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類書類
藝術類
雜家類
小說家類
(坚题跋王右军兰亭草号为最得意书褚丨丨/所丨极肥而洛阳 张景元
斸地得缺石甚瘦)凫舄临(綦崇礼贺/林宰启山)
(川增爽共迎丨丨之丨风/俗还淳暂屈牛刀之试)宸奎临(周 (第 62a 页)
赵丙秘书监刘几卫州防禦使冯行已皆/年七十五天章阁待制楚建中朝议大夫王慎言皆年)
(七十二大中大夫张问 龙图阁直学士张焘
皆年七十/时宣徽使王拱辰留守北京贻书丨丨愿预其会年七)
(十一独司马温公年未七十丨丨素重其人用唐九老 (第 46b 页)
者区区守此盖惧汉氏之/不血食也太祖哀其言笑谓谍者曰为我语承钧开尔)
(丨丨以为生故终其世不加兵使宋史 张焘
传以宝文/阁学士知成都府兼本路安抚 陛辞奏曰臣至所部)
(首宣德意俾丨丨咸沾惠泽上曰岂惟丨丨四川恤 (第 62a 页)
  绍圣元年六月乙未上蓝院南轩同程正辅观唐本兰
亭虽大姿媚不及定州石刻清劲然亦自有胜处洛
神赋余尝疑非王令遗墨岂古本既零落后人附托

之耶周越少收敛笔势亦可及此(题唐本兰亭)

  王右军兰亭草(至)书家得定武本盖髣髴古人笔意耳
(数行与跋兰亭语同已见)褚庭诲所临极肥而洛阳 张景元
斸地
得缺石极瘦定武本则肥不剩肉瘦不露骨犹可想
其风流三石刻皆有佳处不必宝已有而非彼也(书王
右军兰
(第 4a 页)
气已漓三四传之后尚
髣髴其流风馀韵者鲜矣盍亦求其初乎本朝黄山
谷最善评书其论此碑也则曰褚庭诲所临极肥
景元
所得缺石极瘦惟定武本则肥不剩肉瘦不露
骨三石皆有佳处又谓定州石入棠梨板者字虽肥
骨肉相称观其笔意右军 (第 22b 页)
  右楼钥攻愧集


  褚兰亭

  山谷尝论褚河南所临反丰肥因及洛下 张景元
龙图
所藏而云斸地所得者盖筑地则此石当为杵碎因
筑得之中有柄窍纵横广仅数寸大都不过三十馀
字初号杵兰 (第 9b 页)
集古有四未尝尽得今虽有之亦莫能辨山谷尝论褚
河南所临反丰肥因及洛下 张景元
龙图所藏而云斸
地所得者盖筑地则此石当为杵碎因筑得之中有柄
窍纵广仅数寸大都不过三十馀字初号杵兰其字 (第 5b 页)
释其疑已

  跋兰亭残石拓本

  兰亭残石不知勒自何方后半多阙盖肥本也禊帖肥
瘦攸殊褚廷诲本肥 张景元
本瘦欧阳行本本瘦石熙 (第 7b 页)
   汉石经(魏石/经)
汉碑五经立于太学讲堂前悉在东侧碑上悉刻蔡邕

等名魏正始中又立古篆隶三字石经于堂西四十八
枚广三丈魏文帝又刋典论六碑附于其次(水经/注)
汉国子学堂之前有三种字石经二十五碑表里刻之
作篆科斗隶三种字(此据后汉书/儒林传而言)蔡邕笔之遗迹也犹
有十八碑馀皆残毁复有石碑四十八枚(一作四/十六枚)亦表
里隶字(与水经注言/三字者异)又赞学碑一所并在堂前(洛阳伽/蓝记)
临汉石经与今文不同者殊多石刻在洛阳本在洛宫
前御史台中年久摧散洛人好事者时时得之若骐骥

一毛虬龙片甲今 张焘
龙学家有十版最多张氏婿家
有五六版王晋玉家有小块洛中所有者止此予皆得
其拓本论语之末题云诏书与博士臣 …… (第 27b 页)
   淳化本
予尝蓄一二褉序近岁得毕少董所藏义龙董氏淳化
中本最胜少董跋其后甚详自言董氏有三百本取其
尤者三此又其最佳者后多名士题跋而曰君秀实大
篇亦以此为三本中第一故尤宝之与此本无一毫之
差而此长半寸许当是装潢者用刷太重遂引而伸之
(攻愧/集)

