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洞真部
洞神部
洞玄部
太清部
正一部
太玄部
太平部
清代道教文獻
續道藏
  归命信礼妙解脱境天尊
  归命信礼无量光明天尊
  归命信礼 包容
万𩔖天尊
  归命信礼摄魔屏秽天尊
  归命信礼常护持天尊
  归命信礼德自在天尊
  归命信礼妙 (第 005a 页)
   制魔咒
吾奉北帝专令职掌酆都制辖魔灵掌判神
鬼令下急如星火驰逐来临法布疾若风雷
奔腾摄捉听吾呼吸遵我指陈入地升天登
山赴水随吾口敕速去速来急急律令
   斗煞咒
天蓬天蓬天地之尊上朝金阙下覆昆崙九
天五岳在吾掌中三元八节一气 包容
运天
台斗魔鬼灭踪天罡神王万丈英雄黑煞神
王驭虎驭龙周游八海下至六宫大魔畏伏 (第 025a 页)
   灭度炼尸生仙章(五炼生/尸斋用)
(臣)幸藉宿因滥裨妙化誓广宣于济度庸上
赞于生成过有渊陵功无毫发尚祈恩霈俯
包容(臣)
伏为先师某人元命某年月日时
生存日佩某经受某箓奉某法补充某职系
某靖焚修末学道浅仙品未充莫能背土凌 (第 021a 页)
如是
又如水之物性柔就下利益群品不与物竞
随方就圆本性澄淡至于积成江海容纳百
川不分彼此鱼鳖虾蟹尽数 包容道人
之心 (第 001b 页)
  知其雄第二十八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雄者刚强雌者柔弱知刚强/之道而宁自居于柔弱则天)

(下皆流而归之如/溪壑之能受物也)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常/德)
(者自然之德婴儿诚任自/然不与人竞守雌者也)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白/者)
(明察黑者混穆知明察之道而宁/自处于混穆则为天下所法也)为天下式常德不忒
复归于无极(忒差也常德不差则永远/无穷而为天下所法也)知其荣守其辱
为天下谷(荣者尊显辱者卑贱知尊显之荣而宁处于/卑贱则能 包容
天下如空谷之能容物也)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心愈虚而道愈充其德/浑然而无散缺之处也)
朴散则为 (第 16a 页)
 谷也○御疏旷宽也言善士怀道抱德宇

 量旷然宽大于物悉能含受如彼虚谷无
 不 包容
○河上公曰旷者宽大谷者空虚
 不有德名功无所不包容也○荣曰谷之
 虚也容物而应声心之虚也怀道而济俗 (第 023b 页)
  成疏尘累斯尽心灵虚白故道德宽旷
  包容
如谷也
浑兮其若浊
 御注和光浑迹若浊而清○御疏善士心
 照清静而能容物和光同尘不自殊异浑
 然如浊 …… (第 023b 页)
 不含容也○御疏知常曰明明则鉴物物
 来必应无不含容故曰知常曰容○河上
 公曰能知道之所常行则除去情欲无所
 不 包容
○荣曰知常达理量等虚空无所
 不包故曰容也○成疏体凝常一道悟违
 顺两空故能容物
容乃公
 御注含容 (第 032b 页)
应物应物无心既无私邪故为

 公正也○御疏能含容应物乃公正无私
 无私则天下归往是谓王矣○河上公曰
 无不 包容
则公正无私众邪莫当也○荣
 曰正而无私○成疏公平也既能 (第 033a 页)
包容

 物所以公正无私
公乃王
 御注能公正无私者则为物所归往○河
 上公曰公正无私则可为天下王治身正 (第 033a 页)
 也物无不包故言容也动皆顺理言从也
 亦言大德不由他至唯从道来也○成疏
 孔甚也大也容貌相也甚大之德容貌如
 何唯从于道即是其相又解容 包容
也大
 德妙契故能虚容动止施为独从于道出
 处默语皆是道场 (第 002a 页)
 名字之曰道我不见道之形容不知当何
 以名之见万物皆从道所生故字之曰道
 也强为之名曰大不知而名曰强大者高
 而无上罗而无外无不 包容
曰大○荣曰
 夫有形者称无像者绝名约通生而为用
 字之曰道无一法而不包名之曰大理本
 无名无名而名谓 …… (第 004b 页)
 云躁则失君既静如地次须法天清虚覆
 育无私也天有三光喻人有惠照地是定
 门天是惠门也既能如天次须法道虚通
  包容
万物也既能如道次须法自然之妙
 理所谓重玄之域也道是迹自然是本以
 本收之迹故义言法也又解道性自然更 (第 010a 页)
 谓之上德德用光备则无不含容故云若
 谷○河上公曰上德之人若深谷不耻垢
 浊○荣曰无不容也○成疏胜上道德之
 人与太虚等量故能 包容
万物若彼空谷
 也本亦作俗字者言亦能忘德不异嚣俗
 也
大白若辱
 御注纯洁而含垢也○御疏白纯净也辱 (第 006a 页)
 (前者前章正明守静谦和接物用道/故次此章即显道体冲奥令物归依)
   (就此一章义开四别第一显道能 包/容
劝物珍重第二明不弃愚鄙恒布)
   (大慈第三料简利害以明胜/负第四假设疑问叹道功能)
   第一显 (第 016b 页)
道能 包容
劝物珍重(夫大道/无私成)
   (凡蒙之奥义神功不宰为善识之宝/持杳然金阙之前迥出铁围之外下)
  (第 016b 页)
 事然后能成大事也小物者细行微功也
 草木昆虫亦救护而不害妙有普利如同
 时雨不择荆棘田苗净秽平等普济也又
 如大海不择清浊 包容
不辩也所以能为
 百谷王也及其功行积之大也为贤为圣
 岂不是为大人物哉故云能积小物然后
 能成大物也 …… (第 002a 页)
     右第十七章
关尹子曰操之以诚行之以简待之以恕应
之以默吾道不穷
 操者持也诚者真实也简者不繁也行者
 无住也待者应也恕者宽裕 包容
也了悟
 真空实有保任护持无住种种之边如此 (第 021b 页)
 简当不繁也故云操之以诚行之以简也
 与众同处或御群下但应之以宽裕 包容
 不见人之过失曲全已德也故云待之以
 恕也或有人来叩问但动容密示不假言
 教利根顿悟与吾所悟之道俱无 (第 022a 页)
 静而胜其牡也自下者以静为道故曰以
 静为下○吕氏曰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
 者以其善下之也百川朝宗亦犹大国能
 自下无不 包容
则民交趋而会之矣传曰
 天地交万物生人道交功勋成此之谓与
 一身之设一国之象也忘其身则百骸理
 虚其 (第 026b 页)
 广不可量故为虚极之妙本也散为万物

