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地理類
正史類
 薛以畘(钜野人/)    王者询(沂州人/)

 孙嘉言(乐安人/)     丁 午(阳信人/)
 杭士准(聊城人/)    刘应祉(曹县人/)
 高 岳(兖州府人/)   孙骏发(济宁州人/) (第 94a 页)
相并,与辰巳或午未一度之比,同于大于半周岁之数与辰子或午丑之比,得四十四分三十六秒四十八微,与乙辰或 丁午
之七度相加,为高卑过二至之度。以最高卑每岁有行分,今合高卑以立算,定为本年中距过秋分之度。又用比例法
扇新录一卷。王廷鼎撰。川扇记一卷。谢鸣篁撰。羽扇谱一卷。张燕昌撰。湖船录一卷。厉鹗撰。续湖船录二卷。 丁午
撰。骨董说十二卷。李调元撰。

以上谱录类器物之属

续茶经三卷,附录一卷。陆廷灿撰。茶史二卷。刘源
安、高名遥、包祖同、施廷科、朱昌棋、赵光显、洪鼎、王信、冯贞祜、何端揆、严武、钮福保、陆绍宗、王同、 丁午
、辛世春、商家和、熊立中、叶端、曹信三、薛文、金甡、郑耀、姚钟、茅文通、赖开元、庄仪训、齐德、魏大纲 (第 810 页)
  徐葆光「传信录」:康熙五十八年,封王尚敬,闽督预取宁波商舶二号备用(船长十丈、宽二丈八尺、深一丈五尺)。五月二十二日,出五虎门,开洋(前此皆由梅花所;由五虎,自己亥始)。夜,丁未风,乙辰针三更半;二十三日,丁未风,乙卯针二更;二十四日, 丁午
风,乙卯针。过米糠洋,二大鸟集桅。夜四更,当见鸡笼山,不见;复四更。二十五日,丁未风,单乙针二更、乙 (第 143 页)
卯针一更半;夜,正南风,单乙针一更半。二十六日,正南风、转 丁午
、复丁未,单乙针一更;晚,丙午风,乙卯针;夜, (第 143 页)
丁午
风,乙卯针一更、单卯针二更;二十七日, (第 143 页)
丁午
风;夜,丁风,乙辰针二更半:连日用卯针二十七更半,船身东北下六更许,诸山皆不见。二十八日,改用乙辰针 (第 143 页)
,丁未风二更半;日入, 丁午
风,辰巽针二更。二十九日,见叶壁山。日中,坤申庚风、又子癸风,回针东南行,取读谷山。日入,丑艮风,丙 …… (第 143 页)
一更,见赤洋;转单丁风,单乙针。至日入,行船五更。夜,单午风,单乙针四更。是夜,过沟,祭海。十三日, 丁午
风,甲卯针,行船二更,见姑米山。风轻,转单午,单乙针;日入,行船一更。夜, (第 145 页)
丁午
风,乙卯针二更。姑米人登山举火为号,舟中以火应之。十四日,单甲风,姑 (第 145 页)
  二十三日(乙未),日出,见东涌在船后,约离一更半许;丁未风,用乙卯针二更,约离官塘八更半许。
  二十四日(丙申),日出, 丁午
风,仍用乙卯针。日未中,过米糠洋(海水碧彻如靛,细黄沙如涎沫,连亘水面如米糠),见群鱼拜水。日将入, …… (第 25 页)
  二十五日(丁酉),日出,丁未风轻,用单乙针二更、乙卯针一更半。夜至四漏,转正南风,用单乙针一更半:共计二十一更。

  二十六日(戊戌),日出,正南风。日未中,转 丁午;
逾时,丁未风微起,用单乙针一更。日中,风静,缒水无底。晚晡,转丙午风,用乙卯针;风静船停,不上更。日 (第 26 页)
入,风微起。至四漏,转 丁午
风,用乙卯一更。至八漏,又用单卯二更,至天明。
  二十七日(乙亥),日出, (第 26 页)
丁午
风。日未中,风静船停;有大沙鱼二,见于船左右。日入, (第 26 页)
丁午
风起;至二漏,转丁风,用乙辰针二更半。天将明,应见钓鱼台、黄尾、赤尾等屿,皆不见。共用卯针二十七更更 …… (第 26 页)
  二十八日(庚子),不用接封陪臣卯针,本船夥长林某改用乙辰针。日未中,丁未风。行二更半,鸦班上樯,见山一点在乙位,约去四更馀;水面小黑鱼点点。接封陪臣云:『此出姑米山,所见或是姑米而未能定』。日入,风转 丁午,
用辰巽针二更。
  二十九日(辛丑),日出,见东北小山六点。陪臣云:『此非姑米,乃叶壁山也。在国西北 (第 26 页)
  二十四日(丙子),晴。午刻,东南风大,恃犁以行。犁木身铁觜,系缆于鼻,以杀风力;随耕随移,二人专主之。八十里,泊宝应县安平驿,漏三下矣。舟中登仓以望,白马湖漾其西北、广洋湖荡其东南,水光接天,树影浮沈,景最清远;暮景尤可爱。署县令方君观鲤来谒。
  二十五日 (丁午)
,晴。风如故。感风畏寒,闭东窗;又不敢立船头远望,殊闷闷!行四十里,已昏黑;风转大,去高邮四十里泊。 …… (第 134 页)
午风,单乙针一更,见赤洋;转单丁风,单乙针;至日入,行船五更。夜,单午风,单乙针四更,过沟。十三日, 丁午
风,甲卯针;行船二更,见姑米山。风轻,转单午,单乙针;日入,行船一更。夜, (第 230 页)
丁午
风,乙卯针二更』:针路最为真确。惟鸡笼山后不见彭家山而即见钓鱼台,又不可解。盖彭家山为来针第一准则, (第 230 页)
  二十三日(乙未),日出,见东涌在船后,约离一更半许;丁未风,用乙卯针二更,约离官塘八更半许。
  二十四日(丙申),日出, 丁午
风,仍用乙卯针。日未中,过米糠洋(海水碧彻如靛,细黄沙如涎沫,连亘水面如米糠),见群鱼拜水。日将入, …… (第 13 页)
  二十五日(丁酉),日出,丁未风轻,用单乙针二更、乙卯针一更半。夜至四漏,转正南风,用单乙针一更半:共计二十一更。
  二十六日(戊戌),日出,正南风。日未中,转 丁午;
逾时,丁未风微起,用单乙针一更。日中,风静,缒水无底。晚晡,转丙午风,用乙卯针;风静船停,不上更。日 (第 13 页)
入,风微起。至四漏,转 丁午
风,用乙卯一更。至八漏,又用单卯二更,至天明。
  二十七日(己亥),日出, (第 13 页)
丁午
风。日未中,风静船停;有大沙鱼二,见于船左右 (第 13 页)
。日入, 丁午
风起;至二漏,转丁风,用乙辰针二更半。天将明,应见钓鱼台、黄尾、赤尾等屿,皆不见。共用卯针二十七更半 …… (第 14 页)
  二十八日(庚子),不用接封陪臣主张卯针,本船夥长林某改用乙辰针。日未中,丁未风。行二更半,鸦班上樯,见山一点在乙位,约去四更馀;水面小黑鱼点点。接封陪臣云:『此出姑米山;所见,或是姑米而未能定』。日入,风转 丁午,
用辰巽针二更。
  二十九日(辛丑),日出,见东北小山六点。陪臣云:『此非姑米,乃叶壁山也;在国西北 (第 1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