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易類
春秋類
五經總義類
四書類
書類
孟子類
論語類
詩類
酒脯充奠二月壬寅秦州地震
命尚书左丞相萧嵩往祭山川
册府元龟开元二十二年六月诏曰春来多雨岁事有
妨朕 自诚
祈灵祇降福以时开霁迄用登成永惟休徵 (第 25a 页)
 制行欲各正其名遂不复兼乃诏釐其事大小大事
 三省与枢密院同议进呈画旨称三省枢密院同奉
 圣旨三省皆同签书付 枢密院行之
小事枢密院独
 取旨行讫关三省每朝三省枢密先同对枢密院退
 待于殿庐三省始留进呈三省事退枢密院再上进 (第 38a 页)
 受命惟中身谓五十也享国五十年则百矣云九十
 七非也
 长乐刘氏曰文王受命之后疾病旬有二日而愈故
 武王呼曰君王也圣人生而知之 自诚
而明者罔非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焉是以寤寐所萌与天地合与 …… (第 11b 页)
 于此章之末盖世子之法至文王而极尽方其问安
 侍膳之际必时其起居之适伺其寒煖之节一寝一
 食无时少懈是诚可为法于后世武王帅而 行之

 敢有加焉非惟不敢加盖亦不容有加矣至成王虽
 以幼冲之资其可不知世子之法乎虽然世子之道 (第 18b 页)
 其宝天地何尝爱当气和则自致此祥应达义则须

 在修礼达顺则须当体信今虽义有所分别苟不以
 礼则不能成义心虽欲顺苟不 自诚
实亦不能达顺
 言体者混然为一体之义也
 严陵方氏曰天为神故以道言地为富故以宝言人
 有欲故以情言不 …… (第 57b 页)
 新安朱氏曰体信是忠达顺是恕体信是无一毫之
 伪达顺是𤼵而皆中节无一物不得其所聪明睿知
 皆由此出是 自诚
而明意思体信是真实无妄达顺
 是使万物各得其所 又曰信只是实理顺只是和
 气体信是致中底意思达顺是致 …… (第 58b 页)
 未有不根于信而能有行也顺天之道治人之情有
 礼则安无礼则危有礼则生无礼则死信其如是而
 后能致其如是也夷考此篇 信之
一辞才一二见终
 焉则断为之说曰修礼以达义体信以达顺故此顺
 之实也其旨甚要礼器亦曰苟无忠 (第 61a 页)
信之
人则礼不
 虚道吾儒平居暇日当于一身之间体之而后足以
 见圣人致顺之大
  (第 61a 页)
 易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易何以不先言命而此何
 以首之盖天生而有是性命不脩其道亦不能明其
 性命也是中庸与易之说合此皆因中人之性言也
 故曰 自诚
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夫教者在中人
 脩之则谓之教至于圣人则岂俟乎脩而至也若颜
 回者是亦中人之性也唯 (第 31b 页)
能脩之不已故庶几于圣
 人也
 广汉张氏曰天命之谓性此言 性之
统体也 (第 31b 页)
性之

 
谓道此言万化之流行也脩道之谓教此言人所以
 致存察之功而有诸己者也一人之性天地之性也
 而人自拘于气 (第 31b 页)
禀之小耳苟能致存察之功则天性
 可得而全而万化可备于己也然而非先识夫天
 之
大则无以见万化之流行而工夫在我者亦无所
 施矣
 海陵胡氏曰 (第 32a 页)
性之
善非独圣贤有之也天下至愚之
 人皆有之然愚者不知 (第 32a 页)
性之
在己也不能循 (第 32a 页)


 之
在上者当脩治充广无常之道使下之民睹而效
 之故谓之教老吾老以及人老幼吾幼以及人幼此
 教民以仁也制为 …… (第 32a 页)
 𤼵号施令信赏必罚不欺于民此教民以信也
 广安游氏曰性以天命言之言其本于自然与生俱
 生者也率者循也脩者有所不至而脩之也率 性之

 
谓道此亦 (第 32b 页)
自诚
而明者言也 (第 33a 页)
自诚
而明则其性自正
 特率循之而已若自明而诚则诚有所未至未能率
 其性则必脩有所未至而后可子思之意使上者 …… (第 33a 页)
 篇无非教也孟子曰性善非孟子自言也古圣人之

 言也古之言性者有曰惟民生厚因物有迁厚即善
 也迁即习也有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
 之
欲也静者善也感者习也生之谓性生非善而何
 惟人万物之灵灵非善而何万物化醇醇非善而何
 惟皇上帝降衷于 …… (第 34a 页)
 马氏曰性在于我而令之者在天故天命之谓性道

 出于天而成之者在人故率 性之
谓道教在于彼而
 主之者在此故脩道之谓教自天命之谓性至率 (第 34b 页)

 之
谓道则天人之理备矣自率 (第 34b 页)
性之
谓道至脩道之
 谓教则物我之治具矣有以得于天而不遗于人有
 以治于我而不遗于物此其道所以具天地之纯古 …… (第 34b 页)
 延平周氏曰莫非命也凡天之与我而同然无间者
 皆命也莫非性也凡命之在我而各有仪则者皆性
 也率其性则 性之
(第 35a 页)
性之
全故为道道则天也有人 …… (第 35a 页)
 宾主智行于贤者而父子君臣宾主贤者之教著矣
 自性而道自道而教中庸尽具于此尝谓天命之谓
 性此中庸之体也脩道之谓教言中庸之用也率
 之
谓道兼体用而言之也造道者欲知中庸之枢会
 即兹三者而见矣
 晋陵钱氏曰性道教三者一篇之大旨命犹畀付也 …… (第 36b 页)
 天所畀付非人所能人所能者率性脩道也性无不

 善循而 行之
是之谓道道有品节脩而全之是之谓
 教自道不可离而下所以详言率 (第 37a 页)
性之
谓道自哀公
 问政而下所以详言修道之谓教自仲尼祖述而下
 所以详言天命之谓性
 临邛魏氏曰成汤告民于 …… (第 37a 页)
 先于此者乎故子思于中庸撮其要而言之若曰天

 所以命于人则谓之性率乎性而 行之
则谓之道即
 是道而品节之以示训则谓之教呜呼圣贤之心后
 先一揆故中庸之首则易与诰誓之首也
 蔡氏曰 (第 38a 页)
言性道教之所以明也性者天理之混然道
 者循 性之
自然教者圣人因其自然而品节之使学
 者有所持循也
 新定顾氏曰以中庸名书而𤼵端之词若此明中庸
 即 (第 38a 页)
天命之性率 性之
道脩道之教也此性本体清明 (第 38a 页)
 广大所谓太极者也良知良能具焉万善出焉曰中
 曰庸圣人所以明此 性之
德尔人之生也均禀此性
 以形体言之天亦由此理而生由此理而运行今而
 曰天命之谓性不以形体论而以义理言 …… (第 38b 页)
 之理谓之天天之有命理之所不容违者也人性本
 于自然不得不然故曰天命之谓性人伪不萌顺理
 而动圣人之能事毕矣故曰率 性之
谓道由是而有
 所述作以纲理世变以启迪人心故曰脩道之谓教 …… (第 38b 页)
 率循也循性而行即中庸之道也人皆有此性则皆

