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古籍库 经部
侯雩娄伯荣期厌次侯钜野伯县成武城侯临
淄伯左人郢南华俟渔阳伯燕伋汧源侯荥阳伯郑国
朐山侯汧阳伯秦非华 亭侯
乘氏伯施之常临濮侯朱
虚伯颜哙济阴侯淳于伯步叔乘博昌侯东武伯颜之
仆冤句侯卫伯蘧瑗内黄侯瑕丘伯叔仲会 …… (第 5a 页)
逵岐阳伯諌议大夫何休任城伯魏卫将军太常兰陵 亭侯
王肃赠司空尚书郎王弼封偃师伯晋镇南大将
军开府仪同三司当阳侯杜预赠司徒豫章太守范宁
封钜野伯一命三司 …… (第 6a 页)
城侯县成汧源侯
燕伋宛句侯颜之仆建成侯乐欬堂邑侯颜何林虑侯
狄黑郓城侯孔忠徐城侯公西点临濮侯施之常华
秦非文登侯申枨济阴侯颜哙泗水侯孔鲤兰陵伯
荀况睢阳伯榖梁赤莱芜伯高堂生乐寿伯毛苌彭城
伯刘向中牟伯郑 (第 44b 页)
 蠡吾侯子即尊位追尊父蠡吾先侯曰孝崇皇母匡
 太夫人曰孝崇后祖父河间孝皇曰孝穆皇祖母妃
 曰孝穆后桓帝崩无子今上即位追尊父辟犊 亭侯
 
曰孝仁皇母董夫人曰孝仁后祖父河间敬王曰孝
 元皇祖母夏妃曰孝元后
    乾学案受命之君追王先世固非 (第 6a 页)
轻重不侔通同大体其义一也故诏书 亭侯
以上与王
公同又以为列侯以上策命建国者皆宜依古诸侯使
绝周服 琅琊中尉王奥问国王为太宰武陵服事云
(第 6a 页)
(临朝定策立解犊 亭侯
宏是为灵帝太后父武谋/诛宦官中常侍曹节等矫诏杀武迁太后于南宫)
通鉴汉灵帝熹平元年六月太后崩宦者积怨 (第 2a 页)
 器之用也(又集韵苦绀切音勘义同)(集韵丘鱼切音虚说文卢饭器以柳为之象形总要象仰盂敛口形)
(玉篇古文口字注见部首)二凶古文□(唐韵正韵许容切集韵韵会虚容切)
(𡘋音胸说文象地穿交陷其中徐曰恶不可居象地之堑也恶可陷人也尔雅释诂咎也疏谓咎恶也)又玉篇短折也 又 
(与恟通集韵忧惧晋语敌入而凶注凶犹凶凶恐惧亦作凶说文扰恐也)又叶虚王切贶平声东方朔七諌业失之而不救 
(兮尚何论乎祸凶彼离畔而朋党兮独行之士其何望)(唐韵乌后切集韵于口切𡘋音殴山名山在溧阳杨慎丹)
(铅录□山在宜兴县汉□ 亭侯
□山即其地今桐城有□山读若偶与溧阳宜兴□山同名异地)(玉篇)
(古文囟字注见口部三画)(集韵甘古作 (第 34a 页)
期为厌次侯钜野伯县
成为成武侯临淄伯左人郢为南华侯渔阳伯燕伋为汧源侯荥阳伯郑国为胊山侯汧阳伯秦非为华 亭侯
乘氏伯施常为临濮侯朱卢伯颜哙为济阴侯淳于伯步叔乘为博昌侯东武伯颜之仆为冤句侯卫伯蘧瑗 (第 9b 页)
 沟洫志穿渠自徵 (韩敕碑礼乐丨迟按说文作师古曰徵音惩)  陵从𨸏从夌诸碑从夌之字 
 皆变  魏上尊号奏  景北海碑 (周憬功作麦) 平丨 亭侯
   阴营丨   勋铭弥 
 丨隮  老子铭意 (孔耽神祠碑躬菜丨藕按阻)  在丨云   五经文字菱 (第 62a 页)
 碑缞丨  羊窦道碑郡召 (华山庙碑朱坟侧)  守蜀丨官长   丨字宣得    
 曹全碑阴  州辅碑丨  魏上尊号奏 (杨市掾高丨) 而不缁   丨乡 亭侯
   君 
 石门颂未秋丨霜按说文作 (度尚碑丨彼海外𢧵从戈从雀广韵云或作截) 隶释云即截字  (第 37a 页)
作解也此乃聚集诸家义理以解论
语言同而意异也)
光禄大夫关内侯臣孙邕光禄大夫臣郑冲
散骑常侍中领军安乡 亭侯
臣曹羲侍中臣荀顗尚书 …… (第 16b 页)
中常侍也又曰侍中中常侍得入禁中散骑并乘
舆车颜师古曰并音步浪反骑而散从无常职也此言中领军者表无文安乡 亭侯
者不在爵级二十之数盖 …… (第 17a 页)
汉末及魏置 亭侯
列侯之伦也曹羲沛国谯人魏宗室曹爽之弟荀顗字景倩荀彧之子诜之弟也咸熙中为
司空表又云少府秦官属官有尚书 (第 17b 页)
集解疏(既集用诸注以解此书故名为论语集解也)
光禄大夫关内侯臣孙邕光禄大夫臣郑冲散骑常
侍中领军安乡 亭侯
臣曹羲侍中臣荀顗尚书驸马 (第 12a 页)
 (所间卒以溃乱不振也其于大臣不怨迩/臣不疾远臣不蔽之义盖亦未之讲矣)
 (唐文宗以前垂诫之最著者莫如汉灵帝时灵帝之/为解渎亭侯也窦武以后父问河间诸子侯孰贤多)
 (贤渎 亭侯
者武定策立之窦武与陈蕃同辅政徵用/诸名贤李膺杜密尹勋刘瑜等参政事天下延颈想)
 (望太平而帝乳母赵娆 (第 46a 页)
 (操征乌桓辟之乃就时操军在无终方暑雨道泞不/通畴劝回军从卢龙口越白檀出虚空之地掩其不)
 (备还论功封 亭侯
畴自以始逃难欲报汉室志未伸/终不受操终欲侯之使夏侯惇谕意畴乃慨然曰畴)
 (负义逃窜之人耳蒙恩全活为 (第 28b 页)
今按又见昭)
(二十/二年)三户(传以畀楚师于三户杜注丹水县北有三户/亭汇纂汉桓帝河间孝王子傅封三户 亭侯)
(
即此今南阳府淅川县西南有三户城今按水经注又/云丹水又东南淅水注之又东南径三户城又径丹水)
(县故城西 (第 37a 页)
晏读)(音𣹰史记王子侯者表扶浸地名在琅邪索隐曰浸音𣹰)
(盖𣹰字之省文)(音函汉封蒋澄为□ 亭侯
今宜兴县有□山即其地○按□字字书不收疑即函之省耳) (第 15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