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類
四書類
書類
易類
經解類
言七代于理无矣今
己兄弟相及同为一代矫前之失则合复祔代宗神主
于太庙或疑已祧之主不合更入太庙者案晋代 元明
之 时已迁豫章颍川矣及简文即位乃元帝之子故复
豫章颍川二神主于庙又国朝中宗已祔太庙至开元 (第 60b 页)
己兄弟相及同为一代矫前之失则合复祔代宗神主
于太庙或疑已祧之主不合更入太庙者案晋代 元明
之 时已迁豫章颍川矣及简文即位乃元帝之子故复
豫章颍川二神主于庙又国朝中宗已祔太庙至开元 (第 60b 页)
主于爱者是也羞恶之心非他即吾性之义主于宜
者是也恭敬之心非他即吾性之礼主于敬者是也
是非之心非他即吾 性之智 主于辨者是也仁义礼
智虽见端乎外非由外来而铄及于我也我性中固 …… (第 14b 页)
之道乎盖天之生人非徒赋之以形而已得其气以
成形而有物即得其理以成性而有则未有物具而
则不具者是物之则乃民之所秉执以为常性也以
其 性之 有常故懿美之德自由中以好之达诸天下
而同有其则亦达诸天下而同有其好不独圣哲有 …… (第 15b 页)
独契而庸愚亦有同心也由诗与孔子之言观之德
而曰懿可以證性善矣懿德而曰好可以證性善而
情亦善矣即此可知人 性之 皆善而彼三说者不辩
而自明矣孟子前后论性善皆指其存者而言此独
举其发者而言盖惟其发无不善故益信其 (第 16a 页)
者是也恭敬之心非他即吾性之礼主于敬者是也
是非之心非他即吾 性之智 主于辨者是也仁义礼
智虽见端乎外非由外来而铄及于我也我性中固 …… (第 14b 页)
之道乎盖天之生人非徒赋之以形而已得其气以
成形而有物即得其理以成性而有则未有物具而
则不具者是物之则乃民之所秉执以为常性也以
其 性之 有常故懿美之德自由中以好之达诸天下
而同有其则亦达诸天下而同有其好不独圣哲有 …… (第 15b 页)
独契而庸愚亦有同心也由诗与孔子之言观之德
而曰懿可以證性善矣懿德而曰好可以證性善而
情亦善矣即此可知人 性之 皆善而彼三说者不辩
而自明矣孟子前后论性善皆指其存者而言此独
举其发者而言盖惟其发无不善故益信其 (第 16a 页)
阳无毫发之偏倚也知此可以学易大壮愚谓根于
坤阴少贵阴当济阴为和平故根坤焉同遁皆继乎
上经尾卦之离者雷天俱阳非有阴柔文 明之智 以
维之则壮往而不可止矣况雷之迅烈天之高远非
火在地则雷不升非日在天则天不明故继离而为 …… (第 39a 页)
者示必中而正之道于阳德也且利贞二德在乾文
言首 明之 以该六十四卦矣元亨阳而利贞阴也但
言利贞而不击以元亨大壮用壮其道不患于不大
亨而患于不中不正也故 …… (第 40a 页)
丰其蔀日中见斗用壮以往则得疑疾自以为明而
实不明徒生疑耳必有孚𤼵若去其蔽也乾健变离
明何蔽乎蔽于自 明之 一念即用壮也此兼大壮言也
本爻阳变为阴为丰用壮之时能变阴以丰蔀者蔽
其明正得以阴济阳之道文明济刚 …… (第 43b 页)
遇君相之责耳内卦三爻坤体以顺为晋得乎臣道
之宜也二爻之愁晋受宠若惊得中道也故主内卦
初附之而裕其孚三附之而众共信皆合乎坤顺以
应离 明之 象义也
九四晋如鼫鼠贞厉象曰鼫鼠贞厉位不当也 …… (第 55b 页)
日之明斯升天者不入地长保日中而明不夷矣故
卦虽用离明而必以天之阳为日之丽者以主之焉
明夷与晋相综晋之日丽于天者至明夷而日入于
地大 明之 明夷矣夷本义云伤也然初升天而后入
地似陵夷之谓也然则夷平也明夷同晋根于乾阳
少贵阳变自临者因本义 …… (第 59a 页)
德之畜以外卦之柔顺著于服事之诚或可以感君
而免祸矣然究蒙大难几致丧身亡国而文王文 明
之 内畜柔顺之外著者终始如道令昏暴之纣久而
自𤼵一隙之明释囚而封是文王处明夷用易已彰
其效者也然文 …… (第 61b 页)
