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四書類
易類
小學類
延英只日视事双日不坐方今中外晏宁致刑清简望
准旧事三日五日一临轩听政只日视事双日不坐至
于刑章 钱谷
事务遣差臣僚除急切大事须面对外馀
并令中书枢密院附奏诏礼仪院详定双日前后殿不
坐只日视事或于长春殿或 (第 14b 页)
 (宰以九式节财以岁终制用司会又不得以欺之也/故知大府可以统诸府司会可以临大府太宰可以)

 (制司会则理财之法庶乎可得而论矣后世有为汉/丞相而不知一岁 钱谷
之出入谓当责治粟内史为)
 (唐宰相而曰陈调兵食非宰相事请罢度支/归有司彼岂识大府司会兼属冢宰之意乎 (第 32a 页)
大司农卿一人(掌诸 钱谷
金帛诸货币丞一人部丞一/人 太仓令一人 丞一人 平准令)
(一人丞一人一导/官令一人丞 人) (第 12b 页)
元年改主爵曰司封天宝十一载改)
(吏部曰文部至/德二载复旧) 户部尚书(一人侍郎二人掌天下土/地人民 钱谷
之政贡赋之)
(差其属有四曰户部曰度支曰金部曰仓部户部郎中/员外郎各二人掌户口田土赋役贡献蠲免优复姻 (第 7a 页)
    出矣

仁宗本纪嘉祐七年十月诏内藏库三司共出缗钱一
百万助籴天下常平仓
食货志熙宁二年制置三司条例司言诸路常平广惠
钱谷
略计贯石可及千五百万以上敛散未得其宜
故为利未博今欲以见在斛斗遇贵量减市价粜遇贱
量增市价籴可通融转 …… (第 19b 页)
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凡此皆以为民而
公家无所利其入是亦先王散惠兴利以为耕敛补助
之意也欲量诸路 钱谷
多寡分遣官提举每州选通判 …… (第 20a 页)
    利弊者载之
文献通考熙宁七年七月帝以诸路旱灾常平司未能
赈济谕辅臣曰天下常平仓若以一半散钱取息一半
减价粜卖使二者如权衡之相依不得偏重民必受赐

自是诏诸路州县据已支见在 钱谷
通数常留一半外
方得给散
    蕙田案是时官吏以给散取息为功 (第 29b 页)
钱谷

    留于官者不过什之一二尚未足减粜之用
    况议振济乎故有一半散息一半减粜之诏
     (第 29b 页)
以调停之
九年诏司农寺自今两经倚阁常平钱人户更不得支
借钱斛帝谓天下常平钱谷十常七八散在民间又连

