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政書類
地理類
詔令奏議類
正史類
別史類
史鈔類
金石類
  陆启浤客燕杂记曰崇祯戊寅(十一/年)上于宫中鸣
  琴制于变时雍等曲取尚书语为之内局造琴五
  百床内监张姓者专主琴务遍访知音之士
   陈恭尹
崇祯御制琴歌序略曰庄烈帝尝宴坐便
  殿鼓翔凤之琴其琴流落人间济南李家实搆藏
  之
  陆树声清暑 (第 11b 页)
  鱼嘉鹏(宜宾人笃学力行献贼遣伪官至郡嘉鹏/倡义杀之城破贼搜获究其党厉声曰我)
(自为之恨不能杀献贼耳他人何与贼磔之同县/举人周 元孝诸生
李师武王应世晏正寅熊兆桂)
(刘苞均骂贼不屈死/本朝乾隆/四十一年俱/予入忠义祠)李合宗(宜宾人/宁 (第 84b 页)
 ︹本朝︺梁佩兰(字药亭南海人顺治十四年领乡荐第/一戊辰擢会魁改翰林庶吉士假还游)
(名山与诸文人咏歌风/雅作述宏富世多传诵) 陈恭尹(字元孝顺德人父/邦彦死义恭尹博)
(学工诗与梁佩兰为岭南诗/人大家时名士多宗师之)
李作楫(东莞人顺治/进士授溧阳)
(令胥吏不敢干以私岁荒设赈活民去官日民吁/院司请留寻补九江同知土寇 (第 62a 页)
 ︹本朝︺梁佩兰(字药亭南海人顺治十四年领乡荐第/一戊辰擢会魁改翰林庶吉士假还游)
(名山与诸文人咏歌风/雅作述宏富世多传诵)陈恭尹(字 元孝
顺德人父/邦彦死义 (第 62a 页)
恭尹
博)
(学工诗与梁佩兰为岭南诗/人大家时名士多宗师之)李作楫(东莞人顺治/进士授溧阳)
(令胥吏不敢 (第 62a 页)
  雍正八年十月十九日署理广东巡抚印务(臣/)
  泰谨
 奏为密奏事窃查岭南向有三大家名号一名屈大
  均号翁山一名 陈恭尹
(第 96a 页)
元孝
一名梁佩兰号药
  亭俱有著作诗文流播巳久第以粤抚任内事务
  冗繁(臣/)办理不暇故未觅其书集看阅 …… (第 96a 页)
  山集议论与逆书相合等语(臣/)思屈温山与屈翁
  山字虽有别其音相似随即购觅书坊竟有屈翁
  山文外诗外文钞及 陈元孝
梁药亭诗集等书查
  梁药亭诗文词无悖谬而翁山 (第 96b 页)
元孝
诗文中多有
  悖逆之词隐藏抑郁不平之气又将前朝称呼之
  处俱空抬一字惟屈翁山为 (第 96b 页)
陈元孝
间亦有之 (第 96b 页)
  (臣/)观览之际不胜骇愕发指查屈翁山 陈元孝

  故至今约有三十馀年虽倖逃法网现有惠来县
  学教谕屈明洪系屈翁山之子(臣/)正密与布政使
  …… (第 97a 页)
  山声音彷佛随检查伊父所著诗文始知伊父乱
  纪悖常竟亲自投首投监请正典刑等语据布政
  使密报前来(臣/)即行令布按二司严加究审至于
   陈元孝
之子孙屈明洪谅必得知(臣/)随饬勒令供
  出一并拘拿究审拟议
 题报请
旨外所有查出逆书缘由理合据 (第 97b 页)
撰。蒿庵集三卷。张尔岐撰。冯氏小集七卷。冯班撰。屈翁山诗集八卷,外集十八卷。屈大均撰。独漉堂稿六卷。 陈恭尹
撰。犀崖文集二十五卷,云湖堂集六卷。易学实撰。陈士业全集十六卷。陈宏绪撰。枣林诗集一卷。谈迁撰。水田
宋琬(严沆) 施闰章(高咏 邓汉仪) 王士禄(弟士祜 田雯 曹贞吉 颜光敏 王苹 张笃庆 徐夜) 陈恭尹(屈大均 梁佩兰 程可则 方殿元 吴文炜 王隼)
冯班(宗元鼎 刘体仁 吴殳) 胡承诺(贺贻孙 唐甄) 阿什垣(刘淇 金德纯 傅泽洪) 汪琬 计东( ……诗以盛唐为宗,有昆崙山房集。

