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類
詩類
易類
書類
經解類
代以前为人君者只从大学之道做出许多事业君师之责丛于一身三
代以后大学不明间有因才质之美以成事者终无明 明德新 民之功君道有略得之者师道绝无矣)此
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而司徒之职典乐
之官所由设也(语录古 …… (第 16a 页)
三代小学之全法仅存其一二
故曰支流馀裔支流水之旁出者非正流也裔衣裾之末○通曰规模广大而本末不遗如明明 德新 民止至
善三纲领是也节目详明而始终有序如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八条目是也)三千之徒盖莫
不闻其说而曾氏之传 …… (第 19a 页)
可增损故曰则然则所谓事理当然之极者事理当然之则也下文曰有以尽夫天理之则也曷尝以
造极之地为言哉○语录 明德新 民初非人力私意所为本自有一个当然之则过不可不及亦不可须
是要到当然之则田地而不迁方是止于至善○饶氏曰 (第 24b 页)
以明明德对新民则明明德为主以明明 德新
民对止至善则止至善为重故下文自知止至能得专为止至善言之格物致知是要知得至善在何处
诚意正心修身是要行 …… (第 24b 页)
学之纲领也(卢氏曰明明德是下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之纲领新民是下文齐家治
国平天下之纲领止至善总明明 德新 民而言又八者逐条之纲领要而言之则明明德又为三者之纲
领乃大学一书之大纲领也○通曰纲如网之有纲举其大者 …… (第 25b 页)
句引去大槩是反覆嗟咏其味深长他经
引诗或未甚切只大学引得极细密)
右传之三章释止于至善(饶氏曰 明德新 民两章释得甚略又但言
明新而不言其所以明新之方此章所释节目既详功夫又备可见篇首三句重在此一句上
○通 (第 40a 页)
曰此章虽言所以明新之方然所以为新民之至善者又只就明明德至善中来故上文
赞之曰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而下文即引诗以前王不忘继之○卢氏曰此章凡五节第一
节言物各有所当止之处第二节言人当知所当止之处以知止之事而言也第三节言圣人
之止无非至善以得其所止之事而言也第四节言明明德之止于至善乃至善之体所以立
第五节言新民之止于至善乃至善之用所以行○通曰此章释明明 德新 民止于至善兼释
知止能得又兼八者条目其中学是致知格物之事自修是诚意正心修身之事亲其亲以至
利其利是化 …… (第 40b 页)
犹人不异于人也情实也引夫子之言而言圣人能
使无实之人不敢尽其虚诞之辞盖我之明德既明
自然有以畏服民之心志故讼不待听而自无也观
于此言可以知本末之先后矣(语录如成人有其兄死而不为之衰闻子
皋至遂为之衰子皋又何曾听讼只是自有以感动人处故耳○方氏曰如虞芮二国争田入西伯境见
耕者让畔行者让路未见西伯皆惭而去乃以所争为閒田西伯何尝听讼致然○新安吴氏曰 明德新
民故有无言之化不怒之威所以民自畏服○饶氏曰听讼末也无讼得其本也传者举轻以明重言听
讼者治民之一事亦自 (第 41a 页)
代以后大学不明间有因才质之美以成事者终无明 明德新 民之功君道有略得之者师道绝无矣)此
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而司徒之职典乐
之官所由设也(语录古 …… (第 16a 页)
三代小学之全法仅存其一二
故曰支流馀裔支流水之旁出者非正流也裔衣裾之末○通曰规模广大而本末不遗如明明 德新 民止至
善三纲领是也节目详明而始终有序如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八条目是也)三千之徒盖莫
不闻其说而曾氏之传 …… (第 19a 页)
可增损故曰则然则所谓事理当然之极者事理当然之则也下文曰有以尽夫天理之则也曷尝以
造极之地为言哉○语录 明德新 民初非人力私意所为本自有一个当然之则过不可不及亦不可须
是要到当然之则田地而不迁方是止于至善○饶氏曰 (第 24b 页)
以明明德对新民则明明德为主以明明 德新
诚意正心修身是要行 …… (第 24b 页)
学之纲领也(卢氏曰明明德是下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之纲领新民是下文齐家治
国平天下之纲领止至善总明明 德新 民而言又八者逐条之纲领要而言之则明明德又为三者之纲
