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四書類
春秋類
易類
書類
五經總義類
 公仍命词臣为制书一代之典可谓备矣
至正十九年十一月江浙行省据杭州路申备本路经
历司呈准提控案牍兼照磨承发架阁胡瑜牒我朝崇
儒重道加封先圣大成之号又追崇宋儒周敦颐等封
爵然有司讨论未尽尚遗先儒杨时等五人未列从祀

惟故宋龙图阁直学士谥文靖龟山先生杨时亲得程
门道统之传排王氏经义之谬南渡后朱张吕氏之学
其原委脉络皆出于时者也故宋处士 延平先生李侗
传河洛之学以授朱熹凡集注所引师说即其讲论之
旨也故宋中书舍人谥文定胡安国闻道伊洛志在春
秋纂为集传羽 …… (第 30a 页)
月行移翰林集贤太常三院会议俱
准所言二十二年八月奏准送礼部定拟五先生封爵
谥号俱赠太师杨时追封吴国公 李侗
追封越国公胡
安国追封楚国公蔡沈追封建国公真德秀追封福国
公各给词头宣命遣官赍往福建行省访问各人子孙 …… (第 31a 页)
载钦新命可追封齐国公馀并如故
 金贲亨请从祀罗豫章 李延平
疏臣闻孔子缵述尧
 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以诏万世是以享有王祀久
 而弥尊当时从游之士与夫后儒推明其道以 …… (第 32b 页)
 不计其德之醇疵则固有幸而入者至于道足以续
 圣人之绪而不偏言足以发圣人之蕴而有助功足
 以定后学之趋而不惑如宋儒罗从彦 李侗
者而不 …… (第 32b 页)
 言厉神定气和语默动静端详閒泰自然之中若有
 成法又曰精明纯一触处洞然泛应曲酬发必中莭
 又述邓迪之言曰 愿中
如冰壶秋月莹彻无瑕观熹 (第 33b 页)
 集注之所未备通鉴前编多先儒之所未发其他如
 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食货刑法字学音韵等书皆发
 明圣道裨益程朱不少臣又尝闻之朱子翼道之功
  李侗
实启之从彦实传之今杨时既列从祀而从彦
  (第 48b 页)
李侗
不与则是曾元享祀而祖祢不与也臣望陛下
 隆重儒先绍续道统乞敕多官会议将罗从 (第 48b 页)
李侗

 
黄干何基等七人加其封爵俾之从祀使其不至沦
 没则圣道有光治道增重
    蕙田案此疏上而不行故无年月 …… (第 48b 页)
 二人谓不必祀者郭希贤一人礼部覆议薛瑄从祀
 始见请于台章继详延于廷议集众之词无或疵议
 而庶子童承叙谓程朱高弟如罗从彦 李侗
尹焞黄
 干尚未得祀近时儒者如吴与弼胡居仁陈献章亦
 应从祀舍彼取此似为未遍赞善浦应麒亦曰俟之
 后 …… (第 53a 页)
 瑄从祀神主序于先儒吕祖谦之下祭酒马自强以
 从祀告于先师孔子行释菜礼通行天下学校
神宗本纪万历四年八月壬戌释奠于先师孔子
礼志万历中以罗从彦 李侗
从祀十二年又以陈献章
胡居仁王守仁从祀 …… (第 55a 页)
    不已舛乎

