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類
紀事本末類
地理類
別史類
史鈔類
列傳類
雜史類
金石類
淦曾有分河入大清之疏。其后兰阳大工屡败垂成,嵇璜又有改河大清之请。此外裘曰修、钱大昕、胡宗绪、孙星衍 、魏
源诸臣议者更多。其时河未北流,尚欲挽之使北。今河自北流,乃欲挽使南流,岂非拂逆水性?大抵南河堵筑一次
阳夏侯遗说考一卷。陈乔枞撰。虞书命羲和章解一卷。曾钊撰。书传补商十七卷。戴钧衡撰。《书古微》十二卷。 魏源
撰。《达斋书说》一卷,生霸死霸考一卷,《九族考》一卷。俞樾撰。《禹贡说》一卷。倪文蔚撰。《书传补义》 ……桐撰。毛诗礼徵》十卷。包世荣撰。齐诗翼氏学》二卷。迮鹤寿撰。读诗小牍》二卷。焦廷琥撰。诗古微》二十卷 。魏
源撰。毛诗传笺通释》三十二卷。马瑞辰撰。三家诗遗说考四十九卷,《毛诗郑笺改字说四卷,《四家诗异文考》
《绥寇纪略》十二卷。吴伟业撰。《滇考》二卷。冯苏撰。《皇朝武功纪盛》四卷。赵翼撰。《圣武记》十四卷。 魏源
撰。《平定罗刹方略》四卷。不著撰人氏名。《平台纪略》一卷,附《东徵集》六卷。蓝鼎元撰。《平定粤匪纪略 ……。周济撰。西魏书二十四卷。谢启昆撰。续唐书七十卷。陈鳣撰。宋史翼四十卷。陆心源撰。元史新编九十五卷。 魏源
撰。元秘史注十五卷。李文田撰。元史备志五卷。王光鲁撰。续宏简录四十二卷。邵远平撰。明书一百七十一卷。 ……四卷,纪馀四卷,八纮荒史一卷。陆次云撰。海录二卷。杨炳南撰。瀛寰志略十卷。徐继畬撰。海国图志一百卷。 魏源
撰。朝鲜史略六卷。不著撰人氏名。朝鲜载记备编二卷,朝鲜史表一卷。周家禄撰。奉使朝鲜日记一卷。柏葰撰。
吉撰。甘泉乡人文稿二十四卷。钱泰吉撰。安吴四种三十六卷。包世臣撰。古微堂内集三卷,外集七卷,诗集六卷 。魏
源撰。介存斋诗六卷,文稿二卷。周济撰。弇榆山房诗略十卷。许乔林撰。红豆树馆诗集十四卷。陶梁撰。定盦文
研究。同县邓显鹤深异之,与修宝庆府志。又至黔中修贵阳、大定、兴义、安顺诸郡志。咸丰元年,举于乡。 访魏
源于高邮,同撰尧典释天一卷。
会粤贼陷江宁,汉勋以援、堵、守三策上书曾国籓,谓不援江西、堵广西,湖
会粤贼陷江宁,汉勋以援、堵、守三策上书曾国籓,谓不援江西、堵广西,湖
潘德舆(吴昆田) 张维屏(谭敬昭 彭泰来) 梅曾亮(管同 刘开 毛岳生) 汤鹏(张际亮) 龚巩祚 魏源
方东树(从弟宗诚 苏惇元 戴钧衡) 鲁一同(子 ……院。著有尚书序大义、大誓答问、尚书马氏家法、左氏春秋服杜补义、左氏决疣、春秋决事比、定庵诗文集。 魏源
魏源, 字默深,邵阳人。道光二年,举顺天乡试。宣宗阅其试卷,挥翰褒赏,名藉甚。会试落第,房考刘逢禄赋两生行惜
魏源, 字默深,邵阳人。道光二年,举顺天乡试。宣宗阅其试卷,挥翰褒赏,名藉甚。会试落第,房考刘逢禄赋两生行惜
七日,晨起,阅华山碑一过。原本最佳,昔贤所评海内第一本者是也;惜石印仅具相,君形者亡焉。复阅投笔集,为虞山晚年作,皆用杜少陵秋兴韵,讥谤明时,语多纰缪。此老大节既堕,文采本无足道,是集尤其进退失据之显證,作枣,甚亡谓也。既丈来约同游张园,地极僻旷,惜点缀不工,茅亭十馀,如秦越人杂坐,了无顾盼;夷楼二所,尤乖雅致。复游徐园,室宇繁密,别一境界,又憎其乏疏旷之趣矣。园林如图画,非匈有丘壑人,固未易言布置也。晚得李观察书,并寄水利全书、江苏海塘志各一部。
