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醫家類
藝術類
類書類
  枝汤大汗出后不解大烦渴脉洪大者是邪已入
  阳明津液为大汗所伤胃中乾燥故也宜与白虎
  加人参汤清热生津而烦渴自除矣
 (集/注) 张璐
曰白虎汤实解内蒸之热非治外经之热也
  昔人以石膏辛凉能解利阳明风热若不佐以麻
  葛之品何以走外此 (第 37a 页)
  不可轻汗也

 (集/注)方有执曰尺以候阴迟为不足荣主血汗者血之
  液尺迟不宜汗者嫌夺血也
   张璐
曰尺中脉迟不可用麻黄发汗当频与小建
  中汤和之和之而邪解不须发汗设不解不妨多
  与之覆而汗之可也 …… (第 20b 页)
  此者

   张璐
曰误下身重心悸纵脉仍浮数亦不可复发
  其汗设尺脉微为里阴素虚尤宜戒也脉浮而数
  热邪已甚将欲作汗 …… (第 29b 页)
  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
  滓内阿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集/解) 张璐
曰津液枯槁之人宜预防二便秘涩之虞麦
  冬生地溥滋膀胱之化源麻仁阿胶专主大肠之
  枯约免致阴虚泉竭 …… (第 33b 页)
  喻昌曰服桂枝汤病不解而證变又或下之则邪
  势乘虚入里是益误矣在表之邪未除而在里之
  饮上逆故仿五苓两解表里之法也
   张璐
曰此条颇似结胸所以辨为太阳表證尚在
  者全重在翕翕发热无汗上
  林澜曰头项强痛经汗下而不解心下满 …… (第 41a 页)
  于荣阳气重盛表散之药与之相搏而然然至于
  逼血上衄则热随血解矣此言发汗当主以麻黄
  汤非衄解之后仍用麻黄汤也
   张璐
曰服药已微除复发烦者馀邪未尽也目瞑
  烦剧者热盛于经也故迫血妄行而为衄衄则馀
  热随血而解也以汗 …… (第 55a 页)
  程知曰言得衄虽无汗必自愈也人之伤于寒而

  为热者得衄发越故愈
   张璐
曰衄血成流则邪热随血而散夺血则无汗
  也设不自衄当以麻黄汤发之发之而邪解则不
  衄矣发之而馀邪未 …… (第 56b 页)
  不足以动其血桂枝不足以散其邪非用单刀直
  入之将必不能斩关取胜也故名其汤为抵当抵
  者至也乃至当不易之良法也
   张璐
曰邪结于胸则用陷胸以涤饮邪结少腹则
  用抵当以逐血
  程知曰脉微而沉邪结于里也表證仍在而反不 …… (第 63a 页)
  发表不同伤寒初病之表当发故用麻黄汤此以

  汗后之表当解故曰宜桂枝汤
   张璐
曰大下之后复发汗先里后表颠倒差误究
  竟已陷之邪痞结心下證兼恶寒表邪不为汗衰
  即不可更攻其痞当 (第 68b 页)
  身瞤动者蠕蠕然瞤动阳虚液涸失养于经也振
  耸动也振振欲擗地者耸动不已不能兴起欲堕
  于地阳虚气力不能支也
 (集/注) 张璐
曰此为误用大青龙因而致变者立法也汗
  出虽多而热不退则邪未尽而正已大伤况里虚
  为悸上虚为眩经虚 …… (第 11a 页)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

  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集/解) 张璐
曰详此方药品与各半不殊惟铢分稍异而
  證治攸分可见仲景于差多差少之间分毫不苟
  也
太阳病得之八 …… (第 14b 页)
  气寒在膈上也故喘欬发热不渴服汤已而渴则

  水寒解矣此解水气之法当用小青龙非谓解后
  仍用小青龙也
   张璐
曰风寒挟水饮为病在表者故不渴服汤后
  而渴者是为寒去津伤欲解之徵所以虽渴而不
  必服药但当静俟津 (第 26b 页)
  无汗而喘表实證也是太阳之邪未悉入阳明犹
  在表也当仍从太阳伤寒治之发汗则愈宜麻黄
  汤
 (集/注) 张璐
曰阳明荣卫难辨辨之全藉于脉證风邪之 …… (第 17b 页)
  药增至一升去肠中之结既用小承气矣而又减
  去分数接续投之以脉弱之胃其禀素虚而为日
  又未久也
   张璐
曰此段之能食不能食全与辨风寒强弱无
  涉言能食者不可以为胃强而轻下不能食者不
  可以为胃中有燥屎 …… (第 36a 页)
  热也微者阳气不充无以运行涩者阴血不足无