 有此道道不在 性之
外也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
 五典皆道也而即仁义礼智信五常之性也此性此
 道不虑而知不学而能在我率而 (第 39b 页)
行之
耳有所矫拂
 则不可以言率性委诸自然则亦不可以言率性不
 起穿凿之意见不生支离之言论必有事焉而行所 (第 39b 页)
 兴夜寐之间时省厥中唯恐其为外物之所动而失

 其正也夫性禀于天而中出乎性其本虽静非 自诚
 
而明者未始不为外物之所动也目司其视耳司其
 听声司其言形司其貌而心也者时省厥中以役五
 事俾夫声色之 (第 9b 页)
来而不能动吾中则明出乎视而聪
 出乎听者非耳目之所能为也心省乎中而已矣俾
 夫言 行之
出应乎万变而不失吾中则从出乎言而
 恭出乎貌者非声形之所能为也心省乎中而已矣
 然则君子所以戒慎乎其 (第 9b 页)
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者心之所职岂不重乎苟非时刻之间不忘警省则
  性之
存者几希矣故曰君子而时中也小人之反中
 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者小人目悦乎色而不惮伤
 其明也耳悦乎声而 …… (第 10a 页)
 无大小焉无适莫焉无可无不可焉唯时中而已小
 人唯利之从唯名是徇其于君子之心一切反之闻
 君子之中庸也乃欲窃取其名居之似忠信 行之

 廉洁如紫夺朱如郑乱雅如乡原之乱德是借以资 …… (第 12a 页)
 之时中此即和之义也语其称量事物轻重适当则
 谓之权皆发而中节焉尔曰时中云者变通无滞泛
 应曲当之谓也循常而 行之
固中矣适变而 (第 15a 页)
行之

 中也考礼 (第 15a 页)
行之
固中矣从俗 (第 15a 页)
行之
亦中也师古
  (第 15a 页)
行之
固中矣度今 (第 15a 页)
行之
亦中也天下之事不胜 …… (第 15a 页)
 意属读者先因其文之所断以求本章之说徐次其
 意之所属以考相承之序则有以各尽其一章之意
 而不失夫全篇之旨然程子亦有久 行之
说则疑出
 于门人之所记盖不能无差缪而自世教衰之一条
 乃论语解而夫子之手笔也诸家之说固皆不察乎
  …… (第 24a 页)
 能也然非盛德不能至此所谓盛德者如谦也冲也
 勤也晦也谨也广也大也博也正也中也察也精也
 微也如此数字须博学之明辨之审思之力 行之

 子工夫不到便有差德有盛于此乎
 新定顾氏曰民之为言指众人也孟子曰庶民去之
 君子存之中庸者人心 …… (第 27a 页)
 为其道既本于薄及徇生逐末不免于恩以厚之也
 二者所行一过一不及天下欲择乎中庸而不得此
 道之所以不明也知之不中习矣而不察者也 行之
 
不中行矣而不著者也是知饮食而不知味者也 …… (第 29b 页)
 又曰此章言失中之害必知其所以然然后道行必
 可常行然后道明知之过无徵而不适用不及则卑
 陋不足为是取不 行之
道也 (第 30a 页)
行之
过不与众共不及
 则无以异于众是不明之因也 (第 30a 页)
行之
不著习矣不察
 是亦饮食而不知味者如此而望道之行难矣夫
 延平杨氏曰极高明而不知中庸之为至则道不行 …… (第 30a 页)
 而息无非道者譬之莫不饮食而知味者鲜矣
 建安游氏曰知出于知性然后可与有行知者过之
 非知性也故知之过而 行之
不至也已则不行其能
 行于天下乎若邹衍之谈天公孙龙之诡辨是知之
 过也愚者又不足以与此此道之所以不行 (第 31a 页)
也行出
 于循理然后可与有明贤者过之非循理也故 行之
 
过而知之不至也已则不知其能明于天下乎若杨 (第 31a 页)
 氏为我墨氏兼爱是 行之
过也不肖者又不足以与
 此此道之所以不明也道不违物存乎人者日用而
 不知耳故以饮食况之饮食而知味非自 …… (第 31b 页)
 知愚贤不肖之过不及则生禀之异而失其中也知
 者知之过既以道为不足行愚者不及知又不知所
 以行此道之所以常不行也贤者 行之
过既以道为
 不足知不肖者不及行又不求所以知此道之所以
 常不明也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言道不可离人自 …… (第 33b 页)
 道者也贤不肖言其行贤则行道者也不肖则不能

 行道者也故于道之不行而言知与愚者以其知之
 过而不知之不及也于道之不明而言贤与不肖者
 以其 行之
过而不 (第 36a 页)
行之
不及也人非饮食无以生而
 非道亦无以生然人莫不资于饮食而鲜能知其味
 犹莫不资于道而鲜能知其趣故易曰 …… (第 36a 页)
 不知孟子曰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海陵胡氏曰道之不行以知愚言之道之不明以贤
 不肖言之者知者有知之谓也贤者道艺德 行之
总 …… (第 36a 页)
 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此以味况知道宜矣
 山阴陆氏曰知愚才也贤不肖行也道之不行以知
 之不察道之不明以 行之
不著苟知味矣不应不及
 亦不应过也
 延平黄氏曰知者过之故夫妇之愚不可以与知此
 所谓愚者不及也贤者 (第 37a 页)
过之故夫妇之不肖不可以
 能行此所谓不肖者不及也智者 行之
然后愚者得
 以知焉贤者明之然后不肖者得以行焉 …… (第 37a 页)
 不及矣知者又过中道道何从而行乎不肖固不及

 者贤者又过中道道何从而明乎孔子兴道不 行之
 
叹盖叹贤而知者过犹不及君子小人之间不能以
 寸饮食而知其味之正斯无嗜好之僻也毋偏毋颇
 则近道矣
  …… (第 38a 页)
 不及宜曰道之不行今乃反言之者何哉盖知者专
 于明道或怠于行道贤者专于行道或忽于明道故
 尔书曰非知之艰 行之
惟艰盖不能知味者以喻不
 能知道也道既不能知安能行道乎
 高要谭氏曰知者贤者视愚不肖固为有间然不识 …… (第 39a 页)
 其知之差如此何望其能行乎故曰道之不行也我
 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由贤者过
 而不肖者不及此 行之
不至则不能知也夫贤者淳
 笃不肖者轻浮自其未学而言之由其资禀而推之
 行事贤者每过于厚不肖者每流于薄 …… (第 40b 页)
 不可使知之又言知德者鲜矣则可以见矣不知乎
 德则不知善之不可不为不知恶之必不可为况望
 其惟中庸之行乎虽然 行之
待于知固也而前复言
 知待于行何欤盖知其大体则必惟道之是行而理
 之闳远微妙事之纤悉委曲容有未尽知者 (第 41b 页)
迨其

 之
久则所造愈深所见益明此知之所以有待于行
 也
 晋陵钱氏曰行当为明明当为行文互差智者贤者
 对愚不肖 …… (第 41b 页)
 新安朱氏曰由不明故不行此第五章承上章而举

 其不 行之
端以起下章之意
 江陵项氏曰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子曰道其
 不行矣夫此复自知言之人谁不行惟其不知则 (第 44a 页)

 能以实行也下引舜之大知犹曰古之人有能知者
 大舜也又曰人皆曰予知以下此复自言 行之
人谁
 不知惟其不行则不能以真知也下引回之为人犹
 曰古之人有能之者颜子是也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 (第 44a 页)
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郑氏曰迩近也两端过与不及也用其中于民贤与
 不肖皆能 行之