领乃大学一书之大纲领也○通曰纲如网之有纲举其大者 …… (第 25b 页)
句引去大槩是反覆嗟咏其味深长他经
引诗或未甚切只大学引得极细密)
右传之三章释止于至善(饶氏曰 明德新 民两章释得甚略又但言
明新而不言其所以明新之方此章所释节目既详功夫又备可见篇首三句重在此一句上
○通 (第 40a 页)
曰此章虽言所以明新之方然所以为新民之至善者又只就明明德至善中来故上文
赞之曰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而下文即引诗以前王不忘继之○卢氏曰此章凡五节第一
节言物各有所当止之处第二节言人当知所当止之处以知止之事而言也第三节言圣人
之止无非至善以得其所止之事而言也第四节言明明德之止于至善乃至善之体所以立
第五节言新民之止于至善乃至善之用所以行○通曰此章释明明 德新 民止于至善兼释
知止能得又兼八者条目其中学是致知格物之事自修是诚意正心修身之事亲其亲以至
利其利是化 …… (第 40b 页)
犹人不异于人也情实也引夫子之言而言圣人能
使无实之人不敢尽其虚诞之辞盖我之明德既明
自然有以畏服民之心志故讼不待听而自无也观
于此言可以知本末之先后矣(语录如成人有其兄死而不为之衰闻子
皋至遂为之衰子皋又何曾听讼只是自有以感动人处故耳○方氏曰如虞芮二国争田入西伯境见
耕者让畔行者让路未见西伯皆惭而去乃以所争为閒田西伯何尝听讼致然○新安吴氏曰 明德新
民故有无言之化不怒之威所以民自畏服○饶氏曰听讼末也无讼得其本也传者举轻以明重言听
讼者治民之一事亦自 (第 41a 页)
知之理散见于物欲致其知而使无有或蔽必将天
下事物之理穷究无遗是非可否逐一透彻斯知之
本体无亏矣故致知在格物也有 明德新 民之责者
可不知所当先哉圣贤言脩己治人之道条目次序
无有明白显著于此者自脩身以至明明德于天下
(第 6a 页)
下事物之理穷究无遗是非可否逐一透彻斯知之
本体无亏矣故致知在格物也有 明德新 民之责者
可不知所当先哉圣贤言脩己治人之道条目次序
无有明白显著于此者自脩身以至明明德于天下
(第 6a 页)
程子曰亲当作新 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明明之也
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
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
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𤼵而
遂明之以复其初也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
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上声)其旧染之
污(音乌)也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
然之极也言明 明德新 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
迁盖必其有以尽夫(音扶)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
私也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
(第 2a 页)
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
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
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𤼵而
遂明之以复其初也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
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上声)其旧染之
污(音乌)也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
然之极也言明 明德新 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
迁盖必其有以尽夫(音扶)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