  以润送故曰阳微不可下无血不可下此之谓也
   张璐
曰此条脉滑而疾有讝语潮热而无鞕满实
  證祗宜以小承气汤下之下之而脉反微涩證变
  里虚故为难治
伤 …… (第 41a 页)
 (集/注)成无已曰津液内竭肠胃乾燥大便因鞕此非结

  热故不可攻宜以润药外治而导引之
   张璐
曰凡系多汗伤津及屡经汗下不解或尺中脉
  迟弱元气素虚之人当攻而不可攻者并宜导法
  程应旄曰小便自 …… (第 46a 页)
 (集/注)方有执曰迟为寒不化榖故食难用饱湿郁而蒸

  气逆而不下行故微烦头眩小便难也疸黄病也
  榖疸水榖之湿蒸发而身黄也
   张璐
曰下之腹满如故盖腹满已是邪陷脉迟则
  胃不实徒下其糟粕病既不除而反害之耳夫阳
  明證本当下阳明而 …… (第 62a 页)
 (集/注)张志聪曰太阳畜血在膀胱故验其小便之利与
  不利阳明畜血在肠胃故验其大便之黑与不黑
   张璐
曰大便色黑虽曰瘀血而燥结亦黑但瘀血 …… (第 70b 页)
  乃有瘀血热结之不大便也宜用抵当汤下之若
  脉数不解不大便鞕而下利不止必有久瘀协热
  腐化而便脓血也则不宜用抵当汤下之矣
 (集/注) 张璐
曰病虽七八日尚发热脉浮数仍属太阳表
  證因误下引邪内入所以脉数不解内外合邪而
  见消谷善饥谷入既 …… (第 72a 页)
  也便鞕者宜调胃承气汤下之便软者宜栀子豉
  汤涌之可也
 (集/注)方有执曰无汗小便不利则湿停懊憹湿停热郁
  所以知必发黄也
   张璐
曰外不得汗下不得溺而湿热郁于胸中不
  得泄势必蒸身为黄也 …… (第 79b 页)
  烦非未经汗下之实烦也已上之法皆不可施惟
  宜用竹叶石膏汤于益气生津中清热宁烦可也
 (集/注) 张璐
曰此以吐而伤胃中之液故内烦不欲近衣
  虽显虚烦之證较关上脉细数而成虚热脾胃两
  伤者稍轻虽不致逆 …… (第 84a 页)
  之喘满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则表虚也汗出胃
  乾大便为难则里实也久则胃热炽盛必发讝语
  也
 (集/注)方有执曰越出谓枉道而出也
   张璐
曰伤寒四五日正邪热传里之时况见脉沉 …… (第 93a 页)
  汤主之若一服利讝语止慎不可更服也

 (集/注) 张璐
曰多汗讝语下證急矣以其人汗出既多津
  液外耗故不宜大下但当略与小承气汤和其胃
  气讝语自止若过服 …… (第 94a 页)
 (注/)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知胃中必有燥

  屎已结实也宜大承气汤下之若能食者知胃将
  和但大便鞕耳当导之不可下也
 (集/注) 张璐
曰此以能食不能食辨燥结之微甚也潮热
  谵语皆胃中热甚所致胃热则能消榖今反不能
  食此必热伤胃中津 …… (第 95b 页)
 (集/注)方有执曰浮为气上行故曰阳芤为血内损故曰
  阴胃中生热者阴不足以和阳津液乾而成枯燥
  也
   张璐
曰此言脾约当下不下则浮涩转为浮芤津
  液竭而难下矣其阳则绝即阳绝于里亡津液之 …… (第 101b 页)
  證太阳少阳俱有之其表證未解则属太阳病其
  寒热往来者则谓之少阳病也厥则厥阴有之但
  无呕与欬也
   张璐
曰阳明无汗呕欬手足厥者得之荣卫俱伤
  而邪入深也然小便利则邪不在内而在外不在
  下而在上故知必苦 (第 103a 页)
  邪下迫也

