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類書類
儒家類
藝術類
雜家類
法家類
又将移市易司于古渭恐秦州自此益
多事所得不补所亡安石主韶议为削师中职徙知舒
州而以窦舜卿知秦州与内侍 李若
愚按閒田所在仅 (第 69a 页)
明为环庆路钤辖带御器械 李若
愚为泾原路钤辖前
世以官人预边事而将帅不尽其用及有是命人不以
为便也后卒罢之(实/录)出总州兵(孔彦 (第 29a 页)
 为言者是欲中伤不可不察夫以二十馀年之间是
 数人者实秉国柄天下之士不仕则已其仕于朝者
 皆其荐引也非蔡则王非王则 李若
尽指以为党而
 逐之是将空国无人矣 (第 5b 页)
   傅献简(尧俞/)

公在仁宗朝斥离间主婿之内臣穷诬告富人之皇城
卒劾妄举内臣之都水监英宗时黜谗间两宫之任守
忠神宗时罢钤辖陜西之 李若
愚彼皆城狐社鼠公皆
奋击不顾若建储君濮议若新法凡国有大事公又一
一力争可谓骨鲠臣矣哲宗登极拾遗补过而 (第 36b 页)
 国之忠臣也 㥄为侍中仲文为银青光禄大夫同
 日拜授时云两凤连飞
崔儦字岐叔署其户曰不读五千卷书者无得入此室
 初举秀才为散骑侍郎 历尚书郎与 李若
俱见称 (第 5b 页)
饵丹二万丸孙季/长曰丨丨丨何自弃也唐)饮中八仙(贺知章李琎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
(遂/) 李若
(丨林宗丨膺同舟而/济望之丨神丨详舟)班公登仙(班景倩入为大理/少卿倪若水曰丨)
(丨此行何异丨丨 (第 14a 页)
 (伯诱贼以降许不𤼵陵寝不害太子二/王以礼葬先帝于田贵妃墓然后自缢)王国兴(锦衣/卫指)
 (挥/) 李若
(同/知)高文采(千户一家/十七人)陈贞达(顺天府/知事)姚成
 (副兵/马)宋天显(中书/舍人) (第 82a 页)
 盈母子为平民班下天下以礼为戒
 魏志胡质任东莞士卢显为人所杀质曰此士无雠
 而有少妻所以死乎悉见其比居年少书吏 李若
(第 30a 页)
  丹邱释似桂(白文方岩道者印)

  客窗孤坐或携山水卷示余困眼为之豁然归思为之
浩然忍无一辞以识之乎五季善画者若 李若
黄若徐 (第 20a 页)
仕河州人其一则诸生 李若
葵也卫公本末载诸他书
甚著馀得略而书之永庆郡王失其名居大同甲申正
月李贼将出雁门掠云中诸王府谋迎降王 …… (第 16a 页)
逡巡不进家仕独义形于色誓不与贼俱生城陷前一
日赴井死诸生 李若
葵率妻子等同缢题壁曰一门俱
死大节已完七日始殓举家颜色如生(代王明太袒第/十二子国大同)
(谥曰/简 (第 17a 页)
 观者例不敢信石丁二事东坡芙蓉城诗已用之灵

 芝宫东坡亦记其事若刘若黄若陈若 李若
朱则又
 耳目相接皆可信不诬唐白乐天亦有诗云近有人
 从海上回海山深处见楼台中有仙龛虚一室多传
 此 (第 18a 页)
  胡质集邻
魏志胡质为常山太守东筦卢显为人所杀求贼未得
质曰此事无仇而有少妻所以死耳乃集邻居少年有 李若
者见质而色动遂穷诘之乃自首伏罪
  孔察代盗
后唐孔相循权涖夷门军府事长垣县有四巨盗富有
资产及败则 (第 19a 页)
人皆呼升为小李将军盖其艺相匹尔非真将军
也开元中李思训为除卫将军与其子李昭道俱得山
水名时人号大李小 李若
小李将军的指李升云
宋石门云画山水惟李成关仝范宽智妙入神才高出
类三家鼎峙百代标程前古莫能方驾近代难 (第 30a 页)
提举宫观(康定元年 李若
各罢参知政事留京师以资/政殿大学士为提举景灵观事宫观置提举)
(自此始自是学士待制知制/诰皆得为提举 (第 5b 页)
择帅
累日王某命下即边人喜跃敌亦解去王某归不知何
人可代上曰岂使其终身守边耶然竟为执政所格英
宗亲遣 李若
愚谕此
先公为谏官论王德用进女口仁宗初诘之曰此宫禁
事卿何从知先公曰臣职在风闻有之则陛下当改无
之则 (第 47a 页)
百顷围挂镜千寻缺(并东/坡)铜壶滴滴
禁漏起三十六宫争捲帘(杜光/庭)回首半天云破夜一眉
新月破黄昏 (李若/
山)波使不来江练静月娥常在夜珠寒
(许/致)轮中如有物光外更无空(胡/汾)月影碎荆玉波光纬蜀 (第 13a 页)
军都/虞侯入丨马军殿前丨丨丨东都事略)宦人卒罢(治/平)
(元年以内侍省押班王昭明为环庆钤辖带御器械 李/若
愚为泾原路钤辖令体侧蕃情治其诉讼小事与帅) (第 14b 页)
男女诣廷尉高柔曰为夫)
(不与人交钱财乎妻曰尝出钱与同营焦子文/柔察丨丨丨丨应对召至于是扣头首杀礼) 李若

(胡质为常山太守卢显为人所杀质曰此士无雠而/有一少妻见其比居年少书吏丨丨丨丨遂穷诘罪)
(人斯 (第 6a 页)
手地耳,又将移市易司于古渭,恐秦州自此益多事,所得不补所亡。王安石主韶议,为罢师中,以窦舜卿代,且遣 李若
愚按实。若愚至,问田所在,韶不能对。舜卿检索,仅得地一顷,既地主有讼,又归之矣。若愚奏其欺,安石又为
位。诸臣即请叩见皇长子,遂拥护至文华殿,以即日登极。请朝服以待,奉令旨,礼部具仪以闻。五日己卯,礼科 李若
圭奏曰:窃惟殿下明日登极,登极之诏,即定年号之日。前先帝登极之诏,以明年为泰昌元年。顾先朝臣皆知。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