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年類
別史類
地理類
故事類
史評類
職官類
史鈔類
正史類
政書類
傳記類
載記類
雜史類
以上四营康熙十四年后裁
太原总兵官
林本直江南人武状元康熙十一年任
郭拱辰辽东人康熙十三年任
周 球江南人武进士康熙十八年任
吉孙略陜西人
王用予陜西固原人官籍康熙二十二年任
吴起爵正黄旗人侍卫康熙二十四年任
胡戴臣陜西西安人武生康熙二十五年任 周复 兴山东兖州人行伍康熙三十三年任
毛来凤辽东人正蓝旗包衣牛录亲军校康熙三十四
年任
韩天伏天津卫人行 (第 52b 页)
太原总兵官
林本直江南人武状元康熙十一年任
郭拱辰辽东人康熙十三年任
周 球江南人武进士康熙十八年任
吉孙略陜西人
王用予陜西固原人官籍康熙二十二年任
吴起爵正黄旗人侍卫康熙二十四年任
胡戴臣陜西西安人武生康熙二十五年任 周复 兴山东兖州人行伍康熙三十三年任
毛来凤辽东人正蓝旗包衣牛录亲军校康熙三十四
年任
韩天伏天津卫人行 (第 52b 页)
金吾次洛阳令先尊后卑也后魏亦三引先平城令
次司𨽻校尉次丞相先卑后尊也唐兼用六引五代
减为三后 周复 增为六皇朝因之开封令居前终以
兵部尚书然以前为尊则大司乐不当次令牧以后
为尊则兵部尚书不当继御史 (第 22a 页)
次司𨽻校尉次丞相先卑后尊也唐兼用六引五代
减为三后 周复 增为六皇朝因之开封令居前终以
兵部尚书然以前为尊则大司乐不当次令牧以后
为尊则兵部尚书不当继御史 (第 22a 页)
于瓦桥/关太平兴国初改有拒马河)容城(唐县周废/建隆初复)
霸州 本唐幽州永清县地后置益津关晋陷契丹 周
复 以其地置霸州以莫州之文安瀛州之大城来属古
上谷郡地濒海皆斥卤沮洳东北近三百里野无所掠
非入寇之径何承 (第 23a 页)
霸州 本唐幽州永清县地后置益津关晋陷契丹 周
复 以其地置霸州以莫州之文安瀛州之大城来属古
上谷郡地濒海皆斥卤沮洳东北近三百里野无所掠
非入寇之径何承 (第 23a 页)
改为济州或为济阳郡郡治即古碻磝城元魏所
筑属河南道领县五(卢东平阴长阳谷/ 阿 清)后废 周复 置以
郓州之钜野郓城兖州之任城金乡四县𨽻之宋因之
为上州防御属京东路靖康二年高宗自济入南京即 (第 8b 页)
筑属河南道领县五(卢东平阴长阳谷/ 阿 清)后废 周复 置以
郓州之钜野郓城兖州之任城金乡四县𨽻之宋因之
为上州防御属京东路靖康二年高宗自济入南京即 (第 8b 页)
江都六江阳扬海陵天高/邮 合 子 长)吴改江都府置
兴化县南唐以海陵兴化二县属泰州 周复 为大都督
节度宋因之属淮东路开宝四年以高邮置军雍熙二
年以扬子属建安军至道二年又以六合𨽻建安元祐 (第 11b 页)
兴化县南唐以海陵兴化二县属泰州 周复 为大都督
节度宋因之属淮东路开宝四年以高邮置军雍熙二
年以扬子属建安军至道二年又以六合𨽻建安元祐 (第 11b 页)
我饮血之寇雠也至于运
徙埶去犹不觉悟者岂非富贵生不仁沈溺致愚疾邪
(沈持/林翻)存亡以之迭代治乱从此 周复(左传美恶周必/复天之道也) 天
道常然之大数也 秋七月武威太守张猛杀雍州刺
史邯郸商(兴平元年分凉州河西/四郡置雍州雍于用翻)州 (第 3b 页)
徙埶去犹不觉悟者岂非富贵生不仁沈溺致愚疾邪
(沈持/林翻)存亡以之迭代治乱从此 周复(左传美恶周必/复天之道也) 天
道常然之大数也 秋七月武威太守张猛杀雍州刺
史邯郸商(兴平元年分凉州河西/四郡置雍州雍于用翻)州 (第 3b 页)
去(朝直遥翻/从才用翻)彭楷之孙也(崔楷死职见一百五十/一卷梁武帝大通元年)六
月五王皆至长安 庚申 周复 行佛道二教(周禁二教/见一百七)
(十一卷六年复扶/又翻又音如字)旧沙门道士精志者简令入道(简分/别 (第 11a 页)
月五王皆至长安 庚申 周复 行佛道二教(周禁二教/见一百七)
(十一卷六年复扶/又翻又音如字)旧沙门道士精志者简令入道(简分/别 (第 11a 页)
昌之常芬县置芳州省封德松/州交川枯治嘉诚县生羌之地后魏时白水羌舒彭遣)
