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類
易類
小學類
春秋類
詩類
書類
四書類
五經總義類
樂類
論語類
經解類
類書類
之礼礿与烝尝自次年以叙终之每遇行庙享之时
则罢景灵宫一孟朝谒之礼庙享致斋乞于内殿出
入如常仪如此则祀天享亲两得其当矣珂案先庙
后郊 苏文忠轼 尝引书武成證为周礼而珂固疑其
即变礼以为常矣升卿谓古之大祀未有不斋三日
而敢与神交者考之武成厥四 (第 29a 页)
则罢景灵宫一孟朝谒之礼庙享致斋乞于内殿出
入如常仪如此则祀天享亲两得其当矣珂案先庙
后郊 苏文忠轼 尝引书武成證为周礼而珂固疑其
即变礼以为常矣升卿谓古之大祀未有不斋三日
而敢与神交者考之武成厥四 (第 29a 页)
祇之比也或者又欲于夏至之日上不亲郊止设爟
火天子望祀于禁中如西汉行宫故事此皆出于臆
说违经害义不可施行臣等更不复议内有 苏轼 一
状最为强辩案轼以为合祭圜丘于礼为得不可复
有改更臣等谨案周礼天子亲祀上帝一岁凡九国
朝因前 …… (第 4b 页)
考其文者刘安世彭汝砺曾肇宇文昌龄四
人其言皆质实典重俱有发明惜其馀之不
尽见也
文献通考南郊卤簿使兵部尚书 苏轼 奏臣谨案汉
成帝郊祀甘泉泰畤汾阴后土而赵昭仪常从在属
车间时扬雄待诏承明奏赋以讽其略曰想西王母 …… (第 11a 页)
乱行于乾明寺前轼于车中草此奏奏入上在太庙
驰遣人以疏白太皇太后明日中使传命申敕有司
严整仗卫自皇后以下皆不复迎谒中道
宋史 苏轼 传是岁南郊轼为卤簿使导驾入太庙有
赭伞犊车并青盖犊车十馀争道不避仪仗轼使御
营巡检使问之乃皇太后 …… (第 12a 页)
皇太后明日诏整肃仪卫自皇后而下皆毋得迎谒
哲宗本纪元祐八年四月丁巳诏南郊合祭天地罢礼
部集官详议
礼志元祐八年 礼部尚书苏轼 复陈合祭六议令礼官
集议以闻已而下诏依元祐七年故事合祭天地于南
郊仍罢集议
(文献通考 (第 12b 页)
礼部尚书苏轼 言恭睹陛下近者至日亲/祀郊庙神祇享答实蒙休应然则圜丘合祭允当天) …… (第 12b 页)
(太庙亦如今礼先二日告原庙先一日享太庙然议/者或亦以为非三代之礼臣谨案武王克商丁未祀)
(周庙庚戌柴望相去三日则/先庙后郊亦三代之礼也)
初诏议北郊典礼 苏轼 主合祭之说从之者五人刘
安世主分祭之说从之者四十人又有三人欲于十
月以神州地示之祭易夏至方丘之祀 (第 16b 页)
又有一人欲
上不亲祠而通爟火天子于禁中望拜既而朝廷复
送下三状再令详定安世复议略云 苏轼 谓合祭圜 …… (第 16b 页)
者乃欲因此造为险语以动上听又引祸福殃咎之
说劫持朝廷必欲从已甚无谓也大抵臣等所守乃
先王之正礼而 苏轼 之议皆后世之便宜权之与正
决不可合伏望圣慈详审其当上以体神考之志下 …… (第 17b 页)
告轼曰若刘承旨议上决恐难答时苏辙为门下侍
郎遂白辙令请降旨罢议安世议竟不得上
蕙田案此元祐再议也 苏轼 所发六议辨矣
然衷而论之有十二失焉古者祭天特牲后
世乃有从祀百神若果百神从祀则虞书类 …… (第 18a 页)
至于六年一祭之议十月祭地之议禁中望
祀之议说本悠谬原不足辩刘安世曰臣等
所守乃先王之正礼 苏轼 之议皆后世之便 …… (第 20b 页)
甚详不但孝经也至王莽援之而谓夫妇同
