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道家類
洞真部
洞神部
洞玄部
正一部
太清部
太玄部
太平部
清代道教文獻
地本阴阳推性命之极原道德之奥此与伏
羲同其原也文王观 太易
九六之动贵刚尚
变而要之以中老氏亦察 (第 014b 页)
太易
七八之正致
柔守静而统之以大此与文王通其宗也孔
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导斯民以仁义之教
老氏亦拟议伏羲弥 (第 014b 页)
   元气论(并序)
混沌之先太无空焉混沌之始太和寄焉寂
兮寥兮无适无莫三一合元六一合气都无
形象窈窈冥冥是为 太易
元气未形渐谓太
初元气始萌次谓太始形气始端又谓太素
形气有质复谓太极质变有气气未分形结
胚象卵气圆形 (第 001a 页)
  服气精义论(并序)
      天台白云撰
夫气者道之几微也几而动之微而用之乃
生一焉故混元全乎 太易
夫一者道之冲凝
也冲而化之凝而造之乃生二焉故天地分
乎太极是以形体立焉万物与之同禀精神
著焉万物与之 (第 001a 页)
具无上之真道岂不明明
可睹其义乎凡人有才貌不可学若遇大丹
即变见如意故经云无可无不可皆可矣按
参同契 太易
志图言一象此图含象众美方
得通灵又古经及元君诀并草衣子碧通子 (第 036a 页)
 性则滑不穷理则疑耀者光之散也圣人
 之所图不在于觉而在于妄故寄之众人
 之常用而能不昩也
 陈详道注 太易
者未见气也而体之者以
 为未始有物至矣尽矣太初者气之始而
 体之者以生为丧以死为反太始者形之
 始而 (第 014b 页)
 老子曰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故在高为

 无高在深为无深在生为不生在老为不
 老也自狶韦氏至傅说总论得道之人意
 与老子昔之得一章相类 太易
者未见气
 太初者气之始未见气为父则气者母也
 斗为天之纲维堪坯神名冯夷水神肩吾
 制名禺强北海神名 (第 011b 页)
 散而为阴阳也云气未族而雨则阴阳失
 其理草木未黄而落则万物失其道以至
 日月昏晦皆非神人之治也闲居不以物
 累三月数之小成至道之精 太易
也至道
 之极太极也阴阳生 (第 015a 页)
太易
天地生于太 (第 015a 页)
 顺圣人之道极矣
 详道注自泰初以至于无名推而上之也
 自一之所起至谓之性推而下之也杂乎
 芒芴之间 太易
也变而有气太初也气变
 而有形太始也形变而有生太素也有大
 初故有一而未形有太始故物成生理有
 太素 (第 010b 页)
 之以无古无今无始无终以神言也未有
 子孙当待其化而遽欲有之不可也本无
 死也因生生死本无生也因死生生死生
 各有一体皆不相待也 太易
者未见气也
 非形非气所以能物物能物物则非物以 (第 007a 页)
 故与万物同囿于形原其所始必有先天
 地生者焉易所谓太极是已庄子曰昭昭
 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
故曰有 太易
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
 此明物之自微至著变化之相因袭也
 范曰无体也无数也冥于气形质未相离
 之先故曰 (第 011a 页)
太易
若太初则已兆于气矣若 …… (第 011a 页)
 受采无所与杂即染而净不与物争故于
 质之始则以太素命之是四者自微至著
 既已离于无矣故以有言之也 太易
者未见气也 …… (第 011b 页)
 易者不穷滞之称凝寂于太虚之域将何
 所见即如易系之太极老氏之浑成也
 范曰有阳气焉有阴气焉有冲气焉是皆
 无动而生之也 太易
之先气且未见况形
 质乎
太初者气之始也
 阴阳未判即下句所谓浑沦也
 范曰太初有无无有无名杂乎芒忽 …… (第 012a 页)
 此而彰焉
气形质具而未相离

 此直论气形质不复说 太易
(第 013a 页)
太易
为三者
 宗本于后句别自明之也
 范曰太极元气函三为一故气形质具而
 未相离则命之曰浑沦老子所谓混成 …… (第 013a 页)
 行无穷易曰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
 下亲下者草木之类是也亲上者含识之
 类是也故动物有神植物无识无识者为
 气所变有神者为识所迁故云 太易
大初
 以至浑沦言气之渐也其中精粹者谓之
 为神神气精微者为贤为圣神气杂浊者
 为凡为愚乃至含生差别 …… (第 015b 页)
 而有形则有阴阳然后有天地而道者为
 之公圣人者道之管此圣人所以因阴阳
 以统天地也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庄子所
 谓道在太极之先者是也故 太易
者未见
 气也杂乎芒忽之间变而有气故太初者
 气之始也气变而有形故太始者形之始
 也形辩而有质故太素 (第 016a 页)
 不由于已为也而为之则伤其真生矣
笔乘大宗师者道也至此方明说出道无形
 无为也而曰有情有信者自有以观其徼
 者言之也情静之动信者动之得即老子
 其中有信之信也 太易
者未见气太初者 (第 054a 页)
 次之与庄子齐物论相似