庶几可以当明夷而弗及矣春秋之世其世臣名卿
倘遇昏暴将蒙大难多至于君弑国乱与文王迥不
同者亦惟内无文 明之 德不知冠履定分外不安柔
顺之命以致犯上作乱求莅众用晦而明者何人乎 …… (第 63a 页)
也明矣汤武之革命圣人之不幸也何得志之有𤼵
扬蹈厉形之于乐有遗憾于尽美焉故曰圣人不幸
初非素有大志如赵宋之禅周也
以上内卦三爻离 明之 体德以二爻主内卦虽夷于
左股而变阳用马壮以拯则吉火入地中明夷变乾
健所以拯 (第 66a 页)
明之 夷也不止于自洁其身而已初变止
反有攸往三变巽而进得大首皆明进出地之义象
也 (第 66a 页)
明之 升也不可以疾为贞方可大得志也明夷上 (第 66a 页)
爻为昏主五为明夷之大臣故二爻主乎内卦为文
明之 得中者事暗君而伤左股速去之为吉然身去
道存所以主乎内卦为初三两爻所附从也初附之
而有攸往三附之且 …… (第 66b 页)
以此而囚乃箕子所遇之世正合乎此爻之在明夷
也亦惟利贞以自正其志祸福利害听之于命宁可
私心计之乎象又别申一义谓存箕子之志即至于
囚辱亦 明之 不可息者也见人臣即杀身而不悟昏
暴其臣志之明久而自著焉盖暗主无开悟之日而 …… (第 68b 页)
义系以白贲贲极而存素之本正明夷用晦其体本
明之 道也
本爻以阴变阳为贲则耑取乎明夷之象象上为昏
暴之君处明夷之极所以晋之丽天大明者至此而
大晦 …… (第 69b 页)
德失其制意之防立心之正也初不过一念之私起
于微渺遂亏明德之则成昏暗之世使彼早有提觉
何至如是乎甚矣 明之 不可蔽而惺惺贵于常存也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之本
则明明德而已
以上外卦三爻坤 (第 70a 页)
坤阴少贵阴当济阴为和平故根坤焉同遁皆继乎
上经尾卦之离者雷天俱阳非有阴柔文 明之智 以
维之则壮往而不可止矣况雷之迅烈天之高远非
火在地则雷不升非日在天则天不明故继离而为 …… (第 39a 页)
者示必中而正之道于阳德也且利贞二德在乾文
言首 明之 以该六十四卦矣元亨阳而利贞阴也但
言利贞而不击以元亨大壮用壮其道不患于不大
亨而患于不中不正也故 …… (第 40a 页)
丰其蔀日中见斗用壮以往则得疑疾自以为明而
实不明徒生疑耳必有孚𤼵若去其蔽也乾健变离
明何蔽乎蔽于自 明之 一念即用壮也此兼大壮言也
本爻阳变为阴为丰用壮之时能变阴以丰蔀者蔽
其明正得以阴济阳之道文明济刚 …… (第 43b 页)
遇君相之责耳内卦三爻坤体以顺为晋得乎臣道
之宜也二爻之愁晋受宠若惊得中道也故主内卦
初附之而裕其孚三附之而众共信皆合乎坤顺以
应离 明之 象义也
九四晋如鼫鼠贞厉象曰鼫鼠贞厉位不当也 …… (第 55b 页)
日之明斯升天者不入地长保日中而明不夷矣故
卦虽用离明而必以天之阳为日之丽者以主之焉
明夷与晋相综晋之日丽于天者至明夷而日入于
地大 明之 明夷矣夷本义云伤也然初升天而后入
地似陵夷之谓也然则夷平也明夷同晋根于乾阳
少贵阳变自临者因本义 …… (第 59a 页)
德之畜以外卦之柔顺著于服事之诚或可以感君
而免祸矣然究蒙大难几致丧身亡国而文王文 明
之 内畜柔顺之外著者终始如道令昏暴之纣久而
自𤼵一隙之明释囚而封是文王处明夷用易已彰
其效者也然文 …… (第 61b 页)
庶几可以当明夷而弗及矣春秋之世其世臣名卿
倘遇昏暴将蒙大难多至于君弑国乱与文王迥不
同者亦惟内无文 明之 德不知冠履定分外不安柔
顺之命以致犯上作乱求莅众用晦而明者何人乎 …… (第 63a 页)
也明矣汤武之革命圣人之不幸也何得志之有𤼵
扬蹈厉形之于乐有遗憾于尽美焉故曰圣人不幸
初非素有大志如赵宋之禅周也
以上内卦三爻离 明之 体德以二爻主内卦虽夷于
左股而变阳用马壮以拯则吉火入地中明夷变乾