 孔氏曰此一经明舜能行中庸之行先察近言而后
 至于中庸也端谓头绪执持愚知两端用其中道于
 民愚知 (第 44b 页)
俱能 行之
 河南程氏曰执犹今之所谓执持使不得行也舜执
 持过不及使民不得行而用其中使 (第 44b 页)
行之
也又问 …… (第 44b 页)
 善哉两端谓众论不同之极致盖凡物皆有两端如
 大小厚薄之类于善之中又执其两端而量度以取
 中然后用之则其择之审而 行之
至矣然非在我之
 权度精切不差何以与此此知之所以无过不及而
 道之所以行也 或问此其称舜之大知何也曰 …… (第 48a 页)
 事用大中之道于民使贤知则俯而就愚不肖则企

 而及也
 永嘉薛氏曰所恶于知者为凿也舜好问而好察迩
 言盖未始自用而亦不轻 信之
也迩言犹察况其远
 者乎天下之事未有无二端者好问而察迩言遏恶
 而扬善此执两端而用其中之道也欲求中而 …… (第 51a 页)
 善上之人辨之之详也当舜之时左右所亲近者非
 禹皋陶之徒则共驩之党也其君臣吁俞都咈之际
 相与论道有善焉有恶焉此不可以不辩也舜辩其
 善者 行之
而日彰日彰则扬所谓扬善也其不善者 …… (第 52b 页)
 损可以益则益而礼得其中矣可以刚则刚可以柔
 则柔而政得其中矣可以因则因可以革则革而为
 国之法得其中矣推此类 行之
将无适而非中中之 …… (第 54a 页)
 新安钱氏曰好问即所闻者广幽远无不上达矣而
 或迩言之不察则未免浸润肤受之蔽
 吴兴沈氏曰大舜之为大知非徇己也一本于至而
 已惟舜得夫至以 行之
故极天下之大全好问则不
 徇己也察言则不徇人也隐恶则刚亦不吐柔亦不
 茹也扬善则人之有善若已有之也凡 …… (第 55a 页)
 用焉执持也有人焉将任之未可也必参之众人之
 言或曰可任或曰不可任此两端也持其两端而度
 其中则人之可任与否见矣有事焉将 行之
未可也
 必参之众人之言或曰可行或曰不可行此两端也
 持其两端而用其中则事之可行与否见矣故知轻
 重 …… (第 57a 页)
 快其欲者无所不至心知中庸之美行反中庸之道
 莫能期月守其素志也始则择之谓之不知不可也
 终莫能守谓之知也可乎夫知也者 性之
所自有也
 厚于前而薄于后非性也物至无穷欲侈乎内以蚀
 其厚则其自有者不得不薄矣
 马氏曰所恶于知者 (第 60b 页)
 止也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妇五者君子所以位乎

 其道也仲尼 自诚
而明学而不厌身为万世之法行
 为五常之师无所施而不得其至使之事君万世不
 能过其忠也使之事父万世不能 …… (第 50a 页)
 坚高前后者是何物也是颜子又不免为道之累子
 思此语非为学道者而言为体道见道者而言也
 高要谭氏曰所谓道即 性之
理也凡受命于天而为
 人者均有是理人之为道一句当精意玩绎有人方
 有道苟无人焉道安在哉故孟子亦曰仁者 …… (第 54a 页)
 之不远何也曾子所指诚者之事也天之道也子思

 所记诚之者之事也人之道也夫子尝曰有一言而
 可以终身 行之
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正
 合子思所记之说乃学者以人求天之事也孟子从
 而为之说曰万物皆备于我矣 (第 55a 页)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此亦言诚之者之事以人求
 天者也以人求天 行之
不已其至则与天道为一学
 者欲求至于圣人当自体忠行恕而积之可也何谓
 体忠行恕下言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 …… (第 55a 页)
 则吾皆未能也此示学者体忠行恕之旨也故继言

 吾于常德则 行之
而不敢已吾于常言则谨之而不
 妄出又言自知有所不足则勉强而力行自知行有
 馀力则尝抑之而不敢尽出又言 …… (第 56a 页)
 其伪而反还其真自然得所止而不复有所迁徙也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夫子所谓未能非未能也惟
 其于是四者深体而力 行之
故有未能之叹也 …… (第 57a 页)
 相刃相靡纲常或紊皆圣道不明之故然则忠恕一
 贯之学其可忽诸
 林氏曰此章圣人示人以切近诚实之学欲使学者
 反身而求故于言 行之
间必致其审庸者常也人情
 于常者易忽而圣人尤所加意也庸德必行庸言必
 谨岂以常而忽之哉
 新定顾氏曰 (第 61a 页)
 延平周氏曰自迩而行远者自室家而及乎天下者
 也自卑而登高者自妻子好合而至乎父母其顺者
 也
 严陵方氏曰君子之道 自诚
意正心推而广之以至
 于平天下自可欲之善积而进之至于圣而不可知 …… (第 19b 页)
 兼山郭氏曰易曰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
 人简矣推是而言圣人之道与天下之至理皆易知
 易从而天下莫能从之者凡以 行之
不自迩自卑故
 也惟其自迩自卑所以易知易从而终于必达其成
 德也反在于真积力久不息之后所以莫能知莫能 …… (第 20a 页)
 不可掩言神无形而著不言而诚
 孔氏曰此一节明鬼神之道无形而能显著诚信中
 庸之道与鬼神之道相似亦从微至著不言而 自诚

 
也齐明盛服齐戒明洁盛饰衣服以承祭祀也鬼神
 之情状人想象之如在人之上如在人之左右所引
 诗大雅抑之篇 …… (第 22b 页)
 舜年百有十岁材质也气至而滋息为培气反而游
 散则覆假当依此作嘉宪当依诗作显申重也受命
 者受天命为天子也此章由庸 行之
常推之以极其
 至见道之用广也而其所以然者则为体微矣后二
 章亦此意 又曰程子张子吕氏之说备矣杨氏所 …… (第 44b 页)
 圣人之德也必其在彼者中庸所以示行险侥倖之
 戒也
 蔡氏曰自此至治国其如示诸掌言国治天下平之
 事舜 性之
者也故曰大孝大孝者不违乎天武王周
 公反之者也故曰达孝达孝者不违乎人天人之难
 格人鬼之难享圣人莫不 (第 52a 页)
 有百官之当任使各尽其材大臣凛然在上天下名
 实不眩则敬大臣之功也不眩犹不惑也
 霅川倪氏曰经者常也即所谓庸也大学 自诚
意正
 心修身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中庸论九经亦自修
 身始而曰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以是知中庸大学
 一理 …… (第 29b 页)
 服俨然而端庄非礼不动肃然而敬畏非诚乎诚于
 尊贤自然谗色之远诚于亲亲自然好恶之同诚于
 敬大臣自然任使之专诚于体群臣自然忠 信之

 以至来百工而劝百姓柔远人而怀诸侯一皆以诚
  (第 30b 页)
行之
焉有无实效者哉
 新定顾氏曰此夫子平日之议论而子思子记录于
 此为犹治也以一身而膺天下国家之寄为之仪 …… (第 30b 页)
 先后诚有大旨然非必曰次第始终断断不易使人

