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地理類
政書類
編年類
目錄類
別史類
職官類
史評類
正史類
紀事本末類
傳記類
史鈔類
列傳類
金石類
雜史類
 索隐注榆次有梗阳乡榆次志西南六十里为徐沟
 而梗阳乡在西南九十里应入徐沟
徐沟镇金置本𨽻清源县大定二十九年升为县
同戈驿北阙西偏 顾炎武
日知录太原府徐沟县有同 (第 29b 页)
 九京唐于县治南置京陵府水经注京陵县即赵文
 子与叔向游处其京尚存汉兴增陵于下故曰京陵
 一载忻州
中都城西北十二里 顾炎武
日知录汉高祖十年十一
 月破陈豨立子恒为代王都晋阳孝文纪云都中都
 陈豨传同而文帝过太原复晋阳中都二 (第 19b 页)
 曲城西南注者也历元明而阳曲附郭遂永为会城
 然宋金以前阳曲在北皆由远迁近未可以今县治
 为古阳曲也
 太原县 顾炎武
太原辨 薄伐猃狁至于太原毛郑皆不详其
 地其以为今太原阳曲县者始于朱子(吕氏读诗记/严氏诗缉并) …… (第 4b 页)
 两汉书注帝王世纪及左传杜注通典等书皆谓晋
 阳为叔虞封地且以晋水为证后人遂沿而不覈按
 史记晋世家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于今翼城为近
  顾炎武
王世家有辨详见翼城县 …… (第 13b 页)
 水运而已夫君子耻一物之不知而病圣贤之失世
 而公以为久远难明之事不知不害为君子君子博
 学而反约今也画 顾炎武
尧冢灵台考 汉书地理志济阴成阳有尧冢
 灵台后汉书章帝纪元和二年八月东巡狩使使者 …… (第 36a 页)
 (疑即/此)
皮牢城即今牢塞村史记周显王七年魏败韩赵之师
 于皮牢赵世家魏败我师于浍取我皮牢(后复/归赵)赧王
 五十六年秦王龁败赵拔皮牢 顾炎武
唐晋辨 左传昭公元年迁实沈于大夏定公
 四年命以唐诰而封于夏虚服虔曰大夏在汾浍之 (第 53b 页)
 万泉县
唐书河中府万泉注本𨽻泰州武德三年析稷山安邑
 猗氏汾阴龙门置州废𨽻绛州大顺二年来属有介
 山 顾炎武
绵上辨 左传僖二十四年晋侯赏从亡者介
 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
 绵上为之田杜氏曰 (第 41b 页)
 者乃为魏分焉魏封今开封号大梁而韩原时曰少

 梁焉以界秦戍守重之也韩原有龙门龙门雍州之
 域也 顾炎武
曰竹书纪年平王十四年晋人灭韩按左传僖
 公十五年晋侯及秦伯战于韩上言涉河下言及韩
 又曰寇深矣是韩在 …… (第 44a 页)
 十一年更名禹贡梁山在西北龙门山在此 华池
 在韩城西南十七里在夏阳故城西北四里高门去
 华池三里 顾炎武
曰左传桓九年梁伯伐曲沃注梁国在冯翊夏
 阳县郤芮曰梁近秦而幸焉是也汉书地理志云冯 (第 46a 页)
 与棘璧并珍焉若乃晚近名公钜卿骚人赋客抚时
 摩景情见乎词而勋伐有铭忠节有传又当并垂不
 朽矣
国朝
  太原考            顾炎武
太原府在唐为北都唐书地理志曰晋阳宫在都之西 (第 52b 页)
   陈文奎(安定国佐领四名/以上镶白旗)候得祥(金琏佐领/)
   施广(吴如亮佐领/)  王荣绅(王士仪佐领/)
   卞国枢(金琏佐领/)  李震(祝 继坤
佐领/)
   何卓焕(周福庆佐领/) 李希白(柯明治佐领七名/以上镶红旗)
   陈德炤(张鹏鸣佐 (第 13a 页)
  标序于经文之前今从郝仲舆本移序从经毛郑
  欧苏吕严诸本所分章句各有异同今一以集传
  为正集传所叶之音与陈季立 顾宁人
考證者无
  甚相远而四声不用则四声通为一音初学多不
  晓入声转韵故仍用集传所叶 …… (第 29b 页)
  之书是笺虽不尽取小序然能精择毛郑旧说以

