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書類
地理類
法制類
正史類
史鈔類
斋宫内垣周五百四十九丈四尺北三门东西南各
一门外垣周七百六十五丈西向门三角门一又
西有坊一旧曰泰圻街雍正二年改名 广厚 街
十五年五月己未夏至大祀
地于
方泽以祈雨不乘辇不设卤簿与九年同
二十四年五月丁未夏至 (第 10a 页)
一门外垣周七百六十五丈西向门三角门一又
西有坊一旧曰泰圻街雍正二年改名 广厚 街
十五年五月己未夏至大祀
地于
方泽以祈雨不乘辇不设卤簿与九年同
二十四年五月丁未夏至 (第 10a 页)
釐面底二页镌升降龙
宝白玉方四寸二分厚一寸五分纽高二寸七分修四寸
二分广三寸五分
孝慈武皇后
册十页白玉修 广厚 同镌字深与底面二页升降龙同
宝白玉方同厚一寸七分纽高二寸三分修同广三寸三
分
太宗文皇帝 (第 14b 页)
册十页白玉修 广厚 同镌字深与面底二页升降龙同
宝白玉方同厚一寸六分纽高二寸八分修四寸五分广
三寸四分
五年 …… (第 15a 页)
底二页镌升降龙
宝白玉方四寸二分厚二寸纽高二寸六分修四寸广三
寸
原皇后
册十页青玉修八寸九分 广厚 同镌字深同面底同 (第 23a 页)
宝青玉方厚同纽高二寸八分修同广三寸三分
兴祖直皇帝
册十页白玉修九寸 广厚 同镌字深同面底同
宝白玉方厚同纽高二寸七分修同广三寸四分
直皇后
册十页青白玉修 (第 23b 页)
广厚 同镌字深同面底同
宝青玉方厚同纽高同修同广三寸二分
景祖翼皇帝 …… (第 23b 页)
修同广三寸九分厚同镌字深同面底同
宝青玉方厚同纽高同修同广三寸三分
孝端文皇后
册十页青玉修八寸九分 广厚 同镌字深二釐面底二页
镌升降龙
宝青玉方同厚一寸七分纽高二寸五分修四寸二分广
三寸五分 (第 24b 页)
宝白玉方四寸二分厚一寸五分纽高二寸七分修四寸
二分广三寸五分
孝慈武皇后
册十页白玉修 广厚 同镌字深与底面二页升降龙同
宝白玉方同厚一寸七分纽高二寸三分修同广三寸三
分
太宗文皇帝 (第 14b 页)
册十页白玉修 广厚 同镌字深与面底二页升降龙同
宝白玉方同厚一寸六分纽高二寸八分修四寸五分广
三寸四分
五年 …… (第 15a 页)
底二页镌升降龙
宝白玉方四寸二分厚二寸纽高二寸六分修四寸广三
寸
原皇后
册十页青玉修八寸九分 广厚 同镌字深同面底同 (第 23a 页)
宝青玉方厚同纽高二寸八分修同广三寸三分
兴祖直皇帝
册十页白玉修九寸 广厚 同镌字深同面底同
宝白玉方厚同纽高二寸七分修同广三寸四分
直皇后
册十页青白玉修 (第 23b 页)
广厚 同镌字深同面底同
宝青玉方厚同纽高同修同广三寸二分
景祖翼皇帝 …… (第 23b 页)
修同广三寸九分厚同镌字深同面底同
宝青玉方厚同纽高同修同广三寸三分
孝端文皇后
册十页青玉修八寸九分 广厚 同镌字深二釐面底二页
镌升降龙
宝青玉方同厚一寸七分纽高二寸五分修四寸二分广
三寸五分 (第 24b 页)
(臣/)等谨按雍正元年二月礼臣会同大学士遵
