云祝由南方神
今之世不然 …… (第 010a 页)
 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主

 疗不相应也或谓取标本论末云针也○
 新校正云按 全元起
本又云得其标本邪
 气乃散矣
暮世之治病也则不然治不本四时不知日
月不审逆从
 四时之气各有所在不本 (第 014a 页)
 背于师尔故也
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

 动离于道耗散天真故尔○新校正云按
  全元起
本云精神进志意定故病可愈太
 素云精神越志意散故病不可愈
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
而忧患 …… (第 003a 页)
 宾服也岂惟针艾之有恶哉药石亦有之
 矣○新校正云按移精变气论曰标本已
 得邪气乃服
帝曰其有不从毫毛生而五藏阳以竭也
 新校正云按 全元起
本及太素阳作伤义
 亦通
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 …… (第 004a 页)
   玉版论要篇
黄帝问曰余闻揆度奇恒所指不同用之奈
何岐伯对曰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

言奇病也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
恒道在于一
 一谓色脉之应也知色脉之应则可以揆
 度奇恒矣○新校正云按 全元起
本请作
 谓
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
 血气者神气也八正神明论曰血气者人
 之神不可不谨养也夫血气 …… (第 006b 页)
 容色者他气也如肝木部内见赤黄白黑
 色皆谓他气也馀藏率如此例所见皆在
 明堂上下左右要察候处故云各在其要
 ○新校正云按 全元起
本容作客视色之 (第 007b 页)
 往来长短脉者往来短数脉者往来急远

 大脉者往来满大也
上盛则气高
 新校正云按 全元起
本高作鬲
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
 新校正云按太素细作滑
涩则心痛
 上谓寸口下谓尺中盛谓盛满代 …… (第 002b 页)
 而至盛秋忿为冬怒言阴少而之壮也忿

 一为急言秋气劲急也○新校正云按全
  元起
本注暖作缓
以春应中规
 春脉耎弱轻虚而滑如规之象中外皆然
 故以春应中规
夏应中矩
 夏脉洪大兼之 (第 007b 页)
 绝谓暂断绝也
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
 皆左乳下脉动状也中谓腹中也
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泄谓发泄○新校正云按 全元起
本无此
 十一字甲乙经亦无详上下文义多此十 …… (第 006b 页)
 足胫肿也
目黄者曰黄疸
 阳怫于上热积胸中阳热上燔故目黄也
 灵枢经曰目黄者病在胸
妇人手少阴
 新校正云按 全元起
本作足少阴 (第 012a 页)
 太阴受五日少阴受六日厥阴受则其义
 也○新校正云详上文是顺传所胜之次
 七字乃是次前注误在此经文之下不惟
 无义兼校之 全元起
本素问及甲乙经并
 无此七字直去之虑未达者致疑今存于
 注
故曰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
之期 …… (第 013a 页)
 渐微以馀藏尚全故期后三百六十五日

 内死此肾之藏也○新校正云按 全元起
 本及甲乙经真藏来见来字当作未字之
 误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腹内痛心中
不便项肩身热破䐃脱肉 …… (第 016a 页)
 自为其状至于手太阴也
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
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藏之气独见独见
者病胜藏也故曰死
 是所谓脉无胃气也平人气象论曰人无
 胃气曰逆逆者死
帝曰善
 新校正云详自黄帝问至此一节 全元起

 本在第四卷太阴阳明表里篇中王冰移
 于此处必言此者欲明王氏之功于素问
 多矣
黄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气 (第 018b 页)
 歃血饮血也
令合天道

 新校正云按 全元起
本云令合天地
必有终始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
行贵贱更立冬阴夏阳以人应之奈何愿闻
其方
 天光谓 …… (第 001b 页)
 生者也刺志论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
 其常也反此者病今脉细少气是为气弱
 体壮盛是为形盛形盛气弱故生气倾危
 ○新校正按 全元起
注及甲乙经脉经危
 并作死字 …… (第 007b 页)
 中部左右凡六诊也上部下部已不相应
 中部独调固非其久减于上下是亦气衰
 故皆死也减谓偏少也○新校正云详旧
 云中部之候相减者死八字按 全元起

 本及甲乙经添之且注有解减之说而经
 阙其文此脱在王注之后也
目内陷者死
 言太阳也太阳之脉起于 …… (第 009a 页)
 之上足太阴脉足太阴脉主肉应于下部
 手太阴脉主气应于中部是以下文云脱
 肉身不去者死中部乍疏乍数者死○新
 校正按甲乙经及 全元起
注本并云以左
 手足当去踝五寸而按之右手当踝而弹
 之 (第 010a 页)
全元起
注云内踝之上阴交之出通于
 膀胱系于肾肾为命门是以取之以明吉
 凶今文少一之字而多一庶字及足字王
  (第 010a 页)
 耳故气逆上则耳中鸣○新校正云详此
 上明三阳此言三阴今此再言少阳而不
 及少阴者疑此一阳乃二阴之误也又按
  全元起
本此为少阴厥显知此即二阴也
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
 心脾肝肺四脉争张阳并于上者是肾气 …… (第 007a 页)
 写误(㾓乌/玄切)骨节疼也
帝曰太阳藏何象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帝