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
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前后之相随
 御注 太易
未判万象同体两仪既生物物
 为对此六对者群变所交百虑所生殊涂
 所起世之人所以陷溺而不能自出者也
  (第 007a 页)
  宋饶阳居士李霖集
 视之不见章第十四
视之不见名曰夷
 御注目主视视以辩物夷则平而无辩非
 视所及故名曰夷 太易
未见气是已
 王元泽曰道至于万物平等无有高下之
 处非目所视
 此明道也夷平易也道非色故视之不见
  …… (第 001a 页)
 长能圆能方能暑能凉能浮能沉能苦能
 甘于无形之中而能形焉故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复混而为一
 御注 太易
未判孰分高下大音希声孰辩
 清浊大象无形孰为巨细目无所用其明
 耳无所施其聪形无所竭其力道之全体
  (第 002a 页)
道德玄经原旨序彼五
老易无二道易有太极圣经存而勿论易首
乾坤后天之道也效天法地故儒道与天地
同功 太易
者未见气道家以为大道之祖无
名天地之始先天之道也道法自然故老圣
得归无之妙噫道德一经尽之矣余惟至道 (第 001a 页)
 原旨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天地之先无

 物也而曰有物混成是何物耶天地之先
 有五太列子止言 太易
太初太始太素而
 不言太极又言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
 浑沦浑沦者言万物浑沦而未相离也非
 太极乎夫列 (第 005a 页)
子列子曰:
「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
夫有形者生于无形,
则天地安从生?
故曰:
太易,
有太 (第 2a 页)
太易
者、
未见气也,
太初者、
气之始也, (第 2a 页)
 解曰天之神地之富圣之所以为圣物之
 所以为物一言而尽其道者生化而已故
 天瑞之训首明此焉夫形体区别迁谢不
 停此为有生有化 太易
未兆真常不变此 …… (第 002b 页)
 阳役我者也而圣人能因之天地生我者
 也而圣人能统之则谓圣人糠秕足以陶
 铸尧舜信不疑矣
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 太易
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
 解曰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万物 …… (第 009b 页)
 即我之一身而穷其生生之理则天地与
 我并生尔又奚为而不可知哉虽然太初
 之无不可以言论也所可言者有而未形
 者尔故自有 太易
而下明其序焉所谓太 (第 010a 页)
 易太初太始太素果何物哉亦以夫道之
 自无生有者因其生出之序拟诸形容而
 彊为之名尔 太易
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
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
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 …… (第 010b 页)
 拟其大故以太名之易者变通不穷之谓

 也故于其未见气则名之 太易
万物同乎
 太初而后各有初有初矣而未形故以气
 之始为太初万物成象于天而成形于地
 始之为字从女从合 …… (第 011a 页)
 为浑沦也形形而无有安可视而循声声

 而无闻安可听而知虽然气形质之始即
 具则其去 太易
也远矣然犹浑沦而未离
 于易故虽不可名之 (第 011b 页)
太易
犹曰易也
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
者宄也乃复变而为一
 解曰一者水之生数七者火之成数精神 (第 011b 页)
生不化者本于天之自然有生有化者有若
瑞之合验生化之道尽于此矣爰自 太易

有而太初继之太始见而太素兆焉气形质
之始既具斯可名于易易变而为一一为形
变之始冥冥之中其序已无毫 (第 019b 页)
 且众狙之喜怒非有伪也三四之数无增
 损于七也计众狙之心宁饮于朝而馁于
 暮也则朝暮之多寡喜怒安得不为用哉
 尝谓自 太易
既判一变而为七天三地四
 之数一奇一耦方生方成万物不能逃其
 数也不明其数则役于数不惑于数则能
 用 (第 019b 页)
 屈以求伸也龙蛇之势以存身也
度在身稽在人人爱我我必爱之人恶我我

必恶之汤武爱天下故王桀纣恶天下故亡
此所稽也稽度皆明而不道也譬之出不由
门行不从径也以是求利不亦难乎尝观之
神农有炎之德稽之虞夏商周之书度诸法
士贤人之言所以存亡废兴而非由此道者
未之有也
 解曰 太易
未判万象浑沦两仪既分物物
 定位毫釐不能紊一二不可差声动则响
 应形生而影从在我者其度可拟在人者
  (第 003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