附 徐夜

夜,字东痴,新城人,本名元善。举鸿博,不赴。有诗集。 陈恭尹

陈恭尹,
字元孝,顺德人。父邦彦,明末殉国难,赠尚书。 恭尹
少孤,能为诗,习闻忠孝大节。弃家出游,赋姑苏怀古诸篇,倾动一时。留闽、浙者七年。一日,父友遇诸涂,责之曰:「子不归葬,奈何徒欲一死塞责耶!」 恭尹
泣谢之,乃归。既葬父增城,遂渡铜鼓洋访故人于海外。久之归,主何衡家。与陶窳、梁无技及衡弟绛相砥砺,世称 「北田五子」
。已,复游赣州,转泛洞庭,再游金陵,至汴梁,北渡黄河,徘徊大行之下。于是南归,筑室羊城之南以诗文自娱,自称罗浮布衣。 恭尹
修髯伟貌,气干沉深。其为诗激昂顿挫,足以发其哀怨之思。自言平生文辞多取诸胸臆,仆仆道涂,稽古未遑也。卒,年七十一。著 独漉
堂集。王隼取 恭尹
诗合屈大均、梁佩兰共刻之,为岭南三家集。

附 屈大均

大均,字介子,番禺人。初名绍隆,遇变为僧,
  潘鼎圭,字子登,安溪人,居晋江,康熙间,寓台湾,游府庠,归籍泉州.天才明敏,下笔千言;尝游交趾,著「安南纪」;游石门,吴青坛见而重之.在台湾,值诸罗文庙落成,献「圣庙赋」.郡守孙鲁大击节,镌石宫墙.岭南三大家 陈元孝,
雅同知,文集成属鼎圭为序.尤长古诗.环堵萧然,怡然自适;卒年八十,所著诗文二十馀卷(「泉州府志」)(第 505 页)
  明广东文村守将虎贲将军广宁伯王兴自焚死(考曰:淡归「留须子传」谓:『桂王入缅后,兴负固踰十一年』。则兴自杀文村事当在康熙九年。然按 陈恭尹
「独漉堂集」「王将军挽歌」云:『始从戊戌夏,两及中秋期』。则兴死当在庚子、辛丑之间。是时 (第 975 页)
  明广东文村守将虎贲将军广宁伯王兴自焚死(考曰:淡归「留须子传」谓:『桂王入缅后,兴负固踰十一年』。则兴自杀文村事当在康熙九年。然按陈恭尹 「独漉
堂集」「王将军挽歌」云:『始从戊戌夏,两及中秋期』。则兴死当在庚子、辛丑之间。是时 (第 975 页)
     艾南英(章世纯、罗万藻) 张采 李世熊 纪文畴(子许国、保国)
     钱秉镫(严炜) 王宏撰 徐夜(补) 屈 大均(陈恭
尹)(补)

  艾南英字千子,东乡诸生;于学无所不窥。万历末,场屋文腐烂,南英深疾之;与同郡章世纯 …… (第 737 页)
  屈大均字介子,一字翁山;番禺诸生。初名绍隆。遇乱为僧,后加冠巾;游秦陇,与秦中名士李因笃辈为友,作「华岳百韵」。固原守将见而慕其才,以甥女妻之。自固原携妻至代州,与顾炎武、朱彝尊遇于太原,再游京师;下吴会,自金陵归粤。岭南诗人三大家,则 大均与
陈恭尹、梁佩兰也。 (第 748 页)

