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醫家類
類書類
術數類
 合曲泽穴也五藏之俞各有五则五五二十五俞并
 心络五俞共三十以左右见言之六十俞穴也
阳穴七二腑收
 腑谓六腑非兼九形腑也穴俞穴也亦谓井荣 俞原

 
经合也肝之腑胆胆之井者窍阴穴也荣侠溪穴也
 俞临泣穴也原邱墟穴也经阳辅穴也合阳陵泉穴
 也心之腑小肠 (第 19b 页)
   论三阳三阴经脉
夫黄帝正经者是先圣之遗教乃后人之令范是以先
明流注孔穴麻指的其原若或苟从异说恐乖正理之
言其十二经脉者皆有 俞原
足阴阳之交会血气之流
通外营指节内连脏腑故经云手三阳之脉从手至头
手三阴之脉从手至胸足三阳之脉从足至 (第 3a 页)
府俞(素问藏俞五十穴丨丨七十二穴注府谓六府非/兼九形府也俞亦谓井荣 俞原
经合非背俞也)
  寺
寺院(宋史礼志天子先幸寺观行香遂御楼或御东华/门及东西角楼饮从臣四夷蕃客各依 (第 48a 页)
 行针分寸法歌

 十二经井荥俞经合原刺浅深歌
 五藏井荥俞经合歌
 六府井荥 俞原
经合歌
 十二经表里原络总歌
 肺经表里原络穴图
 肺经表里原络穴主治歌
 大肠经表里原络穴图
 大 …… (第 1b 页)
  而论如遇不肥不瘦之人只在二三分之间酌量
  取之可也
 十二经井荥俞经合原刺浅深歌
出井流荥注为俞行经入合藏 俞原
春宜针荥夏针俞
秋宜针合冬井间藏病针俞府病合藏府有病皆针原
凡诸井穴肌肉浅不宜深针自古传 …… (第 24a 页)
 五藏井荥俞经合歌
太阴肺脉井少商鱼际之穴号荥乡太渊一穴名为俞
经渠经合尺泽当
太阴脾井隐白穴流于大都荥来接太白为俞经商丘

阴陵泉与合为穴
少阴心脉井少冲寻至少府即名荥神门一穴为俞穴
经合灵道少海真
少阴督脉井荥泉然谷为荥本天然太溪为俞经复溜
阴谷为合踝前旋
厥阴心包井中冲掌中劳宫即为荥大陵穴取名为俞
间使经合曲泽终
厥阴肝脉井大敦行间之穴便为荥太冲之处为俞穴

经合中封曲泉名
 六府井荥 俞原
经合歌
阳明大肠井商阳二间为荥俞三间合谷原经阳溪取
曲池为合正相当
阳明胃脉井厉兑内庭为荥须要会陷谷 (第 26a 页)
名俞冲阳原
经合解溪三里位
太阳小肠井少泽流于前谷为荥穴后溪为 俞原
腕谷
经合阳谷小海歇 (第 26a 页)
太阳膀胱井至阴通谷为荥亦穴名束骨为 俞原
京骨
昆崙为经合委中
少阳三焦井关冲寻至液门号为荥 (第 26b 页)
俞原
中渚阳池取
经合支沟天井中
少阳胆脉井窍阴侠溪为荥是穴名 (第 26b 页)
俞原
临泣丘墟穴
经归阳辅合阳陵
 十二经表里原络总歌
藏府有病均宜刺原络表里相随看肺原太渊大偏历 (第 26b 页)
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腧焉义详针刺类二十三)府俞七十二穴(府六府也
藏俞惟五府俞有六曰井荥
俞原
经合也六府之俞六六三十六穴左右合之共七十二穴○胆之井窍阴也
荥侠溪也俞临泣也原邱墟也经阳辅也合阳陵泉 (第 33a 页)
  ○刺诸痛者其脉皆实(灵枢终始篇○此言痛而可刺者脉必皆实者也然则脉虚者
其不宜刺可知矣)
故曰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
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此近取之法也腰以上者天之气也故当取肺与大

