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類
編年類
正史類
雜史類
史鈔類
金石類
姜廷梧(旧浙江通志字桐音馀姚人长于/词赋声噪江淮间有文集行世)
邵廷采(绍兴府志字九思馀姚人诸生少从 韩孔当/ 讲学于姚江书院交蕺山弟子闻诚意慎独)
(之学欣然有得数困举场好求经世大略每谈忠/孝节烈事奋袖激昂 (第 41a 页)
邵廷采(绍兴府志字九思馀姚人诸生少从 韩孔当/ 讲学于姚江书院交蕺山弟子闻诚意慎独)
(之学欣然有得数困举场好求经世大略每谈忠/孝节烈事奋袖激昂 (第 41a 页)
逢龙山在府西北余阙宴董佥宪诗所云雁没逢
龙山是也三国志臧霸传云吴将 韩当 逆霸霸与
战于逢龙山还屯舒即此
晋陵坂在府大丰乡独山之下有大阜隐隆若釜
即陵也不知何代尝 (第 10b 页)
龙山是也三国志臧霸传云吴将 韩当 逆霸霸与
战于逢龙山还屯舒即此
晋陵坂在府大丰乡独山之下有大阜隐隆若釜
即陵也不知何代尝 (第 10b 页)
国朝顺治二年寇燬八年知县王德明重建范文程记
康熙十年知县王道隆重修十三年复遭兵圯十八
年知县宋良翰重修三十八年知县荆毓凤四十一
年知县石为崧四十八年知县李延埰均修之
社学三所
学田嘉靖间知县庞尚鹏置见存九十七亩零
名宦祠祀 韩当 以下凡三十二人
乡贤祠祀洪皓以下凡二十八人 (第 25b 页)
康熙十年知县王道隆重修十三年复遭兵圯十八
年知县宋良翰重修三十八年知县荆毓凤四十一
年知县石为崧四十八年知县李延埰均修之
社学三所
学田嘉靖间知县庞尚鹏置见存九十七亩零
名宦祠祀 韩当 以下凡三十二人
乡贤祠祀洪皓以下凡二十八人 (第 25b 页)
步骘字子山临淮淮阴人孙权为讨虏将军召骘为主
记与琅琊诸葛瑾彭城严畯俱游吴中并著声名权
为徐州牧以骘为治中从事建安十五年出领番阳
太守(吴书)
韩当 字义公辽西令支人孙策东渡从讨三郡迁先登
校尉授兵二千从征刘勋破黄祖还讨番阳领乐安
长山越畏服(同上) (第 27a 页)
记与琅琊诸葛瑾彭城严畯俱游吴中并著声名权
为徐州牧以骘为治中从事建安十五年出领番阳
太守(吴书)
韩当 字义公辽西令支人孙策东渡从讨三郡迁先登
校尉授兵二千从征刘勋破黄祖还讨番阳领乐安
长山越畏服(同上) (第 27a 页)
吴王庙在新建昌都乡祀汉孙策一在西山吴王岭
顺应庙在奉新县南祀吴太史慈宋隆兴元年敕赐今
额乾道三年封灵惠侯邑人李琮记
卯山五神庙在奉新北祀 韩当 马忠黄盖王平凌统五
人宋咸淳中敕封当忠勇烈武侯忠威肃武宁侯盖
英毅武明侯平广德武宁侯统忠惠武安侯 (第 18a 页)
顺应庙在奉新县南祀吴太史慈宋隆兴元年敕赐今
额乾道三年封灵惠侯邑人李琮记
卯山五神庙在奉新北祀 韩当 马忠黄盖王平凌统五
人宋咸淳中敕封当忠勇烈武侯忠威肃武宁侯盖
英毅武明侯平广德武宁侯统忠惠武安侯 (第 18a 页)
程 普(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人有计略从孙坚出征坚卒复随孙策拔庐江为吴郡都尉后与张