谕议准
列祖
列后玉
宝修平旧篆敬镌加上
尊谥新造玉
册并旧进玉
册一同珍奉时恭进
太祖高皇帝
册十页青玉脩八寸八分广四寸厚四分镌字深二釐面
底二页镌升降龙
孝慈高皇后
册十页青玉脩八寸九分 广厚 同
太宗文皇帝
册十页青玉脩八寸九 (第 47b 页)
广厚 同 (第 47b 页)
孝端文皇后
册十页青玉脩八寸九分 广厚 同
孝庄文皇后
册十页青玉脩八寸九分 (第 48a 页)
广厚 同
世祖章皇帝
册十页青玉脩八寸九 (第 48a 页)
广厚 同
孝惠章皇后
册十页青玉脩九 (第 48a 页)
广厚 同 (第 48a 页)
孝康章皇后
册十页青玉脩九寸 广厚 同镌字皆深二釐面底二页皆
镌升降龙
宝八方皆改镌加上
尊谥
圣祖仁皇帝
册十页青玉脩九寸广四寸 …… (第 48b 页)
页镌升降龙
宝白玉方四寸二分厚一寸二分纽高二寸四分方三寸
九分
孝诚仁皇后
册十页青玉脩 广厚 同
宝白玉方同厚一寸四分纽高二寸六分方三寸八分
孝昭仁皇后
册十页青玉脩 (第 49a 页)
广厚 同
宝青白玉方同厚一寸七分纽高二寸八分方三寸八分 (第 49a 页)
孝懿仁皇后
册十页青玉脩 广厚 同
宝青玉方四寸三分厚一寸七分纽高二寸八分方同
孝恭仁皇后
册十页青玉脩 (第 49b 页)
广厚 同镌字皆深二釐面底二页皆镌升
降龙
宝青玉方厚同纽高二寸八分方三寸八分
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九 (第 49b 页)
谕议准
列祖
列后玉
宝修平旧篆敬镌加上
尊谥新造玉
册并旧进玉
册一同珍奉时恭进
太祖高皇帝
册十页青玉脩八寸八分广四寸厚四分镌字深二釐面
底二页镌升降龙
孝慈高皇后
册十页青玉脩八寸九分 广厚 同
太宗文皇帝
册十页青玉脩八寸九 (第 47b 页)
广厚 同 (第 47b 页)
孝端文皇后
册十页青玉脩八寸九分 广厚 同
孝庄文皇后
册十页青玉脩八寸九分 (第 48a 页)
广厚 同
世祖章皇帝
册十页青玉脩八寸九 (第 48a 页)
广厚 同
孝惠章皇后
册十页青玉脩九 (第 48a 页)
广厚 同 (第 48a 页)
孝康章皇后
册十页青玉脩九寸 广厚 同镌字皆深二釐面底二页皆
镌升降龙
宝八方皆改镌加上
尊谥
圣祖仁皇帝
册十页青玉脩九寸广四寸 …… (第 48b 页)
页镌升降龙
宝白玉方四寸二分厚一寸二分纽高二寸四分方三寸
九分
孝诚仁皇后
册十页青玉脩 广厚 同
宝白玉方同厚一寸四分纽高二寸六分方三寸八分
孝昭仁皇后
册十页青玉脩 (第 49a 页)
广厚 同
宝青白玉方同厚一寸七分纽高二寸八分方三寸八分 (第 49a 页)
孝懿仁皇后
册十页青玉脩 广厚 同
宝青玉方四寸三分厚一寸七分纽高二寸八分方同
孝恭仁皇后
册十页青玉脩 (第 49b 页)
广厚 同镌字皆深二釐面底二页皆镌升
降龙
宝青玉方厚同纽高二寸八分方三寸八分
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九 (第 49b 页)