   褚兰
山谷尝论褚河南所临反丰肥因及洛下 张景元
龙图
所藏而云斸地所得者盖筑地则此石当为杵碎因筑
得之中有柄窍纵横广仅数寸大都不过三十馀字初
号杵兰 …… (第 52b 页)
其初乎本朝黄山谷最善评书其论此碑也则曰褚庭
诲所临极肥 张景元
所得缺石极瘦惟定武本则肥不
剩肉瘦不露骨三石皆有佳处又谓定州石入棠梨板
者字虽肥骨肉相称观其笔意右军 (第 60b 页)
  惟定武本号称第一尚幸及见之欧阳文忠公集
  古录有四未尝尽得今虽有之亦莫能辨山谷尝
  论褚河南所临反丰肥因及洛下 张景元
龙图所
  藏乃云斸地所得者盖筑地则此石当为杵碎因
  筑得之中有枘窍纵横仅数寸大都不过卅馀字
   (第 43a 页)
丙秘书监刘几卫州防禦使冯行已皆年七十五天章)
(阁待制楚建中朝议大夫王慎言皆年七十二大中大/夫张阁 龙图阁直学士张焘
皆年七十时宣徽使王拱)
(辰留守北京贻书潞公愿预其会年七十一独司马温/公年未七十潞公素重其人用唐九老 (第 17b 页)
   大名府兼北京留守司本路安抚使王拱辰君
   贶年七十一大中大夫提举崇福宫张问昌言
   年七十龙图阁直学士通议大夫 提举崇福宫
   张焘景元
年七十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
   士大中大夫提举崇福宫司马光君实年六十
   四后又录文彦博诗并小 (第 4b 页)
随观之闻/见录文公富公王拱辰席司封汝言王安之尚恭楚正叔建中)
(王不疑谨言刘伯寿兄赵南几丙/冯肃之及 张景元焘
张昌言问)朝英(群公咸祖饯四/座罗丨丨李)蜚英(丨/丨)
(声相/如传)四英(蜀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 (第 7a 页)
   洛阳耆英会
富郑公熙宁四年以司徒归洛阳时年六十八是时司
马端明不拜枢密副使求判西台时年五十三二公安
閒冲默不交世务后十一年当元丰五年文潞公留守

西都慕唐白乐天九老会于是悉聚洛中士大夫贤而
以老自逸者于郑公第置酒相乐凡十二人既又命郑
奂图形妙觉僧舍各赋一诗时人目之曰洛阳耆英会
而司马公为之序其相聚也因洛中旧俗序齿不尚官
时郑公年七十九潞公与司封郎中席汝言皆七十七
朝议大夫王尚恭七十六太常卿赵丙秘书监刘几卫
州防禦使冯行已皆七十五天章阁待制楚建中七十
三朝议大夫王慎言七十二大中大夫张问 龙图阁直

学士张焘
七十司马公六十四故潞公诗云当筵尚齿
尤多幸十二人中第一人郑公赠潞公诗云顾我龄年
须第一在公勋德自无双 (第 12a 页)

提举崇福宫楚建中年七十三司农少卿致仕王谨言
年七十二太中大夫提举崇福宫张问龙图阁直学士
通议大夫 提举崇福宫张焘
俱年七十端明殿学士兼
翰林学士太中大夫提举崇福宫司马光六十四援卢
狄例在会而不预图检校太尉宣徽南院使 (第 26a 页)
   李从益二  王延德二  杨 简二

    张 焘
二  刘 涣二  李师中二
   王 寿二  杨 琼二  赵安仁二
   刘 霖二  李安国二  王 (第 30a 页)
防禦使冯
行已皆七十五天章阁待制楚建中七十三朝议大夫
王慎言七十二检校太尉王拱辰七十一大中大夫张
通议大夫张焘
皆七十端明殿学士司马光年六十 (第 2b 页)
 朝议大夫王尚恭年七十六太常少卿赵丙秘书监
 刘几卫州防禦使冯行已皆年七十五天章阁待制
 楚建中朝议大夫王慎言皆年七十二太中大夫张
 问 龙图阁直学士张焘
皆年七十时宣徽使王拱辰
 留守北京贻书潞公愿预其会年七十一独司马温
 公年未七十文公素重其人用唐九老 (第 32a 页)
  朝议大夫致仕王㥀言年七十二宣徽南
  院使检校太尉判大名府王拱辰年七十
  一太中大夫张问年七十龙图阁直学士
   通议大夫张焘
年七十端明殿学士兼翰
  林侍读学士太中大夫司马光年六十四 (第 8a 页)
  石经
自有九经以来镌于石者有十四种而始之者东汉也世
鲜有能详者故论列焉○汉建宁间蔡邕以八分书书
石经而其文则諌议大夫马日磾五官中郎将堂溪
典光禄大夫杨赐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飏等奏
求校定者也洛阳记曰石经五部碑凡四十六板三行分

树于太学之前西行周易尚书公羊传共碑二十八板
时十六板存十二板毁南行礼记碑共十五板悉毁然
尚有可读者东行论语三碑而二碑毁矣是蔡邕所书
四十六碑此时毁者已十八板而存者尚有二十八板
也然亦止周易尚书论语礼记公羊传五经而已隋志
乃云镌刻七经皆邕笔岂建宁石经至隋时尚有七而
记洛阳者未及见耶七经之外皆不书岂其力有未及
耶方仁声泊宅编石经跋云石经残碑在洛阳 张景元

家世传蔡中郎书未知何所据而邕所书石经乃八分
仁声误以为三体不知三体者乃谢承书也东汉书儒
林传注熹平四 (第 28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