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類書類
儒家類
醫家類
雜家類
小說家類
并索丨丨训名各/项公举方许收试以杜奸弊)训名(见上柳贯诗姜姬憔悴况/同盟属籍凄凉旧丨丨)
(宋史 穆脩
传张知白守亳州亳有豪士作佛庙成知白使人求/脩作记记成不书士名士以白金五百遗脩为寿且求丨丨于) (第 27a 页)
州将每徵不至)裴脩(通典后魏丨丨为中大夫兼祠/部曹祠部曹主礼乐每有疑议)
(脩撰斟酌故/实咸有条贯) 穆脩(宋史朱震传震有汉上易解曰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丨丨穆脩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
(又文苑传序国初杨亿刘筠犹袭唐人声律之体柳开丨丨志欲/变古而力弗逮又丨丨传脩幼嗜学不事章句真宗东封诏举齐)

(第 11b 页)
礼乐每有疑议)
(脩撰斟酌故/实咸有条贯)穆脩(宋史朱震传震有汉上易解曰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丨丨 穆脩
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
(又文苑传序国初杨亿刘筠犹袭唐人声律之体柳开丨丨志欲/变古而力弗逮又丨丨传脩幼 (第 11b 页)
 又曰韩愈字退之深探本元卓然𣗳立成一家言其
原道原性师说数十篇皆奥衍闳深与孟轲扬雄相表
里而佐佑六经云 又曰柳宗元字子厚韩愈评其文
曰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崔蔡不足多也 又曰白居

易字乐天工文章未冠顾况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
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 又曰温庭筠少敏
悟工为词章与李商隐皆有名号温李 五代史传曰
王仁裕尝梦剖其肠胃以西江水涤之顾见江中沙石
皆为篆籀之文由是文思益进 宋史文苑传序曰国
初杨亿刘筠犹袭唐人声律之体柳开 穆脩
志欲变古
而力弗逮庐陵欧阳修出以古文倡临川王安石眉山
苏轼南丰曾巩起而和之宋文日趋于古矣南渡文气 …… (第 15a 页)
穆使江南见其兄弟文章叹曰二陆不能及也 又曰
穆修字 伯长
自五代文敝柳开始为古文其后杨亿刘
筠尚声偶之辞学者靡然从之修于是时独以古文称
虽穷死士大夫称能文者必 …… (第 16a 页)
人样(又曰徐/坚属文)
(典厚杨再思每目/为凤阁舍人样) 台阁体(杨士奇/见上) 礼部格(苏舜钦/哀 穆伯)
(长
文曰独为古文其语/深峭宏大羞为礼部格) 翰林体(明诗纪事曰黄辉字/平倩南充人异时馆)
(课皆沿袭格套 …… (第 31a 页)
传曰)
(李邕之文于碑颂是所长人奉金帛请其文前后/所受钜万计邕虽诎不进而文名天下称李北海) 必
穆参军(穆脩/见上)
 叹今之伯喈(梁书传曰陆云公字子/龙制泰伯庙碑吴兴太)
(守张缵罢郡经途读其/文叹曰今之伯喈也) 叹 (第 41b 页)
(李邕之文于碑颂是所长人奉金帛请其文前后/所受钜万计邕虽诎不进而文名天下称李北海) 必
曰穆参军 (穆脩/
见上) 叹今之伯喈(梁书传曰陆云公字子/龙制泰伯庙碑吴兴太)
(守张缵罢郡经途读其/文叹曰今之伯喈也 (第 41b 页)
咒诅焉凶祸之报其应如响吁亦异矣余昔以贫故尝
穆伯长
所为亦为奸贪胁取钱一万二千余素懦既
性不喜讼且不暇咒诅又不能效昔人之报怨今观柳
胜之事适与余相类意者 (第 30a 页)
 唐书赞曰愈以六经之文为诸儒倡障堤末流反刓
以朴刬伪以真然愈之才自视司马迁扬雄至班固以
下不论也当其所得粹然一出于正刋落陈言横骛驰
驱汪洋大肆要之无抵牾圣人者其道盖自比孟轲
程子曰退之晚年之文所见甚高不可易而读也 朱
子曰原道诸篇于道之大原非荀扬仲淹之所及其言
曰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

