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類書類
儒家類
雜家類
郑清之/初任夷陵教官首诣台参郑素丨丨)
(若不胜衣赵一见即异待之曰他日不失为太平宰相朱子荅吕/伯恭书 吴晦叔
来奔其母之丧今日方见之能道钦夫病状亦得)
(钦夫书今已复常矣 (第 6a 页)
晦叔
亦多病丨丨也)心瘁(高唐赋登高望/远使人丨丨)槁悴(刘向九叹草木摇/落时丨丨兮张说)
(送尚书弟赴定 (第 6a 页)
 (阙/)

 欲因程文而诱之读书则义未正今日一种士子将
 先觉言语耳剽口诵用为进取之资转趋于薄此极
 害事
吴晦叔
○仁右道左之说右为阳而用之所行左为
 阴而体之所存也○黄老翕张取与之意窃弄造化
 之机故其流为刑名 …… (第 17a 页)
 指之不复为完人矣
遭人谤谤得是固当改谤得不是必思何以致此
   性理
良心岂无发见之时引而伸之涵养而扩充之天理自
 明人欲自消因循怠惰此人欲所以肆也 吴晦叔
说恻隐曰有所恻然隐于吾心东莱曰此正如
 说隐着脚相似 …… (第 34b 页)
 不敢与争辨

南轩初见五峰五峰辞以疾以其家学佛再见乃授业
 焉
文海事伯恭错承受昔温公作通鉴似不为无益前辈
 犹谓其枉用心
陆子静谓不当编程氏遗书 晦叔
曰若如其言六经可
 烧先生曰是
   古君臣
霍光天资重厚如朝谒进止常不差尺寸似乎知学者 …… (第 36a 页)
 怀待之

   训门人
不为 吴晦叔
志墓云依妻家
答郑自明书云工于论人者察已常疏狃于能直者所
 发多弊
   文章
作诗不可直说破须婉而 (第 40b 页)
 学子路如龟山晚年一出不是道要官职当时意思
 亦是要去其间救正直到后来围城不知救正得如
 何磨不磷涅不缁是圣人事龟山自处地位太高尔
   吴晦叔
言上蔡自见二先生为克己之学有一研
 平生极爱惜遂去之然犹往来于心其天资最高尚
 且如此以见克己之难也 (第 20b 页)
 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去只是去著这些子存只是

 存得这些子学者所当深戒也 吴晦叔
言省克二字不可废南轩张氏曰然才省了便
 克既克了又省当如循环然
范阳张氏曰一念之善则天神地祗祥风和气 (第 32b 页)
 抵学便要践履如何曰固然是易云学以聚之问以
 辨之既探讨得是当又且放顿宽大田地待触类自
 然有会合处故曰宽以居之何尝便说仁以行之
 答 吴晦叔
书曰夫泛论知行之理而就一事之中以
 观之则知之为先行之为后无可疑者(如孟子所谓/知皆扩而充)
 (之 …… (第 7a 页)
 约处岂免有差若差之毫忽便有不可胜言之弊
南轩张氏曰致知力行互相发也然知常在先博学
 审问慎思明辨皆致知之道学者要当据所知便体
 而行之由粗而至精由著而至微也 荅 吴晦叔

 曰所谓知之在先此固不可易之论但只一个知字 (第 10b 页)
 以行为先之意而所谓在乎兼进者又若致知力行
 初无先后之分也凡此皆鄙意所深疑而南轩之论
 所未备者故敢复以求教幸深察而详谕之(答 吴/晦叔)
圣人教人博文约礼学问思辨而力行之自洒扫应对
 章句诵说以至于精义入神酬酢万变其序不可诬
 也若曰学 (第 18b 页)
 遽忽易凡吾心之所得必以考之圣贤之书脱有一
 字之不同则更精思明辨以益求至当之归毋惮一
 时究索之劳使小惑苟解而大碍愈张也(荅 吴/晦叔)
或问读书之法其用力也奈何曰循序而渐进熟读而
 精思可也曰然则请问循序渐进之说曰以二书言
 之则先论 (第 25a 页)
 以为有此三物递相看觑则纷纭杂扰不成道理若
 谓止是一心则顷刻之间有此三用不亦悤遽急迫
 之甚乎(荅 吴晦叔/
○文集) (第 35b 页)
 是意之根必在事前固在事后尝在二者之间生于

