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書類
藝術類
雜家類
儒家類
听雪 栖云(广舆记曰听雪轩在府南龙门寺/ 一统志曰栖云楼在净行寺) 陆
宅 顾林(又曰陆机宅在府南门外宋梅尧臣诗晴雪/鹤唳几千只隔水野梅三四株欲问陆机当)
(日宅而今何处不荒芜曾又曰 顾亭/林 在城东南陈顾野王 寓居于此) 白苧城 黄耳
冢(广舆记曰白苧城在府南地生野苧环立如城能又/曰黄耳冢 (第 25b 页)
宅 顾林(又曰陆机宅在府南门外宋梅尧臣诗晴雪/鹤唳几千只隔水野梅三四株欲问陆机当)
(日宅而今何处不荒芜曾又曰 顾亭/林 在城东南陈顾野王 寓居于此) 白苧城 黄耳
冢(广舆记曰白苧城在府南地生野苧环立如城能又/曰黄耳冢 (第 25b 页)
一字石经周易一卷(梁有三卷)一字石经尚书六卷(梁有今字
石经郑氏尚书八卷亡)一字石经鲁诗六卷(梁有毛诗二卷亡)一字石
经仪礼九卷一字石经春秋一卷(梁有一卷)一字石经公
羊传九卷一字石经论语一卷(梁有二卷)一字石经典论
一卷三字石经尚书九卷(梁有十三卷)三字石经尚书五
卷三字石经春秋三卷(梁有十二卷)后汉镌刻七经著于
石碑皆蔡邕所书魏正始中又立一字石经相承以
为七经正字后魏之末齐神武执政自洛阳徙于邺
都行至河阳值岸崩遂没于水其得至邺者不盈大
半至隋开皇六年又自邺载入长安置于秘书内省
议欲补葺立于国学寻属隋乱事遂寝废营造之司
因用为柱础贞观初秘书监臣魏徵始收聚之什不
存一其相承传拓之本犹在秘府(隋书经籍志)
顾炎武 曰晋魏二书皆云立三字石经此独以为
一字则所谓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者安在耶又 …… (第 21a 页)
开阳门御道东有汉国子学堂堂前有三种字石经
二十五碑表里刻之写春秋尚书二部作篆科斗𨽻
三种字汉右中郎将蔡邕笔之遗迹也犹有十八碑
馀皆残毁复有石碑四十八枚亦表里𨽻书写周易
尚书公羊礼记四部又赞学碑一所并在堂前魏文
帝作典论六碑至太和十七年犹有四存高祖题为
劝学里武定四年大将军迁石经于邺(洛阳伽蓝记)
太学在雒阳城南开阳门外讲堂长十丈广二丈堂
前石经四部本碑凡四十六枚西行尚书周易公羊
传十六碑存十二碑毁南行礼记十五碑悉崩坏东
行论语三碑二碑毁礼记碑上有谏议大夫马日磾
议郎蔡邕名(雒阳记)
顾炎武 曰此章怀太子注后汉书所引较之伽蓝
记多论语一经(碑少二枚)水经注以此为魏正始中所
立而蔡邕等名别在堂 (第 25a 页)
石经郑氏尚书八卷亡)一字石经鲁诗六卷(梁有毛诗二卷亡)一字石
经仪礼九卷一字石经春秋一卷(梁有一卷)一字石经公
羊传九卷一字石经论语一卷(梁有二卷)一字石经典论
一卷三字石经尚书九卷(梁有十三卷)三字石经尚书五
卷三字石经春秋三卷(梁有十二卷)后汉镌刻七经著于
石碑皆蔡邕所书魏正始中又立一字石经相承以
为七经正字后魏之末齐神武执政自洛阳徙于邺
都行至河阳值岸崩遂没于水其得至邺者不盈大
半至隋开皇六年又自邺载入长安置于秘书内省
议欲补葺立于国学寻属隋乱事遂寝废营造之司
因用为柱础贞观初秘书监臣魏徵始收聚之什不
存一其相承传拓之本犹在秘府(隋书经籍志)
顾炎武 曰晋魏二书皆云立三字石经此独以为