岁灾伤倚阁迨半止务多给计息为功不计督索艰难
岂惟亏失官物兼百姓被鞭挞必众故也
十年提举两浙路常平言灾伤累年丁口减耗凡九年
以前逃绝户已请青苗钱斛见户有合摊填者乞需丰
熟日理纳外更有全甲户绝输偿不足或同甲内死绝
止存一二贫户难以摊纳者更乞立法从之
元丰元年诏常平仓 钱谷
当输钱而愿入谷若金帛者
官立中价示民物不尽其钱者足以钱钱不尽其物者 (第 30a 页)
还其馀直又听民以金帛易谷而有司少加金帛之直
钱谷
当给若粜皆用九年诏书通取留一半之馀
元祐元年二月诏提举官累年积蓄 (第 30b 页)
钱谷
财物尽椿作
常平仓钱物委提点刑狱交割主管依旧常平仓法左
正言朱光庭言天下青苗钱除支俵外见其钱数尚多 …… (第 30b 页)
尚书蔡京首言承诏措置
财利乞检会熙丰青苗条约参酌增损立为定制淮南
转运司副使庄公岳谓自元祐罢提举官后 钱谷
为他
司侵借所存无几欲乞追还给散随夏秋税偿纳勿立
定额自无抑民失财之患奉议郎郑仅朝奉郎郭时亮 …… (第 33a 页)
求及胥吏诈冒支请令天下州县每岁散 钱谷
既毕即
揭示请人数目逾月敛之庶知为伪冒者得以陈诉
玉海常平之政有提举官自熙宁始建炎元年六月并
归提刑 (第 34a 页)
文苑英华元和七年敕比者田谷致损刍藁随之今已
过时益难济办其并职田草共一百一十五万束并宜
放免又有常赋 钱谷
蠲放之馀贫弊者多虑难输入其 …… (第 13b 页)
 条只行天圣附令免税指挥则丰凶相济农末皆利
 纵有水旱无大饥荒虽目下稍失课利而灾伤之地
 不必尽烦陛下出捐 钱谷
如近岁之多也今元祐编
 敕虽云灾伤地分虽有例亦免而谷所从来必自丰
 熟地分所过不免收税则商贾亦自不行 (第 67b 页)
    蕙田案此吏民入粟助赈赐爵之始
平帝本纪元始二年四月郡国大旱蝗青州尤甚安汉
公四辅三公卿大夫吏民为百姓困乏献其田宅者二
百三十人以口赋贫民
后汉安帝本纪永初三年三月京师大饥四月三公以
国用不足奏令吏人入 钱谷
得为关内侯虎贲羽林郎
五大夫官府吏缇骑营士各有差
桓帝本纪永寿元年二月司𨽻冀州饥人相食敕州郡 …… (第 15b 页)
粟致之
江陵遣博士中等分循行谕告所抵无令重困
元帝本纪初元元年九月关东郡国十一大水饥或人
相食转旁郡 钱谷
以相救
平帝本纪元始二年四月郡国大旱蝗民流亡罢安定
呼沲苑以为安民县起官寺市里募徙贫民县次给食 (第 33b 页)
灰烬/何益丧家不若复赙襚之礼既不用珠玉则含礼可废)
(又今人亦无以车马助丧者则赗礼亦不必存也凡金/帛 钱谷
之类皆可谓之货财其多少之数则无常准系)
(其家之贫富亲之远近情之厚薄自片衣尺帛百钱斗/粟以上皆可行之 (第 25a 页)
(加田既/赏之又)
(加赐以田所以厚思也郑司农云正谓税也禄田亦有/给公家之赋贡若今时侯国有司农少府 钱谷
矣独加) (第 27a 页)
(加田既赏之又加赐以田所以厚/恩也郑司农云正谓税也禄田亦)
(有给公家之赋贡若今时侯国有司农少/府 钱谷
矣独加赏之田无正耳 夏官) 田里不粥
(皆受于公民不得私/也粥卖也 王制)
  右授田
  (第 13a 页)
 府中供军用者故小宰令之是以大宰之九式九赋不
 及乎此而小宰之七事未尝不及之意者军国之事
 各有司存异乎后世人主之以甲兵 钱谷
而问及于
 庙堂者矣○叶氏时曰九赋之后即继以九式未见
 其理财先见其节财则是周公之节财乃所以理财 …… (第 33b 页)
 习见其事遂举其权而授之群臣有司上下相临之
 势自是解散而不可复合矣方文帝以刑狱问陈平
 不对以为得宰相之体而不知宰相之无权盖始于
 此夫 钱谷
之出入决狱之多寡国家之本而生民之
 命也宰相不与闻而顾使天子责之廷尉责之内史
 则凡九卿中二千石之事 (第 67a 页)
 常见其严厉而可畏秦汉以来此制隳矣大臣之道
 揆不明而百官有司之法守滋乱陈平自谓上佐天
 子理阴阳不对文帝 钱谷
刑狱之问而刀笔筐箧不
 知大体者又不过如贾生所言特以簿书不报会期
 为大故与夫王吉所谓公卿幸得遭遇其 (第 14b 页)
 官尝考周家合内小臣内竖寺人之数不过十九人
 耳后世衣朱紫者辄数千噫何其怪也先王之世十
 九人之寡不过给将令洒埽后世则兵刑 钱谷
将相
 之权无不拱手委之至于世臣可疑重臣可疑诵诗
 读书之臣可疑碎首杀身之臣亦可疑而腐熏之人
 则无 (第 27a 页)
 此属不以为常故轻重视功也
凡颁赏地参之一食注赏地之税参分计税王食其一
也二全入于臣

惟加田无国正注加田者既赏之又加赐以田所以厚
恩也郑司农云正谓税也禄田亦有给公家之赋贡若
今时侯国有司农少府 钱谷
矣独加赏之田无正耳
 疏无国正言无税入天子法凡大夫士赐地有四种
 大夫已上有采家邑任稍地之等是也又有 (第 4a 页)
 意此是兼说取来而又寡且舒者也与此微不同
 财足虽主国家用说要本民足来 苏子瞻曰周以
 冢宰制国用唐以宰相兼度支宰相虽不亲细务至
 于 钱谷
兵师固当制其虚赢利害陈平所谓责之内
 史者特以宰相不当治其簿书多少之数耳 生财 (第 92b 页)
四十二字芟末条)
当路居要地也注)路者人所必由也如掌刑罚之权则凡入刑罚之科者必由焉如操钱榖之柄则凡有 钱谷
之数者必由焉是彼当要路而我必经由其路而通塞有在于彼者故曰当路也 (第 1a 页)
 注曰加田既赏之又加赐以田所以厚恩也郑司农
 云正谓税也禄田亦有给公家之赋贡若今时侯国
 有司农少府 钱谷
矣独加赏之田无征耳 疏曰加
 田未知所在或可与赏田同处 坡谓自掌赏地至
 此所谓六乡赏地之法也凡有功 (第 27b 页)
 司空自治其民犹王畿也三代之时天子诸侯无
  不亲民如此后世天子独居九重之上虽设六官
  而司徒只司 钱谷
大府之职也司空只司百工虽 (第 45b 页)
 曰此以圣人极言贲之道与大象传自不相妨也
象曰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
 火在山上则所照者远在山下则明不及远盖地卑
 则照近亦犹山下之火也庶政出纳 钱谷
均平赋役 (第 19a 页)
 之文不其大哉变者四时寒暑代谢之变也化者变
 而为新成者久而成俗
象曰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
 明离象无敢艮象庶者众也繁庶小事如 钱谷
出纳
 之𩔖折狱则一轻重出入之间民命之死生所系乃
 大事也曰无敢者非不折狱也不敢轻折狱也再三
 详 (第 22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