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史類
史評類
地理類
職官類
目錄類
載記類
正史類
(亦得授中郎将中郎将百官表中郎有五官左右三/将秩皆比二千石司马相如为中郎将注索隐曰四)
(百石五岁迁补大县令骑都尉初武帝置羽林骑至/宣帝令骑都尉监之秩比 二千石关内侯 注见文帝)
(六/年)正误(灶下养今按儿宽为弟子/都养谓主给事烹炊也)
徵隗嚣为右将军
(更始徵 (第 16b 页)
(百石五岁迁补大县令骑都尉初武帝置羽林骑至/宣帝令骑都尉监之秩比 二千石关内侯 注见文帝)
(六/年)正误(灶下养今按儿宽为弟子/都养谓主给事烹炊也)
徵隗嚣为右将军
(更始徵 (第 16b 页)
里之饭牛兮岂
污辱而忘身道有时而诎兮亦有时而伸谅天命之
未违兮独奈何乎生民
本朝
祭蔚州 魏公文 陆陇其
当今天下主持正气俾直道不泯于斯世者非先生
倡之与先生出而后在朝者知以营私为耻在野者 …… (第 25a 页)
九重复其旧职陇其又不知何以得此于先生也及癸亥
到都补官谒见先生陇其又不敢效世俗之感恩报
谢见先生如平常先生不以为傲顾愈益喜愈欲荐
达之是皆有不可解者岂非光明洞达之胸襟忧世
之深悯世之切故其取人也宁朴毋华宁拙毋巧苟
其朴且拙也虽无足重轻之人犹取之如此而况其
足为轻重者乎陇其自承乏畿南以来无尺寸之效
可以报知己者惟朴与拙弗敢有变而已方将学十
亩之诗人退守先人之敝庐于浙西策蹇过蔚再一
望见颜色开其茅塞而胡意先生遂至于斯耶中心
痛悼曷其有极祥麟威凤不可复睹景星卿云不可
复作呜呼哀哉薄具牲醴驰奠几筵悲来填膺不知
所云
祭太子太保礼部尚书王 公文 陈廷敬
呜呼哀哉三年之丧而吊礼经不谓其宜然顾有所
不能自已于心者衔哀写恸诚不禁涕泪之潺湲自 (第 27a 页)
污辱而忘身道有时而诎兮亦有时而伸谅天命之
未违兮独奈何乎生民
本朝
祭蔚州 魏公文 陆陇其
当今天下主持正气俾直道不泯于斯世者非先生
倡之与先生出而后在朝者知以营私为耻在野者 …… (第 25a 页)
九重复其旧职陇其又不知何以得此于先生也及癸亥
到都补官谒见先生陇其又不敢效世俗之感恩报
谢见先生如平常先生不以为傲顾愈益喜愈欲荐
达之是皆有不可解者岂非光明洞达之胸襟忧世
之深悯世之切故其取人也宁朴毋华宁拙毋巧苟
其朴且拙也虽无足重轻之人犹取之如此而况其
足为轻重者乎陇其自承乏畿南以来无尺寸之效
可以报知己者惟朴与拙弗敢有变而已方将学十
亩之诗人退守先人之敝庐于浙西策蹇过蔚再一
望见颜色开其茅塞而胡意先生遂至于斯耶中心
痛悼曷其有极祥麟威凤不可复睹景星卿云不可
复作呜呼哀哉薄具牲醴驰奠几筵悲来填膺不知
所云
祭太子太保礼部尚书王 公文 陈廷敬
呜呼哀哉三年之丧而吊礼经不谓其宜然顾有所
不能自已于心者衔哀写恸诚不禁涕泪之潺湲自 (第 27a 页)
三国蜀志杜琼传后主践阼拜谏议大夫迁大鸿
胪太常孟光传太常广汉 镡承
三国魏志文帝纪黄初元年改奉常为太常
晋书职官志太常博士魏官也魏文帝初置
晋书郑袤传袤在魏 (第 17a 页)
胪太常孟光传太常广汉 镡承
三国魏志文帝纪黄初元年改奉常为太常
晋书职官志太常博士魏官也魏文帝初置
晋书郑袤传袤在魏 (第 17a 页)
可读矣都元敬全录其文缺数字又别本有刻者与
碑亦牴牾数字当是传写之误王元美云西平诸子
皆已逝独太保听存乞 晋公文 寥落不能发其忠义