牢父母可以合食因以为合祭天地之徵则
非耳前人论此已明 东坡 圜丘六议亦属曲
说而违经不足论也艾氏说力主分祭极是
其谓冬至迎阳气之始夏至迎阴气之始 …… (第 22a 页)
张商英言神宗以历代
典礼讹谬谓合天地非古也据经而正之元祐之臣乃
率其私意刬荡前美既获权且合祭指挥于前 苏轼 又
发六议于后太常博士陈祥道又以昊天有成命郊祀
天地之诗为合不可破之论或折祥道曰审如子言则
春夏祈榖 (第 26b 页)
火天子望祀于禁中如西汉行宫故事此皆出于臆
说违经害义不可施行臣等更不复议内有 苏轼 一
状最为强辩案轼以为合祭圜丘于礼为得不可复
有改更臣等谨案周礼天子亲祀上帝一岁凡九国
朝因前 …… (第 4b 页)
考其文者刘安世彭汝砺曾肇宇文昌龄四
人其言皆质实典重俱有发明惜其馀之不
尽见也
文献通考南郊卤簿使兵部尚书 苏轼 奏臣谨案汉
成帝郊祀甘泉泰畤汾阴后土而赵昭仪常从在属
车间时扬雄待诏承明奏赋以讽其略曰想西王母 …… (第 11a 页)
乱行于乾明寺前轼于车中草此奏奏入上在太庙
驰遣人以疏白太皇太后明日中使传命申敕有司
严整仗卫自皇后以下皆不复迎谒中道
宋史 苏轼 传是岁南郊轼为卤簿使导驾入太庙有
赭伞犊车并青盖犊车十馀争道不避仪仗轼使御
营巡检使问之乃皇太后 …… (第 12a 页)
皇太后明日诏整肃仪卫自皇后而下皆毋得迎谒
哲宗本纪元祐八年四月丁巳诏南郊合祭天地罢礼
部集官详议
礼志元祐八年 礼部尚书苏轼 复陈合祭六议令礼官
集议以闻已而下诏依元祐七年故事合祭天地于南
郊仍罢集议
(文献通考 (第 12b 页)
礼部尚书苏轼 言恭睹陛下近者至日亲/祀郊庙神祇享答实蒙休应然则圜丘合祭允当天) …… (第 12b 页)
(太庙亦如今礼先二日告原庙先一日享太庙然议/者或亦以为非三代之礼臣谨案武王克商丁未祀)
(周庙庚戌柴望相去三日则/先庙后郊亦三代之礼也)
初诏议北郊典礼 苏轼 主合祭之说从之者五人刘
安世主分祭之说从之者四十人又有三人欲于十
月以神州地示之祭易夏至方丘之祀 (第 16b 页)
又有一人欲
上不亲祠而通爟火天子于禁中望拜既而朝廷复
送下三状再令详定安世复议略云 苏轼 谓合祭圜 …… (第 16b 页)
者乃欲因此造为险语以动上听又引祸福殃咎之
说劫持朝廷必欲从已甚无谓也大抵臣等所守乃
先王之正礼而 苏轼 之议皆后世之便宜权之与正
决不可合伏望圣慈详审其当上以体神考之志下 …… (第 17b 页)
告轼曰若刘承旨议上决恐难答时苏辙为门下侍
郎遂白辙令请降旨罢议安世议竟不得上
蕙田案此元祐再议也 苏轼 所发六议辨矣
然衷而论之有十二失焉古者祭天特牲后
世乃有从祀百神若果百神从祀则虞书类 …… (第 18a 页)
至于六年一祭之议十月祭地之议禁中望
祀之议说本悠谬原不足辩刘安世曰臣等
所守乃先王之正礼 苏轼 之议皆后世之便 …… (第 20b 页)
甚详不但孝经也至王莽援之而谓夫妇同
牢父母可以合食因以为合祭天地之徵则
非耳前人论此已明 东坡 圜丘六议亦属曲
说而违经不足论也艾氏说力主分祭极是
其谓冬至迎阳气之始夏至迎阴气之始 …… (第 22a 页)
张商英言神宗以历代
典礼讹谬谓合天地非古也据经而正之元祐之臣乃
率其私意刬荡前美既获权且合祭指挥于前 苏轼 又
发六议于后太常博士陈祥道又以昊天有成命郊祀