 
 恭尹字元孝,顺德人;兵部主事邦彦子。邦彦 (第 748 页)
殉难,
恭尹才十馀岁。比长,遂隐居不仕,自号罗浮布衣;为岭南三大家之首。秀水朱彝尊尝 (第 748 页)
云:
『恭尹稍降志辱身,然终在逸民之列』云(补)。 …… (第 748 页)
  陈五聚字史占,攸人。崇祯时副榜,仕至监军。鼎革后归隐,筑室曰「茅窝」;海内冥鸿之士多归之。又罗桢者,隐居衡山;工骑射,善剑术。岭南何 不偕、
陈恭尹尝主其家。
  张圣型字子畴、圣域字定远,新化人。兄弟有异才,著述甚富;圣型官连山知县、圣域官 (第 769 页)
   陈恭允(附屈大均、梁佩兰)


  岭南三家,首 陈先生元孝,
而屈翁山、梁药亭次之。
   (第 359 页)
元孝
名恭允,顺德人。父邦彦,明季以阁部殉难(事具「明史」);时先生才十馀岁。比长,遂隐居不仕,自号罗浮布 (第 359 页)
衣,与李元仲、魏叔子、季子、彭躬庵诸君善;皆遗民也。工诗、古文,兼精书法。未冠,赋「姑苏怀古」诸诗,倾动一时,名大起。其诗清迥拔俗,得唐贤三昧;古体间入选理,一时习尚无所染。著有 「独漉
堂集」。王渔洋、赵秋谷二公至岭南,于广州诗人尤推重先生。其后杭菫甫来主讲席,题先生遗像,倾服尤甚。洪 (第 359 页)
 □□□□□□□在台湾,值诸罗文庙落成,献「圣庙赋」;郡守孙鲁大击节,镌石宫墙.粤东岭南三大家,其中 陈元孝
尤号知交,托鼎圭为序其「文集」;尤长于古诗.环堵萧然,怡然自适.所著诗文二十馀卷.
  卒,年八十. (第 162 页)
                (--见「碑传集补」卷三十五「逸民(一)」。)




    陈恭尹
    明世袭锦衣佥事怀远将军 (第 256 页)
陈元孝先生
传   
冯奉初

   (第 256 页)
陈恭尹,
字元孝,顺德龙山人;明季赠兵部尚书邦彦长子。性聪敏端重,幼承庭训,习闻忠孝大节。年十二,丧母。十五, …… (第 256 页)
  甲申、乙酉间,两都相继覆没,明桂王监国肇庆。大兵既定福建,遣巡抚佟养甲、