戡定之绩至于料吐蕃背盟事绝不载盖听于其时
徒见晋公禄位勋业之盛几埒西平意其文足 (第 21b 页)
碑亦牴牾数字当是传写之误王元美云西平诸子
皆已逝独太保听存乞 晋公文 寥落不能发其忠义
戡定之绩至于料吐蕃背盟事绝不载盖听于其时
徒见晋公禄位勋业之盛几埒西平意其文足 (第 21b 页)
右五十二人驰名汉世
别驾从事李朝字永南(郪人/也)
丞相西曹掾李邵字伟南(朝弟/也)
文才大司农秦宓字子敕(绵竹/人)
益州太守王士字义彊(郪人王祐/从弟也)
别驾从事王甫字国山(文表/弟也)
优游特进太常关内侯 镡承 字公文(郪/人)
才隽江阳太守彭羕字永年(广汉/人)
忠谋从事郑度(绵竹人也/见刘璋傅) …… (第 21b 页)
右九人在刘氏世及二牧时
聘士任安母姚(绵竹/人也)
姜诗妻庞行(雒人/也)
姜嫔字义旧(绵竹人狄道长姜/穆女司马雅妻)
廖伯妻殷纪配(广汉/人也)
便敬妻王和(新都/人也)
李珥字进娥(郪人李氏女/冯季宰妻也)
王辅妻彭非(广汉/人也)
李平字正流(广汉李元/女杨文妻)
袁稚妻相乌(德阳/人也)
王上妻袁福(德阳/人也)汝敦妻(失姓不知何/郡县人也)
右十一人列女
右广汉郡凡士女七十二人(六十一人士/十一人女)
知术光禄大夫 关内侯 王延世字长叔(资中/人) …… (第 22b 页)
学士韩子方(僰道人张/贞之师)
学士谢褒(南安人传/见张钳)
右二十四人在汉世
政事蜀郡太守 关内侯 杨洪字季休(武阳/人)
固率谏议大夫费诗字公举(南安/人) …… (第 24a 页)
右六人刘氏世
文极字季姜(梓潼人将作大/匠王堂夫人也)
巴郡虞显妻杜慈(涪杜季/女也)郭孟妻杨敬(涪杨/女也)
右列女三人
右梓潼郡士女二十一人(十八人士/三人女)
修慎少府 太常关内侯 王谋字元泰(汉嘉/人也)
云南太守张休 (第 29b 页)
别驾从事李朝字永南(郪人/也)
丞相西曹掾李邵字伟南(朝弟/也)
文才大司农秦宓字子敕(绵竹/人)
益州太守王士字义彊(郪人王祐/从弟也)
别驾从事王甫字国山(文表/弟也)
优游特进太常关内侯 镡承 字公文(郪/人)
才隽江阳太守彭羕字永年(广汉/人)
忠谋从事郑度(绵竹人也/见刘璋傅) …… (第 21b 页)
右九人在刘氏世及二牧时
聘士任安母姚(绵竹/人也)
姜诗妻庞行(雒人/也)
姜嫔字义旧(绵竹人狄道长姜/穆女司马雅妻)
廖伯妻殷纪配(广汉/人也)
便敬妻王和(新都/人也)
李珥字进娥(郪人李氏女/冯季宰妻也)
王辅妻彭非(广汉/人也)
李平字正流(广汉李元/女杨文妻)
袁稚妻相乌(德阳/人也)
王上妻袁福(德阳/人也)
右十一人列女
右广汉郡凡士女七十二人(六十一人士/十一人女)
知术光禄大夫 关内侯 王延世字长叔(资中/人) …… (第 22b 页)
学士韩子方(僰道人张/贞之师)
学士谢褒(南安人传/见张钳)
右二十四人在汉世
政事蜀郡太守 关内侯 杨洪字季休(武阳/人)
固率谏议大夫费诗字公举(南安/人) …… (第 24a 页)
右六人刘氏世
文极字季姜(梓潼人将作大/匠王堂夫人也)
巴郡虞显妻杜慈(涪杜季/女也)
右列女三人
右梓潼郡士女二十一人(十八人士/三人女)
修慎少府 太常关内侯 王谋字元泰(汉嘉/人也)
云南太守张休 (第 29b 页)
唐西平忠武王李晟碑
碑在高陵县王墓前裴晋公撰柳诚县书已磨泐不可