  会萃于诸儒之言而折衷于朱子间发已意必协
  于正于近儒郝敬 顾炎武
诸家皆取节焉独于明
  嘉靖时所出之子贡诗传申培诗说排摈不录一
  语
  诗经疏略八卷
  张沐撰 …… (第 32a 页)
  其辞求其意以论其世欢忻交通者必文武成康
  之诗否则必宣平幽厉之诗故是编论世为多
  陈万策跋曰先生尝论 顾炎武
音学妙契古先故
  略吴氏叶韵而 (第 32b 页)
炎武
诗本音 …… (第 32b 页)
  资博览其言曰大全一书采群经而或割裂片语

  未备本末引诸家论说而或未有折衷夫是以广
  之也二君之于诗也亦勤矣往 顾先生亭林
尝语
  余自五经有大全而经学衰大全者当时奉诏趣
  成之书殊多阙略且劝余凡宋元说经诸书无论
  当 (第 39b 页)
  尔岐自序略曰庚戌岁年五十九勉读仪礼六阅
  月取经与注章分之定其句读疏则节录其要取
  足明注而止或偶有一得亦附于末以便省览
   顾炎武
曰济阳张君稷若作仪礼郑注句读一书
  根本先儒立言简当以其人不求闻达故无当时
  之名而其书实似可传 (第 12a 页)
 御制序文直揭其失而后圣经之微意涣然冰释怡然
   理顺不诚读春秋者之大幸哉
   左传杜解补正三卷
    顾炎武
(第 9b 页)
炎武
一名绛字 (第 9b 页)
宁人
昆山人
   (第 9b 页)
炎武
自序曰北史言周乐逊著春秋序义通贾服
   说发杜氏违今杜氏单行而贾服之书不传矣吴 …… (第 9b 页)
  半农春秋说十五卷

  惠士奇撰士奇见易类
  春秋三传纂凡表四卷
  卢轩撰轩字六以海 宁人
康熙己丑进士官翰林
  院编修
  左传拾遗二卷
  朱元英撰元英字师晦上元人康熙己丑进士
  春秋 …… (第 28a 页)
 陶贞一曰本洁原本兼补林尧叟注义贞一为删
  之
  春秋测微十三卷
  朱奇龄撰奇龄字与三号拙斋海 宁人
康熙中贡
  生
  春秋三传同异考一卷
  吴陈琰撰陈琰字宝崖钱塘人
  春秋左传事类年表一卷 (第 29a 页)
  之外者盖犹仿唐制也

  九经误字一卷
   顾炎武
(第 14a 页)
炎武
见春秋类
   (第 14a 页)
炎武
自序曰今天下九经之本以国子监所刻者
  为据而其中讹脱实多又周礼仪礼公羊谷梁二
  传既不列于学官其 (第 14a 页)
学殆废而仪礼则更无他本
  可雠其讹脱尤甚 炎武
至关中见唐石壁九经复
  得旧时摹本读之虽不无蹖驳而有足以正今监
  本之误者列之为离经之一助云 …… (第 14a 页)
  龚廷历撰廷历字玉成别号震西武进人顺治壬
  辰进士官湖南推官
  五经辨讹五卷
  吕治平撰治平号愚庵海 宁人
顺治中岁贡生官
  德清县教谕
  勉庵说经十卷
  齐祖望撰祖望字望子号勉庵广平人康熙庚戌 (第 14b 页)
  以及物且广而释训诂释典制三续一百二十二

  条则又推之及其馀盖若璩学既淹通又精于考
  證故旁参互订精核详明自 顾炎武
而外鲜有与
  之相匹者
  圣门释非录五卷
  陆邦烈编其师毛奇龄语邦烈字又超平湖人
  邦烈自述 (第 7a 页)
  徐世溥撰世溥见礼类
  音论三卷 诗本音十卷 易音三卷 唐韵正
  二十卷 古音表二卷 韵补正一卷
   顾炎武
(第 34b 页)
炎武
见春秋类前五种本名音学五书 (第 34b 页)
   炎武
自序曰今音行而古音亡为音学之一变宋
  韵行而唐韵亡为音学之再变 (第 35a 页)
炎武
既得唐韵之
  书乃始发寤于中而旁通其说于是据唐人以正
  宋人之失据古经以正沈氏唐人之失而三代以 …… (第 35a 页)
  也已正其音而犹遵其次第何也曰述也古音表
  之别为书何也曰自作也盖尝几欲分之几欲合
  之久之然后胪而为五矣关中李因笃每与 炎武
  