曰少阳藏何象岐伯曰象一阳也一阳藏者
滑而不实也帝曰阳明藏何象岐伯曰象大
浮也
 新校正云按太素及 全元起
本云象心之
 大浮也
太阴藏抟言伏鼓也二阴抟至肾沉不浮也
 明前独至之脉状也○新校正云详前脱
 二阴 …… (第 008a 页)
 甲乙为木东方干也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甘性和缓○新校正云按 全元起
本云肝
 苦急是其气有馀
心主夏
 以应火也
手少阴太阳主治
 少阴心脉太阳小肠脉心与小肠合故治
  …… (第 009a 页)
 丙丁为火南方干也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酸性收敛○新校正云按 全元起
本云心
 苦缓是心气虚
脾主长夏
 长夏谓六月也夏为土母土长于中以长
 而治故云长夏○新校正云按 (第 009b 页)
全元起

 脾王四季六月是火王之处盖以脾主中
 央六月是十二月之中一年之半故脾王
 六月也
足太阴阳明主治 …… (第 009b 页)
 论曰辛甘发散为阳也平人气象论曰藏

 真散于肝言其常发散也
用辛补之酸写之
 辛味散故补酸味收故写○新校正云按
  全元起
本云用酸补之辛写之自为一义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
持于春起于夏
 如肝例也
禁温食热衣 …… (第 012b 页)
 肝性喜急故食甘物而取其宽缓也○新

 校正云详肝色青至篇末 全元起
本在第
 六卷王氏移于此
心色赤宜食酸小豆
 新校正云按甲乙经太素小豆作麻
犬肉李韭皆酸
 心性喜缓 (第 023b 页)
 阳则狂阳附阴则癫孙思邈云邪入于阳
 则为狂邪入于阴则为血痹邪入于阳传
 则为癫痉邪入于阴传则为痛瘖 全元起
 云邪已入阴复传于阳邪气盛府藏受邪
 使其气不朝荣气不复周身邪与正气相
 击发动为癫疾邪已入阳阳今复 …… (第 007b 页)
 不同今具载之

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
 随所之而为疾也之往也○新校正云按
  全元起
云阳入阴则为静出则为恐千金
 方云阳入于阴病静阴出于阳病怒
是谓五乱○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
长夏 …… (第 008a 页)
 言针之道有若高悬示人彰布于天下者
 五矣而百姓共知馀食咸弃蔑之不务于
 本而崇乎末莫知真要深在其中所谓五
 者次如下句○新校正云按 全元起
本馀
 食作饱食注云人愚不解阴阳不知针之
 妙饱食终日莫能知其妙益又太素作饮
 食杨上善注云黔首共服 …… (第 021a 页)
 古者以砭石为针故不举九针但言砭石

 尔当制其大小者随病所宜而用之○新
 校正云按 全元起
云砭石者是古外治之
 法有三名一针石二砭石三镵石其实一
 也古来未能铸铁故用石为针故名之针
 石言工 …… (第 023a 页)
 时之盈缩尔然其未发则如云垂而视之
 可久至其发也则如电灭而指所不及迟
 速之殊有如此矣○新校正云按甲乙经
 □作瞬 全元起
本及太素作眴(□音/舜)
手动若务针耀而匀
 手动用针心如专务于一事也针经曰一
 其形听其动静而知邪 (第 025a 页)
 谓得天时也
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
 候日迁移定气所在南面正立待气至而
 调之也
故日月生而写是谓藏虚
 血气弱也○新校正云按 全元起
本藏作
 咸藏当作减
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
 络亦为经误血气盛也留一为流非也 …… (第 003b 页)
 至也

若先若后者血气已尽其病不可下
 言不可取而取失时也○新校正云按全
  元起
本作血气已虚尽字当作虚字之误
 也
故曰知其可取如发机不知其取如扣椎故
曰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 (第 017b 页)
 以反證故
帝曰消瘅虚实何如岐伯曰脉实大病久可
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
 久病血气衰脉不当实大故不可治○新
 校正云详经言实大病久可治注意以为
 不可治按甲乙经太素 全元起
本并云可
 治又按巢元方云脉数大者生细小浮者 (第 006b 页)
 随脉络之所生也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

 新校正云按 全元起
本胆作骨 (第 003b 页)
元起
注云
 少阳者肝之表肝候筋筋会于骨是少阳
 之气所荣故言主于骨甲乙经太素等并
作骨
其脉循胁络于耳故 (第 003b 页)
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
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
 以病在表故可汗也○新校正云按全元
 起本藏作府 元起
注云伤寒之病始入皮
 肤之腠理渐胜于诸阳而未入府故须汗
 发其寒热而散之太素亦作府 …… (第 003b 页)
 寒所制故为病曰温阳热大盛寒不能制
 故为病曰暑然暑病者当与汗之令愈勿
 反止之令其甚也○新校正云按凡病伤
 寒已下 全元起
本在奇病论中王氏移于
 此杨上善云冬伤于寒轻者夏至以前发
 为温病冬伤于寒甚者夏至以后发为暑
 病 …… (第 007a 页)
 壮热病手足躁经无所主治之旨然补足

 太阴之脉当于井荣取之也○新校正云
 详足太阴 全元起
本及太素作手太阴杨
 上善云手太阴上属肺从肺出腋下故胸
 胁痛又按灵枢经云热病而胸胁痛手足
 躁取之 (第 015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