读矣都玄敬全录其文止缺数字又别本有刻者与碑
亦牴牾数字当是传写之误王元美云是时西平诸子
皆已逝独太保听存乞 晋公文 寥落不能发其忠义戡
定之绩至于料吐蕃背盟事绝不载盖听于其时徒见
晋公禄位勋业之盛几埒西平意其文足以光 (第 13b 页)
碑在高陵县王墓前裴晋公撰柳诚县书已磨泐不可
读矣都玄敬全录其文止缺数字又别本有刻者与碑
亦牴牾数字当是传写之误王元美云是时西平诸子
皆已逝独太保听存乞 晋公文 寥落不能发其忠义戡
定之绩至于料吐蕃背盟事绝不载盖听于其时徒见
晋公禄位勋业之盛几埒西平意其文足以光 (第 13b 页)
邵(郪人丞相亮辟为西曹掾亮南征留为治中从/事是岁卒兄朝字伟南举孝廉临邛令入为别)
(驾从事随先主征吴卒朝又有一弟/早亡各有才望时人号之李氏三龙) 镡承(广汉人/历郡守)
(右职为少府太常时费祎姜维秉政孟光/来敏皆栖迟承以和介独立特进关内侯) ︹晋︺王长
文(郪人少以才学知名闭门自守著书四卷拟易/名曰通元经后为江源令曰禄以养亲非为身)
( (第 16a 页)
邵(郪人丞相亮辟为西曹掾亮南征留为治中从/事是岁卒兄朝字伟南举孝廉临邛令入为别)
(驾从事随先主征吴卒朝又有一弟/早亡各有才望时人号之李氏三龙)镡承(广汉人/历郡守)
(右职为少府太常时费祎姜维秉政孟光/来敏皆栖迟承以和介独立特进 关内侯) ︹晋︺王长
文(郪人少以才学知名闭门自守著书四卷拟易/名曰通元经后为江源令曰禄以养亲非为身)
( (第 16a 页)
也终/于洛)李毅(郪人为太守王浚主簿张宏叛杀益州/刺史皇甫晏毅白浚宜时赴讨浚从之)
(讨斩宏诏迁浚益州刺史毅为州别驾举秀才浚/伐吴与何攀并为参军吴平封 关内侯 屡迁云南)
(太守徙犍为使持节南夷校尉久之建宁民毛诜/朱提民李猛等叛毅讨斩之五荼夷亦叛朝议复)
(置 (第 16a 页)
(驾从事随先主征吴卒朝又有一弟/早亡各有才望时人号之李氏三龙) 镡承(广汉人/历郡守)
(右职为少府太常时费祎姜维秉政孟光/来敏皆栖迟承以和介独立特进关内侯) ︹晋︺王长
文(郪人少以才学知名闭门自守著书四卷拟易/名曰通元经后为江源令曰禄以养亲非为身)
( (第 16a 页)
邵(郪人丞相亮辟为西曹掾亮南征留为治中从/事是岁卒兄朝字伟南举孝廉临邛令入为别)
(驾从事随先主征吴卒朝又有一弟/早亡各有才望时人号之李氏三龙)镡承(广汉人/历郡守)
(右职为少府太常时费祎姜维秉政孟光/来敏皆栖迟承以和介独立特进 关内侯) ︹晋︺王长
文(郪人少以才学知名闭门自守著书四卷拟易/名曰通元经后为江源令曰禄以养亲非为身)
( (第 16a 页)
也终/于洛)李毅(郪人为太守王浚主簿张宏叛杀益州/刺史皇甫晏毅白浚宜时赴讨浚从之)
(讨斩宏诏迁浚益州刺史毅为州别驾举秀才浚/伐吴与何攀并为参军吴平封 关内侯 屡迁云南)
(太守徙犍为使持节南夷校尉久之建宁民毛诜/朱提民李猛等叛毅讨斩之五荼夷亦叛朝议复)
(置 (第 16a 页)
谢踧踖而已。光之指摘痛痒,多如是类。故执政重臣,心不能悦,爵位不登,每直言无所回避,为代所嫌。太常广 汉镡承
、(《华阳国志》曰:承字 公文,
历郡守少府。)光禄勋河东裴俊等,年资皆在光后,而登据上列,处光之右,盖以此也。(傅畅《裴氏家记》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