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類書類
藝術類
儒家類
雜家類
戒饬之又艺文志)
(熙宁丨丨断/例十二卷)修寺(宋史孔承恭传承恭奉佛尝劝上不杀人又请/于征战地丨丨及 普度
僧尼人多言其迂阔云)
(项斯题永忻寺影堂诗不/过丨丨日无钱入影堂)貂寺(宋史赵景纬传彗出于柳景纬应 (第 20b 页)
至泥姑海口屈曲九)
(百馀里太宗置砦铺戍卒往来巡警以屏奸诈大/为要害今听公私贸市则人马丨丨深非便宜) 普度(宋史孔承/恭传承恭)
(少疏纵及长能折节自励尤奉佛多蔬食所得俸禄大半以/饭僧尝劝上于征战地修寺及丨丨僧尼人多言其迂阔云)
筏度
(宋史雷有终传王均至富顺其/将校以丨丨江趋戎泸蛮境)襟度(宋史钱若水传若水美风神/有器识能断大 (第 23b 页)
(文文者明也人能俯察地理法地则天定内安外 普度/
无穷同归元门由学所得此并经释也 二十四神回)
(元经右一身宝名丨丨化生之精/神也不知此名则仙道不成 (第 42b 页)
  弟子赵孟頫和南上记中峰和上老师侍者孟頫得旨
南还何图病妻道卒哀痛之极不如无生酷暑长途三
千里护柩来归与死为邻年过耳顺罹此荼毒唯吾师
慈悲必当哀悯蒙遣以中致名香之奠不胜感激但老
妻无恙时曾有 普度
之愿吾师亦已允许孟頫欲因此
缘事以资超度不审尊意以为何如又闻道体颇苦渴
疾不知能为孟頫一下山否若仁者 …… (第 24a 页)
  弟子赵孟頫和南再拜中峰大和上老师侍者昨以中
还山草草具字陈叙下情兹承嘉上人下访特蒙惠书

审即日道体胜常深用为慰又知以中十七日方登天
目所谓 普度
功德此乃先妻愿心必须为之但日期未
敢定临时又当上禀耳海印虽有登山之约然亦未可
必外承指示世年陈迹宛若 …… (第 25b 页)
  弟子赵孟頫和南再拜中峰和上老师侍者以中来得
两书披读如对顶相感激慈念不觉泪流盖孟頫与老
妻不知前世作何因缘今世遂成三十年夫妇又不知
因缘如何差别遂先弃而去使孟頫栖栖然无所依今
既将半载痛犹未定所以拳拳欲得师父一临以慰存
殁之心耳今蒙谕以病恼之故弟子岂敢复有所请赐
普度
榜文情旨仰见慈悲此事度葬事以前必不能 …… (第 26a 页)
  孟頫和南上覆中峰和上老师侍者孟頫纷纷尘事中

不得以时上状惟极驰向渐热伏计道体安隐五月十
日老妻忌辰一如前议命千江庵主主持了 普度
一事
只作一昼夜日诵法华夜施十灯十斛兼三时宣礼法
华忏法区区不敢祇屈尊重敢乞慈悲就山中默加观
想庶使 …… (第 28a 页)
  孟頫和南拜覆中峰和上老师侍者孟頫千江入城得
诲帖乃知杖锡以篮舆入山益深闻之甚为惊叹顷时
时有人持法语见过每以人不识好恶与从孟頫求书
者无异是与不是必要满幅盈卷问其所以莫知好处
安在徒使人终日应酬体疲眼暗无策可免虽吾师道
大语妙不可以此为比然其疲于应接亦岂不然耶和
上既已入山在孟頫辈便未有望见顶相之期为之怅
然殆不容说又先妻无恙时(原迹时字旁注)曾有 普度
之愿满 …… (第 28b 页)
想我师慈悲指教寻
思话头但提起终得受用道升与良人诚心至愿但得
到家只就家庭修设拜恳本师大和尚大发慈悲 普度
一切鬼神一切有主孤魂一切无主孤魂一切冤亲良
人与道升祖上父母儿女外祖妣奴婢及一切法界含
灵莫堕三涂恶 (第 30b 页)
想我师慈悲指教寻思话头但提起终
得受用道升与良人诚心至愿但得到家只就家庭
修设拜恳本师大和尚大发慈悲 普度
一切鬼神一
切有主孤魂一切无主孤魂一切冤亲良人与道升