(臣/)等谨按遵雍正六年例恭进
太祖高皇帝
册十页青玉修八寸九分广三寸九分厚四分
孝慈高皇后
册十页青玉修 广厚 同 (第 58a 页)
太宗文皇帝
册十页青白玉修广同厚三分
孝端文皇后
册十页青玉修 广厚 同
孝庄文皇后
册十页青玉 (第 58b 页)
广厚 同
世祖章皇帝
册十页青玉修广同厚三分 (第 58b 页)
孝惠章皇后
册十页青玉修 广厚 同
孝康章皇后
册十页青玉修 (第 59a 页)
广厚 同
圣祖仁皇帝
册十页青玉修广同厚三分
孝诚仁皇后
册十页青玉 (第 59a 页)
广厚 同 (第 59a 页)
孝昭仁皇后
册十页青玉修 广厚 同
孝懿仁皇后
册十页青玉修 (第 59b 页)
广厚 同
孝恭仁皇后
册十页青玉 (第 59b 页)
广厚 同镌字皆深二釐面底二页皆镌升
降龙
宝十三方皆改镌加上 (第 59b 页)
尊谥
世宗宪皇帝
册十页青玉修 广厚 同
宝白玉方四寸二分厚一寸六分纽高三寸三分方三寸
九分
孝敬宪皇后
册十页青玉修 (第 60a 页)
广厚 同镌字皆深二釐面底二页皆镌升
降龙 (第 60a 页)
太祖高皇帝
册十页青玉修八寸九分广三寸九分厚四分
孝慈高皇后
册十页青玉修 广厚 同 (第 58a 页)
太宗文皇帝
册十页青白玉修广同厚三分
孝端文皇后
册十页青玉修 广厚 同
孝庄文皇后
册十页青玉 (第 58b 页)
广厚 同
世祖章皇帝
册十页青玉修广同厚三分 (第 58b 页)
孝惠章皇后
册十页青玉修 广厚 同
孝康章皇后
册十页青玉修 (第 59a 页)
广厚 同
圣祖仁皇帝
册十页青玉修广同厚三分
孝诚仁皇后
册十页青玉 (第 59a 页)
广厚 同 (第 59a 页)
孝昭仁皇后
册十页青玉修 广厚 同
孝懿仁皇后
册十页青玉修 (第 59b 页)
广厚 同
孝恭仁皇后
册十页青玉 (第 59b 页)
广厚 同镌字皆深二釐面底二页皆镌升
降龙
宝十三方皆改镌加上 (第 59b 页)
尊谥
世宗宪皇帝
册十页青玉修 广厚 同
宝白玉方四寸二分厚一寸六分纽高三寸三分方三寸
九分
孝敬宪皇后
册十页青玉修 (第 60a 页)
广厚 同镌字皆深二釐面底二页皆镌升
降龙 (第 60a 页)
地祗酌献
势 广厚 德含弘五行具百物生承天之施功之成何
以报贶醑惟馨
上帝亚献
父事惟天格神以心赫赫在上洋洋若临乐 …… (第 11a 页)
礼行匪懈祀事兆明瑶席菲菲华镫煌煌丰我粢盛
洁我豆觞阴阳之和邦家之昌
地祗终献
六府孔修生我兆民 广厚 之功陆海之珍洞洞属属
清醑以陈所佑惟德祯祥其增
分献
鸾舆下临从百神金支秀华耀五茎云峨峨灵欣欣 …… (第 11b 页)
(后稷/配云)皇皇后稷克配于天诞降嘉种树艺大田生民
粒食功垂万年建坛于京歆兹吉蠲
亚献豫和之曲文德之舞
(太社/云) 广厚 无偏其体弘兮德侔坤顺万物生兮锡民
地利神化行兮恭祀告虔国之祯兮
(句龙/配云)周览四方伟烈昭彰九 (第 34b 页)
势 广厚 德含弘五行具百物生承天之施功之成何