   张璐
曰腹痛亦有属火者其痛必自下而上攻若
  痛自上而下趋者定属寒痛无疑
  魏荔彤曰此重在预防下利而非辨 (第 7a 页)
  天地天地之气行于阳则辟而晓行于阴则阖而
  夜故人之气行于阳则动而寤行于阴则静而寐
  凡病人但欲寐者邪客于阴故也
   张璐
曰此言少阴之总脉总證也盖少阴属水主
  静即使热邪传至其经在先之脉虽浮大此时亦
  必变为沉细在先之 …… (第 6b 页)
  汗之但不可过耳故不用细辛而用甘草盖于温
  散之中有和意也此二證皆未曰无汗非仲景略
  之也以阴不得有汗不须言也
 (集/注) 张璐
曰少阴无发汗之法汗之必至亡阳惟此一
  證其外有太阳发热无汗其内不吐利躁烦呕渴 …… (第 9a 页)
  是阳热乘阴虚而内陷之恶寒与此之阴寒盛者
  不同阳入阴者则口燥心烦阴寒盛者则不能销
  铄津液故口中和
   张璐
曰太阳表气大虚邪气得入犯少阴故得之
  一二日尚背恶寒不发热此阴阳两亏较之两感 …… (第 14b 页)
  用则温经散寒炮熟则温中去饮白通诸汤以通

  阳为重真武汤以益阳为先故用药有轻重之殊
  乾姜能佐生附以温经生姜能资熟附以散饮也
   张璐
曰按真武汤方本治少阴病水饮内结所以
  首推术附兼茯苓生姜之运脾渗水为务此人所
  易明也至用芍药之 …… (第 31b 页)
 (集/注)程应旄曰由吐利而躁烦阴阳离脱而扰乱可知
  加之四逆其阳绝矣不死何待使早知温中宁有
  此乎
   张璐
曰此条与上条不殊何彼可治而此不可治 …… (第 40a 页)
  冒也死可知矣
  张锡驹曰此条死證全在头眩自冒上看出若利
  止而头不眩不冒此中已和矣安能死乎
   张璐
曰人身阴阳相为依附者也阴亡于下则诸
  阳之上聚于头者纷然而动所以头眩时时自冒
  阳脱于上而主死也 …… (第 43a 页)
  炎沸腾必动其本经之血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
  名下厥上竭下厥者少阴热厥于下也上竭者少
  阴血竭于上也故为难治
 (集/注) 张璐
曰强责少阴汗而动其血势必逆行而上出
  阳窍以发汗皆阳药故也 …… (第 46a 页)
 (集/注)程知曰前少阴病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阳
  未全亏也此八九日一身及手足尽热阴盛于里
  也
   张璐
曰少阴病难于得热热则阴尽阳复故少阴
  篇中谓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然病至八九
  日阴邪内解之时反 …… (第 61a 页)
 (注/)少阴病下利便脓血用桃花汤不止者热瘀于阴
  分也则可刺本经之穴以泄其热热去则脓血自
  止矣
 (集/注) 张璐
曰先下利日久而后便脓血则用桃花汤若 …… (第 64a 页)
  方有执曰口燥咽乾者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
  邪热客于其经而肾水为之枯竭也然水乾则土
  燥土燥则水愈乾所以急于下也
   张璐
曰按少阴急下三證一属传经热邪亢极一
  属热邪转入胃府一属温热发自少阴皆刻不容
  缓之證故当急救欲 …… (第 65b 页)
 (注/)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盖因其人阳气素
  盛胃有宿食故也所以传邪已入少阴复转属阳
  明而成胃实故宜大承气汤急下之也
 (集/注) 张璐
曰少阴之證自利者最多虚寒则下利清榖
  虚热则下利脓血故多用温补传经阳邪内结则
  自利纯青水温热病 (第 67a 页)
 (注/)厥阴病渴欲饮水者乃阳回欲和求水自滋作解
  之兆当少少与之以和其胃胃和汗出自可愈也
  若多与之则水反停渍入胃必致厥利矣
 (集/注) 张璐
曰阳气将复故欲饮水而少少与之者盖阴
  邪方欲解散阳气尚未归复若恣饮不消反有停
  蓄之患矣 …… (第 5b 页)
  此为亡血虚躁更不可下也下之则蹈虚虚之戒