一字则所谓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者安在耶又 …… (第 21a 页)
开阳门御道东有汉国子学堂堂前有三种字石经
二十五碑表里刻之写春秋尚书二部作篆科斗𨽻
三种字汉右中郎将蔡邕笔之遗迹也犹有十八碑
馀皆残毁复有石碑四十八枚亦表里𨽻书写周易
尚书公羊礼记四部又赞学碑一所并在堂前魏文
帝作典论六碑至太和十七年犹有四存高祖题为
劝学里武定四年大将军迁石经于邺(洛阳伽蓝记)
太学在雒阳城南开阳门外讲堂长十丈广二丈堂
前石经四部本碑凡四十六枚西行尚书周易公羊
传十六碑存十二碑毁南行礼记十五碑悉崩坏东
行论语三碑二碑毁礼记碑上有谏议大夫马日磾
议郎蔡邕名(雒阳记)
顾炎武 曰此章怀太子注后汉书所引较之伽蓝
记多论语一经(碑少二枚)水经注以此为魏正始中所
立而蔡邕等名别在堂 (第 25a 页)
又按宋胡宗愈重刻汉石经记曰兹来少城得坠刻
于一二故家因以镵之锦官西楼宇文绍奕跋言给
事内翰胡公旁搜博访合诸家所藏得蔡中郎石经
四千二百七十字有奇以楷书释之又得古文篆𨽻
三体石经遗字八百一十九并镵诸石大字至四千
二百七十有奇三体之文又八百一十九可谓多矣
而成都兵火之后此石恐已不存亦未见拓本(同上)
石经考异者何以补 亭林顾氏 之考也盖众说之龃
龉者莫石经若矣史传异地志异碑刻异唐宋元明
诸家之辨證异顾氏述矣而不详详矣而不辩予特 …… (第 20a 页)
谓讲堂前微有异耳
隋书经籍志正误 隋书经籍志其中言石经一篇
之中互异者数事张孟奇撰疑耀未暇致辨 亭林顾
氏 又辨之未详予特援诸书以證之其云后汉镌刻
七经著于石碑皆蔡邕所书按邕等奏求正定六经
文字而以五经书丹于 …… (第 25a 页)
魏初传古文者出于邯郸淳恒祖敬侯写淳尚书后
以示淳而淳不别至正始中立三字石经转失淳法
(晋书卫恒传)
顾炎武 曰据卫恒书势所言则三字石经非邯郸
淳书
魏陈留邯郸淳特善仓雅许氏字指八体六书精究
闲理以书教诸 (第 28a 页)
于一二故家因以镵之锦官西楼宇文绍奕跋言给
事内翰胡公旁搜博访合诸家所藏得蔡中郎石经
四千二百七十字有奇以楷书释之又得古文篆𨽻
三体石经遗字八百一十九并镵诸石大字至四千
二百七十有奇三体之文又八百一十九可谓多矣
而成都兵火之后此石恐已不存亦未见拓本(同上)
石经考异者何以补 亭林顾氏 之考也盖众说之龃
龉者莫石经若矣史传异地志异碑刻异唐宋元明
诸家之辨證异顾氏述矣而不详详矣而不辩予特 …… (第 20a 页)
谓讲堂前微有异耳
隋书经籍志正误 隋书经籍志其中言石经一篇
之中互异者数事张孟奇撰疑耀未暇致辨 亭林顾
氏 又辨之未详予特援诸书以證之其云后汉镌刻
七经著于石碑皆蔡邕所书按邕等奏求正定六经
文字而以五经书丹于 …… (第 25a 页)
魏初传古文者出于邯郸淳恒祖敬侯写淳尚书后
以示淳而淳不别至正始中立三字石经转失淳法
(晋书卫恒传)
顾炎武 曰据卫恒书势所言则三字石经非邯郸
淳书
魏陈留邯郸淳特善仓雅许氏字指八体六书精究
闲理以书教诸 (第 28a 页)
玉海云大历十年司业张参纂成五经文字以类相
从开成中翰林待诏唐玄度加九经字样补所不载
晋开运末祭酒田敏合二者为一编以考正俗体讹