天地之诗为合不可破之论或折祥道曰审如子言则
春夏祈榖 (第 26b 页)
从周之意帝复谕璁二至分祀
万代不易之理今大祀殿拟周明堂或近矣以为即圜
丘实无谓也璁乃备述周礼及宋陈襄 苏轼 刘安世程
颐所议分合异同以对且言祖制已定无敢轻议帝锐
欲定郊制卜之奉先殿太祖前不吉乃问大学士翟銮
銮 …… (第 12a 页)
(盖尝论之古今主合祭者多矣然其由来不同不可/一槩论也夫王莽天下之奸雄也彼必合天地而祭)
(之然后可合祖妣而配之欺诳女主以为篡窃之计/是固明知其不然而强行之者也 苏子瞻 天下之辩)
(才也彼度宋之君臣必不足以行礼宋之财力必不/足以尽礼而身为儒臣又不肯自安简陋而必猎取) …… (第 26b 页)
惑者矣在昔主合祭者皆有私意如王莽之
媚元后 苏轼 之惮劳费即后来张居正之溺
宴安皆有所为从未有直以分祭为非者乃
姚涞创为坚僻之新说承泽 (第 27b 页)
万代不易之理今大祀殿拟周明堂或近矣以为即圜
丘实无谓也璁乃备述周礼及宋陈襄 苏轼 刘安世程
颐所议分合异同以对且言祖制已定无敢轻议帝锐
欲定郊制卜之奉先殿太祖前不吉乃问大学士翟銮
銮 …… (第 12a 页)
(盖尝论之古今主合祭者多矣然其由来不同不可/一槩论也夫王莽天下之奸雄也彼必合天地而祭)
(之然后可合祖妣而配之欺诳女主以为篡窃之计/是固明知其不然而强行之者也 苏子瞻 天下之辩)
(才也彼度宋之君臣必不足以行礼宋之财力必不/足以尽礼而身为儒臣又不肯自安简陋而必猎取) …… (第 26b 页)
惑者矣在昔主合祭者皆有私意如王莽之
媚元后 苏轼 之惮劳费即后来张居正之溺
宴安皆有所为从未有直以分祭为非者乃
姚涞创为坚僻之新说承泽 (第 27b 页)
升归旆扬扬众乐锵锵我神式欢惠我嘉祥
东坡 志林绍圣二年五月望日敬造真一法酒成请
罗浮道士邓守安拜奠北斗真君将奠雨作已而清
风肃然云气解驳月 (第 30a 页)
东坡 志林绍圣二年五月望日敬造真一法酒成请
罗浮道士邓守安拜奠北斗真君将奠雨作已而清
风肃然云气解驳月 (第 30a 页)
四时寒暑不在宗矣此孔之失也安国之说出于祭
法而附于孔丛子家语因之盖孔氏之家世有是说
故王充 苏轼 一皆从之亦未敢以为安也
杨氏复曰孔注禋于六宗取祭法之说王肃亦同朱
子书说非苟从者亦取祭法为宗必有 (第 7a 页)
法而附于孔丛子家语因之盖孔氏之家世有是说
故王充 苏轼 一皆从之亦未敢以为安也
杨氏复曰孔注禋于六宗取祭法之说王肃亦同朱
子书说非苟从者亦取祭法为宗必有 (第 7a 页)
通考乃云十三年恐传写之误也
王圻续通考乾道八年正月丙戌宰辅请讨论上丁释
奠及太子入学之仪上曰文王世子篇载此甚详梁克
家奏入学以齿则知父子君臣长幼之道虞允文奏事
备于礼经上曰可令有司讨论以闻
玉海淳熙三年赵粹中请削去安石从祀
宋史孝宗本纪淳熙四年二月乙亥幸太学祗谒先圣
退御敦化堂命国子祭酒林光朝讲中庸
秋七月乙酉罢临川伯王雱从祀
李焘傅焘论两学释奠从祀孔子当升范仲淹欧阳
修司马光 苏轼 黜王安石父子从祀武成王当黜李 …… (第 34b 页)
师本末二卷载尊崇孔氏祭祀仪注配享从祀沿革
升降之因
宋史理宗本纪端平二年正月甲寅诏议胡瑗孙明复
邵雍欧阳修周惇颐司马光 苏轼 张载程颢程颐等十
人从祀孔子庙庭升孔伋于十哲