  而死矣大病汗后产妇亡血之家多有此證
 (集/注) 张璐
曰伤寒五六日邪入厥阴其热深矣今脉虚
  而复厥则非热深当下之可比以其亡血伤津大
  便枯涩恐人误认五 …… (第 20a 页)
  等气自平故知阴阳和而病自愈也

 (集/注)方有执曰厥五日热亦五日阴阳胜复无偏也当
  复厥不厥阳气胜也阳主生故自愈可知也
   张璐
曰此云厥终不过五日言厥之常后云厥反
  九日而利言厥之变盖常则易治变则难复也
  林澜曰三阴经伤寒太 …… (第 21a 页)
 (集/注)喻昌曰伤寒脉促则阳气跼蹐可知更加手足厥
  逆其阳必为阴所格拒而不能返故宜灸以通阳
  也
   张璐
曰手足厥逆本当用四逆汤以其脉促知为
  阳气内阻而非阳虚故但用灸以通其阳不用温
  经以助阳也
伤寒 …… (第 27a 页)
  日则厥多热少阴胜阳退故为病进也

 (集/注)程知曰此即厥热往复之机知阴阳进退之义明
  厥證所重在阳则厥阴之大旨昭然矣
   张璐
曰太阳以恶寒发热为病进恐其邪气传里
  也厥阴以厥少热多为病退喜其阴尽阳复也
  程应旄曰厥阴少阳一 …… (第 28a 页)
  此条阴盛而阳不复故为难治也

 (集/注)方有执曰厥七日而下利阴盛而阳不复也
   张璐
曰厥利与热不两存之势也发热而厥七日
  是热者自热厥利者自厥利阴阳两造其偏漫无
  相协之期故虽未见 …… (第 40b 页)
  表而里證自除若外发热而内厥逆下利不止且
  至烦躁不解则发热又为阳气外散之候而主死
  矣
   张璐
曰躁不得卧肾中阳气越绝之象也大抵下
  利而手足厥冷者皆为危候以四肢为诸阳之本
  故也加以发热躁不 (第 46a 页)
  喻昌曰身中津液因胃寒凝结而成浊唾久而不
  清其人必消瘦索泽故不用汤药荡涤而用丸药
  缓图也
   张璐
曰伤寒差后体虚每有遗热故禁温补即间
  有素禀虚寒者祇宜理中丸调理未尝轻用桂附
  也
伤寒解后虚羸 (第 8a 页)
  喻昌曰八九日过经乃下之可谓慎矣孰知外邪
  未尽乘虚而陷邪方在表里其患已及于神明于
  此而补天浴日岂复易易
   张璐
曰此系少阳之里證诸家注作心经病误也
  盖少阳有三禁不可妄犯虽八九日过经下之尚
  且邪气内犯胃土受 …… (第 19b 页)
  少阴之脉循喉咙也发汗则津液愈亡
  程应旄曰凡遇可汗之證必当顾虑上焦之津液
  又有如此者
   张璐
曰此条与咽中闭塞似同实异此戒发汗以
  夺阳明之津彼戒发汗以夺少阴之血也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便血 …… (第 24a 页)
  以助阳则两热相合而荣血不行必更外发热而
  内烦躁也
  唐不岩曰其始也虽微流烧针以逼之也其既也
  留而不行烧针以竭之也
   张璐
曰火为阳邪必伤阴血治此者当以救阴为
  主 (第 29a 页)
 程知曰脉沉细法宜救里而痉又为燥热之病故
  金匮谓难治谓未可轻同于太阳发热脉反沉之
  例也
   张璐
曰发热脉当浮数而反沉细知邪风为湿气
  所著所以身虽发热而脉不能浮数是阳證见阴
  脉故金匮指为难治 …… (第 7a 页)
 恶风为伤风发热汗出不恶寒为温热以證有颈
  项强急甚则反张故不谓之风寒温热病而谓之
  痉也
   张璐
曰金匮云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
  胸口噤不能言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即是申明 …… (第 8a 页)
  发黄属脾之瘀湿故其色暗如烟熏也不似伤寒
  热盛之发黄属阳明之郁热故其色明如橘子色
  也
 (集/注) 张璐
曰湿證发黄须分阴阳表里阳湿在里茵蔯 …… (第 11a 页)
  湿转加甚微微似欲汗出而不见出则湿消而风
  散矣此发汗之微机后之人动辄以大汗为言者
  去道远矣
   张璐
曰风湿相抟法当汗出而解合用桂枝加术
  使微微蒸发表里气和风湿皆去正如湿家身烦
  痛可与麻黄汤加术 …… (第 17a 页)
  弱者热则血乾而气耗也然夏月饮水人之常事
  而曰伤何哉良由暑迫饮之过多或得之冷水澡
  洗暑反内入也
   张璐
曰按论暍三条首言动而得之之病谓中暍
  属外因次言静而得之之病虽曰中暍实暑病也
  属内因末言因热伤 (第 25a 页)
  利后胃中虚寒不食之阳明或属吐利后胃中虚
  燥之阳明也此则非药不可俟之终不能自愈也
  理中脾约择而用之可矣
 (集/注) 张璐
曰若利止而不能食邪热去而胃气空虚也
  俟过一经胃气渐复自能食矣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 (第 7a 页)
  也经曰下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今下利日十馀
  行其脉反迟寸口惟滑知寒实在上水不下输膀
  胱而走大肠也故但吐之利自止也
 (集/注) 张璐
曰痛不得食按之反有涎唾者知有寒痰在 …… (第 16a 页)
 (集/注)程应旄曰滑为实故可行通因通用之法
病腹中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注/)腹中不满而痛者病或属虚若满而痛则为实矣
  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集/注) 张璐
曰腹中既满且痛为实结无疑急须下之
  程应旄曰病腹中满痛虽在阴经亦可下不必其
  为阳明矣
伤寒后脉 …… (第 22b 页)
  解医反下之虚阳未罢之表尽陷于里故令脉虚
  数无伦发热狂走见鬼心下为痞少腹甚鞕小便
  淋漓尿血也
 (集/注) 张璐
曰寸口浮濡而关弱尺数者以其人阳气本 …… (第 25a 页)
  咽燥火甚伤津也若小便利者则阴未亡故可救
  之小便难者则阴已亡为危殆也
 (集/注)程知曰言外伤于寒为湿热之病不可汗下薰熨
  也
   张璐
曰脉来厥者知厥逆之寒热交胜也初来大
  者为邪气鼓动渐渐小为正气受伤更来渐渐大
  为邪气复进也盖因 …… (第 29b 页)
  出身冷如冰目睛不慧语言不休而死也以如是
  之證而谷气多入此为除中口虽欲言舌短难伸
  亦死也
 (集/注) 张璐
曰误下之下利不止胃中空虚而反暴食为
  除中少阴虚寒而反冷汗为外脱及口虽欲言舌
  萎不能前等死證皆 …… (第 33a 页)
  急痛下利日数十行中外阳虚也