健所以拯 (第 66a 页)
明之 夷也不止于自洁其身而已初变止
反有攸往三变巽而进得大首皆明进出地之义象
也 (第 66a 页)
明之 升也不可以疾为贞方可大得志也明夷上 (第 66a 页)
爻为昏主五为明夷之大臣故二爻主乎内卦为文
明之 得中者事暗君而伤左股速去之为吉然身去
道存所以主乎内卦为初三两爻所附从也初附之
而有攸往三附之且 …… (第 66b 页)
以此而囚乃箕子所遇之世正合乎此爻之在明夷
也亦惟利贞以自正其志祸福利害听之于命宁可
私心计之乎象又别申一义谓存箕子之志即至于
囚辱亦 明之 不可息者也见人臣即杀身而不悟昏
暴其臣志之明久而自著焉盖暗主无开悟之日而 …… (第 68b 页)
义系以白贲贲极而存素之本正明夷用晦其体本
明之 道也
本爻以阴变阳为贲则耑取乎明夷之象象上为昏
暴之君处明夷之极所以晋之丽天大明者至此而
大晦 …… (第 69b 页)
德失其制意之防立心之正也初不过一念之私起
于微渺遂亏明德之则成昏暗之世使彼早有提觉
何至如是乎甚矣 明之 不可蔽而惺惺贵于常存也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之本
则明明德而已
以上外卦三爻坤 (第 70a 页)
贞有三意知也正也固也如孟子所谓知斯二者弗
去是也知者知之意也惟知事亲从兄正之意也弗
去固之意也故贞即吾 性之智 干者茎干也木之身
也其义意则能事也如木之身而枝叶所依以立也
筑墙两旁木制板者为干从木此字则从干元 (第 16b 页)
去是也知者知之意也惟知事亲从兄正之意也弗
去固之意也故贞即吾 性之智 干者茎干也木之身
也其义意则能事也如木之身而枝叶所依以立也
筑墙两旁木制板者为干从木此字则从干元 (第 16b 页)
音释之说以为租庚祀高宗亦不为无见其
说诗谓小序因有纰缪而未子疾之太甚于
诸篇同异务持两家之平在 元明之 间可谓
屹然独立无依门傍户之私至其以鸤鸠为
美周公乃豳风之诗错简入于曹风则又臆
(第 2b 页)
说诗谓小序因有纰缪而未子疾之太甚于
诸篇同异务持两家之平在 元明之 间可谓
屹然独立无依门傍户之私至其以鸤鸠为
美周公乃豳风之诗错简入于曹风则又臆
(第 2b 页)
梁襄王章
苏氏云自汉高祖光武唐太宗及宋太祖四君能一天下皆以不嗜杀人致之此言是也顾后来 元明之 开创者不可称不嗜杀人而天下为威势所劫亦就于一与秦隋无异未常不延世久长盖至此而天道一变矣遂不得不有逆取 …… (第 3a 页)
守著一个孝字须是知所以为孝之道所以侍养当如何温凊当如何然后能尽孝道也盖有事而始完得一敬诚中形外敬是空 明之 体若不能 …… (第 17b 页)
于髡之家皆是当时之人也语类孟子说养气先说知言先知得许多说话是非邪正都无疑后方能养此气也此与程子存久自 明之 言相反若打头先去知言则是中无把柄如何去知恐成一骨董箱耳故汎穷物理不若反身修德之 …… (第 19a 页)
皆善有过不及则流而为恶是则人心无所为恶止有过不及而已此过不及亦从性来故程子言恶亦不可不谓之性也仍不碍 性之 为善又曰恻隐之心仁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说者以为端绪见外耳此中仍自不出来与仁也语意稍伤不知人皆有不忍人之 …… (第 24a 页)
乍见孺子感动之心皆从知痛庠心一体分出来朱子云知痛是人心恻隐是道心太分晰恻隐是知痛表德又曰恻隐心动猊即 性之 生机故属喜非哀伤也辞 …… (第 24b 页)
让心秩猊即 性之 长机故属乐非严肃也羞恶心克猊即 (第 25a 页)
性之 收机故属怒非奋发也是非心湛貌即 (第 25a 页)
性之 藏机故属哀非分辨也四德相为表里生中有克克中有生发中有藏藏中有发人之初念最真从不思不虑而来即是性天稍一 …… (第 25a 页)