祖上父母儿女外祖妣奴婢及一切法界含灵莫堕
三涂 (第 26a 页)
 也心之广大举六合而无所不包心之精微析万殊
 而无所不入心之神明彻千变万化而无所不用惟
 其广大无不包也虎豹豺狼莫非生意而慈悲 普度

 
虽摩顶放踵在所必为皆心之广大也未易辨也惟
 其精微无不入也垢秽瓦砾莫非妙道而探索隐僻
 虽钩玄镂尘剖 (第 25b 页)
千里护柩来归与死为邻年过耳顺罹此荼毒唯吾师
慈悲必当哀悯蒙遣以中致名香之奠不胜感激但老
妻无恙时曾有 普度
之愿吾师亦已允许孟頫欲因此
缘事以资超度不审尊意以为如何又闻道体颇苦渴
疾不知能为孟頫一下山否若仁者 …… (第 98b 页)
审即日道体胜常深用为慰又知以中十七日方登天
目所谓 普度
功德此乃先妻愿心必须为之但日期未
敢定临时又当上禀耳海印虽有登山之约然亦未可
必外承指示世年陈迹宛若 …… (第 100a 页)
普度
榜文情旨仰见慈悲此事度葬事以前必不能
办一则事绪纷忙二则气力难办已与以中子细商量
直伺东衡房屋完备就 …… (第 101a 页)
侍者孟頫纷纷尘事中
不得以时上状惟极驰向渐热伏计道体安𨼆五月十
日老妻忌辰一如前议命千江庵主主持了 普度
一事
只作一昼夜日诵法华夜施十灯十斛兼三时宣礼法
华忏法区区不敢祗屈尊重敢乞慈悲就山中默加观
想庶使 …… (第 102b 页)
岂不然耶和上
既已入山在孟頫辈便未有望见顶相之期为之怅然
殆不容说又先妻无恙时(原迹时/字旁注)曾有 普度
之愿满拟
和上一到东衡为了此缘今既不然只得请千江主其
事若其他人孟頫殊不委信想和上亦以为然也闻有
便 …… (第 103b 页)
想我师慈悲指教寻
思话头但提起终得受用道升与良人诚心至愿但得
到家只就家庭修设拜恳本师大和尚大发慈悲 普度
一切鬼神一切有主孤魂一切无主孤魂一切冤亲良
人与道升祖上父母儿女外祖妣奴婢及一切法界含
灵莫堕三涂恶 (第 105b 页)
  祈安既殁而追慕之心不已斯其为终身之孝矣

  永嘉心乐周真师乃得道之士癸亥之春远迎于
  家修设 普度
感应非一醮事甫毕忽几筵所供丹
  茶幻生白华玉质双纹咸谓孝心所感者如是绘
  之图传诚可以励薄俗也昔 …… (第 12b 页)
 金蓬头金蓬头坐断徵君三千秋喜怒哀乐都把
  还赤子人我是非一扫付庄周此身倏然无所求
  等閒天地一 虚舟
性命不属阎王收跳出三界何 (第 40a 页)
留并令毁折其舍宇三十间已上并留存 天禧二年
八月诏 普度道士
女冠僧尼凡度二十六万二千九百
馀人 天禧三年知越州高绅言僧尼既受戒还家即
受父母拜礼臣责问僧司其言有 (第 6a 页)
 律(被于身/为律)(说于口/为法)(行于心/为禅)
三乘法门(三车/之教)
 大乘(菩萨如大车能 普度
一切众生)中乘(圆觉之人半为人/半为已如车之中)小乘(阿/罗)
 (汉独了不度人如/小车惟自载而已) (第 20b 页)
 于习染即爱父母亦是私心不过贪其乳哺鞠养之
 惠而已假如自幼无知时养于他姓受其鞠育亦便
 爱之可见都是有缘之爱不若从无我中发大慈悲
  普度
人天方是无根之爱其爱也真而大孔孟却说 (第 27b 页)
 不能合眼以致病势日臻某日诸鬼忽相约于西河
 沿赴席甫晡相率而去吾竟得宁寝及旦使人访问
 则西河沿人果于是夜 普度
施食自是后诸鬼复还
 吾亦遂不寐以至于困某曰今者诸鬼在何处曰见 (第 24b 页)
 君在坐退处榻后矣此事向不以为信今将记录示
 后病不能执笔故以相嘱此某面得之宗伯者大抵