 循序而 行之
也得其大旨于讲明之初而遇事接物
 兼举并行各得其当则庶几无负圣人之训矣 帝
 舜有庳之封尊其位重其禄 …… (第 33a 页)
 之云得其要张子以精义入神为言是则所谓明善
 者也
 涑水司马氏曰言前定谓拟之而后言也行前定谓
 行无越思也道前定谓止于至善也
 海陵胡氏曰所 行之
事必豫定乃能立若豫思之豫 …… (第 35b 页)
 能豫定则临事而言无有颠踬困者临事不通之辞
 凡事或施之一身或施之一家或施之一国或施之
 天下皆当豫定则无有不通所 行之
事如欲事君必
 豫思其事君之道莫非以忠若事其父必豫思其事
 父之道莫非以孝至于朋友以信事兄以弟皆当豫 …… (第 36a 页)
 思之则心无疚病也道者五常之总名道能前定则
 施诸一身施诸天下施诸万世无有穷匮也
 长乐陈氏曰此继上而言诚也凡九经必有言有行
 有事有道而不 行之
以诚则忽焉忘焉乌能前定而
 豫不能前定而豫则不诚无物而言行事道皆废矣
 跲困疚穷必至之患也然前定而豫 …… (第 36b 页)
 明豫与前定之不可不留意而欲学者养诚于平居
 暇日也
 江陵项氏曰言诚而必曰豫者教人素学之也知之
 素明 行之
素熟而后出之则不穷矣自事豫以上言
 政自事豫以下言学
 吴兴沈氏曰豫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易坤下震
  …… (第 37b 页)
 之所变乱哉言也事也行也道也四者皆要前定而
 四者之前定又皆相因以为本故言之前定本乎事
 之有实无是事则言亦无实矣安得不跲乎事之前
 定本乎 行之
有实无是行则事亦无实矣安得不困
  (第 38b 页)
行之
前定本乎道之有实无是道则行亦无实矣 …… (第 38b 页)
 严陵俞氏曰言之前定非择言之谓也易其心而后
 语也故不跲事之前定非逆计之谓也能定而后能
 应也故不困 行之
前定非详虑之谓也安其身而后
 动何疚之有道之前定非预期之谓也本立而道生
 何穷之有欲其知一则告之以豫 (第 39b 页)
 固执之先言智后言仁亦可见圣人君子之德(阙/)
 不乱 又曰虽愚必明求智之事也虽柔必强求仁
 之事也 自诚
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郑氏曰自由也由至诚而有明德是圣人之性者也
 由明德而有至诚是 …… (第 37a 页)
 性知其性则反而诚之圣人也(伊川/)又曰孔子之道

 发而为行如乡党之所载者 自诚
而明也由乡党之
 所载而学之以至于孔子者自明而诚也及其至焉
 一也(伊川/)问横渠言由明以至诚由诚以 (第 38a 页)
至明此言
 恐过当曰由明以至诚此句却是由诚以至明则不
 然诚即明也
 横渠张氏曰 自诚
明者先尽性以至于穷理也谓先
 自性理会来以至于理自明诚者先穷理以至于尽
 性也谓先从学问理会以推达于 (第 38a 页)
天性也

 蓝田吕氏曰 自诚
(第 38b 页)
性之
者也自明诚反之者也 (第 38b 页)

 之
者自成德而言圣人之所性也反之者自志学而
 言圣人之教也一本云谓之性者生之所固有以得
 之谓之教者由学 …… (第 38b 页)
 简至易行其所无事此之谓明则诚

 建安游氏曰 自诚
明由中出也故可名于性自明诚
 自外入也故可名于教诚者因性故无不明明者致
 曲故能有诚学不可以已加之诚 (第 39a 页)
意而已其诚不息
 则虽愚必明况其本智乎虽柔必强况其本刚乎及
 其成功一也岂不信哉
 延平杨氏曰 自诚
而明天之道也故谓之性自明而
 诚人之道也故谓之教天人一道而心之所至有差
 焉其归则无二致也故曰诚则明 …… (第 39a 页)
 无误吕氏性教二字得之而于诚字以至简至易行
 其所无事为说则似为得其本旨也且于性教皆以
 至于实然不易之地为言则至于云者非所以言
 之
之事而不易云者亦非所以申实然之说也然其
 过于游杨则远矣
 兼山郭氏曰 (第 40a 页)
自诚
明谓之性由性以诚也自明诚谓
 之教由教以诚也本乎性故有生知由乎教故非学 (第 40a 页)
 则不得也率 性之
谓道 (第 40b 页)
自诚
而言之也不明乎善不
 诚乎身自明而言之也明之与诚及其成功一也
 涑水司马氏曰率由诚心而智识自明此天授 …… (第 40b 页)
 善此贤者修圣人之教也所禀赋于天有殊然苟能
 尽其诚心则智识无不明矣
 高要谭氏曰夫唯已极其至无所用力故六通四辟
 无所不知故曰 自诚
明谓之性谓之性云者指性示 …… (第 40b 页)
 人使人知所至之处也夫唯未极其至须先用力致
 知格物始见本性故曰自明诚谓之教谓之教云者
 用此立教使人知修习之方也 自诚
而明者性合天
 道自然开廓明达如人安居本舍坐观庶事故曰诚
 则明矣自明而诚者先明乎善然后反身而诚如人 …… (第 41a 页)
 出外复归先须辨认本舍然后入而居之故曰明则
 诚矣谓之性者圣人之事谓之教者学以成圣之事
 唯能自明而诚即能 自诚
而明矣此相终始之说也 …… (第 41a 页)
 知乎天理无一毫之蔽明之谓也由诚而明资禀至
 粹人伪不萌则于天下之事理自无不知此圣人之
 事出乎天理之本然者也尧舜 性之
此之谓也由明
 而诚讲学既精灼见此理私欲克除复乎天理之真
 此贤人之事出乎教习之使然者也汤武反之盖其 (第 41b 页)
 粗无毫发之不尽也人物之性亦我之性但以所赋
 形气不同而有异耳能尽之者谓知之无不明而处
 之无不当也赞犹助也与天地参谓与天地并立为
 三也此 自诚
而明者之事也 或问至诚尽性诸说 …… (第 6a 页)
 天地之宜以左右民此之谓也

 嵩山晁氏曰人物之性与天地之化育皆吾 性之

 也天地之性不可见而见之于化育也然此非次第
 而言之也犹曰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
 之性则 (第 8b 页)
能赞天地之化育而与天地参也其所言之
 若彼者何也以其理相因非心知其意者莫之能喻
 也物 性之
粗非后于人之性而得之者也
 广安游氏曰尽犹极也言极乎其 (第 8b 页)
性之
理而得 (第 8b 页)

 之
正也尽者生于有者也孟子曰有诸己之谓信下 …… (第 8b 页)
 物也惟其有之故信其物之有是不诚不信则无是
 物也惟至诚能有其信故能尽其性耳目鼻口与物
 相汨则不知夫 性之
所在不知夫 (第 9a 页)
性之
所在何所尽
 之哉惟天下至诚为能以仁智勇治其心心治而喜
 怒哀乐得其正 (第 9a 页)
性之
全体可得而尽矣尽 (第 9a 页)
性之

