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古籍库 经部
 底时节所尚者大事耳
 (不知何氏录丰彖传)
仲思问动非明则无所之明非动则无所用曰徒明不
 行则明无所用空明而已徒行不 明则行
无所向冥
 行而已
 (章伯羽录丰初九爻辞程传)
九三爻解得便顺九四上六二爻不可晓看来圣人不 (第 3a 页)
  蔡子曰此说黄钟九寸生十一律有十二子声所谓
正律正半律也又自仲吕上生黄钟黄钟八寸五万
九千□□四十九分寸之五万一千八百九十六又
生十一律亦有十二子声即所谓变律变半律也正
变及半凡四十八声上下相生最得汉志所谓黄钟

不复为他律役之意与律书五声大小次第之法但
变律止于应钟虽设而无所用则其实三十六声而
已其间阳律不用变声而黄钟又不用正半声阴
不用
正半声而应钟又 (第 26b 页)
不用
变半声其实又二十八
声而已其详见于前篇之八章

  五声小大之次第六

  国语曰大不踰宫细不过羽夫 …… (第 26b 页)
  周礼曰春官大司乐凡乐圜钟为宫黄钟为角太簇为
徵姑洗为羽雷鼓雷鼗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门之
舞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
可得而礼矣凡乐函钟为宫太簇为角姑洗为徵南吕
为羽灵鼓灵鼗孙竹之管空桑之琴瑟咸池之舞夏日
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之若乐八变则地示皆出可得而

礼矣凡乐黄钟为宫大吕为角太簇为徵应钟为羽路
鼓路鼗阴竹之管龙门之琴瑟九德之歌九磬之舞于
宗庙之中奏之若乐九变则人鬼可得而礼矣

  蔡子曰祭祀之乐 不用
商声只有宫角徵羽四声无
变宫变徵盖古人变宫变徵不为调也左氏传曰中
声以降五降之后不容弹矣夫五降之后更 (第 30b 页)
佗前百官志牧橐令丞师古曰牧养橐佗者或作驼外国图云大秦
国人长一文五尺好骑骆驼陆佃云驼卧腹不帖地屈足漏 明则行
千里背有肉鞍如峰粪烟直上如狼烟前司马相如传騊
駼橐驼亦作驼徐铉曰橐佗言能负囊橐而驮物今俗讹误谓之骆驼 (第 16b 页)
 也夫子作彖辞曰明以动故丰者何此以离震二
  体言致丰之道也盖明而不动则明无所用空明
  而已动而不 明则行
无所向冥行而已丰亨盛大
  之治唯明而有为之君能致之故丰曰勿忧宜日
  中宜照天下者何此以下卦离体而 (第 3a 页)
 初自有潜象则其复也亦自由其道耳非巽为之也
 故曰何其咎传曰其义吉也
九二牵复吉○象曰牵复在中亦不自失也
 二变家人遇离乾而 明则行
止不失其正又家人一
 体相连者也初既复自道则二亦随之而复故曰牵
 也亦不自失即从初爻说来词未言及中义 (第 41a 页)
而不言智然天下有作有为之事非见之极 明则行

不去故独居事先而以为事干然但为事干则仍非有
作有为之时矣故于此不提智字政以智愚之分必从
事上见出 (第 16b 页)
助自觉其竭/而思其化也故又总之以启乃心沃朕心言之若药之)
(喻谓言不直则已之宿疾不除若跣之喻谓知/不 明则行
必有所不安皆用工之语非泛言也)音释经
(瞑眠见反眩荧/绢反跣苏典反)(方言书名汉扬/雄字子云作)(第 41b 页)
 用半用全亦不同则吕与淮固不可同类而共讥矣
 若马班之法拘于阳律下生阴吕上生至蕤宾下生
 大吕夷则下生夹钟无射下生仲 吕必用
倍数乃得
 全律又似涉人为反不若淮南以午子分阴阳者为
 直捷也总之管吕之法置黄钟宫声于中以前后为 (第 17a 页)
之法但变律止于应钟其馀虽设而无所


用则其实三十六声而已其间阳律不用变声而


黄钟又不用正半声阴 吕不用
正半声而应钟又 …… (第 40a 页)

不用
变半声其实又二十八声而已愚谓黄钟大


吕太簇之调皆用正律者直以五声言耳若兼二


变则大吕太簇即有 (第 40b 页)
 助以致于化此以涵养言也
金先生曰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谓言不直则己之宿
 疾不除若跣弗视地厥足用伤谓知不 明则行
有所 (第 12a 页)
书五声大小次第之法但变律止于应
钟虽设而无所用则其实三十六声而已其间阳律不
用变声而黄钟不用正半声阴 吕不用
正半声而应钟 …… (第 48b 页)
不用
变半声其实又二十八声而已然二十八声中
大吕夹钟仲吕亦系阴吕仍用正半声则观蔡氏之意
不过于半律变律变半 …… (第 49a 页)
不用
也唯大武有之耳战国时有谓加文武二弦者
臆说也孔子称乐则韶舞舜鼓五弦之琴以歌南风而
蔡氏谓有五音无二变 …… (第 64a 页)
                     

按李氏之前论可谓精矣然其误者一在知中声之为
中而不知圣人专惧人声之不中而制律也惧人声之
不中故制律以齐之若反求律于人声则安得人皆声
为律而身为度一在知太高太下为人声之所不及而
不知圣人制乐之意盖不待人声之所不至而先节之
也故浊声不可用而半律之声亦 不用
为君李氏知倍
律之林蕤则歌声咽而不出抑知声之高者虽歌正律
而咽有不出者乎知半律之姑仲则歌声揭而不起抑 (第 80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