(使朝贡始置甘松县魏乱而绝后 周复 招慰之于此置/龙涸防天和六年改置扶州隋改甘松县为嘉诚县属)
(同昌郡武德初置松/州取甘松岭为名) 张 (第 27a 页)
(使朝贡始置甘松县魏乱而绝后 周复 招慰之于此置/龙涸防天和六年改置扶州隋改甘松县为嘉诚县属)
(同昌郡武德初置松/州取甘松岭为名) 张 (第 27a 页)
谓大帝嗣/子谓皇嗣相王)
(恒户登翻上时掌翻疏/所去翻下同推吐雷翻)敬天顺人二十年矣岂不闻帝
舜搴裳 周公复 辟舜之于禹事祗族亲旦与成王不离
叔父(史记舜黄帝之八代孙禹黄帝之玄孙故云族亲/周公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 (第 9b 页)
(恒户登翻上时掌翻疏/所去翻下同推吐雷翻)敬天顺人二十年矣岂不闻帝
舜搴裳 周公复 辟舜之于禹事祗族亲旦与成王不离
叔父(史记舜黄帝之八代孙禹黄帝之玄孙故云族亲/周公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 (第 9b 页)
(也许周之国名春秋属晋战国属魏秦属颍川郡汉/置许县东汉献帝都于此曹魏改曰许昌北齐改为)
(南郑州后 周复 为许州隋改为颍川郡唐复为许州/宋升为颍昌府元复为许州国朝因之改属开封府)
(鄢陵春秋郑邑名战国属魏 (第 23a 页)
(南郑州后 周复 为许州隋改为颍川郡唐复为许州/宋升为颍昌府元复为许州国朝因之改属开封府)
(鄢陵春秋郑邑名战国属魏 (第 23a 页)
误(固要上乃止今按要约勒也劫持之义说文/以力止其去曰劫从力非劫夺之劫后仿此)质实
(一统志云朝那春秋时地名汉置朝那县属安定郡/后魏割入临泾后 周复 置唐省之故城在平凉府城)
(东南萧关在平凉府镇/原县西北一百四十里)
书法(特笔也与书至祈连而 (第 42a 页)
(一统志云朝那春秋时地名汉置朝那县属安定郡/后魏割入临泾后 周复 置唐省之故城在平凉府城)
(东南萧关在平凉府镇/原县西北一百四十里)
书法(特笔也与书至祈连而 (第 42a 页)
(冀州后赵石虎前燕慕容隽并都之后魏于此置相/州东魏静帝徙都之改曰司州北齐武帝又都之改)
(为清都尹后 周复 改为相州及魏郡治安阳隋初罢/郡为相州大业初复改魏郡唐为相州天宝初改邺)
(郡乾元初复为相州五代梁置 (第 57b 页)
(为清都尹后 周复 改为相州及魏郡治安阳隋初罢/郡为相州大业初复改魏郡唐为相州天宝初改邺)
(郡乾元初复为相州五代梁置 (第 57b 页)
(州咸亨中复为魏州天宝初改为魏郡属河北道魏/博节度治此乾元初复为魏州号曰天雄军五代唐)
(升为东京兴唐府寻改邺郡晋改广晋府汉改大名/府 周复 改天雄军宋初因之庆历初升为北京大名)
(府治元城金为大名府路又改安武军元为大名路/国朝改为大名府直 (第 47a 页)
(升为东京兴唐府寻改邺郡晋改广晋府汉改大名/府 周复 改天雄军宋初因之庆历初升为北京大名)
(府治元城金为大名府路又改安武军元为大名路/国朝改为大名府直 (第 47a 页)
(上官应塞/诘对也)质实(荆州注见献帝建安十二年一统志/云竞陵汉之县名属江夏郡晋因之)
(西魏改曰霄城后 周复 曰竟陵隋初于此置复州后/徙治沔阳唐初复移复州治竟陵五代晋改曰景陵)
(县宋𨽻安州又仍𨽻复州端平 (第 57a 页)
(西魏改曰霄城后 周复 曰竟陵隋初于此置复州后/徙治沔阳唐初复移复州治竟陵五代晋改曰景陵)
(县宋𨽻安州又仍𨽻复州端平 (第 57a 页)
(昌府河间汉之国名属钜鹿郡东汉并入信都国寻/复旧后魏于乐成县立瀛州后置河间郡隋罢郡置)
(瀛州大业初改为河间郡唐置瀛州五代晋初入辽 周复 取之宋升为河间府瀛海军节度元为河间路)
(本朝改为河间/府直𨽻京师)
玄立大司马秀为萧王
(更 (第 23b 页)
(瀛州大业初改为河间郡唐置瀛州五代晋初入辽 周复 取之宋升为河间府瀛海军节度元为河间路)
(本朝改为河间/府直𨽻京师)
玄立大司马秀为萧王
(更 (第 23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