谬后周广顺三年六月田敏进印板九经书五经文
字样各二部一百三十册宋朝重和元年十一月二
十八日言者谓张参唐元度所撰五经文字九经字
样辨證书名颇有依据然其法本取蔡邕石经许氏
说文宜重加修定分次部类为新定五经字样从之 顾炎武 日知录云唐人以说文字林试士其时去古
未远开元以前未改经文之日篆籀之学童而习之
今西安府所存唐睿宗书景 (第 30b 页)
从开成中翰林待诏唐玄度加九经字样补所不载
晋开运末祭酒田敏合二者为一编以考正俗体讹
谬后周广顺三年六月田敏进印板九经书五经文
字样各二部一百三十册宋朝重和元年十一月二
十八日言者谓张参唐元度所撰五经文字九经字
样辨證书名颇有依据然其法本取蔡邕石经许氏
说文宜重加修定分次部类为新定五经字样从之 顾炎武 日知录云唐人以说文字林试士其时去古
未远开元以前未改经文之日篆籀之学童而习之
今西安府所存唐睿宗书景 (第 30b 页)
洪迈容斋续笔孟蜀所刻石经其书渊世民三字皆阙
画盖避唐高祖太宗讳也
范成大记考异并序凡二十一碑在石经堂中
右 顾炎武 石经考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云石经周易周易指略例共十一
卷伪蜀广政辛亥孙逢吉书说卦乾健也以下有韩 …… (第 4a 页)
书目石经七十五卷杨南仲书周易十书十三诗二十
春秋十二礼记二十皆具真篆二体
周密癸辛杂识汴学即昔时太学旧址九经石板堆积
如山一行篆字一行真字
右 顾炎武 石经考
朱翌猗觉寮杂记云本朝石经胡恢所书恢行事详沈
括笔谈(附)笔谈云金陵人胡恢博物强记善篆 …… (第 18a 页)
元史申屠致远传西僧杨琏真加作浮图于宋故宫欲
取高宗所书九经石刻以筑基致远力拒之乃止见
存杭州府学
右 顾炎武 石经考
石刻补叙云靖康丁未夏四月皇宋中兴高宗即大位
改元建炎至绍兴十三年癸亥通十九年敌人侵凌 …… (第 21a 页)
之古者附于石经之列
以故弗克第述一二以示后之好奇字者识又安知
世无杨子云时乾道庚寅仲夏望日
右 顾炎武 金石考
附录杭世骏石经考异叙跋
六经自遘秦火或藏屋壁或寘山崖大义微言几乎
中绝汉兴捃拾散 (第 28a 页)
佚绝而复续脱漏舛讹往往而有
向歆父子校之于前伏无忌刘騊駼马融班固诸人
校之于后乃博士试甲乙科争第高下至有行赂定
兰台漆书经字以合私文者于是熹平四年诏诸儒
正五经文字议郎蔡邕书丹刻石立于太学门外此
石经之所自昉也厥后魏正始唐开成蜀广政宋至
和嘉祐绍兴俱仿前规以示模式欧阳子集古录所
收金石文字最广独遗唐石经不载赵德甫金石录
洪景伯𨽻续所载汉石经仅残缺遗字晁子止取唐
蜀石本与后唐长兴板本参校著石经考异其书不
传 本朝昆山 亭林顾氏 著石经考一编自汉以来
异同始末该而存之可谓补前人之遗者也吾友杭
君堇浦补顾氏之遗而加详中参之以辨论如 …… (第 29a 页)
三年岁在旃蒙单阏相月二
十五日钱唐厉鹗序
吾友杭君堇浦葺石经考异一卷盖惜昭德晁氏之
书之佚而为 亭林顾氏 拾遗者也自六朝以迄今古 (第 30b 页)
画盖避唐高祖太宗讳也
范成大记考异并序凡二十一碑在石经堂中
右 顾炎武 石经考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云石经周易周易指略例共十一