 而得其正圣人能事毕矣非特己也惟人亦然非特
 人也惟物亦然非特物也天地亦然己也人也物也 (第 9a 页)
 天地也其 性之
理则一而已
 长乐陈氏曰天下一性耳能尽己性则必能尽人之
 性而物之性亦可自此推之故能尽人之性亦能尽 …… (第 9b 页)
 物何有哉天地之化育不过及夫人物而已能赞天
 地之化育自然与天地参也
 晏氏曰所谓尽性者充足其四端之善弥满于一
 之
中而无馀蕴也非天下至诚不能臻此 …… (第 9b 页)
 赞助天地之化育其功与天地参美矣
 高要谭氏曰何谓至诚极实理之至云尔实在我已
 极其至即能尽一己之性矣一 性之
初圣人众人所
 得均也然众人后知后觉必待先知先觉者为之开
 明然后能复其初圣人既尽在我之性此所以能尽 …… (第 10b 页)
 延平杨氏曰能尽其性者诚也其次致曲者诚之也

 学问思辨而笃 行之
致曲也用志不分故能有诚诚
 于中形于外参前倚衡不可掩也故形形则有物故
 著著则辉光发于外故明明则诚矣 (第 16a 页)
未有诚而不动
 动而不变也鸣鹤在阴其子和之非动乎曲能有诚
 诚在一曲也明则诚矣无物不诚也至于化则非学
 问思辨笃 行之
所及也故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新安朱氏曰此第二十三章言人道也其次通大贤
 以下凡诚有未至者而言也致推致 …… (第 16a 页)
 者积中而发外著则又加显矣明则又有光辉发越
 之盛也动者诚能动物变者物从而变化则有不知
 其所以然者盖人之性无不同而气则有异故唯圣
 人能举其 性之
全体而尽之其次则必自其善端发
 见之偏而悉推致之以各造其极也曲无不致则德
 无不实而形著动变之功自不 …… (第 16b 页)
 之化此其上下之意不相承续且于明动之间本文
 之外别生无物不诚一节以就至诚动物之意尤不
 可晓今故不能尽录然亦不可不辨也
 新定顾氏曰上章言 自诚
而明之事此章言自明而 (第 18a 页)
 诚之事也自明而诚学者之事也较之 自诚
而明则
 抑其次矣曲之为言与直对立至诚之道自性而推
 之则为直致自学而反之则为致曲易曰反复其道
 子 …… (第 18b 页)
 犯非礼以至于犹恶无礼故序诗章亦言风以动之
 教以化之所谓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此可见矣然
 文王生知之圣人也 自诚
者也此之所言致曲之贤
 人也思诚者也由贤以至于圣自人而入于天盖亦
 同归一揆而已矣故中庸言此必终之曰 …… (第 20b 页)
 谓委蛇致曲而入乎道也致如学以致其道之致小
 德川流亦是致曲之意
 高要谭氏曰致曲之为言致其委曲以求本 性之

 理非直造径达之谓也既非生而知之直造径达容 (第 21a 页)
 有所未能当随才识高下专心致志委曲以求之求
 得本性因而诚之使有诸己则亦与从初 自诚
者无
 以异矣故曰曲能有诚能化云者言至诚之妙用所
 过者化也语至诚极于能化则知其所谓存者有不
 测之 …… (第 21b 页)
 次致曲即学之事曲犹曲礼之曲盖圣人生知安行
 不待致曲自能尽性自大贤以下则必于纤微委曲
 而用其功即前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 行之
意颜子
 之四勿曾子之三省皆致曲之事也
 晋陵钱氏曰曲谓行事之委曲若曲礼之类致力于
 曲亦能有诚诚则 …… (第 22b 页)
 体之动必先知之圣人于祯祥之兆亦先知之神者
 阴阳不测之谓也
 江陵项氏曰此一章言性者处处明白与天无间天
 之道也下章诚者 自诚
也而下言教者处处笃实与
 人无间人之道也
 施氏曰一身之所有至理具焉一心之所存神明舍
 焉反身而诚则 …… (第 28b 页)
 似渺茫近乎怪诞而不可信自笃学者言之事皆性
 中所有才能存养不失其全便能至此无足疑也夫
 何故识得性与心之体即灼然见此事皆存养所致
 也 性之
在人非槁木死灰兀然寂然不生不出而已
 其中虚明自然透彻物有动乎其外而吾必觉知于
 其内凡天下事物有形 …… (第 30b 页)
 天地之间薄海内外凡实有是事实有是物虽吾耳
 目口鼻手足之所未尝及者一有感乎其中亦莫不
 皆有觉知此乃一 性之
灵可以应无方之变者盖天
 机将动之时也夫是谓之心识得此理当其本心觉
 知之时专精致一固守勿失使此一 (第 31a 页)
性之
灵常存不
 散性本虚静虚极则通静极则明正如持鉴当中一
 影一像靡不毕见天下祸福善恶之事既实有而不
  …… (第 31a 页)
 诚如神鬼神之灵于事先知固也而至诚者实似之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
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 自诚
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第 32b 页)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 性之
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
之宜也
 郑氏曰物万物也亦事也以至诚成己则仁道立以
 至诚成物则知弥博此五 (第 33a 页)
性之
所以为德也外内所
 须而合也外内犹上下时措言得其时而用也
 孔氏曰人有至诚则能与万物为终始若无至诚则 …… (第 33a 页)
 成己之道成物便是知 又曰古之学者为己其终

 至于成物今之学者为物其终至于丧已(伊川/) 又
 曰 性之
德者言 (第 34b 页)
性之
所有如卦之德乃卦之韫也(明/道)
  又曰须是合内外之道一天人齐上下下学而上
 达极高明而道中庸问观 …… (第 34b 页)
 诚之所以为贵也诚虽自成也道虽自道也非有我
 之得私也与天下同之而已故思成己必思所以成
 物所谓仁知之具也 性之
所固有合内外而无间者 …… (第 36a 页)
 也夫天大无外造化发育皆在其间自无内外之别
 人有是形而为形所梏故有内外生焉内外一生则
 物自物己自已与天地不相似矣反乎 性之
德则安
 有物我之异内外之别哉故具仁与知无己无物诚
 一以贯之合天德而施化育故能时措之宜也 又
 曰 (第 36b 页)
子贡曰学不厌知也教不倦仁也学不厌所以成
 己此则成己为仁教不倦所以成物此则成物为知
 何也夫尽 性之
德合内外之道以成己则仁之体也 …… (第 36b 页)
 贵万物一体也成己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合天下

 之公言之也成物知也即成己之道而行其所无事
 也知仁具 性之
德也有成己之仁故能合内外之道
 有成物之知故知时措之宜也 又曰大学自正心
 诚意至治国家天下只一理此 …… (第 38a 页)
 矣孔子曰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子思曰君子笃恭而
 天下平孟子曰其身正而天下归之皆明此也 又
 曰知合乎内外之道则禹稷颜回之所同可见盖