八日,阅洋务权舆一过,为岭南李德庵撰,详述道光间夷乱始末。其议论多与 魏默深 圣武记同,皆于林文忠公不能无责。不知文忠气吞强虏,匈有成算,使朝廷一意任之,厥功必竟。乃堕元老之壮猷 (第 9 页)
八日,阅洋务权舆一过,为岭南李德庵撰,详述道光间夷乱始末。其议论多与 魏默深 圣武记同,皆于林文忠公不能无责。不知文忠气吞强虏,匈有成算,使朝廷一意任之,厥功必竟。乃堕元老之壮猷 (第 9 页)
本书(四册五九八面三五八、八00字)分八卷,丁曰健辑。曰健字述安,安徽怀宁人──寄籍顺天宛平。初以举人,拣发福建。清道光二十七年,署凤山知县;嗣调嘉义,升署鹿港同知。咸丰四年,移淡水。后以军功,历署福建粮道及布政使。同治二年,彰化戴潮春事亟,福建巡抚徐宗干奏简曰健为台澎兵备道,统办军务。宗干先有「治台必告录」之辑,此时授予曰健,告以『治台方略,全在因地制宜,名贤往事可师』。后与陆路提督林文察同定戴变,至五年离任。次年,因并自著「平台药言」等篇及在台所上摺奏附入,合为八卷,校正付梓。总计前五卷系集前人之作,卷一为蓝鼎元「鹿洲文集」三十二篇、 魏源
「圣武纪略」三篇,卷二有谢金銮「蛤子难纪略」一篇、邓传安「蠡测汇钞」四篇、周凯「内自讼斋文集」一篇、 …… (第 12 页)
本书(一册一0四面六二、四00字)为一集刊,所收文献有晚近闽侯林绳武(惺甫)撰「海滨大事记」、清邵阳 魏源(默深) 撰「国初东南靖海记」、柳州杨廷理(双梧)撰「东瀛纪事」、阳和赵翼(耘松)撰「平定台湾述略」、又 (第 96 页)
魏源 撰「嘉庆东南靖海记」及「续修庐州府志」载「援台纪略」六种。因系集刊,即以首篇为书名。林撰「海滨大事记 (第 96 页)
本书(一册一0四面六二、四00字)为一集刊,所收文献有晚近闽侯林绳武(惺甫)撰「海滨大事记」、清邵阳 魏源(默深) 撰「国初东南靖海记」、柳州杨廷理(双梧)撰「东瀛纪事」、阳和赵翼(耘松)撰「平定台湾述略」、又 (第 96 页)
魏源 撰「嘉庆东南靖海记」及「续修庐州府志」载「援台纪略」六种。因系集刊,即以首篇为书名。林撰「海滨大事记 (第 96 页)
无锡季蓉洲大令台湾杂记言:「土番种类,有自海舶飘来及宋时零丁洋之败遁亡而至者」;郁沧浪稗海纪游言:「相传元人灭金,金人浮海避元,为飓风飘至;数世之后,亡其所自」:似未足信。盖有土即有人,犹之有水即有鱼。闻西人新辟之美利加、奥大利亚等处皆先有土蛮生长其间,亦知饮食男女,所异者言貌性情耳。台湾土番多深目高鼻,不同内地人,必欲溯其种之所自,凿矣。
台湾旧志言:「颜思齐引日本人屯台湾,后荷兰舟遭风到台,借土番一牛皮地,因筑安平城」;邵阳 魏默深 刺史源圣武记云:「海寇林道乾窜台湾,为琉球所逐,日本复逐琉球而踞之,荷兰乃以重币,又计逐日本而有之 (第 71 页)
台湾旧志言:「颜思齐引日本人屯台湾,后荷兰舟遭风到台,借土番一牛皮地,因筑安平城」;邵阳 魏默深 刺史源圣武记云:「海寇林道乾窜台湾,为琉球所逐,日本复逐琉球而踞之,荷兰乃以重币,又计逐日本而有之 (第 71 页)
其土宜五谷,北可至辽东,南则抵漳、泉.全台三千馀里,入版图者几二千里;其馀尚系生番杂居,情态叵测.台中兵卒,宜屯田以足食,渐次开荒辟土,以夷后患者也(「福建通志」郭起元「慎防守议」).