玉海礼部尚书李埴请子思升祀于堂列于十哲之间
宋史理宗本 …… (第 41a 页)
观承案咸淳之议十哲不补有子而升子张
顾氏此论可备参考
岳氏愧郯录 苏文忠公 集私试策问曰古者坐于席
故笾豆之长短簠簋之高下适与人均今土木之像
既已巍然于上而列器皿于地使鬼神 (第 47b 页)
王圻续通考乾道八年正月丙戌宰辅请讨论上丁释
奠及太子入学之仪上曰文王世子篇载此甚详梁克
家奏入学以齿则知父子君臣长幼之道虞允文奏事
备于礼经上曰可令有司讨论以闻
玉海淳熙三年赵粹中请削去安石从祀
宋史孝宗本纪淳熙四年二月乙亥幸太学祗谒先圣
退御敦化堂命国子祭酒林光朝讲中庸
秋七月乙酉罢临川伯王雱从祀
李焘傅焘论两学释奠从祀孔子当升范仲淹欧阳
修司马光 苏轼 黜王安石父子从祀武成王当黜李 …… (第 34b 页)
师本末二卷载尊崇孔氏祭祀仪注配享从祀沿革
升降之因
宋史理宗本纪端平二年正月甲寅诏议胡瑗孙明复
邵雍欧阳修周惇颐司马光 苏轼 张载程颢程颐等十
人从祀孔子庙庭升孔伋于十哲
玉海礼部尚书李埴请子思升祀于堂列于十哲之间
宋史理宗本 …… (第 41a 页)
观承案咸淳之议十哲不补有子而升子张
顾氏此论可备参考
岳氏愧郯录 苏文忠公 集私试策问曰古者坐于席
故笾豆之长短簠簋之高下适与人均今土木之像
既已巍然于上而列器皿于地使鬼神 (第 47b 页)
蕙田案独看之礼本不经见况在谅闇之中
乎淳夫请罢之极是
元祐三年二月罢春宴八月罢秋宴以魏王出殡 翰林
学士苏轼 不进教坊致语故也是后以时雨未足集英
殿试举人尚书省火禁中祈禳邠国公主未菆皆罢宴
凡大宴有故而罢则赐预 (第 41a 页)
乎淳夫请罢之极是
元祐三年二月罢春宴八月罢秋宴以魏王出殡 翰林
学士苏轼 不进教坊致语故也是后以时雨未足集英
殿试举人尚书省火禁中祈禳邠国公主未菆皆罢宴
凡大宴有故而罢则赐预 (第 41a 页)
是国家贡生非宗伯门徒今后及第人不得
呼春官为恩门师门及自称门生至是又申
此禁然 东坡 于欧阳公已有老门生之称则
其称谓固未能尽革也
宋史选举志乾德元年诏曰旧制九经一举不第而止
非 …… (第 3a 页)
叶氏梦得曰富公以茂材异等登科后召试馆职以
不习诗赋求免仁宗特命试以策论后遂为故事制
科不试诗赋自富公始至 苏子瞻 又去策止试论三
篇熙宁初罢制举其事遂废故事制科分五等上二
等皆虚惟以下三等取人然中选者亦皆第四等 (第 16a 页)
设
科以来止吴正肃 苏子瞻 入第三等故 (第 16a 页)
子瞻 谢启云
误占久虚之等
宝元中李淑侍经筵上访以进士诗赋策论先后俾以
故事对淑对曰唐调露二年刘思立为考 …… (第 16a 页)
蕙田案三岁一贡举其制始此
神宗笃意经学深悯贡举之弊且以西北人材多不在
选遂议更法王安石谓古之取士俱本于学请兴建学
校以复古其明经诸科欲行废罢取明经人数增进士
额乃诏曰化民成俗必自庠序进贤兴能抑由贡举而
四方执经艺者专于诵数趋乡举者狃于文辞与古所
谓三物宾兴九年大成亦已盩矣今下郡国招徕隽贤
其教育之方课试之格令两制两省待制以上御史三
司三馆杂议以闻议者多谓变法便 直史馆苏轼 曰得 …… (第 20b 页)
古无如孙复石介使复介尚在则迂阔诞谩之士
也矧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者不可胜数何负于天