 诚
意正心推之至于可以平天下此内外之道所以
 合也故观其意诚心正则知天下由是而平观天下
 平则知非意诚心 …… (第 38a 页)
 之所以为物之终始而不诚之所以无物也下文所
 谓自成者盖如此故君子贵之诚虽所以成已然在
 我者无伪则自然及物矣内外虽殊然皆 性之
德而
 唯诚者能之所以见于行事者以时措之而各得其
 宜也然必先成己乃能成物此道之所以必自道也
  自 …… (第 39b 页)
 化成天下皆会于仁义礼智信故曰合内外之道
 马氏曰夫成己者自爱之至所以为仁也成物者知
 周乎万物所以为知也仁与知同出于德性而有得
 于己故曰 性之
德也仁由于内以成己知由于外以
 成物合而言之所以为内外之道也然措之必宜其
 时也盖当其成己则不可以不 …… (第 43a 页)
 成物则不可以不知其成己之时措之宜也
 吴兴沈氏曰诚与道同出而异名也诚者非有所假
 而成也自然而诚者也道非有所假而道也自然而
 道者也 性之
为诚道天理之自然也容有一毫加损
 于其间哉虽曰有所成有所道皆不知所以然而然
 者也诚者性也 (第 43b 页)
性之
为体举天地人物所从始所从
 终也仰观于天则日月星辰风云雷电雨露霜雪亦
 物也俯察于地山川河海草木丘陵 …… (第 43b 页)
 口耳百体四肢亦物也在人伦则君臣父子兄弟夫
 妇朋友亦物也在人理则仁义礼智信亦物也是数
 者皆出入消长于一 性之
中不曰物之终始可乎此
 诚之为体如是惟见性者能知之然诚之为体固不
 在人加损也而人不可以不有诚焉人而 …… (第 44a 页)
 之为贵唯君子之诚而天地人物从而有立则诚之
 为道岂特自成己而已抑所以成物也成己谓之仁
 成物谓之智指仁智之定体也诚者性也仁知德也
 故曰 性之
德也语其在己则谓之内语其在物则谓
 之外揆之以诚则已与人物天地皆一体也无彼己
 之閒也是合外内之道也 …… (第 44b 页)
 是成物以已与物同一源也使止知成己而不成物
 杨朱之为我也止知成物不知成己墨翟之兼爱也
 自人而观之己者内也物者外也 自诚
而观之己与
 物一体而已合外内而无所择者此诚也
 晋陵喻氏曰君子之于诚自成而已其于道自道而
 已非由 …… (第 45a 页)
 如人天地即我我即天地所谓合内外之道也故时

 措之宜也圣人之能事毕矣
 临川王氏曰以实于己者言之则为诚以诚而 行之
 
则曰道其实一理也是理也本与生俱生非由外铄
 使人能反身而诚则是诚也岂非自成也人能率此
 以 (第 46a 页)
行之
则是道也岂非自道乎使自外而为之则非
 诚道矣
 高要谭氏曰诚自成也道自道也盖明为己之学也
 天命之性 …… (第 46a 页)
 故谓之仁成物者其用周故谓之知盖非仁则无以
 尽体诸己非知则不能推用于物故也仁知具足体
 用兼备此诚所以为 性之
德合内外之道 (第 47a 页)
性之
德 …… (第 47a 页)
 以有物故曰不诚无物其曰成己仁也体是道于已
 谓之仁成物知也知物之当成谓之知要之成己成
 物皆此诚之运用流行仁知特强名尔其实则 性之
 
德也合内外之道也外成物也内成己也分而言之
 则曰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总而言之则 (第 49b 页)
性之
德也 (第 49b 页)
 合内外之道也合者兼总之意夫莫切于己赖诚而
 成仁之名由是得焉莫众于物赖诚而成知之名由
 是得焉一 性之
德于是乎在内外之道于是乎合则
 诚也者夫岂可以斯须废是以宜于时措时措云者
 无时而不用之也故时措之绝 (第 50a 页)
 无以加矣中庸言诚处不一或因鬼神或因政事或
 自脩身以言之或自内及外以言之或言天地之道
 或言人之道或 自诚
而明或自明而诚或言祯祥或
 言妖孽或曰 (第 5b 页)
自诚
或曰自道或曰诚已或曰诚物或
 曰不贰或曰不已或曰如神或曰无息虽然不同皆 …… (第 5b 页)
 者也不诚未有能化者也为政之诚脩身为本脩身
 之本自明善始故曰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诚者天
 之道诚之者人之道 自诚
而明生知者也天之为天 …… (第 6a 页)
 善之家必有馀殃至诚一道流通上下与物无閒故

 必先知之又曰至诚如神非得已也天地至诚故能
 成功圣人至诚故能践形成功践形自成也自道也
  自诚
自道成已成物非二也一也此皆体夫诚者也
 不息不贰不已言其诚之专也此诚之功用也若止
 言诚则无息而已无 …… (第 7a 页)
 新安朱氏曰此第三十二章承上章而言大德之敦
 化亦天道也经纶皆治丝之事经者理其绪而分之
 纶者比其类而合之也经常也大经者五品之人伦
 大本者所 性之
全体也唯圣人之德极诚无妄故于
 人伦各尽其当然之实而皆可以为天下后世法所
 谓经纶之也其于所 (第 7b 页)
性之
全体无一毫人欲之伪以
 杂之而天下之道千变万化皆由此出所谓立之也 …… (第 7b 页)
 能知亦莫能掩经犹纲也删诗书定礼乐作春秋赞
 易道是能经纶天下之大纲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
 之化育也
 马氏曰大本者 性之
始所谓中德也大经者 (第 9a 页)
性之

 所谓庸德也唯至诚无息则于大本有以立之于大
 经则有以经纶之极中庸之效有以知天地之化育 …… (第 9a 页)
 其渊如则有二其则一而已

 莆阳郑氏曰心无偏倚名曰中此 性之
中也发而中
 节名曰和此事之中也凡事失中未有不乖者唯中
 则和心有偏倚则先有主矣岂能虚应不虚应则不 …… (第 10b 页)
 以甘为和九畴以皇极为宗天下万物以中为归会
 此千万世所常行者故曰大经反此则为偏颇怪僻
 之行
 晏氏曰天下大经者理之常天下大本者 性之
中天
 地化育者命之正能穷理则能经纶天下之大经能
 尽性则能立天下之大本能至于命则能知天地之
 化育 …… (第 11a 页)
 者之道全之尽之矣又岂倚于一偏乎故曰夫焉有

 所倚肫肫者纯之至复 性之
初纯而不杂故曰肫肫
 其仁渊渊者深之至左右逢原若泉始达故曰渊渊
 其渊浩浩者大之至浩然之气塞乎天地故 …… (第 11b 页)
 仁测之则渊渊然其渊穷之则浩浩然其天固犹自
 然也达犹至也唯圣人与天同德乃能知之非常情
 所识也自圣而归之诚 自诚
而归之天德此一节谓 …… (第 15a 页)
 知微之显此入德之门也舜为法于天下我未免为

 乡人欲求为舜则不越孝弟而已又求其所以 行之
 
则徐行后长者固足谓之弟矣其知远之近欤墨子
 兼爱杨子为我其始未有害也其风之末则至于无
 君无父而近于 …… (第 24a 页)
 不可载小而不可破无物不该焉故也中庸之书自

 天命之谓性至孰能知之其理无精粗之殊天命之
 谓性率 性之
谓道脩道之谓教言其始也本也至于
 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孰能知之言其成也终
 也所谓物之终始也天之道 …… (第 33a 页)
 时措之宜也君子之能事毕矣古所传者中庸之书
 终也自衣锦尚絅无声无臭至矣子思再叙入德成
 德之序也自率 性之
谓道脩道之谓教有诸已而后
 方能入德充实辉光而后至于不可知之神神则诚 …… (第 33a 页)
 无声臭之可寻此至诚盛德自然之效而中庸之极

 功也故以是而终篇焉盖以一篇而论之则天命之
 性率 性之
道脩道之教与夫天地之所以位万物之
 所以育者于此可见其实德以此章论之则所谓淡
 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 …… (第 36b 页)
 次第则又失其条理矣至以知风之自为知见闻动
 作皆由心出以知微之显为知心之精微明达暴著
 以不动而敬不言而信为人敬 信之
以货色亲长达
 诸天下为笃恭而天下平以德为诚之之事而犹有
 声色至于无声无臭然后诚一于天则又文义之未 …… (第 37b 页)
 说而以为非大程夫子不能言者盖习于佛氏作用