肠二经盖肺经自胸行手大肠经自手上头也腰以下者地之气也故当取脾胃二经盖脾经自足入腹胃经
自头下足也病之在阴在阳各察其所主而刺之)
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
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此远取之法也有病
在上而脉通于下者当取于下病在下而脉通于上者当取于上故在头者取之足在腰者取之腘盖疏其源
而流自通故诸经皆有井荥
俞原
经合之辨)病生于头者头重生于手者臂
重生于足者足重治病者先刺其病所从生者也(先刺所从
生必求其本也)
(第 23b 页)
谓之
两蹻二维所结视其注发南衡北恒谓之两决诸脉所
凑执其仰覆参候不失故治乱运也隆衰气也嬴绌势
也井荣 俞原
陉合六者地之所治也行位色三者天之
所察也鸟鼠朱圉岷嶓为艮之太阴其井出于龙桐隔
谷其荥流于白浮军都其俞 (第 4a 页)
马莳曰:此言手足各有阴阳两经为之表里也。表里者,内外也。足太阳者,膀胱也。足少阴者,肾也。膀胱之井荣 俞原
经合始于足小指之外侧,肾之井荣俞经合始于足心,故皆称曰足。膀胱为腑,故曰表,肾为脏,故曰里,是足太阳与足少阴为表里者如此。足少阳者,胆也,足厥阴者,肝也。胆之井荣 俞原
经合始于足之第四指之端,肝之井荣俞经合始于足大指外侧之端,故皆称曰足。胆为腑,故曰表,肝为脏,故曰里,是足少阳与厥阴为表里者如此。足阳明者,胃也。足太阴者,脾也。胃之井荣 俞原
经合始于足次指之端,脾之井荣俞经合始于足大指内侧之端,故皆称曰足。胃为腑,故曰表,脾为脏故曰里,是足阳明与太阴为表里者如此。此乃所以为足之阳经阴经也。手太阳者,小肠也。手少阴者,心也。小肠之井荣 俞原
经合始于手小指外侧之端,心之井荣俞经合始于手小指内之端,故皆称曰手。小肠为腑,故曰表,心为脏,故曰里,是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者如此。手少阳者,三焦也。手厥阴者,心包络经也。三焦之井荣 俞原
经合始于手第四指之端,心包络经之井荣俞经合始于手中指之端,故皆称之曰手。夫曰手心主者,盖包络居心之下 ……故曰表,心主为脏,故曰里,是手少阳与心主为表里者如此。手阳明者,大肠经也。手太阴者,肺也。大肠之井荣 俞原
经合始于手次指之端,肺之井荣俞经合始于手大指之端,故皆称曰手。大肠为腑,故曰表,肺为脏,故曰里,是手
,今曰俞者,凡六腑之穴,皆可以入邪,而王注止以足太阳经在背之六俞穴为解,则又理之不然者也。若止以井荣 俞原
经合之俞穴解之,犹未尽通,况背中之六俞乎。
张志聪曰:此言六腑之痹,乃循俞而内入者也。夫居处失常,则
在外踝之后,跟骨之上,为经。入于委中,委中腘中央,为合,委而取之,足太阳也。
马莳曰:此言膀胱经井荣 俞原
经合之穴也。膀胱出于至阴,在足小指外侧端,为井金,去爪甲如韭叶,针一分,留五呼,灸三壮。流于通谷,在 ……端也,为经。入于阳之陵泉,阳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为合,伸而得之。足少,阳也。
马莳曰:此言胆经井荣 俞原
经合之穴也。胆出于窍阴,在足小指之次指,即第四指之端,为井金,去爪甲如韭叶,针一分,留三呼,灸三壮。 ……巨虚下廉也。大肠属上,小肠属下,足阳明胃脉也。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
马莳曰:此言胃经井荣 俞原
经合之穴也。胃出于厉兑,在足大指之次指端,为井金,去爪甲如韭叶,针一分,灸一壮。流于内庭,在次指外间 ……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腨,音善。〉
马莳曰:此言三焦经井荣 俞原
经合之穴也。《本经·本脏篇》言:肾合三焦膀胱,则是左肾合膀胱,而右肾合三焦也。然三焦下与右臂相合,而 ……入于小海,小海在肘内大骨之外去端半寸陷者中也,伸臂而得之,为合。手太阳经也。
马莳曰:此言小肠经井荣 俞原
经合之穴也。手太阳小肠经,而其腑在于腹,而经脉所行在于手,故曰上合手太阳俞。出于少泽,在手小指之端外 ……筋间陷者中也,为经。入于曲池,在肘外辅骨陷者中,屈臂而得之,为合。手阳明也。
马莳曰:此言大肠经井荣 俞原
经合之穴也。大肠之为腑在下,而其经脉则行于手,故曰上合手阳明也。出于商阳,在手大指之次指端,为井金, ……马莳曰:此承上文之论诸穴者,而结言其数也。夫五脏各有井荣俞经合五穴,是谓五五二十五腧也。六腑各有井荣 俞原
经合六穴,是谓六六三十六腧也。六腑足有太阳膀胱经,而手则有太阳小肠经。足有阳明胃经,而手则有阳明大肠经。足有少阳胆经,而手则有少阳三焦经。是足经上合于手经者也。然谓之曰足者。正以其井荣 俞原
经合等穴,自足而行。谓之曰手者,正以其井荣 俞原
经合等穴,自手而行,此曰手曰足之辨也。
张开之曰:身半以上为天,身半以下为地,六腑出于足之三阳者,本于足而出于地也。
五脏六腑井荣 俞原
经合总图
肺  心  肝  脾  肾  心包络
〈井木〉少商 少冲 大敦 隐白 涌泉 中冲〈所出荣火
之下。男阴女阳,良工所禁,针论毕矣。
马莳曰:此帝详针论以问伯也。五脏有井荣俞经合之五俞,六腑有井荣 俞原
经合之六输,然六腑之原并于俞,则皆可称为五输也。徐疾者,针法也。屈伸出入者,经脉往来也。言阴与阳合于
阳谷县
荆门水驿 在县东四十里,张秋镇河西。正厅五间,后厅五间,左厢房三间,大门三间,公廨一所,驿旧在县治东五十里,明洪武三十年知县刘源建。三十五年河道淤塞废,永乐九年河通十三年主簿 俞原
重修,成化八年知县孟纯迁建张秋河西。弘治六年河决移建河东,嘉靖十年仍建河西,今厅房俱废。
走递青夫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