下而必欲废之帝读 苏轼 疏曰吾固疑此得轼议释然
矣他日问王安石对曰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异 …… (第 22a 页)
(则虽复赋而未尝不兼经然则自熙宁以来士无不/习经义之日矣然元祐初始复赋欲经赋中分取人)
(而 东坡公 上疏言自更法以来士工习诗赋者十人/而七欲朝廷随经赋人数多少各自立额取人则知)
(当时士虽不习诗赋者 …… (第 32b 页)
兴废不常其所得士见于史者富弼王安国
以茂材异等王曙吴育孙仅苏绅夏竦吴奎
张方平钱彦远钱明逸钱藻 苏轼 苏辙以贤
良方正范百禄以才识兼茂然入第三等唯
吴育 (第 40a 页)
苏轼 二人其举制科之人又多系京朝
官有出身者惟高蹈丘园沈沦草泽茂材异
等三科以待布衣应诏者 (第 40a 页)
呼春官为恩门师门及自称门生至是又申
此禁然 东坡 于欧阳公已有老门生之称则
其称谓固未能尽革也
宋史选举志乾德元年诏曰旧制九经一举不第而止
非 …… (第 3a 页)
叶氏梦得曰富公以茂材异等登科后召试馆职以
不习诗赋求免仁宗特命试以策论后遂为故事制
科不试诗赋自富公始至 苏子瞻 又去策止试论三
篇熙宁初罢制举其事遂废故事制科分五等上二
等皆虚惟以下三等取人然中选者亦皆第四等 (第 16a 页)
设
科以来止吴正肃 苏子瞻 入第三等故 (第 16a 页)
子瞻 谢启云
误占久虚之等
宝元中李淑侍经筵上访以进士诗赋策论先后俾以
故事对淑对曰唐调露二年刘思立为考 …… (第 16a 页)
蕙田案三岁一贡举其制始此
神宗笃意经学深悯贡举之弊且以西北人材多不在
选遂议更法王安石谓古之取士俱本于学请兴建学
校以复古其明经诸科欲行废罢取明经人数增进士
额乃诏曰化民成俗必自庠序进贤兴能抑由贡举而
四方执经艺者专于诵数趋乡举者狃于文辞与古所
谓三物宾兴九年大成亦已盩矣今下郡国招徕隽贤
其教育之方课试之格令两制两省待制以上御史三
司三馆杂议以闻议者多谓变法便 直史馆苏轼 曰得 …… (第 20b 页)
古无如孙复石介使复介尚在则迂阔诞谩之士
也矧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者不可胜数何负于天
下而必欲废之帝读 苏轼 疏曰吾固疑此得轼议释然
矣他日问王安石对曰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异 …… (第 22a 页)
(则虽复赋而未尝不兼经然则自熙宁以来士无不/习经义之日矣然元祐初始复赋欲经赋中分取人)
(而 东坡公 上疏言自更法以来士工习诗赋者十人/而七欲朝廷随经赋人数多少各自立额取人则知)
(当时士虽不习诗赋者 …… (第 32b 页)
兴废不常其所得士见于史者富弼王安国
以茂材异等王曙吴育孙仅苏绅夏竦吴奎
张方平钱彦远钱明逸钱藻 苏轼 苏辙以贤
良方正范百禄以才识兼茂然入第三等唯
吴育 (第 40a 页)
苏轼 二人其举制科之人又多系京朝
官有出身者惟高蹈丘园沈沦草泽茂材异
等三科以待布衣应诏者 (第 40a 页)
人之所谓时会殷同明系在朝宗觐遇之外
今欲牵合尚书而遂指为朝之常法此皆偏
曲之见也 苏子瞻 云一朝毕朝也朝以远近
