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儒家類
類書類
小說家類
   五代史
谓唐非天亡而自亡盗贼不肖皆足得国人主所当惕
然自惧愚谓五代朝荣暮瘁亦自取灭亡耳然扫除乱
略以开圣世太平之基亦周世宗
   总述
谓唐虞三代上之治为皇极下之教为 大学行之
天下 (第 42b 页)
立僖祖之心以原其所自但见光等之贤非安石 章衡
所及而不知反之于已以即夫心之所安是以纷纷
多为异说臣尝病其如此每恨无以正之因访得元祐
大儒程颐所论深 …… (第 18b 页)
虽然追封孔子为王颜子等为公庙像及图画祭器释
奠仪注视开元礼为有加者皆宋真宗 行之
其列戟十
六则太祖所立幸学之典累圣所遵释奠之礼至今遍
于天下武成一庙不足以况之矣
忠臣孝子庙圣王之制 …… (第 20b 页)
其事重矣熙宁中群臣有请
至于三四上终不允且曰尊号正如卿等功臣何补名
实此皆基于司马温公一言而神祖终身 行之
至今以
为法者礼也愚敢以是为达礼之冠夫自汉以来时君
虽时有加号未为常典唐高宗称天皇中宗玄宗始有 …… (第 21a 页)
也夫熙丰大臣尽变祖宗法度独于此无所论列者出
于神考之独断也又大臣志在变法而已使不允尊号
之请祖宗已尝 行之
则将求异于前人矣神考尝悔改
官制矣又尝言役法宜均所谓均无贫也(元丰四年舒/亶言役法未)
(均上曰近臣 …… (第 21b 页)
听命于冢宰遂为
以日易月之制后世固有改之而终莫能改者情之所
便也乌有天子之孝刑于四海身不能行而欲天下
何以哉故凡历代之所谓凶礼大本既立其馀节目 …… (第 32b 页)
之凡适其宜而 行之
以顺则古今之礼亦可以通行矣
无徒是古非今也
丧服议故事武臣不持丧韩汝玉奏请如文臣会议于
玉堂唐子万曰 (第 33b 页)
  菖蒲子
菖蒲花候结子老收之至梅月用米饮同子嚼碎喷在
大炭上则自然生苗极细可爱然止是虎须耳昌化有

此苗 (章爱/山)
  死马杀人
凡驴马之自毙者食之皆能杀人不特生丁疮而已岂
特食之凡剥驴马亦不可近其气薰人亦能致病不 (第 33a 页)
舛,且其序首言圣人之于善,如火之必热,水之必寒,不为不善,如驺虞之不杀,窃脂之不谷,又有得于圣心焉。 章衡之《
编年通载》,始自唐虞讫于治平,首国号庙谥以表元系,日月以记事,其书吕后称制之年,系之少帝黜则天擅政之
《封茂为聊城王诏》同前
昔象之为虐至甚,而大舜犹侯之有鼻。近汉氏淮南、阜陵,皆为乱臣逆子,而犹或及身而复国,或至子而锡土。有虞建之于上古,汉文、明、 章行之
乎前代,斯皆敦叙亲亲之厚义也。聊城公茂少不闲礼教,长不务善道。先帝以为古之立诸侯也,皆命贤者,故姬姓 ……。
《从弟丧上东宫启》刘潜
亡从弟遵,百行无点,千里立志,同气三荆之友,假寝十起之慈,皆体之于自然, 行之
如俛拾,自碣宫陪宴,钓台从幸,攀附鳞翼,三十馀载,茫昧与善,一旦长辞,剑匿光芒,璧碎符采,躬摇神笔, ……居易亦以行迈,忽逆旅而相逢,或歌或酒宴衎,从容何朝不游。何夕不同。常以兄仁信根于心,孝弟积于躬。谓至 行之
有益,必景福之来从。呜呼。位始及一,命禄未过。数钟,年又不得四十而殁于道路之中,郁壮志而不展,结幽愤
侯之有鼻。近汉氏淮南、阜陵,皆为乱臣逆子,而犹或及身而复国,或至子而锡土。有虞建之于上古,汉文、明、 章行之
乎前代,斯皆敦叙亲亲之厚义也。聊城公茂少不闲礼教,长不务善道。先帝以为古之立诸侯也,皆命贤者,故姬姓

提刑陈垲墓 在十七都玉峰山。
鸿胪寺丞叶膺墓 在十七都高浦。
知县张希亮墓 在十九都木岱。
知州 章公权
墓。
知府连元墓 在九都高浦。
卧云先生管师复墓 在东隅方下末。
白云先生管师常墓 在十八都白水。 ……除衅沴之候。于时含金麦秀,朝飞黼绘之翚。垂缕柳稊,春拂青丝之骑。抚琴击缶,杜预之规云遥。齐轸方轮,张 衡之
赋斯在。若乃水帘不捲,霜练长飞,排空注河,殷地倒海。非湛月之离毕。自俾滂沱,虽油云之覆天。讵齐膏泽,
世之论者,不察乎此,但见太祖功德之盛,而不知因太祖当日崇立僖祖之心,以原其所自。但见光等之贤,非安石 章衡之