卷伪蜀广政辛亥孙逢吉书说卦乾健也以下有韩 …… (第 4a 页)
书目石经七十五卷杨南仲书周易十书十三诗二十
春秋十二礼记二十皆具真篆二体
周密癸辛杂识汴学即昔时太学旧址九经石板堆积
如山一行篆字一行真字
右 顾炎武 石经考
朱翌猗觉寮杂记云本朝石经胡恢所书恢行事详沈
括笔谈(附)笔谈云金陵人胡恢博物强记善篆 …… (第 18a 页)
元史申屠致远传西僧杨琏真加作浮图于宋故宫欲
取高宗所书九经石刻以筑基致远力拒之乃止见
存杭州府学
右 顾炎武 石经考
石刻补叙云靖康丁未夏四月皇宋中兴高宗即大位
改元建炎至绍兴十三年癸亥通十九年敌人侵凌 …… (第 21a 页)
之古者附于石经之列
以故弗克第述一二以示后之好奇字者识又安知
世无杨子云时乾道庚寅仲夏望日
右 顾炎武 金石考
附录杭世骏石经考异叙跋
六经自遘秦火或藏屋壁或寘山崖大义微言几乎
中绝汉兴捃拾散 (第 28a 页)
佚绝而复续脱漏舛讹往往而有
向歆父子校之于前伏无忌刘騊駼马融班固诸人
校之于后乃博士试甲乙科争第高下至有行赂定
兰台漆书经字以合私文者于是熹平四年诏诸儒
正五经文字议郎蔡邕书丹刻石立于太学门外此
石经之所自昉也厥后魏正始唐开成蜀广政宋至
和嘉祐绍兴俱仿前规以示模式欧阳子集古录所
收金石文字最广独遗唐石经不载赵德甫金石录
洪景伯𨽻续所载汉石经仅残缺遗字晁子止取唐
蜀石本与后唐长兴板本参校著石经考异其书不
传 本朝昆山 亭林顾氏 著石经考一编自汉以来
异同始末该而存之可谓补前人之遗者也吾友杭
君堇浦补顾氏之遗而加详中参之以辨论如 …… (第 29a 页)
三年岁在旃蒙单阏相月二
十五日钱唐厉鹗序
吾友杭君堇浦葺石经考异一卷盖惜昭德晁氏之
书之佚而为 亭林顾氏 拾遗者也自六朝以迄今古 (第 30b 页)
今人谓𨽻书为𨽻古非也按孔安国尚书序云科斗
书废已久时人无能知者以所闻伏生之书考论文
义定其可知者为𨽻古定更以竹简写之孔𨽻达正
义云就古文体而以𨽻定之故曰𨽻古以虽𨽻而犹
古也陆游老学庵笔记云𨽻为𨽻书古为科斗前一
简作科斗后一简作𨽻书释之由前之说以𨽻笔作
古体非汉世通行之𨽻由后之说则𨽻自𨽻而古自
古未可合而名之也
顾炎武 金石文字记云汉人之所通行者𨽻也中郎
之作𨽻盖随俗为之欲人易晓而已固不若许叔重
之一点一画皆有根柢 …… (第 6a 页)
任价序范度五体书云八分则酌乎篆𨽻之间吾衍
字源七辨云八分比𨽻字则微似篆陆深书辑云分
取篆𨽻之间谓之八分 顾炎武 金石文字记云省者
谓之𨽻其稍繁而犹杂篆法者谓之八分此皆因流
俗所传文姬之言而误者也程邈变篆为𨽻乃 (第 9a 页)
书废已久时人无能知者以所闻伏生之书考论文
义定其可知者为𨽻古定更以竹简写之孔𨽻达正
义云就古文体而以𨽻定之故曰𨽻古以虽𨽻而犹
古也陆游老学庵笔记云𨽻为𨽻书古为科斗前一
简作科斗后一简作𨽻书释之由前之说以𨽻笔作
古体非汉世通行之𨽻由后之说则𨽻自𨽻而古自
古未可合而名之也
顾炎武 金石文字记云汉人之所通行者𨽻也中郎
之作𨽻盖随俗为之欲人易晓而已固不若许叔重
之一点一画皆有根柢 …… (第 6a 页)
任价序范度五体书云八分则酌乎篆𨽻之间吾衍
字源七辨云八分比𨽻字则微似篆陆深书辑云分
取篆𨽻之间谓之八分 顾炎武 金石文字记云省者