言诗今颇采之以答书附于末 (第 35b 页)
  韵补正自序曰 炎武
为唐韵正已成书矣念考古
  之功寔始于宋吴才老而其所著韵补合者半否
  者半一 一取而注之名曰韵补正 (第 36a 页)
附古音表之后
  李因笃曰 亭林顾氏
广引古人韵语谓三百篇无
  叶韵均是本音以辟吴才老韵补之谬山阳张弨
  力臣刋行其书
  诗韵更定五 …… (第 36a 页)
  李光地榕村语录曰潘次耕若将其师所著音学
   五书撮总纂订令其精当岂不大快却自出意见
   欲驾 亭林
之上反成破绽以自已土音影响意揣
   便欲武断从来相传之绪岂可乎
   韵雅五卷
   施何牧撰何牧 …… (第 38b 页)
 国书十二字头为得天地元声阿额伊鄂乌为歌麻
  支微齐鱼虞七韵能切诸韵而不为诸韵之所切
  论极微渺而独心服 顾炎武
之书窃谓 (第 41a 页)
炎武
谓毛
  诗四声通为一韵似以宋元之词曲例商周之雅
  颂是书亦遵 (第 41a 页)
炎武
而有驳正夫自有诗本音而诗
  不叶而自叶有叶音辨讹而诗有一定之叶而无 (第 41a 页)
 国家土宇宏开
德威遐播山河两戒并隶职方自有书契以来志舆图
  者孰有如是之大一统而扩无外者乎
  天下郡国利病书一百二十卷
   顾炎武
(第 8b 页)
炎武
见经类
  增订广舆记二十四卷
  蔡方炳撰方炳见政书类
  (臣/)等谨按明陆应旸曾作广舆记方炳取 …… (第 8b 页)
   允随张广泗抚臣元展成诸人之手而始告竣增
   为四十六卷乾隆六年书成
   历代帝王宅京纪二十卷
    顾炎武
(第 30b 页)
炎武
见经类
   (臣/)等谨按是书考历代帝王所都断自黄帝终于
   故明其偏安者各按时代附焉
   海 (第 30b 页)
  张万选编万选字举之济南人官太平府推官

  乍浦九山补志十二卷
  李确撰确见杂史类
  昌平山水记二卷
   顾炎武
(第 5b 页)
炎武
见经类
  四明山志九卷
  黄宗羲撰宗羲见经类
  宗羲自序略曰壬午岁余作四明志亡友陆文虎
  欲 …… (第 5b 页)
  陈文在撰文在字新我将乐人

  罗浮山志十二卷
  陶敬益撰敬益江 宁人
康熙中官博罗县知县
  罗浮山志会编二十二卷
  宋广业撰广业字澄溪长洲人康熙中官至山东
  济东道 …… (第 11a 页)
  (臣/)等谨按宏绪自序曰古与今不以时代为断而

   一以兴废存亡为断盖是书上卷考古下卷證今
   故其言如此
   营平二州地名记一卷
    顾炎武
(第 15a 页)
炎武
见经类
   金鳌退食笔记二卷
   高士奇撰士奇见经类
   士奇自序曰自丁巳
赐居太液池之西朝夕 …… (第 15a 页)
  山东考古录一卷 京东考古录一卷 谲觚十

  事一卷
   顾炎武
(第 21b 页)
炎武
见经类
  四州文献摘钞四卷
  毕振姬撰振姬字亮四高平人顺治丙戍进士官
  至广西按察使
  司昌 …… (第 21b 页)
  苍洱小记一卷
  毕曰澪撰曰澪见传记类
  右地理类游记
  安南使事纪一卷
  李仙根撰仙根字南津遂 宁人
顺治辛丒进士第
  二官至户部侍郎 …… (第 27b 页)
   图理琛撰图理琛姓阿颜觉罗氏先世业赫人由
   考取内阁中书官至兵部郎中
   中山沿革志二卷
   汪楫撰楫字舟次休 宁人
康熙己未
召试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
   楫自述曰奉
使谕祭故王入其祖庙因密录其神主又得琉球世缵图 …… (第 30a 页)
   未备因分韵编次为奇姓通十四卷隆周复为补
   杨氏之缺略然亦但就所见录之究未能无遗憾
   耳
   顾氏谱系考一卷
    顾炎武
(第 36b 页)
炎武
见经类
   姓氏谱六卷 李氏类纂五十卷 …… (第 36b 页)
  求古录一卷 金石文字记六卷 石经考一卷

