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類
小學類
五經總義類
書類
禮類
四書類
也有司失其传而已故宾牟贾之言孔子有取焉
尔故曰唯丘闻诸苌弘亦若吾子之言是也然则宾
牟贾之言乐及此与夫 苏夔 言声而不及雅者异矣
宾牟贾起免席而请曰夫武之备戒之已久则既闻命
矣敢问迟之迟而又久何也子曰居吾 (第 2b 页)
尔故曰唯丘闻诸苌弘亦若吾子之言是也然则宾
牟贾之言乐及此与夫 苏夔 言声而不及雅者异矣
宾牟贾起免席而请曰夫武之备戒之已久则既闻命
矣敢问迟之迟而又久何也子曰居吾 (第 2b 页)
识三曰沙识四曰沙
侯五曰加滥六曰般瞻七曰俟利箑以应七律之音合
为八十四调又知二变之声出于夷音非华音也 苏夔
素号知音尝援韩诗外傅乐声所感及月令五音所中
并皆有五不闻更加变宫变徵是欲以夏变夷不欲以
夷音变夏乐也 (第 7b 页)
侯五曰加滥六曰般瞻七曰俟利箑以应七律之音合
为八十四调又知二变之声出于夷音非华音也 苏夔
素号知音尝援韩诗外傅乐声所感及月令五音所中
并皆有五不闻更加变宫变徵是欲以夏变夷不欲以
夷音变夏乐也 (第 7b 页)
汉武帝建招仙灵阁于甘泉西上有浮金轻玉之磬非
古制也其武帝之侈心乎晋贺循奏登歌之簴采玉以
造磬 隋苏夔 妙达音律造玉磬献于齐唐制宗庙殿庭
用玉磬则玉磬堂上之乐登歌用焉书言拊抟琴瑟以
咏而以鸣球为先义可见 (第 7b 页)
古制也其武帝之侈心乎晋贺循奏登歌之簴采玉以
造磬 隋苏夔 妙达音律造玉磬献于齐唐制宗庙殿庭
用玉磬则玉磬堂上之乐登歌用焉书言拊抟琴瑟以
咏而以鸣球为先义可见 (第 7b 页)
无所损益则全无伦理梁武帝之笛黄钟最长三尺
八寸应钟最短二尺三寸则如后人之说矣
朱载堉曰隋郑译与 苏夔 俱云乐府黄钟乃以林钟
为调首失君臣之义今请雅乐黄钟宫以黄钟为调
首众皆从之按今太常笙尺字簧长合字 (第 38a 页)
八寸应钟最短二尺三寸则如后人之说矣
朱载堉曰隋郑译与 苏夔 俱云乐府黄钟乃以林钟
为调首失君臣之义今请雅乐黄钟宫以黄钟为调
首众皆从之按今太常笙尺字簧长合字 (第 38a 页)
李照废四清有陵犯之说则又取之盖但取其言四清不可废非
取其陵犯之说也 )
论何妥废旋宫
隋开皇初 苏夔 郑译欲正定律吕何妥宿儒耻不建译
等欲沮坏其事请高祖张乐试之遂先说曰黄钟者以
象人君之德及奏黄钟之调高 …… (第 10b 页)
南吕为商乃用太蔟为商应用应钟为角乃取姑洗
为角故林钟一宫七声三声并戾其十一宫七十七音
例皆乖越译又谓 苏夔 云今乐府黄钟乃以林钟为调
首失君臣之义今请推黄钟为调首此译不知而妄作
也以琴言之林钟不在四弦而在大弦 …… (第 13a 页)
乎盖译本庸耳俗目但见大声便以为长律见小声便
以为短律不知乐家用律之法不如此自此议行牛弘 苏夔 之徒皆靡然从之区区乐工何能与之争古法之所
以变也何妥废旋宫后世犹可复郑译变古法后世几
失传则译之罪甚 (第 13b 页)
取其陵犯之说也 )
论何妥废旋宫
隋开皇初 苏夔 郑译欲正定律吕何妥宿儒耻不建译
等欲沮坏其事请高祖张乐试之遂先说曰黄钟者以
象人君之德及奏黄钟之调高 …… (第 10b 页)
南吕为商乃用太蔟为商应用应钟为角乃取姑洗
为角故林钟一宫七声三声并戾其十一宫七十七音
例皆乖越译又谓 苏夔 云今乐府黄钟乃以林钟为调
首失君臣之义今请推黄钟为调首此译不知而妄作
也以琴言之林钟不在四弦而在大弦 …… (第 13a 页)
乎盖译本庸耳俗目但见大声便以为长律见小声便
以为短律不知乐家用律之法不如此自此议行牛弘 苏夔 之徒皆靡然从之区区乐工何能与之争古法之所
以变也何妥废旋宫后世犹可复郑译变古法后世几
失传则译之罪甚 (第 13b 页)
祗婆之琵琶原只有五旦(旦华言均也)即黄钟太蔟林钟
南吕姑洗五均也旦作七调合三十五调耳郑译推
演其声更立七均合十二均每均七调故有八十四
调 苏夔 以二变不应为调驳译译引汉志七始之义
谓若不以二变为调则冬夏声阙四时不备是故每 (第 8a 页)
南吕姑洗五均也旦作七调合三十五调耳郑译推
演其声更立七均合十二均每均七调故有八十四
调 苏夔 以二变不应为调驳译译引汉志七始之义
谓若不以二变为调则冬夏声阙四时不备是故每 (第 8a 页)
成七调十
二律合八十四调旋转相交尽皆和合仍以其声考校
太乐钟律乖戾不可胜数于是著书二十馀篇太子洗
马 苏夔 駮之以为五音之所以从来久矣不言有变宫
变徵七调之作实所未闻又引古为㨿周有七音之律
汉有七始之志时何妥 (第 28b 页)
二律合八十四调旋转相交尽皆和合仍以其声考校
太乐钟律乖戾不可胜数于是著书二十馀篇太子洗
马 苏夔 駮之以为五音之所以从来久矣不言有变宫
变徵七调之作实所未闻又引古为㨿周有七音之律
汉有七始之志时何妥 (第 28b 页)
乃有更造七律者服虔不晓七声在十二律之内乃别设七律一簴为十九律有另立二变声者马融郑元谓宫商角三声为从声徵羽二声为变声则以黄钟太簇姑洗阳律相连谓之律从律林钟南吕阴律相随谓之吕从律也(说见诸声第五)有于七声外增一声者隋沛国公郑译得龟兹七声而不知用法每立一调则降一声以从之而究不能合后见编悬有八则复于七声外更立一声谓之应声世之言八律自此始有请立三调而却七调者隋太子洗马 苏夔
尚书牛弘等皆极言七声之非即万宝常世号知音亦于文帝前诋七声为淫声以为月令中律只有五声左传七音仍奉五调今
(受书于东海李育学诗于会稽夏琠问礼于河东关/子明正乐于北平顾汲考易于族父仲华不解衣者)
(六岁学成献策于隋廷文帝大悦恨得之晚公卿杨/素 苏夔 李德林皆从问业通入而有忧色或问之通)
(曰素与吾言政而不及化夔与吾言声而不及雅德/林与吾言文而不及 (第 8a 页)
(六岁学成献策于隋廷文帝大悦恨得之晚公卿杨/素 苏夔 李德林皆从问业通入而有忧色或问之通)
(曰素与吾言政而不及化夔与吾言声而不及雅德/林与吾言文而不及 (第 8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