为疏数六年而遍五服毕朝也此说最为明
了盖尚书周礼本无二法先儒不 (第 10a 页)
今欲牵合尚书而遂指为朝之常法此皆偏
曲之见也 苏子瞻 云一朝毕朝也朝以远近
为疏数六年而遍五服毕朝也此说最为明
了盖尚书周礼本无二法先儒不 (第 10a 页)
蠡为南江岷江居其中则为中江故书称东为中江
者明岷江至彭蠡并与南北合始得称中也融洽前
后经文确不可易 宋苏轼 实宗其说蔡传专主庾仲
初吴都赋注以松江娄江东江为三江力排苏说且 …… (第 20a 页)
所诛绝也禹贡职方岂有是与总之三江纪其合不
纪其分苟以派别者当之则必与导水之义有碍故
或以为错误或以为衍文而圣经亦不足信矣诸说
唯 苏轼 同郑康成为无病以其非异派也先儒曾□
程珌易韨夏僎程大昌黄度陈普王充耘皆主苏说
近世蔡传单行而郑晓 …… (第 22b 页)
贞史记索隐亦云云梦本二泽人以其相近或合称
云梦宋沈括罗泌易祓郭思郑樵洪迈洪兴祖等袭
其说而为之辩曰云在江北梦在江南而古注弃若
尘羹矣 苏子瞻 申疏意云云与梦二土名也而云云 (第 48b 页)
者明岷江至彭蠡并与南北合始得称中也融洽前
后经文确不可易 宋苏轼 实宗其说蔡传专主庾仲
初吴都赋注以松江娄江东江为三江力排苏说且 …… (第 20a 页)
所诛绝也禹贡职方岂有是与总之三江纪其合不
纪其分苟以派别者当之则必与导水之义有碍故
或以为错误或以为衍文而圣经亦不足信矣诸说
唯 苏轼 同郑康成为无病以其非异派也先儒曾□
程珌易韨夏僎程大昌黄度陈普王充耘皆主苏说
近世蔡传单行而郑晓 …… (第 22b 页)
贞史记索隐亦云云梦本二泽人以其相近或合称
云梦宋沈括罗泌易祓郭思郑樵洪迈洪兴祖等袭
其说而为之辩曰云在江北梦在江南而古注弃若
尘羹矣 苏子瞻 申疏意云云与梦二土名也而云云 (第 48b 页)
(归氏有光曰古今论三江者班固韦昭桑钦之说近/之但固以芜湖东至阳羡入海昭分钱塘江浦阳江)
(为二桑钦谓南江自牛渚上桐水过安吉历长渎为/不习地势程大昌辨之详矣然孔安国 苏轼 所论亦)
(未必然也今从郭璞以岷江浙江松江为三江盖自/扬州斜转东南扬子江吴松江钱塘江三处入海而) (第 15b 页)
(为二桑钦谓南江自牛渚上桐水过安吉历长渎为/不习地势程大昌辨之详矣然孔安国 苏轼 所论亦)
(未必然也今从郭璞以岷江浙江松江为三江盖自/扬州斜转东南扬子江吴松江钱塘江三处入海而) (第 15b 页)
(下为一海内晏然为国不为不久天下不为不广也/然而兵不足以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
(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此甚可叹也)
(苏轼 应诏策曰自三代之衰井田废兵农异处兵不/得休而为民民不得息肩而无事于兵者千有馀年)
(而未有如今日之 (第 53a 页)
(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此甚可叹也)
(苏轼 应诏策曰自三代之衰井田废兵农异处兵不/得休而为民民不得息肩而无事于兵者千有馀年)
(而未有如今日之 (第 53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