 (集/注) 张璐
曰言初病咽乾闭塞以其人少阴之真阳素
  亏故汗下俱禁若下之则少阴虚寒诸證蜂起矣
  程应旄曰肾邪上逆 …… (第 35b 页)
 (注/)阳病里热多者宜乎下表热多者宜乎汗若表里
  热多当两解也若单下之表不解则里虚表热内
  陷因作鞕也
 (集/注) 张璐
曰阳热證多即有阳明證见亦属经證不可
  下也不当下而误下之则阳邪乘虚内陷不作结 (第 36b 页)
  故以浮沉别之诸阳虽皆属府诸阴虽皆属藏当
  以迟数别之然伤寒中之传变亦有数而入藏迟
  而入府者熟读经文自知也
   张璐
曰此以浮沉迟数定表里藏府而全重于迟为
  在藏句故重申以明之设脉见浮迟虽有表證祗以 …… (第 13a 页)
  程知曰缓有和缓之义宽缓之义与浮大相类不
  与迟相类故经谓之浮大而濡不曰浮大而迟也
  盖脉之迟数以至数言缓急以形状言耳
   张璐
曰脉虽浮大而濡按之仍不绝者为缓若按
  之即无是虚脉非缓脉也 …… (第 14a 页)
  以寒凉彻热遏住邪气滋害深矣

   张璐
曰若有焮肿为热壅经络若无肿处必邪留
  藏府随内外而发痈脓也
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抟必成瘾 …… (第 54b 页)
  利脉大者为未止

