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類
易類
小學類
春秋類
詩類
四書類
書類
孟子類
論語類
五經總義類
为戾夫身为大臣不以敬天勤民相儆勖而
以便安逸豫为逢迎 隐微 深痼前后一辙良
可慨也我
朝定南北郊祭
天子岁必亲行破累代之陋规遵古经之正礼三代之
(第 13b 页)
以便安逸豫为逢迎 隐微 深痼前后一辙良
可慨也我
朝定南北郊祭
天子岁必亲行破累代之陋规遵古经之正礼三代之
(第 13b 页)
(人者固非真以为当合也若乃经典之不考义理之/不明上惑于太祖之臆言下怵于夏言之被祸遂以)
(合祭之制果为至当 隐微 寤寐诚一不二者古今以/来未有如姚涞孙承泽者矣此则可谓妄庸也夫)
蕙田案国之大事在祀祀之至大者 (第 26b 页)
(合祭之制果为至当 隐微 寤寐诚一不二者古今以/来未有如姚涞孙承泽者矣此则可谓妄庸也夫)
蕙田案国之大事在祀祀之至大者 (第 26b 页)
蕙田案以上诸侯昏
书尧典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
岳曰否德忝帝位曰明明扬侧陋师锡帝曰有鳏在下
曰虞舜帝曰俞予闻如何岳曰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
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时观厥刑
于二女釐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帝曰钦哉
蔡传吴氏曰二女尧二女娥皇女英也此尧言其将
试舜之意也庄子所谓二女事之以观其内是也盖
夫妇之间 隐微 之际正始之道所系尤重故观人者
于此尤切也釐理降下也妫汭舜所居之地嫔妇也
史言尧治装下嫁二女于妫水 (第 54a 页)
书尧典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
岳曰否德忝帝位曰明明扬侧陋师锡帝曰有鳏在下
曰虞舜帝曰俞予闻如何岳曰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
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时观厥刑
于二女釐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帝曰钦哉
蔡传吴氏曰二女尧二女娥皇女英也此尧言其将
试舜之意也庄子所谓二女事之以观其内是也盖
夫妇之间 隐微 之际正始之道所系尤重故观人者
于此尤切也釐理降下也妫汭舜所居之地嫔妇也
史言尧治装下嫁二女于妫水 (第 54a 页)
田猎下
汉书司马相如传尝从上至长杨猎是时天子方好击
熊豕驰逐野兽相如因上疏谏其辞曰臣闻物有同类
而殊能者故力称乌获捷言庆忌勇期贲育臣之愚窃
以为人诚有之兽亦宜然今陛下好陵阻险射猛兽卒
然遇逸材之兽骇不存之地犯属车之清尘舆不及还
辕人不暇施巧虽乌获羿蒙之技不得用枯木朽株尽
为难矣是胡越起于毂下而羌夷接轸也岂不殆哉虽
万全而无患然本非天子之所宜近也且夫清道而后
行中路而驰犹时有衔橛之变况乎涉丰草骋丘虚前
有利兽之乐而内无存变之意其为害也不难矣夫轻
万乘之重不以为安乐出万有一危之涂以为娱臣窃
为陛下不取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无形
祸固多藏于 隐微 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故鄙谚曰家
累千金坐不垂堂此言虽小可以谕大臣愿陛下留意
幸察上善之
文献通考元鼎中 (第 2a 页)
汉书司马相如传尝从上至长杨猎是时天子方好击
熊豕驰逐野兽相如因上疏谏其辞曰臣闻物有同类
而殊能者故力称乌获捷言庆忌勇期贲育臣之愚窃
以为人诚有之兽亦宜然今陛下好陵阻险射猛兽卒
然遇逸材之兽骇不存之地犯属车之清尘舆不及还
辕人不暇施巧虽乌获羿蒙之技不得用枯木朽株尽
为难矣是胡越起于毂下而羌夷接轸也岂不殆哉虽
万全而无患然本非天子之所宜近也且夫清道而后
行中路而驰犹时有衔橛之变况乎涉丰草骋丘虚前
有利兽之乐而内无存变之意其为害也不难矣夫轻