私也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
(第 2a 页)
入也
今使幼学之士必先有以自尽乎洒(上去上声)扫(去声)应对
进退之间礼乐射御书数之习俟其既长而进乎 明
德新 民以止于至善是乃次第之当然又何为而不
可哉曰幼学之士以子之言而得循序渐进以免于
躐等陵节(四字出学记 (第 2a 页)
今使幼学之士必先有以自尽乎洒(上去上声)扫(去声)应对
进退之间礼乐射御书数之习俟其既长而进乎 明
德新 民以止于至善是乃次第之当然又何为而不
可哉曰幼学之士以子之言而得循序渐进以免于
躐等陵节(四字出学记 (第 2a 页)
皆以众而小者言也据先儒说规模之大者 明德新
民而止于至善也此皆以大纲言故曰外节目之详明德里面便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许多节目新民里面便有齐家治国 …… (第 35a 页)
后及庠序孝弟之教可见圣贤元不迂阔也时文中无用及此论理则然也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注)此解字义其实只是明 德新 民之所极凡事不属明德则属新民只入在这两个圈子里新民止至善此主在上新民者而言非谓民德之新亦皆必止于至善 …… (第 52b 页)
虽亦格物亦致知亦诚意亦正心亦修身然安于小成未至其极也新民止至善亦然若止是数者兼备谓之止至善则大学于明 德新 民之外亦不必更立个止至善之 …… (第 53b 页)
或不能虑能虑而或不能得者未有知止而不能有定定而不能静静而不能安者此节承上言明 德新 民固皆欲止于至善而其所以止于至善必自知止始知止则定静安虑而得矣看或问推本二字见得全重在知止上盖深欲人 …… (第 56b 页)
至也右传之四章释格物致知
今本以物有本末之物为明 德新 民其实亦有所未安故愚窃取方公之论而私录之于此且其言曰异于朱子而不乖乎道亦朱子之所取也最见得到或曰如子 …… (第 60a 页)
德新 民知止能得之先后矣三纲领八条目之外又不该别立释本末一章且又缺了释终始之义是诚有可疑者
物有本末事有终 …… (第 61a 页)
句与或问皆云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其文与本文不类所以发其意耳读者反泥以为明德字属天下盖误也先儒谓明 德新 民止至善三者为一书之纲领而明明德一言又其大纲领盖以其于治己治人者皆说得明明德也如尽其性与尽人物之性并 …… (第 63a 页)
之学问思辨者格物致知也所谓笃行者诚意正心修身也或曰笃行兼齐治平非也中庸云)云止言诚身之事也八条目以明 德新 民分配说到格致诚正修为一节齐治平为一节若循其次序而概约之则格致为一节诚正修为一节齐治平为一节故朱子又 …… (第 73a 页)
看之说格物致知是穷此理诚意正心修身是体其所穷之理也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推此理于人也可见明 德新 民一理也圣贤极致只是天德王道而天德王道必自圣学始就此书言之格物致知圣学也诚意正心修身天德也以之齐家治 …… (第 73b 页)
条云明明德于天下而下条云天下平便须知必是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然后为天下平也或以明明德于天下一条为明 德新 民之条目物格而后 (第 74a 页)
后及庠序孝弟之教可见圣贤元不迂阔也时文中无用及此论理则然也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注)此解字义其实只是明 德新 民之所极凡事不属明德则属新民只入在这两个圈子里新民止至善此主在上新民者而言非谓民德之新亦皆必止于至善 …… (第 52b 页)
虽亦格物亦致知亦诚意亦正心亦修身然安于小成未至其极也新民止至善亦然若止是数者兼备谓之止至善则大学于明 德新 民之外亦不必更立个止至善之 …… (第 53b 页)
或不能虑能虑而或不能得者未有知止而不能有定定而不能静静而不能安者此节承上言明 德新 民固皆欲止于至善而其所以止于至善必自知止始知止则定静安虑而得矣看或问推本二字见得全重在知止上盖深欲人 …… (第 56b 页)
至也右传之四章释格物致知
今本以物有本末之物为明 德新 民其实亦有所未安故愚窃取方公之论而私录之于此且其言曰异于朱子而不乖乎道亦朱子之所取也最见得到或曰如子 …… (第 60a 页)
德新 民知止能得之先后矣三纲领八条目之外又不该别立释本末一章且又缺了释终始之义是诚有可疑者
物有本末事有终 …… (第 61a 页)