 是 性之
谈而不察乎了翁序文之误耳学之不讲其
 陋至此亦可怜也游氏所谓无藏于中无交于物泊
 然纯素独与神明居所 …… (第 38a 页)
 人也入德盖由君子之道而入圣人之德也自敬者
 不敢慢于人故虽不动而人皆敬之况于有动乎自
 信者不敢诈于人故虽不言而人皆 信之
况于有言
 乎上文言内省不疚而继之以此盖欲其以自敬自 (第 50b 页)
 累心乃心累事当知天下无一物是合少得者不可
 恶也 又曰知至意须诚若知而不诚者皆知未至
 耳 又曰知之既至其意 自诚
其心自正颜子有不
 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他人复行知之不至也
  又曰大学论意诚已下皆穷其意而明之独 …… (第 28b 页)
 得便泰然行将去也某年二十时解释经义与今无
 异然思今日觉得意味与少年自别又曰知至则当
 至之知终则当遂终之须以知为本知之则 行之

 至无有知之而不能行知而不行是知得浅饥而不
 食乌喙人不蹈水火只是知人为不善只是不知知
 至而至 …… (第 30a 页)
 反者不能胜其欲心故也盗蹠亦知颜闵之为贤也
 而所为与之反者不能胜其利心故也不轨之民非
 不知穿窬探囊之可羞也而冒 行之
驱于饥寒故也 …… (第 32a 页)
 物莫之蔽故也于是依仁以为宅遵义以为路诚意

 以 行之
正心以处之修身以帅之则天下国家何为
 而不治哉大学曰致知在格物格犹捍也禦也能捍
 禦外物然后能知至道 …… (第 33b 页)
 道焉而皆以诚意为主苟无诚意虽有其道不能行

 也故中庸论天下国家有九经而卒曰所以 行之

 一一者何诚而已盖天下国家之大未有不诚而能
 动之也然则非格物致知乌足以知其道哉大学所
 论诚意 (第 38b 页)
 此言大学之序其详如此盖纲领之条目也格物致
 知诚意正心修身者明明德之事也齐家治国平天
 下者新民之事也格物致知所以求知至善之所在
  自诚
意以至于平天下所以求得夫至善而止之也
 所谓明明德于天下者自明德而推以新民使天下
 之人皆有以明其明 …… (第 3a 页)
 不可治不亲其亲不长其长则所厚者薄而无以及
 人之亲长此皆必然之理也孟子所谓于所厚者薄
 无所不薄其言盖亦本于此云 曰此经之序 自诚
 
意以下其义明而传悉矣独其所谓格物致知者字
 义不明而传复阙焉且为最初用力之地而无复上 …… (第 5b 页)
 诚乃为物格知至以后之事言其穷理之至无所不
 尽故凡天下之理反求诸身而皆有以见其如目视
 耳听手持足 行之
毕具于此无毫发之不实耳固非 …… (第 12a 页)
 焉而人与物盖不相通矣其甚者乱天理恣人欲执

 一物以害万物而卒至于忘物是故物不格则知不
 至所谓正心诚意推而 行之
皆莫得其要矣
 范阳张氏曰夫古之学者其规模远大初不为一己
 之私将与天下同其公故志则欲通天下之志务则 …… (第 19a 页)
 未莹则为未完见大体斯有以用其力用其力盖将

 穷竟万理而贯于一也思虑力 行之
功至此密矣贯
 于一则无一物之不体也斯谓之物格而知至盖良
 知于是为完具而复其初也夫然后可以言意诚心 …… (第 21a 页)
 与慎独这是个持循气象也 又曰洒扫应对便是
 形而上者理无大小故也故君子只在慎独(明道/)
 蓝田吕氏曰诚者天之道也 性之
德也非人知之所
 能谋非人力之所能造也见好色则爱之闻恶臭则
 恶之发于心之自然不思不勉者也如知水之寒 (第 30a 页)
 邪而播其德行于五品者其惟六艺乎礼乐所以载
 其德行而致之君亲者也射所以观其德行而兆其
 用舍者也然而人之禀受或 自诚
而明或自明而诚
 诚矣则无不明也明矣则无不诚也然后性可尽矣 …… (第 24a 页)
 者也是故圣人与民同吉凶之患也则驱诸射而射
 者人之所难也则举而为之制自天子之尊必有射
 诸侯以至于为卿大夫士皆 行之
则天下四方之远 …… (第 24b 页)
 长乐刘氏曰士之为道也德潜于性而行隐于中非
 如声色之有形可得而知也而况杂之以情伪乎唯
 射之中否可以见其心之失得而 性之
存亡也经曰
 内志正外体直则持弓矢审固者谓射者必正其志
 也有幸胜之志则不胜矣有求中之志则不中矣有 (第 30a 页)
 实亦不能达顺 朱子曰体信是忠达顺是恕体信
 是无一毫之伪达顺是发而中节无一物不得其所
 聪明睿知皆由此出是 自诚
而明意思 又曰信是
 实理顺只是和气体信是致中底意思达顺是致和
 底意思 陆氏佃曰天以道与我地以宝与 (第 39b 页)
 孔氏颖达曰子曰至此夫此一节明鬼神之道无形
 而能显著诚信中庸之道与鬼神之道相似亦从微
 至著不言而 自诚
也 体物而不可遗者体犹生也
 可犹所也言万物生而有形体故云体物而不可遗
 者言鬼神之道生养万物无不周 …… (第 42b 页)
 朱子曰诗大雅假乐之篇假当依此作嘉宪当依诗
 作显申重也 受命者受天命为天子也 右第十
 七章此由庸 行之
常推之以极其至见道之用广也
 而其所以然者则为体微矣后二章亦此意
子曰无忧者其唯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 …… (第 49a 页)
 子以下及士庶人葬祭祀之礼各随文解之 以王
 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者言文王以王
 季为父则王季能制作礼乐文王奉而 行之
文王以 (第 49b 页)
 问辞而犹有子曰二字盖子思删其繁文以附于篇
 而所删有不尽者今当为衍文也博学之以下家语
 无之意彼有阙文抑此或子思所补也与 自诚
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郑氏康成曰自由也由至诚而有明德是圣人之性
 者也由明德而有至 (第 23b 页)
诚是贤人学以成之也有至诚
 则必有明德有明德则必有至诚
 孔氏颖达曰 自诚
至诚矣此一经显天性至诚或学 (第 23b 页)
 而能两者虽异功用则相通  自诚
明谓之性者此
 说天性 (第 24a 页)
自诚
者自由也言由天性至诚而身有明德
 此乃自然天性如此故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者此
 说学而至诚由身聪明勉力 (第 24a 页)
学习而致至诚非由天
 性教习使然故云谓之教然则 自诚
明谓之性圣人
 之德也自明诚谓之教贤人之德也 诚则明矣者
 言圣人天性至诚则能有明德由至诚而致明也 …… (第 24a 页)
 亦我之性但以所赋形气不同而有异耳能尽之者
 谓知之无不明而处之无不当也赞犹助也与天地
 参谓与天地并立为三也此 自诚
而明者之事也
 右第二十二章言天道也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
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 …… (第 26a 页)
 郑氏康成曰其次谓自明诚者也致至也曲犹小小