万乘之重不以为安乐出万有一危之涂以为娱臣窃
为陛下不取盖明者远见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无形
祸固多藏于 隐微 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故鄙谚曰家
累千金坐不垂堂此言虽小可以谕大臣愿陛下留意
幸察上善之
文献通考元鼎中 (第 2a 页)
横渠张氏曰礼乐鬼神一物得礼乐则得鬼神失礼
乐则失鬼神但有幽明之别在明则有礼乐法度在
幽则有鬼神天道耳人在 隐微 有不善其心不安必
私祷袐祝于鬼神殊不知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
理无二也乐仁也礼义也仁则有乐义则有礼 (第 7a 页)
乐则失鬼神但有幽明之别在明则有礼乐法度在
幽则有鬼神天道耳人在 隐微 有不善其心不安必
私祷袐祝于鬼神殊不知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
理无二也乐仁也礼义也仁则有乐义则有礼 (第 7a 页)
郑氏曰道犹道路也出入动作由之离则恶乎从也
君子虽视之无形听之无声犹戒慎恐惧自修正是
其不须臾离道也慎独者慎其閒居之所为虽于 隐
微
若有觇听之者是为显见甚于众人之中为之
孔氏曰人虽目不睹之处犹且戒谨况其恶事睹见
而肯犯乎虽耳所不 …… (第 1a 页)
一个觉之理可以敬直内矣然无义以方外其直内
者要之其本亦不是 又曰人只以耳目所见闻者
为显见所不见闻者为 隐微 然不知理却甚显也且
如若人弹琴见螳螂捕蝉而闻者以为有杀声杀在
心而人闻其琴而知之岂非显乎人有不善 …… (第 3b 页)
古之君子立则见其参于前在舆则见其倚于衡是
何所见乎洋洋如在上如在其左右是果何物乎学
者见乎此则庶乎能择中庸而执之 隐微 之閒不可
求之于耳目不可道之于言语然有所谓昭昭而不
可欺感之而能应者正惟虚心以求之则庶乎见之 …… (第 5b 页)
独知之则是天下之事无有著见明显而过于此者
是以君子既常戒惧而于此尤加谨焉所以遏人欲
于将萌而不使其潜滋暗长于 隐微 之中以至离道之
远也 或问既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
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 (第 8a 页)
其所不睹不闻者所以言道之无所不在无时不然
学者当无须臾之不谨而周防之以全其本然之体
也又言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而君子必慎其独者所
以言 隐微 之閒人所不见而已独知之则其事之纤
悉无不显著又有甚于他人之知者学者尤当随其
念之方萌而致察焉以谨 …… (第 8b 页)
慎独之意子乃分之以为两事无乃破碎支离之甚
耶曰既言道不可离则是无适而不在矣而又言莫
见乎隐莫显乎微则是要切之处尤在于 隐微 也既
言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则是无处而不谨矣又言慎
独则是其所谨者尤在于独也是固不容于不异矣
若其 …… (第 11a 页)
谨独 又曰吕氏旧本所论道不可离者得之但专
以过不及为离道则似未尽耳其论天地之中性与
天道一节最其用意深处然经文所指不睹不闻 隐
微
之閒者乃欲使人戒惧乎此而不使人欲之私得
以萌动于其閒耳非欲使人虚空其心反观于此以
求见夫所谓中者 (第 12a 页)
而遂执之以为应事之准则也吕
氏既失其旨而所引用不得于言必有事焉参前倚
衡之语亦非论孟本文之意至谓 隐微 之间有昭昭
而不可欺感之而能应者则固心之谓矣而又曰正
惟虚心以求则庶乎见之是又别以一心而求此一 …… (第 12b 页)
莆阳林氏曰君子所以戒慎恐惧者岂有他哉谓莫
显见乎 隐微 之际故也鼓钟于宫声闻于外虽居无
人之境以致其敬也
延平周氏曰戒慎者恐惧之理恐惧者戒慎之事隐
非 (第 14a 页)
见也然见生于隐则君子以为莫见乎 隐微 非显
也然显生于微则君子以为莫显乎微见然后至于
显隐然后至于微乃其序也古圣人之化行则贱者
犹能 …… (第 14a 页)