总兵李成栋率兵由潮、惠袭破广州,王走桂林;大兵蹑其后,苍梧、平乐皆下,桂林势危甚。邦彦乘间联络山海,约在籍部阁陈子壮、侍郎张家玉同起义兵,而身往说甘竹大盗余龙率众二万攻广州以救桂林,并约明兵帅之在广西者鼓行东下,声势响应;养甲惧,急檄成栋返兵还救,桂林获全。大兵知谋出邦彦,掩捕其一妾、二子以致邦彦;邦彦不顾。时 恭尹
年十七,易服逃出。有父友湛珩如者,增城人,义士也;遣奴操舟秘迎 (第 257 页)
恭尹。
至新塘,闻有踪迹之者,急走泥子湾田舍中。增城令疑之,召珩如至县署,别遣役围珩如家;新塘人素德珩如,不 (第 257 页)
期而集者千人,走县廷为珩如请命。令惧激变,珩如又行贿千金,事得解;乃移匿 恭尹
于家之复壁中。及邦彦死节,并其一妾、二子和尹、虞尹杀之;仲子馨尹亦死乱军中。明年,李成栋叛附桂王,迎 (第 257 页)
王都肇庆,两粤粗定。 恭尹
出复壁,赴肇庆;疏陈父殉难状,得赠兵部尚书、谥「忠悯」、世袭锦衣佥事,给假治丧。
  戊子,成栋兵至 (第 257 页)
赣州败殁;大兵将度岭,桂王移驻梧州,遂奔南宁、入安龙;大兵再定广州。庚寅, 恭尹
避兵西樵,时已无家可归;每念及国破君亡、全家受戮,辄失声恸哭,思欲以身殉之。乃间关至闽,自闽而浙,泛 (第 257 页)
大江,观形势于金陵,由姑苏还止杭州。时明唐王既殂于汀州,郑成功屯兵闽海,观望不敢进;鲁王败窜舟山,势益不振。 恭尹
策其无成,往来观变,留闽、浙者七年。一日,有父友遇于途,责之曰:『君先人未葬,四世宗祊无托,奈何徒欲 (第 257 页)
以一死塞责,绝先忠臣后耶』? 恭尹
泣而谢之。既而归 (第 257 页)
葬先人于增城之九龙山,因泛舟出虎门、渡铜鼓洋,访故人于海外。久之,就婚新塘;即珩如女也。旋与陶苦子、梁器圃等避人于羊额,寓何衡、何绛兄弟家,抑志读书,相砥砺为有用之学;世称为北田五子。迨妇有身, 恭尹
复谋出游;至赣州,闻妇生男,喜曰:『吾先人有后矣』!遂名之曰「赣」。时桂王在云南, (第 258 页)
恭尹
欲往从之。八月,道宜春;至昭潭,值大兵诸道进剿,滇、黔路绝,乃转泛洞庭,再游金陵。至汴梁,北渡黄河, …… (第 258 页)
  庚子,还辕郑州,路遇大象十三头自南而北;象背有羊裘而弦歌者,宛然十二岁时梦中所见也。惊问之,知为滇池所获;盖是时大兵收复云南、破其象阵,桂王逃入缅甸,大兵进压缅境,檄缅人献王,先差人以所获象献捷,路经郑州。 恭尹
知桂王将亡,喟然曰:『吾之飘泊于此,命也夫』!遂郁郁南归。逾年,缅人尽杀王从官,献王于大军;王至云南 (第 258 页)
府,殂。 恭尹
闻之,大恸。自是戢影田间,无复逐日攀髯之望矣。
  及甲寅吴三桂据云南叛,闽、粤相继告警; (第 258 页)
恭尹
以名重为时所指目,下于理者二百日。及得脱,自念身历沧桑,恐终不为世所容,乃筑室羊城之南,以诗文自娱; (第 258 页)
贵人有折节下交者,无不礼接。于是冠盖往来,人人得其欢心。议者或疑其前后易辙;不知其避祸既深,迹弥近而心弥苦矣。

   恭尹
修髯伟貌,气局深沈。尝绘「九边图」并身所经历悉疏其险要;置诸行箧。其心力坚忍,经百折而锋芒不露。方欲 (第 259 页)
放揽远游,驰骛当世;及郁不得逞,束缚无成,忧忿之志一形于诗,顾时为雕云镂月之词以自掩,识者闻而悲之。在江南所作「怀古」及「虎邱题壁」诸诗,倾动一时。其全集,则真气盘郁、激昂顿挫,足以发其幽忧哀怨之思,而隐寓忠孝缠绵之致;故非一时诗人所及。
  年七十一,卒于家; 独漉子,
其号也。
  论曰: (第 259 页)
恭尹
以蒙难馀生,幸完卵于覆巢之下;颠沛流离,屡濒于死。故其生平多沈痛哀怨之词,有怆恍若难以为怀者。王裒有 (第 259 页)
恨,张俭无依;伤已!朱竹垞之论 独漉山人
也,谓降志辱身,终当跻诸逸民之列。王渔洋推为海内耆宿;于其卒也,有「殄瘁」之叹。杭大宗吊以诗云:『南 (第 259 页)
村晋处士,汐社宋遗民』。嗟乎!观于此,可与论 恭尹
之诗、可与论 (第 259 页)
恭尹
之为人矣。
               (--见「碑传集补」卷三十五「逸民(一)」。) (第 259 页)
宋遗民所知传」。儒冠被迫,愤而为僧,寻而被缁说法,别有师承矣;且末俗多伪、出处无恒,惟徐枋、顾炎武、 陈恭尹
诸子完贞抱璞,信而有徵:作「明遗民所知传」。维书院基始半霖、迁于南城,守「良知」之学,见诸躬行;后之 …… (第 425 页)
;六陵冬青,英孙、珏来,咽咽曲水兰亭,葬于斯:作「宋遗民所知传」。裂儒冠而僧,师法别承,徐枋、顾绛、 陈恭尹
之贞璞,完厥有徵:作「明遗民所知传」。书院飞以革,半霖有甓,载剥而复,「致良知」是力,诲尔后生、无忘 (第 43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