所及,而不知反之于已,以即夫心之所安,是以纷纷,多为异说。臣尝病其如此,每恨无以正之,不谓今者之来, ……,先公庙在岐,周文王在丰,武王在镐,则都宫之制,亦不得为与汉,亦无甚异。未详。

《贡禹》韦元成、匡 衡之
徒,虽欲正之,而终不能尽合古制,旋亦废罢。后汉明帝,又欲遵俭自抑,遗诏无起寝庙,但藏其主于光武庙中, ……上食,岁二十五祠,原庙十二祠,有闰加一祠,岁祠上食二万四千五十五,则失之烦,杂亵渎圣,王有作,宜酌而 行之
可也。

《中庸》:《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 ……则遍祭诸庙。朱熹曰:汉承秦弊,不能深考古制。诸帝之庙,各在一处,不容合为都宫,以序昭穆。贡禹韦元成匡 衡之
徒,虽欲正之,而终不能尽合古制。旋亦废罢。后汉明帝又欲遵俭自抑,遗诏无起寝庙,但藏其主于光武庙中,更 ……数。孝子顺孙之心,宜亦有所不安矣。
臣按,古者天子七庙,各自为室。自汉明帝以后,始为同堂,异室之制, 行之
千百馀年,一旦革之,以复古制,盖亦难矣。必欲酌古今之制,果何如而可适今之宜,而不失古人之意乎。臣窃以 ……,冬之烝,则先期各于其庙,告以时祫之意。至日各迎其主,合食于太祖之庙而已。祧者不与焉,则主祭者不劳而 行之,
不难矣。所谓大祫大禘者,说者谓五年一禘,三年一祫,非古制。大儒程颐有言,立春祭先祖,冬至祭始祖。朱熹 ……似亦可行。请于每岁立春之日,行大祫之礼。凡毁庙未毁庙之主,皆合食于太祖之庙。大禘之礼,则于冬至之日, 行之
于始祖之庙。而又推始祖所自出之帝,而以始祖配之焉。后世人主,多是崛起,未必皆如三代世系有所据依,功业 ……亦不失其所以追王崇祀僖祖之心矣。若夫祭天享帝,则惟以太祖配焉。夫然则尊尊亲亲,各得其宜。而古礼庶几可 行之
今乎。是虽不尽合古人之制,而古人之意,或亦略得其彷佛矣。《传》曰:非天子不议礼,顾臣何人,辄敢妄议。
,知青涧城刘怤言:所隶归明号箭手八指挥,凡三千四百馀人、马九百匹,连岁不登,愿以丹州储粮赈恤。诏下其 章转运司行之。
又按《志》:熙宁元年,诏诸州募饥民补厢军。又按《志》:元年,诏诸路监司察州兵招简不如法者按之,不任禁 ……四州义勇分五番,番三千人,防秋以八月十五日止,十月罢;防春以正月十五日止,三月罢,周而复始。诏从之, 行之
诸路。九月,秦凤经略安抚司言:保毅人数不曾拣充义勇,而其子孙转易田土,分烟析姓,少有正身。乞令保毅军 ……保不及五家,并他保。有自外入保者,收为同保,户数足则附之,俟及十家,则别为保,置牌以书其户数姓名。既 行之
畿甸,遂推之五路,以达于天下。时则以捕盗贼相保任,而未肄以武事也。又按《志》:三年七月,诏东西路于有 ……十四匹,挽弓一石,驰逐击刺如法。其有功者受勇敢下等奉,馀遇调发,则人给奉三百,益以刍粮。诏诸路如挺言 行之。
又右正言、知制诰、判司农寺曾布言:近日保户数以状诣县,愿分番隶巡检司习武技,提点司以闻朝廷及司农寺,
皆重知。下文论章外知仁之意。而重舜于知之知。重颜于仁之行而不必拘上下文意之相蒙则未可知耳。许白云以六 章行之
意重。此舜不专于知而道之所以行。八章知之意重。此颜子不专于行而道之所以明舜知也。而谓之重行颜仁也而谓之重知。道所以行本于知之无过不及则谓之不专于知而道所以行道所以明本于 行之
无过不及则谓之不专于竹而道所以明其说有不可晓者。夫果足以辨章句之疑乎陈华祖提纲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此见颜子之能择则非贤者之过矣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此见颜子之能守则非不肖者之不及矣章句谓此 行之
所以无过不及而道之所以明者是也此行字属仁。所谓仁所以体此中庸者是也。晁景迂集子曰回之为人也至则拳拳服 ……行也项安世臆说犹曰。古之人有能之者。颜子是也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知之明也。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 行之