则用力至到极乎精微而无毫釐之失矣隐也微也
所不睹也所不闻也皆言心之为物宅乎杳冥之中
而难知此君子所不敢忽独者此心 隐微 未对物之
称
永嘉薛氏曰于所不见不闻之地有毫釐之差则失
性命之正失性命之正则去道远矣隐见微显本 …… (第 14b 页)
谓道矣君子知道之不可以离也故从事于谨独之
学则见夫世人矫饰于声音笑貌之末而内心之弗
善者不之省彼特以为吾心 隐微 尔抑岂知其为至
见而至显者乎天下之理无隐而不见者也无微而
不显者也奚以知其然耶诗曰无曰不显莫予云 …… (第 16a 页)
君子存其心养其性畏欲念之内起如畏寇盗之外
作也夫是之谓谨独夫子所谓用力于仁者也
临卬魏氏曰诚能于睹闻之外 隐微 之际己所独觉
而人未及知随其萌檗之动以谨乎善利之几则仰
观俯察前参后倚真有以见夫仁义礼知之则行乎 …… (第 16b 页)
矣唯君子自其不睹不闻之前而所以戒慎恐惧者
愈严愈敬以至于无一毫之偏倚而守之常不失焉
则为有以致其中而大本之立日以益固矣光于 隐
微 幽独之际而所以谨其善恶之机者愈精愈密以
至于无一毫之差谬而行之每不违焉则为有以致
其和而达道之行 (第 35b 页)
君子虽视之无形听之无声犹戒慎恐惧自修正是
其不须臾离道也慎独者慎其閒居之所为虽于 隐
微
孔氏曰人虽目不睹之处犹且戒谨况其恶事睹见
而肯犯乎虽耳所不 …… (第 1a 页)
一个觉之理可以敬直内矣然无义以方外其直内
者要之其本亦不是 又曰人只以耳目所见闻者
为显见所不见闻者为 隐微 然不知理却甚显也且
如若人弹琴见螳螂捕蝉而闻者以为有杀声杀在
心而人闻其琴而知之岂非显乎人有不善 …… (第 3b 页)
古之君子立则见其参于前在舆则见其倚于衡是
何所见乎洋洋如在上如在其左右是果何物乎学
者见乎此则庶乎能择中庸而执之 隐微 之閒不可
求之于耳目不可道之于言语然有所谓昭昭而不
可欺感之而能应者正惟虚心以求之则庶乎见之 …… (第 5b 页)
独知之则是天下之事无有著见明显而过于此者
是以君子既常戒惧而于此尤加谨焉所以遏人欲
于将萌而不使其潜滋暗长于 隐微 之中以至离道之
远也 或问既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
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 (第 8a 页)
其所不睹不闻者所以言道之无所不在无时不然
学者当无须臾之不谨而周防之以全其本然之体
也又言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而君子必慎其独者所
以言 隐微 之閒人所不见而已独知之则其事之纤
悉无不显著又有甚于他人之知者学者尤当随其
念之方萌而致察焉以谨 …… (第 8b 页)
慎独之意子乃分之以为两事无乃破碎支离之甚
耶曰既言道不可离则是无适而不在矣而又言莫
见乎隐莫显乎微则是要切之处尤在于 隐微 也既
言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则是无处而不谨矣又言慎
独则是其所谨者尤在于独也是固不容于不异矣
若其 …… (第 11a 页)
谨独 又曰吕氏旧本所论道不可离者得之但专
以过不及为离道则似未尽耳其论天地之中性与
天道一节最其用意深处然经文所指不睹不闻 隐
微
以萌动于其閒耳非欲使人虚空其心反观于此以
求见夫所谓中者 (第 12a 页)
而遂执之以为应事之准则也吕
氏既失其旨而所引用不得于言必有事焉参前倚
衡之语亦非论孟本文之意至谓 隐微 之间有昭昭
而不可欺感之而能应者则固心之谓矣而又曰正
惟虚心以求则庶乎见之是又别以一心而求此一 …… (第 12b 页)
莆阳林氏曰君子所以戒慎恐惧者岂有他哉谓莫
显见乎 隐微 之际故也鼓钟于宫声闻于外虽居无
人之境以致其敬也
延平周氏曰戒慎者恐惧之理恐惧者戒慎之事隐
非 (第 14a 页)
见也然见生于隐则君子以为莫见乎 隐微 非显
也然显生于微则君子以为莫显乎微见然后至于
显隐然后至于微乃其序也古圣人之化行则贱者
犹能 …… (第 14a 页)
则用力至到极乎精微而无毫釐之失矣隐也微也
所不睹也所不闻也皆言心之为物宅乎杳冥之中
而难知此君子所不敢忽独者此心 隐微 未对物之
称
永嘉薛氏曰于所不见不闻之地有毫釐之差则失