 僧家之 普度
即先王祭厉之义于理所有者即不当
 断以为无但不宜如和尚家说得来全是鬼物为政
 耳(清植/)
一友人看 (第 25a 页)
癸亥之春远迎于家修设 普度
感应非一醮事甫毕忽
几筵所供丹茶幻生白华玉质双纹咸谓孝心所感者
如是绘之图传诚可以励薄俗也昔唐李兴之 …… (第 14b 页)
雷门唐玞
金蓬头金蓬头坐断徵君三十秋喜怒哀乐都把还孔
丘人我是非一扫付庄周此身翛然无所求等闲天地
虚舟
性命不属阎王收跳出三界何悠悠上清外史 (第 38b 页)
无毒不论元气盛衰人俱宜服之元气盛者
久服之白日飞升衰者服之亦能轻身不死系古来大
医王合成金丹留此灵药 普度
世间但其味冲澹服者
多无恒又此药属信信则少服亦效不信者不效若大
限垂至百药不救名医袖手但将此一味至心 (第 35a 页)
 养士类师生月廪米六斗有司给鱼肉
立附学 明侯甸野记旧制生员惟有廪膳增广廪膳
 有额增无额然成化初京师语曰和尚 普度
秀才拘
 数礼部姚夔请奏立附学焉
选贡 续通考宏治时祭酒张懋疏奏资格所拘美材
 多滞乞于常员外令提学 (第 18a 页)
四尼五千五百七十六(百官/志)
国初僧道数国初西京诸州僧尼共六万七千四百人
削平诸国其数弥广天禧三年 普度
僧道凡六十六万
二千四百九十人天禧末僧三十九万七千六百人尼
六万一千二百人(事/实) (第 35b 页)
泥加
胡桃油埏埴之与他瓦异琢以为研贮水不竭今人所
得往往皆伪者形制虽佳置水则立尽疏涩不可用人
谓之笔 普度
鉴湖规法天下水利皆不及盖湖水高民田一丈民田 (第 11a 页)
禀形骸人。虽最灵实,则气均胎卵湿化,易有太极由来。理通礼乐诗书,是以智慧多闻上界,亦有藏书之府。慈悲 普度,
屠儿岂无顿悟之门。古今聚字以成文,一一英华所发。泄洪纤随想而凝质,滔滔识浪之漂流,惜此断简残编焉。忍
杂副职。若遇郊天,道左僧右,敕僧道并隶功德使。出家求度,策试经业,关祠部给牒。
太宗太平兴国元年,诏 普度
天下童子,凡十七万人。按《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国朝会要》云云。
太平兴国四年五月戊子,尽括僧 ……今诸殿令近臣分拜,上谓王旦,曰:朕祈福中外,虔恭拜起,未尝懈怠,卿等欲申裁减,非朕之意。
天禧三年, 普度
道释童行,又大会沙门道士。
按《宋史·真宗本纪》:天禧三年八月丁亥,大赦天下。 普度
道释童行。
按《佛祖统纪》:天禧三年八月,恭谢圣祖,大赦天下,节文云虚皇妙道,西竺真乘,咸昉化源,敢忘崇奉,应天下僧尼道士女冠,系帐童行,并与 普度。
尚书右丞林特提举祠部文牒,是岁度僧二十三万百二十七人,尼万五千六百四十三人道士七千八十一人,女冠八十
虚,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观物变易,自悟无生,一切沉于空寂而流于枯禅,独跳之獐,不顾后群自了之。汉因知 普度,
是所谓偏空也。佛则又为说有以救之,盖如来为凡夫说空,空以破其执有,为二乘人说有,有以破其沉空,皆顶门 ……排其乱伦伤化,而子乃谓其教本人伦,无乃谬乎。曰:不然。佛欲超生死,不得不先遣人缘,而既證真常,遂得以 普度
亲属,度脱亲属而同离苦海,较之结缚情缘而共沈爱河,其为恩厚孰大孰小乎。释氏立教,先令服劳而孝父母,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