味求心德自无不真之处故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一书专为性善说也然则仁义礼智可谓非性乎曰中庸言 性之 德也谓之德则可谓之即性则不可于文生心为性唯性善故心善心善故随所发无不善而有四端端者倪也 …… (第 25b 页)
已而体认忽觉平日所谓惺然常 明之 心还是把捉之意而蚩蚩之民有如鸢飞鱼跃出于任天之便者反有合于不识不知之帝则特彼日用不知耳然则无觉非也有 …… (第 27b 页)
心也而清者其性也有时而浊未离乎清也相近者也其终锢于浊则习之罪也又曰程子言恶亦不可不谓之性如麟凤枭獍其 性
之
仁暴皆生而有之假令相易则并非其性矣水清则明清之性也水浊则暗浊之性也千古性学不明只是将做一好题目看故或 …… (第 35a 页)
善之充满即何时非 性之 流行舍善之外更何可言
滕文公问为国章
古者以周尺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今以官尺五尺为步二百四十步为亩周尺当 (第 38a 页)
苏氏云自汉高祖光武唐太宗及宋太祖四君能一天下皆以不嗜杀人致之此言是也顾后来 元明之 开创者不可称不嗜杀人而天下为威势所劫亦就于一与秦隋无异未常不延世久长盖至此而天道一变矣遂不得不有逆取 …… (第 3a 页)
守著一个孝字须是知所以为孝之道所以侍养当如何温凊当如何然后能尽孝道也盖有事而始完得一敬诚中形外敬是空 明之 体若不能 …… (第 17b 页)
于髡之家皆是当时之人也语类孟子说养气先说知言先知得许多说话是非邪正都无疑后方能养此气也此与程子存久自 明之 言相反若打头先去知言则是中无把柄如何去知恐成一骨董箱耳故汎穷物理不若反身修德之 …… (第 19a 页)
皆善有过不及则流而为恶是则人心无所为恶止有过不及而已此过不及亦从性来故程子言恶亦不可不谓之性也仍不碍 性之 为善又曰恻隐之心仁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说者以为端绪见外耳此中仍自不出来与仁也语意稍伤不知人皆有不忍人之 …… (第 24a 页)
乍见孺子感动之心皆从知痛庠心一体分出来朱子云知痛是人心恻隐是道心太分晰恻隐是知痛表德又曰恻隐心动猊即 性之 生机故属喜非哀伤也辞 …… (第 24b 页)
让心秩猊即 性之 长机故属乐非严肃也羞恶心克猊即 (第 25a 页)
性之 收机故属怒非奋发也是非心湛貌即 (第 25a 页)
性之 藏机故属哀非分辨也四德相为表里生中有克克中有生发中有藏藏中有发人之初念最真从不思不虑而来即是性天稍一 …… (第 25a 页)
味求心德自无不真之处故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一书专为性善说也然则仁义礼智可谓非性乎曰中庸言 性之 德也谓之德则可谓之即性则不可于文生心为性唯性善故心善心善故随所发无不善而有四端端者倪也 …… (第 25b 页)
已而体认忽觉平日所谓惺然常 明之 心还是把捉之意而蚩蚩之民有如鸢飞鱼跃出于任天之便者反有合于不识不知之帝则特彼日用不知耳然则无觉非也有 …… (第 27b 页)
心也而清者其性也有时而浊未离乎清也相近者也其终锢于浊则习之罪也又曰程子言恶亦不可不谓之性如麟凤枭獍其 性
之
善之充满即何时非 性之 流行舍善之外更何可言
滕文公问为国章
古者以周尺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今以官尺五尺为步二百四十步为亩周尺当 (第 38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