   张璐
曰趺阳脉𦂳为寒邪伤胃故必下利下利脉
  大为邪盛故难治也
趺阳脉微而𦂳𦂳则为寒微则为虚微𦂳相 (第 68b 页)
  加陈皮为五味异功散

  加陈皮半夏为六君子汤
  加藿香砂仁为香砂六君子汤
 (集/注) 张璐
曰气虚者补之以甘参术苓草甘温益胃有
  健运之功具冲和之德故为君子盖人之一生以
  胃气为本胃气旺则 …… (第 14b 页)
   熟地(各三/钱)
 川芎(一钱/五分)   白芍(二钱/酒炒)
  右四味水煎服
 (集/注) 张璐
曰四物为阴血受病之专剂非调补真阴之
  的方方书咸谓四物补阴遂以治阴虚发热火炎
  失血等證蒙害至今 …… (第 21a 页)
  归正在斯耳

   张璐
曰补中益气与归脾同出保元并加归术而
  有升举胃气滋补脾阴之不同此方滋养心脾鼓
  动少火妙佐以木香 (第 39b 页)
  乎

   张璐
曰三承气汤为寒下之柔剂白散备急丸为
  热下之刚剂附子泻心汤大黄附子汤为寒热互
  结刚柔并济之和剂 (第 25a 页)
 耳非参芪助之不可一剂而汗(仁和/县志) 张路玉
治范主事疾先患寒伤营症恶寒三日不止曾
 用发散二剂第七日躁扰不宁六脉不至手足厥逆
 诊之独左寸厥厥动 (第 4a 页)
 其人瘦而多火素禀阳藏医与升散不能作汗则病

 转剧今得冷饮表里和润自然汗解 张路玉
治洪氏季初冬发热头痛胸满不食已服发散
 消导四剂至六日周身痛楚腹中疼不时奔响屡欲
 圊而不行口鼻上唇 (第 16a 页)
 分制附子一钱五分人参八钱另煎冲服日二剂不
 五日全安时有李庠生同日得病症候无异一剂发
 散汗出彻夜次日死矣 张路玉
治春榜赵明远平时六脉微弱患中风经岁不
 痊诊之左手三部弦大而坚知为肾脏阴伤壮火食
 气之候且人迎斜内 (第 28a 页)
 内煎剂六百帖丸药七十斤方得步履如初亲友众
 多议论杂出(此最病/家大忌)若非病人任之耑久而见疑服
 药必怠未有获生者也 张路玉
治顾允祥之内暴怒伤食喘胀逆歪(怒则/气上)医者
 误认风邪而与表药遂昏愦目瞪不语呼之不省(鼓/动) …… (第 12a 页)
 理一月精神复常 张路玉
治吴江郭邑侯公子患柔痉用桂枝汤及六味
 地黄汤咸加蝎尾服之而愈
朱丹溪治王秀湿热大作脚痛手筋拘挛足乏 …… (第 19b 页)
 无恙也何故出此愿实教焉龚曰越十日用药相哂

 而退少顷闻中痰求救于龚知其必不可治令以香
 油灌之即醒逾十日果卒 张路玉
治董司业夫人体虽不盛而恒有眩晕之疾诊
 其六脉皆带微弦而气口尤甚盖缘性多郁怒怒则
 饮食不思为眩晕矣 …… (第 26a 页)
 驱上焦之邪补中焦之气而徐议消痰清火则自愈
 矣因先用参苏饮加藁本二剂头痛顿止眩亦少差
 再以补中益气佐以二陈芩连数剂而安 张路玉
治缪封君偶因小愤遂眩晕痞闷三日来服豁痰
 利气药不应反觉疲倦饮食日减下元乏力诊之六
 脉似觉有馀指下 …… (第 28b 页)
 能从盛夏遽出见朝谒客劳顿累日忽马上欲坠仆
 从者扶归邀诊视辞不治数日没呜呼行百里者半
 于九十可不戒哉(治法/汇) 张路玉
治沈步云解组后以素禀多痰恒有麻木之患
 为疏六君子汤服之颇验而性不喜药入秋以来渐
 觉肢体不遂脉之得 (第 33b 页)
 左脉浮紧且时恶寒仍属表热投大羌活汤加葱姜
 遂汗出而愈一人症同此多烦燥时值炎月与六神
 通解散亦大汗而解 张路玉
治陈太仓夫人素患虚羸骨蒸经闭少食偶感
 风热咳𠻳误进滋阴清肺二剂遂昏热痞闷异常(凡/素)
 (患虚 (第 23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