 之事也不能尽性而有至诚于有义焉而已形谓人
 见其功也尽 性之
诚人不能见也著形之大者也明
 著之显者也动动人心也变改恶为善也变之久则
 化而性善也(孔疏以前经云自 …… (第 26b 页)
 (自明诚也云不能尽性而有至诚于有义焉而已者/言此次诚不能如至诚尽物之性但能有至诚于细)
 (小物焉而已云形谓人见其功也者由此诚彰露人/皆见其功也云尽 性之
诚人不能见也者言天性至)
 (诚神妙无体人不见也云著形之大也者解经形则/著初有微形后则大而形著云变之 …… (第 26b 页)
 明则又有光辉𤼵越之盛也动者诚能动物变者物

 从而变化则有不知其所以然者盖人之性无不同
 而气则有异故唯圣人能举其 性之
全体而尽之其
 次则必自其善端𤼵见之偏而悉推致之以各造其
 极也曲无不致则德无不实而形著动变之功自 …… (第 28a 页)
 诚为贵也盖人之心能无不实乃为有以自成而道
 之在我者亦无不行矣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
性之
德也合外内之道也(释文知音智一案朱/本合下节作一节) (第 32a 页)
 郑氏康成曰以至诚成己则仁道立以至诚成物则
 知弥博此五 性之
所以为德也外内所须而合也外
 内犹上下
 孔氏颖达曰诚者非自成已而已也所以成物也者
 言人有至诚非但 …… (第 32b 页)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者若能成就己身则仁道兴
 立故云成己仁也若能成就外物则知力广远故云
 成物知也  性之
德也者言诚者是人 (第 32b 页)
性之
德则 (第 32b 页)
 仁义礼智信皆由至诚而为德故云 性之
德也 合
 外内之道也者言至诚之行合于外内之道无问外
 内皆须至诚于人事言之有外有内于万物言之外
  …… (第 33a 页)
 宜故注云时措言得其时而用也
 朱子曰诚虽所以成已然既有以自成则自然及物
 而道亦行于彼矣仁者体之存知者用之𤼵是皆吾
  性之
固有而无内外之殊既得于己则见于事者以
 时措之而皆得其宜也 右第二十五章言人道也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 …… (第 33b 页)
 其𤼵也高大而光明
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释文疆居良反成案朱/本分悠久所以 物也)

 (节悠久无疆/节作二节)
 郑氏康成曰后言悠久者言至诚之德既至博厚高
 明配乎天地又欲其长久 行之
 孔氏颖达曰博厚所以载物也以其德博厚所以负
 载于物 高明所以覆物也以其功业高明所以覆
 盖于万物也 (第 35a 页)
 悠久所以成物也以 行之
长久能成
 就于物此谓至诚之德也 博厚配地言圣人之德
 博厚配偶于地与地同功能载物也 高明配天言 (第 35a 页)
 圣人功业高明配偶于天与天同功能覆物也 悠
 久无疆疆穷也言圣人之德既能覆载又能长久
 之
所以无穷悠久则上经悠远悠久在博厚高明之
 上此经悠久在博厚高明之下者上经欲明积渐先
 悠久后能博厚高 (第 35b 页)
明此经既能博厚高明又须 行之
 
长久故反覆言之
 朱子曰悠久即悠远兼内外而言之也本以悠远致
 高厚而高厚又悠久也此言圣人与天地同用  …… (第 35b 页)
 (习之谓之温者谓贤人旧学已精/熟在后更习之犹若温寻故食也)
 孔氏颖达曰故君至崇礼此一经明君子欲行圣人
 之道当须勤学前经明圣人 性之
至诚此经明圣人
 学而至诚也 君子尊德性者谓君子贤人尊敬此
 圣人道德之性自然至诚也 而道问学者言贤 …… (第 43a 页)
 郑氏康成曰今孔子谓其时
 孔氏颖达曰今天下车同轨者今谓孔子时车同轨
 覆上不制度书同文覆上不考文行同伦伦道也言
 人所 行之
行皆同道理覆上不议礼当孔子时礼坏
 乐崩家殊国异而云此者欲明已虽有德身无其位
 不敢造作礼乐故极行而 …… (第 47a 页)
 二十八章承上章为下不倍而言亦人道也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释文王于况/反又如字)
 郑氏康成曰三重三王之礼
 孔氏颖达曰言为君王有天下者有三种之重焉谓
 夏殷周三王之礼其事尊重若能 行之
寡少于过矣
 朱子曰吕氏曰三重谓议礼制度考文惟天子得以 (第 49b 页)
  行之
则国不异政家不殊俗而人得寡过矣
上焉者虽善无徵无徵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
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 (第 50a 页)
 从上谓君也言为君虽有善行无分明徵验则不信

 著于下既不信著则民不从 下焉者虽善不尊不
 尊不信不信民弗从下谓臣也言臣所 行之
事虽有
 善行而不尊不尊敬于君则善不信著于下既不信著则
 民不从故下云徵诸庶民谓行善须有徵验于庶民 …… (第 50b 页)
 身起是本诸身也 徵诸庶民者徵验也诸于也谓

 立身行善使有徵验于庶民若晋文公出定襄王示
 民尊上也伐原示民以 信之
类是也 考诸三王而不
 缪者缪乱也谓巳所 (第 52a 页)
行之
事考校与三王合同不有
 错缪也 建诸天地而不悖者悖逆也言已所 (第 52a 页)
行之
 
道建达于天地而不有悖逆谓与天地合也 质诸
 鬼神而无疑知天也者质正也谓已所 (第 52a 页)
行之
行正诸
 鬼神不有疑惑是识知天道也此鬼神是阴阳七八
 九六之鬼神生成万物者此是天地所为既能质正 …… (第 52a 页)
 其若如天也
 朱子曰经纶皆治丝之事经者理其绪而分之纶者
 比其类而合之也经常也大经者五品之人伦大本
 者所 性之
全体也惟圣人之德极诚无妄故于人伦
 各尽其当然之实而皆可以为天下后世法所谓经
 纶之也其于所 (第 62a 页)
性之
全体无一毫人欲之伪以杂之
 而天下之道千变万化皆由此出所谓立之也其于 …… (第 62a 页)
 孔氏颖达曰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者以君子

 敬惧如是故不动而民敬之不言而民 信之 
诗曰
 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此商颂烈祖之篇美成汤之诗
 诗本文云鬷假无言此云奏假者与诗文异也假大
 也言 (第 69a 页)
 听讼与人同耳必使民无实者不敢尽其辞大畏其
 心志使诚其意不敢讼
 孔氏颖达曰子曰至利也此一经广明诚意之事言
 听讼者惟 自诚
己意亦服民使诚意也孔子称断狱
 犹如常人无异也言吾与常人同也 必也使无讼 …… (第 24a 页)
 言人有虚诞之志者皆畏惧不敢言民亦诚实其意
 也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者断狱之辞无情
 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者能 自诚
而使民诚意自
 然能使无讼则是异于人也而云吾犹人者断狱者
 俱备两造吾听与人无殊故云吾犹人也能服民使 (第 24b 页)
 案自门至阶主人与大夫当有三揖之礼焉若此降
 复之位为门内东面之位则当主人与大夫揖进时
 宾既未可以厌大夫又无使宾随 大夫行之
理其于 (第 23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