以报贶醑惟馨
上帝亚献
父事惟天格神以心赫赫在上洋洋若临乐 …… (第 11a 页)
礼行匪懈祀事兆明瑶席菲菲华镫煌煌丰我粢盛
洁我豆觞阴阳之和邦家之昌
地祗终献
六府孔修生我兆民 广厚 之功陆海之珍洞洞属属
清醑以陈所佑惟德祯祥其增
分献
鸾舆下临从百神金支秀华耀五茎云峨峨灵欣欣 …… (第 11b 页)
(后稷/配云)皇皇后稷克配于天诞降嘉种树艺大田生民
粒食功垂万年建坛于京歆兹吉蠲
亚献豫和之曲文德之舞
(太社/云) 广厚 无偏其体弘兮德侔坤顺万物生兮锡民
地利神化行兮恭祀告虔国之祯兮
(句龙/配云)周览四方伟烈昭彰九 (第 34b 页)
艺文(序/) (传/) (书启/)
华岳铭序 (晋/)傅玄
易称法象莫大乎天地天以高明崇显而岳配焉地以 广厚 为基而岳体焉若夫太华之为镇也五岳列位而
存其首三条分方而处其中故能参两仪以比德协和
气之絪缊故云行与 (第 1a 页)
华岳铭序 (晋/)傅玄
易称法象莫大乎天地天以高明崇显而岳配焉地以 广厚 为基而岳体焉若夫太华之为镇也五岳列位而
存其首三条分方而处其中故能参两仪以比德协和
气之絪缊故云行与 (第 1a 页)
方泽坛在安定门外其制二成北向一成面方六丈高六尺
二成面方十丈六寸高六尺各成面砖用六八阴数
皆黄色琉璃青白石包砌四出陛各八级周围水渠
一道长四十九丈四尺四寸深八尺六寸阔六尺内
壝方墙二十七丈二尺高六尺厚二尺灵星门六正
北三东西南各一外壝方墙四十二丈高八尺厚二
尺四寸灵星门如前坛之西南有神库神厨乐器库
宰牲亭西北为斋宫又有銮驾库又外围方墙二重
内重北门三东西南门各一最外惟西向三门又西
有石坊曰泰折街雍正二年
钦定曰 广厚 街
皇祗室在
方泽后向北五间上覆绿瓦四围方墙前有门每年夏至大
祭
地于方泽五岳五镇 (第 11b 页)
二成面方十丈六寸高六尺各成面砖用六八阴数
皆黄色琉璃青白石包砌四出陛各八级周围水渠
一道长四十九丈四尺四寸深八尺六寸阔六尺内
壝方墙二十七丈二尺高六尺厚二尺灵星门六正
北三东西南各一外壝方墙四十二丈高八尺厚二
尺四寸灵星门如前坛之西南有神库神厨乐器库
宰牲亭西北为斋宫又有銮驾库又外围方墙二重
内重北门三东西南门各一最外惟西向三门又西
有石坊曰泰折街雍正二年
钦定曰 广厚 街
皇祗室在
方泽后向北五间上覆绿瓦四围方墙前有门每年夏至大
祭
地于方泽五岳五镇 (第 11b 页)
上流去交阯郡千六百里水陆
并通互相维卫州兵未宜约损以示单虚夫风尘
之变出于非常臣亡国之馀议不足采圣恩 广厚
猥垂饰擢蠲其罪衅改授方任去辱即宠拭目更
视誓念投命以报所受临履所见谨冒瞽陈
请广植麻苧折代桑枣 (第 5a 页)
并通互相维卫州兵未宜约损以示单虚夫风尘
之变出于非常臣亡国之馀议不足采圣恩 广厚
猥垂饰擢蠲其罪衅改授方任去辱即宠拭目更
视誓念投命以报所受临履所见谨冒瞽陈
请广植麻苧折代桑枣 (第 5a 页)
(及溜沙用之方杓者以铁为平厎而周遭各高寸许/泥稍坚者用之二杓俱前加锯齿及铁叉皆创制也)