谓之𨽻其稍繁而犹杂篆法者谓之八分此皆因流
俗所传文姬之言而误者也程邈变篆为𨽻乃 (第 9a 页)
六书之学古人自八岁即已教之今白首不讲是以小
学失传讹谬百出往在史馆极荷陈对初先生指示近
留心稍久错处似少第苦塞上无书籍考證耳儿辈年
力正富内地书籍亦便不可不讲求小学使孙儿辈得
早有承受亦斯文之美事家门之传述也勉之勉之
小学第一要看许氏说文便知形声点画之所以然此
第一部书也汉隶字原玉篇唐韵俱宜看 吴才老韵
最精核 正韵一书点画最精所当遵守但字之出于
法帖者须从法帖若笔笔正韵则是变秀才为腐儒断
不可也 字汇中论点画处论偏傍处亦须留心考之
皆出于说文也 顾宁人先生 金石文字记中论六书
处最典核 …… (第 1b 页)
苻符 苻坚本姓蒲其祖以谶文改为苻符乃符玺之
符然古隶从竹者多作卝故符节字古帖多作苻莭
惟苻姓从卝耳然符融仍是符字二姓不同见 亭林
金石文字记
□ 即神字以下从旦故郊特牲交于旦明之义及庄
子有旦宅而无情死皆是神字因传写者脱其上 …… (第 14a 页)
夔府 夔从□不得作卝头字汇于草部收夔字谬
华不注 不读若跗诗鄂不韡韡亦然与不可之不盖
二字也 顾宁人先生 辨之
扬雄 扬从扌不从木惟杨德祖书称修家子云老不 …… (第 19b 页)
祢衡 祢字或云音祧字汇亦云尔然杜诗使者求颜
阖诸公厌祢衡则此字仍读仄声若祢庙之祢
峪 即谷字之讹 亭林 曰北人读谷为裕俗加山作峪
叩 古叩字出周礼
践阼 阼阼阶也或作践祚非
肉 即肉字之 (第 23b 页)
俗书 亭林 曰今人以为古字误矣
什 即斗字因易与升混故改斗俗作斗因而二字多
有误者汉书食货志治田勤谨则亩益 …… (第 23b 页)
假 古雅切凡霞嘏暇瘕等字俱从此勿混作段
吮 亦作兖曹全碑兖脓之仁 兖州之兖亦作□□
字汇漏
𢇛竟 斥竟作𢇛竟 宁人先生 释文𢇛释斥是也今字汇 …… (第 30b 页)
蛩 有点 蛬 蟋蟀亦作蛩
辨辩 辨分辨也辩口辩也乃仇沧柱刻杜诗凡辨字
皆从言误甚及见 宁人先生 金石文字记则知以辨
作辩者汉人已误书又何责乎沧柱
夊夊 夊音㨖后至也夊音衰 降夆夆等字俱从夊 (第 32b 页)
学失传讹谬百出往在史馆极荷陈对初先生指示近
留心稍久错处似少第苦塞上无书籍考證耳儿辈年
力正富内地书籍亦便不可不讲求小学使孙儿辈得
早有承受亦斯文之美事家门之传述也勉之勉之
小学第一要看许氏说文便知形声点画之所以然此
第一部书也汉隶字原玉篇唐韵俱宜看 吴才老韵
最精核 正韵一书点画最精所当遵守但字之出于
法帖者须从法帖若笔笔正韵则是变秀才为腐儒断
不可也 字汇中论点画处论偏傍处亦须留心考之
皆出于说文也 顾宁人先生 金石文字记中论六书
处最典核 …… (第 1b 页)
苻符 苻坚本姓蒲其祖以谶文改为苻符乃符玺之
符然古隶从竹者多作卝故符节字古帖多作苻莭
惟苻姓从卝耳然符融仍是符字二姓不同见 亭林
金石文字记
□ 即神字以下从旦故郊特牲交于旦明之义及庄
子有旦宅而无情死皆是神字因传写者脱其上 …… (第 14a 页)
夔府 夔从□不得作卝头字汇于草部收夔字谬
华不注 不读若跗诗鄂不韡韡亦然与不可之不盖
二字也 顾宁人先生 辨之
扬雄 扬从扌不从木惟杨德祖书称修家子云老不 …… (第 19b 页)