魏源 曰:『台湾地倍于琉球,其山脉发于福州之鼓山,自闽安赴大洋,为澎湖三十六岛;又东渡洋百里至台湾,为中国 (第 17 页)
魏源 曰:『台湾地倍于琉球,其山脉发于福州之鼓山,自闽安赴大洋,为澎湖三十六岛;又东渡洋百里至台湾,为中国 (第 17 页)
、福禄等持入用宝。青阳即日间道驰出,于岁尽抵定国所;定国接敕感激,许以迎王。
(徐鼒曰:闻之 魏源 曰:『李定国初与孙可望为贼,有蜀人金公趾者,在定国军中为说「三国演义」,斥可望为董卓、曹操,而期定国 (第 858 页)
(徐鼒曰:闻之 魏源 曰:『李定国初与孙可望为贼,有蜀人金公趾者,在定国军中为说「三国演义」,斥可望为董卓、曹操,而期定国 (第 858 页)
台湾亘闽海,中袤二千八百里,距澎湖约二百里、厦门约五百里.隋开皇中,虎贲将陈棱一至澎湖,东向望洋而返.「宋史」谓澎湖东有毗舍耶国,即其地也.元置巡司于澎湖,明初废之.嘉靖中,海寇林道乾窜据台湾,为琉球人所逐.天启中,外寇求香山、求澎湖于中国而不得,乃以重币啖夷人,求台湾一互市地;及国初而为郑氏所据(节 魏源
「圣武记」).
「文献通考」:『琉球国居海岛,在泉州之东,有岛曰澎湖,火相望,水行五日而至 (第 52 页)
「文献通考」:『琉球国居海岛,在泉州之东,有岛曰澎湖,火相望,水行五日而至 (第 52 页)
黄氏「行朝录」谓:台湾者,海中荒岛;其门户澎湖.澎湖水浅,地势低下.海舶至此,须易船而入,故险而易守.成功往攻台湾,至澎适遇水涨,竟以海舶渡之,直抵城下.其说谬也.谨按:所云水浅、地下,易舟而入之说,惟鹿耳门内有然.梨洲缘未身历其地,误谓澎湖既为台之门户,势必与之毗连.殊不知所谓门户者,不过举其大势,对内地而言.若自澎至台,中隔黑水小洋,深且无底;既成功入台水涨,亦在鹿耳门,非澎海也.言澎湖形势者,当以富阳周氏、黄梅蒋氏为得其实.如黄梨洲、 魏默深
诸家记郑氏事,为府县志所无者,亦足资考證.间有传闻异词,未能合者,由于未曾目击故耳.当分别观之. (第 380 页)
彼见暹罗助我用兵,则猜刻之心益萌、并吞之计益急,恐西贡未能集事,而越南先已危亡。该尚书所奏,多采近人 魏源
成说,移其所以制英者转而图法。兵事百变,未可徇臆度之空谈,启无穷之边衅。倘机事不密,先传播新闻纸中, (第 423 页)
余友张君芝轩,尝以为言。即余于二十年前,已为历历言之;著有成书,传观一时。无如人之忧、漆室之叹,不足以动当事之见闻;惟有拔剑砍地,击碎唾壶而已。呜呼!当今之世,岂无才哉!邵阳 魏君默深
所著「海国图志」百卷,其所陈议守、议战、议款三篇,洞瞩利弊,无有或遗。如能于议和之后而亟从其言,何至 (第 2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