王圻续通考万历四十一年提学佥事熊尚文请祀宋
儒罗从彦 李侗
礼部覆以程朱拟孔孟谓孔有曾思而
后孟子接其传程得罗李而后朱子衍其绪罗李之功
与曾思等宜将二贤列宋儒杨 …… (第 58b 页)
    数千载之后上接邹鲁而二程张邵朱子相
    继而兴其渊源所在程子之门则由杨龟山
    (时/)罗仲素(从/彦) 李延平(侗/)
而递传于朱子朱子
    之门由黄勉斋(干/)何文定(基/)王文宪(柏/)金文
    安(履/祥) (第 61b 页)
之提学官别
衙门不得越俎则职掌既专祀典益正有裨风化允行
明史礼志孝宗时新会祀宋慈元杨后延平祀罗从彦 李侗
建宁祀刘子翚乌撤祀谭渊庐陵祀文天祥婺源
祀朱熹都昌祀陈浩饶州祀江万里福州祀陈文龙兴 (第 57a 页)
 如彼而其门人之所以为说乃如此虽或仅有一二
 之合而不免犹有所未尽也是亦不待七十子丧而
 大义已乖矣尚何望其能有所发明哉閒独惟念昔
 闻 延平先生
之教以为为学之初且当常存此心勿
 为他事所胜凡遇一事即当且就此事反复推寻以 (第 14a 页)
挂碍不须太华徒为观美若道路远决不可为此
虚饰但多用油单裹柩以防雨水而已 某旧为先人
饰棺考制度作帷㡛 延平先生
以为不切而今礼文觉
繁多使人难行后圣有作必是裁减了方始行得耳
   鹥辂
谢脁齐后哀册文怀蜃卫而延首 (第 26b 页)
 色与此注异不知其何所本也大夫二池象前后霤

 则贺说近之
 馀论朱子曰某旧为先人饰棺考制度作帷荒 延平
 先生
以为不切礼文繁多使人难行后圣有作必稍
 裁减方始行得耳
设披(披彼义反注今文披皆为藩)
 正义郑氏康 (第 28a 页)
  四书纂疏序

  或问尹和静读易傅之法和静曰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李延平
闻之曰此语固好然学者须理会六十四卦三
百八十四爻皆有归着方可及此二先生岂异旨哉言
各有当也盖学不可以 …… (第 5a 页)
公说挨着便成粉碎
了○又曰诸公致知格物之说皆失了程子意此正是入门款于此既差则他可知矣)
间独
惟念昔闻 延平先生
之教以为为学之初且当常
存此心勿为他事所胜凡遇一事即当且就此事 …… (第 102a 页)
子然其功夫
之渐次意味之深切则有非他说所能及者惟尝
实用力于此者为能有以识之未易以口舌争也
(语录曰 李先生
说是教人若遇一事即且就上理会教烂熟离析不待擘开自然分解久之自当有
洒然处自是见得快活天下事无他只是个 (第 102b 页)
语自有深得孔子吾志在春秋之旨
又曰余尝闻 李愿中
言罗仲素说春秋初未甚晓然及
住罗浮后其说不知何如夫罗浮何与于春秋也岂不
以此心空洞无物而后能好恶与人 (第 52b 页)
 所系
又曰安国春秋明天理正人心扶三纲叙九法体用该
 贯有刚大正直之气
又曰胡文定春秋传大义正议论有开阖精神
又曰胡文定义理正当
延平先生
曰春秋且将诸家熟看以胡文定解为准
 的玩味久必有会心卒看不得也 (第 9b 页)
产之用心错处则过矣按朱子或问引 延平先生
之说则可见盖古者杠梁官为之但于可用民力之时
不得不用之耳后世官督民为之妨民时损民财劳民力又安得以子产 (第 5a 页)
    (叔易说精/约好看)   尹氏(焞彦明和靖先/生学出程门)
  游氏(酢定夫建阳长平人谥/肃公易说学出程门)
  杨氏(时中立延平人谥 文靖公
易说阙乾坤学出/程门朱子谓龟山易不若程传之厌饫充足)
  郭氏(忠孝立之兼山河南人易/解二卷四学渊源 (第 21b 页)
未尽也是亦不待七
十子丧(去声)而大义已乖矣(出家语)尚何望其能有所𤼵
而有助于后学哉间独惟念昔闻 延平先生
之教(先生
姓李氏讳通字
(第 42b 页)
愿中
受学于豫章罗仲素仲素即龟山杨文靖之高弟也文靖倡道东南从游者众然语其
潜思力行任重诣极则罗公一人而已罗 (第 42b 页)
 集说(张氏九成曰三仁之志各有所在后世以死生/为重古人以义礼为重后世志虑浅狭故见死)
 (为高节古人智虑广大故以死为常事或去或死或/生初无高下义之所在三人各安之矣○朱子曰 延)
 (平先生
说三仁事云当理而无私心则仁矣今以此/语推之三仁之心只欲纣改过而图存比干之杀身) (第 44a 页)
惑世诬民矣
亦幸私淑芟一条)