句与或问皆云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其文与本文不类所以发其意耳读者反泥以为明德字属天下盖误也先儒谓明 德新 民止至善三者为一书之纲领而明明德一言又其大纲领盖以其于治己治人者皆说得明明德也如尽其性与尽人物之性并 …… (第 63a 页)
之学问思辨者格物致知也所谓笃行者诚意正心修身也或曰笃行兼齐治平非也中庸云)云止言诚身之事也八条目以明 德新 民分配说到格致诚正修为一节齐治平为一节若循其次序而概约之则格致为一节诚正修为一节齐治平为一节故朱子又 …… (第 73a 页)
看之说格物致知是穷此理诚意正心修身是体其所穷之理也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推此理于人也可见明 德新 民一理也圣贤极致只是天德王道而天德王道必自圣学始就此书言之格物致知圣学也诚意正心修身天德也以之齐家治 …… (第 73b 页)
条云明明德于天下而下条云天下平便须知必是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然后为天下平也或以明明德于天下一条为明 德新 民之条目物格而后 (第 74a 页)
不一而所为发之故亦不一固未必有此意也故愚谓其相承次第亦止大槩云尔如管仲之匡天下是能均天下国家也然不能 明德新
民以致主于王道是其不合中庸而徒以力为之者如丈人荷蒉之徒以隐为高不屑于当时之利禄是能辞爵禄也然果于忘世 (第 35a 页)
(人身事草虫采蘋朝臣之妻甘棠行露朝/建之臣皆化之自近及远也羔羊以下江)
(沱之间是又/化之差远也)其词虽无及于文王者然文
王 明德新 民之功至是而其所施者溥矣
抑所谓其民皞皞而不知为之者与(张南/轩曰)
(王者之化 (第 71a 页)
(沱之间是又/化之差远也)其词虽无及于文王者然文
王 明德新 民之功至是而其所施者溥矣
抑所谓其民皞皞而不知为之者与(张南/轩曰)
(王者之化 (第 71a 页)
(家之事何也曰身者家之本也圣人之化/未有不本于身者文王之化自内及外如)
(此则其脩身之/事固在其中矣)其词虽无及于文王者然
文王 明德新 民之功至是而其所施者溥
矣抑所谓其民皞皞而不知为之者与(增/释)
(皞皞广大/自 (第 63b 页)
(此则其脩身之/事固在其中矣)其词虽无及于文王者然
文王 明德新 民之功至是而其所施者溥
矣抑所谓其民皞皞而不知为之者与(增/释)
(皞皞广大/自 (第 63b 页)
(之时真个是宠绥四方只是世间不好底人不定叠/底事才遇尧舜都安帖平定了所以谓之克相上帝)
(盖助上帝之所不及也自秦汉以来讲学不明世之/人君固有因其才智做得功业然无人知 明德新 民)
(之事君道间有得其一二而师之道则绝无矣道陈/氏经曰后世之君刑政徒尚教化不立不知师 不) (第 10a 页)
(盖助上帝之所不及也自秦汉以来讲学不明世之/人君固有因其才智做得功业然无人知 明德新 民)
(之事君道间有得其一二而师之道则绝无矣道陈/氏经曰后世之君刑政徒尚教化不立不知师 不) (第 10a 页)
被以道觉民而教化广致君泽民而惠渥周泽及于
物物所利见此龙德之著见而在下者也又曰时舍
也时舍之义亦以其安所止而言之言必止于信行
必止于正 明德新 民必止于至善为臣必止于敬为
子必止于孝时有变而我之所止不容变此龙德之
著随时知止也又曰天下文明方 (第 12b 页)
物物所利见此龙德之著见而在下者也又曰时舍
也时舍之义亦以其安所止而言之言必止于信行
必止于正 明德新 民必止于至善为臣必止于敬为
子必止于孝时有变而我之所止不容变此龙德之
著随时知止也又曰天下文明方 (第 12b 页)
(按三既勤与下文既勤用明德相应三惟其亦与/下文王惟德用数语相应盖言先王时天子诸侯)
(用明德于先则今日上而为王下而为监亦惟 明/德新 民之用耳又此篇言惟曰者三言监者三前)
(后语脉皆相类此章/譬喻盖以起下文也)
今王惟曰先王既勤用 (第 30a 页)
(用明德于先则今日上而为王下而为监亦惟 明/德新 民之用耳又此篇言惟曰者三言监者三前)
(后语脉皆相类此章/譬喻盖以起下文也)
今王惟曰先王既勤用 (第 30a 页)
(为五伯习尚权谲又非圣人所忍为故惟自唐讫周/而百篇之书定自是诵习者简要而不繁举行者中)
(正而无弊此夫子之意也若夫一书之中其于 明德/新 民之纲修齐治平之目即尧典已尽其要而危微)
(精一四言所以开知行之端主善协一四言所以示/博约之义务学 (第 13a 页)
(正而无弊此夫子之意也若夫一书之中其于 明德/新 民之纲修齐治平之目即尧典已尽其要而危微)
(精一四言所以开知行之端主善协一四言所以示/博约之义务学 (第 13a 页)
定了所以谓之克相上帝盖助上帝之所不)