笃也。钱时融堂管见颜子所谓择乎中庸而能守者择善而固执之谓也。所以不迁怒不贰过而进于三月不违仁。与不能 ……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拳拳。奉持之貌。服。犹著也。膺胸也。言奉持而著之心胸之内也。必若回之能择能守。然后 行之
无过不及而道常明也。薛季宣浪语集子曰。人皆曰予知至而弗失之矣。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 ……道是爵禄不可辞然而尚可辞中庸则不可辞白刃自非死君亲之难则不可蹈。然而尚可蹈也。中庸则不可蹈中庸者乃常 行之
道孔子言其难如此。盖设教以勉人也。 延平黄氏曰均天下国家能义而已辞爵禄能廉而已。蹈白刃。能勇而已。不 ……贵苟察名不贵苟传。惟其当之为贵当者中庸之谓也。中庸非难能。但不可苟以是三者为之耳 高要谭氏曰凡最高难 行之
事皆可以能为之。唯中庸天理不可以能为之也天下国家之大非寻常赀产之比。疑不可均以与人然而巢由之徒视天下 ……爵禄。能之则可辞也。勇者之于白刃。能之则可蹈也。凡超世绝伦之行。能之则皆可沩也。虽然。能则能矣此岂常 行之
道哉。今日 行之。
后日不可复继矣。唯中庸每事皆任天理故不可以能为之心为之。天理所在。即吾所行也。天理所不在。即吾所不行 ……所激血气所扶直意而行。率情而为。更不顾天理如何。则知其可而不知有不可唯一槩之以天理。审度。其可不可而 行之
则虽行天下难能不可继之事。无非君子之时中。晋陵钱氏曰。均犹平也。均平天下国家。才者能之。辞爵禄。廉者 ……则未免私欲一念之萌。挺然杰出者惟颜子。而曰三月不违仁。三月之久亦未免私欲一念之萌。至于生而知之。安而 行之。
有若孔子。犹曰我学不厌。又曰吾常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文王则曰亹亹。至于不显亦若有所 ……说勇处章句言义精仁熟。似欠勇字之意曰然。陈栎考异天下国家可均也下然皆倚于一偏故资之近而力能勉者皆足以 行之
至于中庸虽若易能然非云云。祝本如此。他本云。然不必其合于中庸。则质之近似者。皆能以力为之。若中庸。则 ……之理人自鲜能知味。人自不能期月守。故曰惟圣者能之。饶氏谓章句言义精仁熟似欠勇字意窃谓择之审者义精也。 行之
至者。仁熟也。不赖勇而裕如者也学者于义必精之。于仁必熟之。便是知仁中之勇。故章句于此章释中庸之不可能 ……当勇也。 七八九章。皆言中庸而意不同。上两择乎中庸。每事上言中庸不可能。全体上言。义精是知之极仁熟是 行之
裕。是就应此事之前说。无一毫之私。是就应此事时说件件如此则全乎中庸矣史伯𤪽管窥饶氏谓此是引起下章说 ……。程复心章图  论德难易赵次诚考义章句谓三者皆倚于一偏。可均者。才能之施于人。知之偏也。可辞者。制 行之
守于己。仁之偏也。可蹈者。血气之不守于己。而妄施于人。勇之偏也。章句谓之质之近而力能勉者。盖以其出于 ……否。一朝之忿。而至于忘身及亲勇之过也然此之所谓。知仁勇。以资禀之性言也。中庸之所能。由于义精仁熟以知 行之
学言也。义之精。则知之无过不及。而知仁勇之所以明仁之熟。则 行之
无过不及。而知仁勇之所以行。是则知仁勇与义精仁熟。本不可以槩论也。饶氏既以义精仁熟欠勇字意。胡云峰又 ……。乃若许白云以上两章所言择乎中庸。就每事上言。中庸不可能。就全体上言。固然矣而又谓义精是知之极仁熟是 行之
裕。是就应此事之前说无一毫之私是就应事之时说。件件如此。则全乎中庸矣。其分义精仁熟与无一毫之私。于应 ……微之极。不容一毫人欲之私。故用意者过之少懈者不及。非如他事可以智力而能也。 又云。中庸则宜若无难知难 行之
事矣然天理浑然。无过不及。苟一毫之私意有所未尽则虽欲择而守之。而拟议之间忽已堕于过与不及之。偏而不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