   顾炎武
(第 44b 页)
炎武
见经类
   (第 44b 页)
炎武
自序金石文字记略曰比二十年间周游天
  下所至名山巨镇祠庙伽蓝之迹扪石履榛其可
  读者必手自钞录抉 …… (第 44b 页)
  林侗撰侗字同人侯官人
  (臣/)等谨按是编总录古今碑刻自夏迄唐凡二百
  二十皆据目见者书之其考證以 顾炎武
金石文
  字记为主而以己意为之折衷云
  瘗鹤铭考一卷
  汪士鋐撰士鋐字文升长洲人康熙丁丒进士官 …… (第 46a 页)
  万经撰经字授一号九沙鄞县人康熙癸未进士
  官翰林院编修
  金石遗文录十卷
  陈奕禧撰奕禧字子文号香泉海 宁人
由贡生官
  至南安府知府
  王士祯序曰奕禧于秦汉唐宋以来金石文字收
  藏尤富皆为题跋辨證盖米元 …… (第 46b 页)
  堂西之殊其列自洛入邺自汴入燕之分其地驳
  鸿都门学非太学魏石经非邯郸淳书直发千古
  之蒙滞
  (臣/)等谨按是编因 顾炎武
石经考采摭未备辨正
  未明乃为纠讹补缺勒为二卷上卷标目十五下
  卷标目三而赵信汪祚符曾诸人各抒所 (第 48b 页)
见互相

  订正较 炎武
之书颇为完密云
  石迹记一卷
  不著撰人名氏
  右目录类金石
 
 
 
  (第 49a 页)
  日知录三十二卷

   顾炎武
(第 33b 页)
炎武
见经类
  炎武自记曰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
  时复改定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则遂削之积三十
   (第 33b 页)
   菰中随笔三卷

   顾炎武
(第 7a 页)
炎武
见经类
  义府二卷
  黄生撰生见经类
  艺林汇考二十四卷
  沈自南撰自南字留侯吴江人顺治壬辰 …… (第 7a 页)
  张习孔撰习孔字念难歙县人顺治己丑进士官
  至山东提学佥事
  蒿庵閒话二卷
  张尔岐撰尔岐见经类
  (臣/)等谨按 顾炎武
与汪琬书自称精于三礼卓然
  经师不及尔岐故原跋以是编为日知录之亚
  池北偶谈二十六卷 居易录三十 …… (第 15b 页)
  其杂入二氏之言故附录于此
  经术要义四卷
  高元标撰元标字琴山嘉兴人
  查浦辑闻二卷
  查嗣瑮撰嗣瑮字德尹海 宁人
康熙庚辰进士官
  至翰林院侍讲
  会心录四卷
  孔尚任撰尚任见史类 (第 27b 页)
  孙承泽撰承泽见经类
  (臣/)等谨按承泽熟于典故是编广徵博引颇资考
  核然体例不免庞杂
  经世篇十二卷
   顾炎武
(第 15b 页)
炎武
见经类
  (臣/)等谨按是书颇近埸屋策料盖应科举者钞撮
  类书为之而托名 (第 15b 页)
炎武
(第 15b 页)
 国朝官至詹事府少詹事

  愚庵小集十五卷
  朱鹤龄撰鹤龄见经类
  (臣/)等谨按鹤龄与昆山 顾炎武
(第 18b 页)
炎武
因其专力
  词赋勖以本原之学始研思经义运以心裁作为
  文章典雅醇实且有资于考證至与钱谦益同郡
  …… (第 18b 页)
  子思勃来京师以入蜀集相示亟录而存之集中
  古选诗歌行气格深稳余多补入感旧集
  退庵集二十一卷
  李敬撰敬字退庵江 宁人
顺治丁亥进士官至监
  察御史巡按湖南
  敬自序诗集略曰必深知元气流行使心口之间
  律吕相合乃适 (第 26a 页)
  (宅虽在海盐之横山而学道句曲遂移居于此集/中有谢王郎中见赠琴鹤诗鹤殆出于性所好斯)
  (瘗之作铭理有然者自处士之图出足以息众说/之纷纭矣力臣名弨精书法尝为 顾处士炎武
写)
  (广韵及音学五书手摹家藏鼎彝款识遗予惜不/营生产没后尽散失并传刻枣木悉归之闽人可) (第 39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