性命之正失性命之正则去道远矣隐见微显本 …… (第 14b 页)
谓道矣君子知道之不可以离也故从事于谨独之
学则见夫世人矫饰于声音笑貌之末而内心之弗
善者不之省彼特以为吾心 隐微 尔抑岂知其为至
见而至显者乎天下之理无隐而不见者也无微而
不显者也奚以知其然耶诗曰无曰不显莫予云 …… (第 16a 页)
君子存其心养其性畏欲念之内起如畏寇盗之外
作也夫是之谓谨独夫子所谓用力于仁者也
临卬魏氏曰诚能于睹闻之外 隐微 之际己所独觉
而人未及知随其萌檗之动以谨乎善利之几则仰
观俯察前参后倚真有以见夫仁义礼知之则行乎 …… (第 16b 页)
矣唯君子自其不睹不闻之前而所以戒慎恐惧者
愈严愈敬以至于无一毫之偏倚而守之常不失焉
则为有以致其中而大本之立日以益固矣光于 隐
微 幽独之际而所以谨其善恶之机者愈精愈密以
至于无一毫之差谬而行之每不违焉则为有以致
其和而达道之行 (第 35b 页)
之通体则此章乃引夫子所言之首章且当略举大
端以明别君子小人之趣向未当遽及此意之 隐微
也若论一章之语脉则上文方言君子中庸而小人
反之其下且当平解两句之义以尽其意不应偏解
上句而不解下 (第 8b 页)
端以明别君子小人之趣向未当遽及此意之 隐微
也若论一章之语脉则上文方言君子中庸而小人
反之其下且当平解两句之义以尽其意不应偏解
上句而不解下 (第 8b 页)
之均则四簋黍见其脩于庙中一朌肉之均则羔豚
而祭百官皆足非特是也知鬼神为可敬则鬼神无
不在洋洋乎如在其左右虽 隐微 之间恐惧戒慎而
不敢欺则所以养其诚心至矣盖以不如是则不足
以立身身且不立乌能治国家哉故曰明乎郊社 (第 21a 页)
而祭百官皆足非特是也知鬼神为可敬则鬼神无
不在洋洋乎如在其左右虽 隐微 之间恐惧戒慎而
不敢欺则所以养其诚心至矣盖以不如是则不足
以立身身且不立乌能治国家哉故曰明乎郊社 (第 21a 页)
君子资之以为辩故君子溺于口民者大人资之以
为治故大人溺于民此皆在其所亵也盖祸故多藏
于 隐微 而发于人之所忽蔽于所亵而不知加慎以
为虑此其所以至于没溺而不知悟也水近于人而
溺人所谓水性懦人狎 (第 14a 页)
为治故大人溺于民此皆在其所亵也盖祸故多藏
于 隐微 而发于人之所忽蔽于所亵而不知加慎以
为虑此其所以至于没溺而不知悟也水近于人而
溺人所谓水性懦人狎 (第 14a 页)
之本体不外此心心境内融寂然无际如此而后能
静静则日享恬澹之乐而无外驰之劳夫是以能安
安则灵扄湛然常明而无物欲之蔽夫是以能虑虑
则事之 隐微 曲折无不瞭然洞见矣夫是以能得知
止者其本也虑而能得者其末也知止者其始也虑
而能得者其终也
金华 (第 25a 页)
静静则日享恬澹之乐而无外驰之劳夫是以能安
安则灵扄湛然常明而无物欲之蔽夫是以能虑虑
则事之 隐微 曲折无不瞭然洞见矣夫是以能得知
止者其本也虑而能得者其末也知止者其始也虑
而能得者其终也
金华 (第 25a 页)
以正之亦不可得而正矣故欲正心者必先有以诚
其意若夫知则心之神明妙众理而宰万物者也人
莫不有而或不能推而致之使其表里洞然无所不
尽则 隐微 之际真妄错杂虽欲强以诚之亦不可得
而诚矣故欲诚意者必先有以致其知致者推致之
谓如丧致乎哀之致言推 …… (第 4a 页)
天命流行密而无间无乎不存格物所以明天地而
有诸躬也格之之道在于虑思以潜通之力行以亲
切之无惰于斯须无忽于 隐微 盖思与行互相发也
优游涵濡而后可以有见大体见大体谓之格物而
知至可乎未也大极之蕴精微深妙无穷极也 …… (第 20b 页)
必慎其独欲其必自慊而无自欺也閒居独处也厌
然消沮闭藏之貌小人为恶于 隐微 之中而诈善于
显明之地其自欺亦甚矣言毋自欺者欲去其恶当
如恶恶臭欲实其善当如好好色是皆必尽力以求 …… (第 32b 页)
应物无往而非至善之发也亦何待于自欺哉然圣
人之教本末兼举无所偏废虽曰本体既明而善端
自著然亦未尝不使人慎之于 隐微 之间也盖 (第 34b 页)
隐微
之间已所独见本心之体其在于此者特与物辨而
最为昭著以故尤为操存之要然以其耳目之所不
接而常情之所 …… (第 34b 页)
者此又何耶曰方此心之未尽也凡其明之所未及
既不免夫真妄交拿是非纷纠之患矣及其应于事
则善端之发又未足以胜夫恶习之强是以于夫 隐
微 之际虽欲谨之而不能又况私意为主义理为客
其偷心窃发常必阴为众恶之地而左右之惟恐夫
理之胜而失其所 (第 35b 页)