蔼如也其徒和之亦曰未有不深于道而能文者 
伯长
曰韩元和圣德平淮西柳雅章之类皆辞严义伟
制述如经

唐柳宗元集

志三十卷(书目同外集一卷)

宋朝 …… (第 34a 页)
 崇文目学海三十卷史海十卷

皇极经世


邵雍撰十卷以元经会以会经运以运经世天(日月星辰阴阳)
(水火土石刚柔)(暑寒昼夜)(雨风露雷)(性情形体)(走飞草木)(目鼻耳口)(声色)
(气味)(皇帝王伯体用)(易书诗春秋心迹)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
寅 孔子赞易自羲轩而下祖三皇也序书自尧舜而
下宗五帝也删诗自文武而下子三王也脩春秋自桓
文而下孙五伯也一元之运始于日甲月子星甲辰子
自开辟以来推其年数雍得之于李挺之挺之得于
伯长
自天地运化阴阳消长皆以数推之以穷万物之
变程伯淳谓加一倍法其书以日月星辰水火土石尽 (第 40a 页)
 者为阳方于中者为阴圆者动而为天阴者静而为
 地者也
 先天四图相传皆出自邵尧夫邵得之李挺之挺之
 得之 穆伯长
穆伯长得之陈图南者所谓先天之学 (第 40b 页)
 者为阳方于中者为阴圆者动而为天阴者静而为
 地者也
 先天四图相传皆出自邵尧夫邵得之李挺之挺之
 得之穆伯长 穆伯长
得之陈图南者所谓先天之学 (第 40b 页)
 久之曰公若留此数日只消把孟子自去熟读他逐
 句自解一句自家只排句读将去自见得分明却好
 来商量若蓦地问后待与说将去也徒然康节学于
  穆伯长
每有扣请必曰愿开其端勿尽其意他要待
 自思量得大凡事理若是自去寻讨得出来直是别
 (贺孙/) (第 3b 页)
十二曰无妄诞(会要续/会要)乾道二年御笔今后非两
任县令不除监察御史(孝宗/会要)尹洙知河南伊阙县与
以古文革昆体之弊天下翕然宗之 王禹偁知长
洲罗处约知吴县相与日赋五题太宗闻其名召试馆
职 燕肃知临邛 (第 23b 页)
 李合曰刘蕡下第我辈登科能无厚颜(通/鉴)国之选士
必籍贤良盖取孝友纯备及言行笃实居乡育德动不

违仁如是率巳从政化人镇俗(杨绾/传)
集汉庭以贤良文学徵有道之士公孙弘条对第一席
其势鼓行人间取丞相且侯使汉有得人之声伊弘发
也皇唐文物与汉同风故天后朝燕国张公说以词标
文苑徵玄宗朝曲江张公九龄以道侔伊吕徵德宗朝
天水姜公公辅杜陵韦公执谊河东裴公垍以贤良方
正徵宪宗朝河南元公稹京兆韦公淳以才识兼茂徵
陇西牛公僧孺李公宗闵以能直言极諌徵咸用对策

甲于天下继为有声宰相古今相望落落然如骑星辰
与夫起版筑饭牛者异矣(刘禹/锡集)
本朝富公弼初游场屋 穆伯长
谓之曰进士不足以尽
子之才当以大科名试公果礼部试下范文正公遣人
追公曰有旨以大科取士可亟还公辞以未尝 (第 21a 页)
(丰作老/泉哀辞)文章自唐之末日沦浅俗浸以大敝本朝柳
仲涂始以古道发明之卒不能振天圣初尹师鲁与 穆伯长
矫时所尚以古文为主次得欧阳永叔以
雄词鼓动之文风一变(五朝言/行录)欧公之文粹如金
玉东坡之文浩如河 (第 26a 页)
君宠母恩俱未报酒如成病悔)
(何追公自是非/亲客不对酒)大科文字(朱子名臣言行录富文忠公/弼初游场屋 穆伯长
谓之曰)
(进士不足以尽子之才当以大科名世公果礼部试下/公西归范文正遣人追公曰有旨以大科取士可亟还) (第 20b 页)
  之言理本之文王孔子康节之言数得之李挺之