 不拘一方故用无定方也但宗一道故明
 万物皆资道化故不在遍举高而无上无
 不 包容
大也高而无上不滞于上大而无
 外不滞于外逝也逝往也穷于无穷无所
 不通远也虚心守一道复归之返也返还 (第 012a 页)
 于有道隐于无故有不能以运有而无者
 所以为有之用惟人亦然四肢之运车之
 义也胸臆之设室之象也有物有则非器
 之谓乎而灵台中虚所以 包容
于内运动
 于外而应不穷之用者此也否则块然一
 物何益哉
 林鬳斋曰三十辐共一毂至无之以为用
 毂车 (第 031a 页)
   金鼎养丹法
神仙文曰金鼎者上符天下法地中应民民
昌国泰天清地静万物生焉故曰先天而天
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此可明矣其鼎高下锱
铢厚薄一一依法鼎高一尺二寸重七十二
斤其数有九内围一尺五寸底厚一寸半脚
去地二寸半身厚一寸牟内受物可三升半

深六寸盖厚一寸耳高一寸半次有十病不
在用限一金不精二铸不及时三厚薄不匀
四模素不乾五悬胎铸六砂孔七唐膈八夹
横九金皱十高下大小厚薄不依尺寸若遇
有此十病并不在修至药之限
  炉养丹法
神仙文曰炉者鼎之造化 包容
戊巳隔截外
邪高像莲台横像五岳坛有三层上圆下方
炉有八门上以铁作天轮立九星二十八宿
时行六甲运转正一 (第 005b 页)
   法事
(臣)闻若存若亡无声无臭上天之载荡荡巍
巍至道之精恍恍愡愡辄殚悃素仰叩圆青
顾有漏之幻躯获罪而无所祈祷仰无名之
妙道大德而有以 包容
是榖旦之谨严肃兰
场而致洁黄冠被羽尽八日以七宵紫府飞 (第 006a 页)
 稽首玄元无上道南宫计日纪瑶编
伏以祖气流行昭轻清重浊冲和之位灵光
洞焕通过去未来见在之关凡此日之不料
生皆曩时之乏片善幸逢斋醮来集坛场盍
了了于灵扃凝神解悟勿昏昏于宿命着意

思惟知斋主 包容
慈爱之心成本来虚灵知
觉之性号物有万以人为首母令颠顿于孤
寒凡施有五以食为先忍使沈零于饥渴琼
科焕耀 (第 002b 页)
   宣词
按如词旨备切忱恂臣闻五鍊生尸镇形骸
于阴域万神返气合魂魄于阳宫超骨肉而
长啸青冥全音容而飞登碧汉如梦之觉数
百载恍若等闲若醉之醒历千年殆犹顷刻
经彰妙应事载奇文今某夙植庆基生逢昌
运瑶坛凤戺曾振覆以高跻琼笈龙函久抠

衣而朗咏未敦良效莫荣奇勋遽尔终朝徒
有乘晨之想溘然一旦倏为积夜之游生死
既暌升沉斯速孝子某恩深鞠育诚切荐修
弟子某等分同父道宿佩师恩怅天高以难
升恨地迥而莫问百骸忍死五内无生虽玄
包容
宜锡灵光而接引奈黑郁泬寂惧沦
阴翳以沉埋非沛泽于高穹曷登真于厚土
爰崇蕊笈肃建芝坛遵灭度鍊尸之科修空 (第 003b 页)
 生谓之暴虐故散亡也
小功不赏大功不立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小怨不舍大怨必生
 大人君子法象天地无不 包容
不求小过
 于人故天下无怨也 (第 014a 页)
 (元京西方蛮雷方仲高北方蛮  左手)
 (雷邓拱辰中央蛮雷田元宗托天)
 (擎火  右手搜地  身胸浩荡)
 (云   击龙君    包容
乾坤)
 (坎宫水一肾生于肝震宫木三肝生于心)
 (离宫火七心生于脾坤宫士五脾生于肺)
 (兑宫金九 (第 016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