祢衡 祢字或云音祧字汇亦云尔然杜诗使者求颜
阖诸公厌祢衡则此字仍读仄声若祢庙之祢
峪 即谷字之讹 亭林 曰北人读谷为裕俗加山作峪
叩 古叩字出周礼
践阼 阼阼阶也或作践祚非
肉 即肉字之 (第 23b 页)
俗书 亭林 曰今人以为古字误矣
什 即斗字因易与升混故改斗俗作斗因而二字多
有误者汉书食货志治田勤谨则亩益 …… (第 23b 页)
假 古雅切凡霞嘏暇瘕等字俱从此勿混作段
吮 亦作兖曹全碑兖脓之仁 兖州之兖亦作□□
字汇漏
𢇛竟 斥竟作𢇛竟 宁人先生 释文𢇛释斥是也今字汇 …… (第 30b 页)
蛩 有点 蛬 蟋蟀亦作蛩
辨辩 辨分辨也辩口辩也乃仇沧柱刻杜诗凡辨字
皆从言误甚及见 宁人先生 金石文字记则知以辨
作辩者汉人已误书又何责乎沧柱
夊夊 夊音㨖后至也夊音衰 降夆夆等字俱从夊 (第 32b 页)
右唐博城马令诗在岱岳观碑之东侧面其名剥蚀题
曰敕使麻先生者按今观中有双碑其西一碑北面第
二层有久视二年记文称神都青元观主麻慈力亲承
圣旨赍龙璧御词缯帛香等物诣此斋醮即其人也神
都即东都故诗中有伊水嵩岩之句屐盖金轮十三字
之一音义未详亡友 顾炎武宁人 吴任臣志伊均疑为
应字想当然矣
唐张长史郎官石记跋
张长史以草圣名正书传者绝少而墨薮九品 …… (第 13b 页)
右悯忠寺宝塔其文张不矜撰苏灵芝书建自唐至德
二载碑称御史大夫史思明奉为大唐光天大圣文武
孝感皇帝敬无垢净光宝塔颂宛平孙侍郎耳伯著春
明梦馀录谓碑建于思明初归之时而昆山 顾处士宁
人 撰金石文字记称尝偕鄞人万贞一观是碑其文陷 …… (第 18a 页)
石墨之传于今有难以骤读者天发神谶石断而为三
瘗鹤铭裂而为四又失其腹由是释文不符览古者阙
其疑可也移易增益其辞不可也曩在白下得祥符周
雪客神谶碑考既序而傅之矣淮阴张力臣乘江水归
壑入焦山之麓藉落叶而仰读瘗鹤铭辞聚四石绘作
图联以宋人补刻字伦序不紊且證为顾连翁书盖逋
翁故宅虽在海盐之横山而学道句曲遂移居于此集
中有谢王郎中见赠琴鹤诗鹤殆出于性所好斯瘗之
作铭理有然者自处士之图出足以息众说之纷纶矣
力臣名弨精书法尝为 顾处士炎武 写广韵及音学五
书手摹家藏鼎彝款识遗予惜不营生产没后尽散失 (第 29b 页)
曰敕使麻先生者按今观中有双碑其西一碑北面第
二层有久视二年记文称神都青元观主麻慈力亲承
圣旨赍龙璧御词缯帛香等物诣此斋醮即其人也神
都即东都故诗中有伊水嵩岩之句屐盖金轮十三字
之一音义未详亡友 顾炎武宁人 吴任臣志伊均疑为
应字想当然矣
唐张长史郎官石记跋
张长史以草圣名正书传者绝少而墨薮九品 …… (第 13b 页)
右悯忠寺宝塔其文张不矜撰苏灵芝书建自唐至德
二载碑称御史大夫史思明奉为大唐光天大圣文武
孝感皇帝敬无垢净光宝塔颂宛平孙侍郎耳伯著春
明梦馀录谓碑建于思明初归之时而昆山 顾处士宁
人 撰金石文字记称尝偕鄞人万贞一观是碑其文陷 …… (第 18a 页)
石墨之传于今有难以骤读者天发神谶石断而为三
瘗鹤铭裂而为四又失其腹由是释文不符览古者阙
其疑可也移易增益其辞不可也曩在白下得祥符周
雪客神谶碑考既序而傅之矣淮阴张力臣乘江水归
壑入焦山之麓藉落叶而仰读瘗鹤铭辞聚四石绘作
图联以宋人补刻字伦序不紊且證为顾连翁书盖逋
翁故宅虽在海盐之横山而学道句曲遂移居于此集