   穆伯长
陈希夷此宜审所当务者也穷理而精则
  可修已治人有补当世言数而精不过寻流逐末
  流为技术此宜审所当 (第 5a 页)
   侍读孙公(甫/)

公之用以祁公荐也保州兵变祁公不时发公乞罪祁
公论晏殊怀安罢之荐富公相不用而相陈执中公谏
不听遂行与凡所论宫禁事皆尽言无隐公真谏臣也
滕宗谅坐法杜公欲重其罪范公欲轻之富公两不敢
决公窃叹谓当自人主一断之法既即忧庆历诸臣致
太平事已无望呜呼此其识虑精深又岂直堪谏臣而
已耶(不受/砚)
   希夷陈先生 (穆脩
种放李之/才魏野林逋附) (第 19a 页)
周世宗问黄白不对而对以苍生为念宋琪等问脩养
道不对而对以合德为治历五季闻革命辄颦蹙太祖
登极则惊喜大笑曰天下自此定矣呜呼先生虽隐岂
忘世独善者哉数学传之 穆伯长
(第 19b 页)
伯长
豪士不礼丁谓
虽登第老益贫以古文为天下倡又传至李挺之挺之
亦登第倜傥坦率不视势轻重取重范忠献挺之传之 (第 19b 页)
 史正志菊谱     王佐格古论

 陈翥桐谱      沈立海棠谱
 天玄主物簿     陈仁玉菌谱
 王西楼野菜谱     穆脩
靖灵芝记
 戴凯之竹谱     叶庭圭香谱
 李德裕平泉草木记  僧赞宁竹谱
 洪驹父香谱      (第 32a 页)
 其语而道之故清逸潘公志先生之墓而叙其所著

 之书特以作太极图为首称而后乃以易说易通系
 之其知此矣(按汉上朱震子发言陈抟以太极图傅/种放放傅 穆脩
脩傅先生衡山胡宏仁)
 (仲则以种穆之傅特先生所学之一师而非其至者/武当祁宽居之又谓图象乃先生指画以 (第 26a 页)
 夏脩夫礼有商脩夫义有周脩夫智故仁义礼智为
 书之用文王脩夫性武王脩夫情周公脩夫形召公
 脩夫体故性情形体为诗之用秦 穆脩
夫圣晋文脩
 夫贤齐桓脩夫才楚庄脩夫术故圣贤才术所以为
 春秋之用也
用也者心也体也者迹也心迹之间有 (第 26a 页)
之也以其旧僭八佾也
某人受春秋于尹师鲁师鲁受于 穆伯长
某人后复攻 (第 14b 页)
伯长
曰春秋无褒皆是贬也田述古曰孙复亦云春秋
有贬而无褒曰春秋礼法废君臣乱其间有能为小善
者安得不进之也况 (第 14b 页)
 而未尝及其恶故贤者悦其德不贤者服其化所以
 厚风俗成人材者先生之功多矣又曰先生之学得
 之于李挺之挺之得之于 穆伯长
推其源流远有端
 绪今穆李之言及其行事槩可见矣而先生纯一不
 杂汪洋浩大乃其所自得者多矣 谓周纯明曰 (第 33b 页)
所因而入者门户则众矣况后此千岁
师道不立学者莫知其从来独先生之学为有传也先
生得之于李挺之挺之得之于 穆伯长
推其源流远有
端绪今穆李之言及其行事槩可见而先生醇一不杂
汪洋高大乃其所自得者多矣然而名其学者岂所谓 …… (第 2a 页)
 人事兴废治乱靡所不载其辞约其义广其书著其
 旨隐呜呼美矣至矣天下之能事毕矣先生少事北
 海李之才挺之挺之闻道于汶阳 穆脩伯长
(第 3a 页)
伯长

 上虽有其闻未之详也先生既受其学又游河汾之
 曲以至淮海之滨涉于济汶达于梁宋苟有达者必
 访以道 (第 3a 页)
 丁晋公既投朱崖上表极言策立之功辨诬罔之事

 仁宗怜之上命移道州司马 穆脩
作诗曰却讶有虞
 刑政失四凶何事不量移谓失人心如此
久阙中丞
 宝元中久阙中丞一日李淑对仁宗偶问宪长 (第 10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