(杏叶杓者旧有之而加 广厚 泥最陷者用斗/子法涂泥为坎自下倒戽于上出水堤外)浚深泉
涌之工则先择泉稍浅者分番役夫车戽并力急浚 (第 4b 页)
(杏叶杓者旧有之而加 广厚 泥最陷者用斗/子法涂泥为坎自下倒戽于上出水堤外)浚深泉
涌之工则先择泉稍浅者分番役夫车戽并力急浚 (第 4b 页)
(不揣迂陋远望宸严齐木稽首反复陈之盖自古/君虽桀纣不闻以失德削年主即幽厉非易姓不)
(以殄祀乃建文皇帝则太祖高皇帝之嫡孙也继/统则正享国亦久 广厚 仁明无败度败礼之失叔)
(侄相承又非改玉改步之变而始终年号不著庙/祀不举前者犹谓怵于忌讳实非得巳 (第 19a 页)
(以殄祀乃建文皇帝则太祖高皇帝之嫡孙也继/统则正享国亦久 广厚 仁明无败度败礼之失叔)
(侄相承又非改玉改步之变而始终年号不著庙/祀不举前者犹谓怵于忌讳实非得巳 (第 19a 页)
值时势之易公今处时势之难名与邓邹齐勤劳
实且过之抑威克者事显易知德绥者功深无迹
故公之功视邓邹犹 广厚 不可量数后事之师若
我三公皆可有辞永世服美无斁矣诸大僚闻斯
言将无曰由治属士民言见公明于相时 (第 13a 页)
实且过之抑威克者事显易知德绥者功深无迹
故公之功视邓邹犹 广厚 不可量数后事之师若
我三公皆可有辞永世服美无斁矣诸大僚闻斯
言将无曰由治属士民言见公明于相时 (第 13a 页)
石自鸣(师古曰天水郡/之冀县南山也)声隐隐(汉书五行/志作隆隆)如雷有顷
止闻于平襄二百四十里野鸡皆鸣石长丈三尺 广
厚 略等在崖胁(汉志作旁/著岸胁)去地百馀丈(汉志作二/百馀丈)民 (第 5a 页)
止闻于平襄二百四十里野鸡皆鸣石长丈三尺 广
厚 略等在崖胁(汉志作旁/著岸胁)去地百馀丈(汉志作二/百馀丈)民 (第 5a 页)
渭水自黑水峡至岑峡南北一十水注之北则温谷
水注之其水导源平襄县南山温溪东北流径平襄
县故城南故襄戎邑也王莽之所谓平相矣其水东
南流历三堆南又东流而南屈入黄槐川(一清按此处有脱字)
梗津渠冬则辍流春夏水盛则通川注渭次则午谷
水南入渭水南有长堑谷水次东有安蒲溪水次东
有衣谷水并南出朱圄山山在梧中聚有石鼓不击
自鸣鸣则兵起汉成帝鸿嘉三年天水冀南山有大
石自鸣声𨼆𨼆如雷有顷止闻于平襄二百四十里
野鸡皆鸣石长三尺 广厚 略等在崖胁去地二百馀
丈民俗名曰石鼓石鼓鸣则有兵是岁广汉钳子攻
死囚盗库兵略吏民衣绣衣自号为山君党与 (第 4b 页)
水注之其水导源平襄县南山温溪东北流径平襄
县故城南故襄戎邑也王莽之所谓平相矣其水东
南流历三堆南又东流而南屈入黄槐川(一清按此处有脱字)
梗津渠冬则辍流春夏水盛则通川注渭次则午谷
水南入渭水南有长堑谷水次东有安蒲溪水次东
有衣谷水并南出朱圄山山在梧中聚有石鼓不击
自鸣鸣则兵起汉成帝鸿嘉三年天水冀南山有大
石自鸣声𨼆𨼆如雷有顷止闻于平襄二百四十里
野鸡皆鸣石长三尺 广厚 略等在崖胁去地二百馀
丈民俗名曰石鼓石鼓鸣则有兵是岁广汉钳子攻
死囚盗库兵略吏民衣绣衣自号为山君党与 (第 4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