中有谢王郎中见赠琴鹤诗鹤殆出于性所好斯瘗之
作铭理有然者自处士之图出足以息众说之纷纶矣
力臣名弨精书法尝为 顾处士炎武 写广韵及音学五
书手摹家藏鼎彝款识遗予惜不营生产没后尽散失 (第 29b 页)
汾阴县有大相里小相里相里氏子孙聚族居焉按相
里氏东周时即有之庄子称相里勤之弟子是也汉有
御史武十六国前赵有偏将军览大都皆晋人也金墓
在小相里之北绎碑辞与五代史传略同惟史称字奉
金而碑云字国宝史称赠太师而碑云赠太子太师则
碑为可信已
镇东军墙隍庙记跋
镇东军墙隍庙碑施宿撰会稽志张淏续之均不载其
文字予友 顾徵士宁人 获诸卧龙山西冈上未入金石
文字记中碑文钱武肃王镠撰王以乾宁二年伐董昌
明年五月平之十月敕改越州威胜军 (第 12a 页)
里氏东周时即有之庄子称相里勤之弟子是也汉有
御史武十六国前赵有偏将军览大都皆晋人也金墓
在小相里之北绎碑辞与五代史传略同惟史称字奉
金而碑云字国宝史称赠太师而碑云赠太子太师则
碑为可信已
镇东军墙隍庙记跋
镇东军墙隍庙碑施宿撰会稽志张淏续之均不载其
文字予友 顾徵士宁人 获诸卧龙山西冈上未入金石
文字记中碑文钱武肃王镠撰王以乾宁二年伐董昌
明年五月平之十月敕改越州威胜军 (第 12a 页)
李寓
李寓郇王祎九世孙成都少尹(唐书宗室世系表/)
唐薛平增修家庙碑太和三年冯宿撰裴潾正书李寓
篆(金石录/)
唐玄度
唐玄度 (顾炎武 云/字彦升)文宗时待诏(石经题名云朝议/郎权知沔王友)著九
经字样一卷(唐书艺文志/)
文宗开成二年 (第 22b 页)
李寓郇王祎九世孙成都少尹(唐书宗室世系表/)
唐薛平增修家庙碑太和三年冯宿撰裴潾正书李寓
篆(金石录/)
唐玄度
唐玄度 (顾炎武 云/字彦升)文宗时待诏(石经题名云朝议/郎权知沔王友)著九
经字样一卷(唐书艺文志/)
文宗开成二年 (第 22b 页)
龚慎仪(字世则邵武人仕南唐为礼部侍郎宋开宝初入贡太祖命赍书往招岭广被执汉亡得)
(归后随李主归宋以驾部郎中为歙州刺史宜春卢绛欲据福建领众数千由新安入歙约慎)
(仪朝服坐黄堂日不 顾绛 神色自若绛曰闻公素有筹略今下歙特请公为谋主慎仪厉声曰)
(吾已授宋命虽一日失援肯从贼为叛耶绛怒杀 (第 14a 页)
(归后随李主归宋以驾部郎中为歙州刺史宜春卢绛欲据福建领众数千由新安入歙约慎)
(仪朝服坐黄堂日不 顾绛 神色自若绛曰闻公素有筹略今下歙特请公为谋主慎仪厉声曰)
(吾已授宋命虽一日失援肯从贼为叛耶绛怒杀 (第 14a 页)
建宁志建阳县南兴上里山谷中水极清冽尝产白
蟹有直行之异遇岁旱乡人入谷以盆贮之迎而归即
雨 蟹谱秀州华亭县出于三泖者最佳生于通陂塘
者特大故乡人呼为泖蟹又 亭林 湖于天圣末忽生白
蟹濒江之人以价倍常靡有孑遗止一年而种绝闽越
溪涧石穴中亦出小蟹其色赤而坚俗呼为石蟹 (第 7b 页)
蟹有直行之异遇岁旱乡人入谷以盆贮之迎而归即
雨 蟹谱秀州华亭县出于三泖者最佳生于通陂塘
者特大故乡人呼为泖蟹又 亭林 湖于天圣末忽生白
蟹濒江之人以价倍常靡有孑遗止一年而种绝闽越
溪涧石穴中亦出小蟹其色赤而坚俗呼为石蟹 (第 7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