好是以于夫 隐微 之际设使力能
谨之而亦将有所不欲矣故必其心之已明而无毫
发之蔽然后由中而发无非义理而视彼私意人欲 …… (第 35b 页)
新定钱氏曰独非必暗室屋漏之谓虽大庭广众而
一念之动我自知耳于此致谨正是做不自欺功夫
常人只谓心之 隐微 人不知不见便走作了若于
此时凛乎其严便如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如何敢欺
一个毋字三个必字立词甚严学者 (第 38a 页)
其意若夫知则心之神明妙众理而宰万物者也人
莫不有而或不能推而致之使其表里洞然无所不
尽则 隐微 之际真妄错杂虽欲强以诚之亦不可得
而诚矣故欲诚意者必先有以致其知致者推致之
谓如丧致乎哀之致言推 …… (第 4a 页)
天命流行密而无间无乎不存格物所以明天地而
有诸躬也格之之道在于虑思以潜通之力行以亲
切之无惰于斯须无忽于 隐微 盖思与行互相发也
优游涵濡而后可以有见大体见大体谓之格物而
知至可乎未也大极之蕴精微深妙无穷极也 …… (第 20b 页)
必慎其独欲其必自慊而无自欺也閒居独处也厌
然消沮闭藏之貌小人为恶于 隐微 之中而诈善于
显明之地其自欺亦甚矣言毋自欺者欲去其恶当
如恶恶臭欲实其善当如好好色是皆必尽力以求 …… (第 32b 页)
应物无往而非至善之发也亦何待于自欺哉然圣
人之教本末兼举无所偏废虽曰本体既明而善端
自著然亦未尝不使人慎之于 隐微 之间也盖 (第 34b 页)
隐微
之间已所独见本心之体其在于此者特与物辨而
最为昭著以故尤为操存之要然以其耳目之所不
接而常情之所 …… (第 34b 页)
者此又何耶曰方此心之未尽也凡其明之所未及
既不免夫真妄交拿是非纷纠之患矣及其应于事
则善端之发又未足以胜夫恶习之强是以于夫 隐
微 之际虽欲谨之而不能又况私意为主义理为客
其偷心窃发常必阴为众恶之地而左右之惟恐夫
理之胜而失其所 (第 35b 页)
好是以于夫 隐微 之际设使力能
谨之而亦将有所不欲矣故必其心之已明而无毫
发之蔽然后由中而发无非义理而视彼私意人欲 …… (第 35b 页)
新定钱氏曰独非必暗室屋漏之谓虽大庭广众而
一念之动我自知耳于此致谨正是做不自欺功夫
常人只谓心之 隐微 人不知不见便走作了若于
此时凛乎其严便如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如何敢欺
一个毋字三个必字立词甚严学者 (第 38a 页)
朱子语类问年长以倍则父事之这也是同类则
可曰他也是说得年辈当如此又问如此则不必问
德之高下但一例如此否曰德也 隐微 难见德行底
人也自是尊敬他又问如此则不必问年之高下但
有德者皆尊敬之曰若是师他则又不同若朋友中 (第 13a 页)
可曰他也是说得年辈当如此又问如此则不必问
德之高下但一例如此否曰德也 隐微 难见德行底
人也自是尊敬他又问如此则不必问年之高下但
有德者皆尊敬之曰若是师他则又不同若朋友中 (第 13a 页)
鬼神者造化之妙用礼乐者人心之妙用 张子曰
礼乐鬼神一物得礼乐则得鬼神失礼乐则失鬼神
但有幽明之别耳人在 隐微 有不善其心不安必私
祷于鬼神殊不知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理无二
也乐仁也礼义也仁则有乐义则有礼 朱 (第 41a 页)
礼乐鬼神一物得礼乐则得鬼神失礼乐则失鬼神
但有幽明之别耳人在 隐微 有不善其心不安必私
祷于鬼神殊不知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理无二
也乐仁也礼义也仁则有乐义则有礼 朱 (第 41a 页)
信有终皆君所自致也此引书为證与书文小不同
义无所害 方氏悫曰前兼言大人小人此统言君
子者君子上下之通称 马氏睎孟曰祸故多藏于
隐微 而发于人之所忽蔽于所亵而不知加慎以为
虑此其所以至于没溺而不知悟也费者言其无实 (第 27a 页)
义无所害 方氏悫曰前兼言大人小人此统言君
子者君子上下之通称 马氏睎孟曰祸故多藏于
隐微 而发于人之所忽蔽于所亵而不知加慎以为
虑此其所以至于没溺而不知悟也费者言其无实 (第 27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