(及也自秦汉以来讲学不明世之人君固有因其才智/做得功业然无人知 明德新 民之事君道间有得其一)
(二而师之道/则绝无矣卓)纂注(陈氏经曰后世之君刑政徒尚教化/不立不知师道不 (第 7a 页)
(及也自秦汉以来讲学不明世之人君固有因其才智/做得功业然无人知 明德新 民之事君道间有得其一)
(二而师之道/则绝无矣卓)纂注(陈氏经曰后世之君刑政徒尚教化/不立不知师道不 (第 7a 页)
试思之
饶氏辑讲论大学纲领其不同于章句者有三今举而
辩之如左
一谓至善是事物当然之则非指 明德新 民造极之地
而言也 …… (第 3b 页)
此盖欲归重于止至善章而言也但明明德工夫全
在格物致知脩身五条目上明明德是五条目之纲
领五条目之外别无明明德工夫故此章但释明明
德之义如此而下工夫处却详具于五条目之传非
有他也
传之二章盘铭日新𤼵明愚案日新之蕴自仲虺𤼵之
汤采之为此铭 辑释亦引此说
汤铭 盘虺作诰其先后似难臆度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章句自新新民皆欲止于至
善也 饶氏谓极与至善二义不 …… (第 23a 页)
如此则比屋可封之俗人人有士君子之行皆无实
之空言后世如文景太宗之粗可少康者皆足以为
新民极功而可与唐虞三代比隆矣况安亩安涂与
为圣为贤并行不背可也若但安亩安涂而不孝不
悌悖理伤教不知可以为新民之止于至善否唐虞
三代之民而有是哉愚谓双峰每将经旨说降一等
亦此类也识者宜必有见于此
饶氏谓 明德新 民两章释得甚略又但言明新而不言
所以明新之方此章所释节目既详工夫又备可见篇
首三句重在此一句上 辑释 …… (第 26b 页)
篇首三向重在此一句上是固不为无理但言上二
章工夫皆在此一章则非也盖前两章不言所以明
新之方者明新之方自具于后六章释条目工夫处
非有他也若至善章所以详于前二章而必贯 明德
新 民二事言者盖至善不是悬空物事不过只是明
明 (第 27a 页)
德新 民所当止之地耳故此章必贯明明 (第 27a 页)
德新 明
言之明德新民工夫既具于后六章之传则前二章
不容不简至善虽便是明明 (第 27a 页)
德新 民之所当止然其
意则只寓于条目工夫中更无他处可以再详其义 …… (第 27a 页)
致之所用之工夫当何如也更以第四章传
文推之亦不过但言听讼无讼之轻重欲人知明德
之为本而已初未见欲知明 明德新 民之理则当如
何下工夫也遽以为物格遽以为知之至可乎董氏
但见经传二处有此几个知字便欲牵合以为格物 (第 39a 页)
饶氏辑讲论大学纲领其不同于章句者有三今举而
辩之如左
一谓至善是事物当然之则非指 明德新 民造极之地
而言也 …… (第 3b 页)
此盖欲归重于止至善章而言也但明明德工夫全
在格物致知脩身五条目上明明德是五条目之纲
领五条目之外别无明明德工夫故此章但释明明
德之义如此而下工夫处却详具于五条目之传非
有他也
传之二章盘铭日新𤼵明愚案日新之蕴自仲虺𤼵之
汤采之为此铭 辑释亦引此说
汤铭 盘虺作诰其先后似难臆度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章句自新新民皆欲止于至
善也 饶氏谓极与至善二义不 …… (第 23a 页)
如此则比屋可封之俗人人有士君子之行皆无实
之空言后世如文景太宗之粗可少康者皆足以为
新民极功而可与唐虞三代比隆矣况安亩安涂与
为圣为贤并行不背可也若但安亩安涂而不孝不
悌悖理伤教不知可以为新民之止于至善否唐虞
三代之民而有是哉愚谓双峰每将经旨说降一等
亦此类也识者宜必有见于此
饶氏谓 明德新 民两章释得甚略又但言明新而不言
所以明新之方此章所释节目既详工夫又备可见篇
首三句重在此一句上 辑释 …… (第 26b 页)
篇首三向重在此一句上是固不为无理但言上二
章工夫皆在此一章则非也盖前两章不言所以明
新之方者明新之方自具于后六章释条目工夫处
非有他也若至善章所以详于前二章而必贯 明德
新 民二事言者盖至善不是悬空物事不过只是明
明 (第 27a 页)
德新 民所当止之地耳故此章必贯明明 (第 27a 页)
德新 明
言之明德新民工夫既具于后六章之传则前二章
不容不简至善虽便是明明 (第 27a 页)
德新 民之所当止然其
意则只寓于条目工夫中更无他处可以再详其义 …… (第 27a 页)
致之所用之工夫当何如也更以第四章传
文推之亦不过但言听讼无讼之轻重欲人知明德
之为本而已初未见欲知明 明德新 民之理则当如
何下工夫也遽以为物格遽以为知之至可乎董氏
但见经传二处有此几个知字便欲牵合以为格物 (第 39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