谓得程子之道于其三传之延平李氏也盖程子传之杨中立中立传之罗仲素仲素传之 李延平
及刘 …… (第 44b 页)
文靖公
槐叶丞相梦鼎王文宪公柏皆谓传未尝缺特编简错乱而考定者失其序遂归经文知止以下至则近道矣以上四十二字于听 (第 57b 页)
间及之若张载则与颢颐讲明而得
之若刘絇谢湜则见而发明之若范祖禹诸人则见而
知之若胡安国则闻而发明之若 李侗
诸人则闻而知
之其派分其源同说虽不无稍异而尊王贱霸内中国 …… (第 8a 页)
 家之说其门人惟刘绚得先生旨意为多良佐为论
 解及语门人间亦合于春秋之义今取之
杨时
 时字中立南剑州人终龙图阁直学士谥 文靖
学者
 称龟山先生南方学者从程颢兄弟惟时与谢良佐
 游酢三人以高弟称时与程颐往来书讲论春秋之 …… (第 12a 页)
 之傅傅不通则当求之经又其所著书如三经义辨
 论语孟子解多有及于春秋之说其后胡安国为春
 秋传间与时商确时之傅为罗从彦从彦傅延平
 侗
侗傅朱熹
侯仲良
 仲良字思圣江陵人从程颐学或言其尝从周惇颐
 朱熹考其年月不合然仲良程颐高弟也今论 …… (第 12b 页)
 亦以发明春秋之旨尝曰圣人教人消人欲复天理
 莫深切于春秋臣今所援取皆杂见诸书各以章次
 附其说焉 李侗
 侗字愿中南剑州剑浦县人闻郡人罗从彦得河洛 …… (第 16a 页)
 取附本章

朱熹
 熹字元晦亦字仲晦父世居徽之婺源后徙于建终
 华文阁待制谥文学者称晦庵先生从屏山刘子翚
 游又从 李侗
卒传程氏之学为学者宗熹平生于易
 诗中庸大学语孟皆有成书独于春秋自谓不敢臆
 度尊之也然其言曰春秋大 (第 17a 页)
 尔何疑于不敢专进退诸侯以为乱名实哉夫奉天

 讨举王法以黜诸侯之灭天理废人伦者此名实所
 由定也故曰春秋成而乱臣贼子惧
  李侗
语录朱熹问按滕夲侯称伊川程氏谓服属于
 楚故贬称子熹按是时楚未与中国通滕又远楚终
 春秋之世未尝事楚 …… (第 13b 页)
 危急而弃之也不知春秋之法果如此否二年纪侯
 来朝左氏作杞字后有入杞会成事传皆有说可据
 伊川程氏与胡氏依公谷作纪字延平 李侗
答曰滕
 子来朝考之春秋夫子凡所书诸侯来朝皆不与其 (第 14a 页)
 赴于诸侯和辑其人民效死以守而欲求援于鲁桓

 不能保其国宜矣
  李侗
语录谓纪侯来咨谋齐难志不在于朝桓故再
 朝无贬则是义理之正可以危急而弃之若果如此
 尤害义理春秋有诛 (第 10a 页)
 胡宏曰鲁之郊禘逆祀之大者

  李侗
曰记曰鲁之郊禘非礼也周公其衰矣以其难
 言故春秋皆于郊禘事中之失而书讥鲁自在其中
 朱熹语录或问明堂 (第 13b 页)
 能为之帅至于弃其家国出奔而不顾此天下之大
 戒也春秋谨书其事于敖与何诛使后人为鉴必持
 其志修窒欲之方也
 朱熹曰公孙敖如京师不至而复延平 李侗
云只不
 至而复便是大不恭又鲁更不再使人往皆罪也胡
 安国只贬它从己氏之过经文元不及此事 (第 8a 页)
 例多不可信圣人记事安有许多义例(春秋一事各/发明一例如)
 (看风水移步换形但以今人之心求圣人之意未到/圣人洒然处不能无失也朱子谓得之 延平先生
者)
 (如/此) 春秋本明道正义之书今人止较齐晋伯业优 (第 34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