 意而成于我此又四者之序也(荅 吴晦叔/
○文集)
   子畏于匡章
问天之将丧斯文未丧斯文文即是道否曰既是道安
 得有丧未丧文亦先王之礼文圣 (第 6b 页)
 不学无不师者是乃圣人之所以为生知也若向来
 则定须谓道体无时而亡故圣人目见耳闻无适而
 非学虽不害有此理终非当日荅问之本意矣(荅 吴/晦叔)
仲尼焉学敬夫云万物盈于天地之间莫非文武之道
 初无存亡增损愚谓近年说者多用此意初若新奇
 可喜然既 (第 34b 页)
 此为心体之流行则非矣今石子重方伯谟取以评

 之者大意良是但伯谟以为此乃人心惟危又似未
 然人心私欲耳岂孟子所欲操存哉又不可不辩也
 (荅 吴晦叔
○以/上文集四条)
   无或乎王之不智章
专心致志等语正是教人如此著力教者但务讲明义
 理分别是非 (第 34b 页)
 无以践之惟圣人尽性故视明听聪而动无不中是
 以既有是形而又可以践其形也可以践形则无愧
 于形矣(荅 吴晦叔/
○文集)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章
伯丰问横渠曰颜子私淑艾以教人隐而未见之仁也
 如何曰旧解有私淑艾 (第 25a 页)
 满于其意复于言外生说推之使高而不知天地之
 所以为心者实不外乎此外此而言则必溺于虚沦
 于静而体用夲末不相管矣(答 吴/晦叔)
昨承问及复卦之说如所谕固善然亦有说盖阴阳生
 杀固无间断而亦不容并行且如人方穷物欲岂可
 便谓其间 (第 33a 页)
 易有太极言即其动静阖辟而皆有是理也若以易
 字专指已发为言是又以心为已发之说也此固未
 当程先生言之明矣不审尊意以为如何(荅 吴晦叔/
○以上文)
 (集三/条) (第 53a 页)
 (古者墨刑之坐耳乃不分等级/例行诛杀是则霍光之私意也)又如文定论楚子纳
 孔仪处事虽不同意亦类此试参考之则知成汤之
 制官刑正是奉行天讨豪发不差处何疑之有哉(荅 吴)
 (晦叔
○/文集) (第 4b 页)
 弥文而秦汉直称十月者则其制度之阔略耳(注家/谓十)
 (月乃后人追/改当更考之)愚意如此未知是否(元年○荅 吴晦叔)
前书所谕周正之说终未稳当孟子所谓七八月乃今 …… (第 13b 页)
 疑则不若且阙之之为愈不必强为之说矣(诗中月/数又似)
 (不曾改如四月维夏六月徂暑之类故某/向者疑其并行也○元年○荅 吴晦叔)
三代正朔以元祀十有二月考之则商人但以建丑之
 月为岁首而不改月号(时亦必/不改也)以孟子七八月十一 (第 14b 页)
 便是仁处其用功著力随人浅深各有次第要之须
 是力行久熟实到此地方能知此意味盖非可以想
 象臆度而知亦不待想象臆度而知也(荅 吴/晦叔)
自性言之仁字亦未流出但是其生动之理包得四者
 其实与诚字所指不同须更辨得分明始得(荅郑/子上) (第 37b 页)
前代礼官所谓太祖正东向之位者为祫祭时
言也非祫时则群庙之主在其庙中无不东向矣庙则
初不东向也(文公与 吴晦叔/
)
三代与汉人之制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
庙而七诸侯大夫士降杀以两而祭法又有适士二庙
官师一庙 (第 20b 页)
 无经取民无制是以或遇灾旱而民岂能聊生乎程
 颐之说其法详矣善矣然亦不得已也是故圣人在
 上可使菽粟如水火可使天下无饥民
张栻与 吴晦叔
书有云赈民之事盖有二端赈济也赈 (第 9b 页)
 ○迁善改过是脩德中𦂳要事如通书中云君子乾
 乾不息于诚便是脩德底事下面便接说迁善改过
 意正相类○荅 吴晦叔
书曰夫泛论知行之理若就
 一事之中而观之则知之为先行之为后无可疑者
 然合夫知之浅深行之大小而言则非 (第 17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