昭等共辅孙权代周瑜领南郡太守迁荡寇将军封高密侯)
韩 当(字义公辽西令支人从孙坚为别部司马及孙策东渡从讨三郡征刘勋破黄祖领乐安
长后以中郎将与周瑜拒曹操又与吕蒙袭南郡封石城侯迁昭武将军) 晋 (第 39b 页)
昭等共辅孙权代周瑜领南郡太守迁荡寇将军封高密侯)
韩 当(字义公辽西令支人从孙坚为别部司马及孙策东渡从讨三郡征刘勋破黄祖领乐安
长后以中郎将与周瑜拒曹操又与吕蒙袭南郡封石城侯迁昭武将军) 晋 (第 39b 页)
孙权平山越
孙权西伐黄祖破其舟军惟城未克而山寇复动权还
过豫章使吕范平鄱阳程普讨乐安太史慈领海昏以
别部司马黄盖 韩当 周泰吕蒙等守剧县令长讨山越
悉平之建安汉兴南平民作乱权使南部都尉贺齐进
讨皆平之复立县邑料出兵万人拜 (第 7b 页)
孙权西伐黄祖破其舟军惟城未克而山寇复动权还
过豫章使吕范平鄱阳程普讨乐安太史慈领海昏以
别部司马黄盖 韩当 周泰吕蒙等守剧县令长讨山越
悉平之建安汉兴南平民作乱权使南部都尉贺齐进
讨皆平之复立县邑料出兵万人拜 (第 7b 页)
城(在桐城县南隋志梁置枞阳郡隋开皇中废郡/改县曰同安旧唐书志同安县取界内古城为)
(名新唐书志桐城本同安至德二载更名自开元/中徙治山城地多猛虎毒虺元和八年今韩震焚)
(薙草木其害遂除寰宇记同安故城在桐城县郭/东门外隋大业九年筑十三年为李子通所陷因)
(废唐开元二十年移县治山城今亦荒废府志同/安城在桐城县南又有山城在县东南县志宋末)
(移桐城县治枞阳镇后又移治/池州之李阳河元时始还旧治)安乐故城(在潜山/县南唐)
(武德五年析怀宁县置是年省寰宇记在怀宁县/南二十里古武功城内梁天监七年大将武会所)
(置遂号/武功也)皖城故城(在潜山县北唐武德五年析怀/宁县置七年省寰宇记其城居)
(皖水之北在古逢龙城内三国时魏将臧霸讨/吴将 韩当 当逆战于逢龙即此濠堑至今尚存)梅
城故城(在潜山县北唐武德五年析怀宁县置七/年省寰宇记在怀宁县北 (第 51a 页)
(名新唐书志桐城本同安至德二载更名自开元/中徙治山城地多猛虎毒虺元和八年今韩震焚)
(薙草木其害遂除寰宇记同安故城在桐城县郭/东门外隋大业九年筑十三年为李子通所陷因)
(废唐开元二十年移县治山城今亦荒废府志同/安城在桐城县南又有山城在县东南县志宋末)
(移桐城县治枞阳镇后又移治/池州之李阳河元时始还旧治)安乐故城(在潜山/县南唐)
(武德五年析怀宁县置是年省寰宇记在怀宁县/南二十里古武功城内梁天监七年大将武会所)
(置遂号/武功也)皖城故城(在潜山县北唐武德五年析怀/宁县置七年省寰宇记其城居)
(皖水之北在古逢龙城内三国时魏将臧霸讨/吴将 韩当 当逆战于逢龙即此濠堑至今尚存)梅
城故城(在潜山县北唐武德五年析怀宁县置七/年省寰宇记在怀宁县北 (第 51a 页)
︹古迹︺召城故城(在贵池县西汉置县后汉建安四年/孙策西击黄祖行及石城寻以程普)
(为丹阳都尉屯石城其后孙权封韩当为石城候/隋开皇中改曰秋浦元和志秋浦县隋开皇十九)
(年于石城故城置属宣州永泰元年李勉奏置池/州新县属焉盖是时移于今治县志故城在县西)
(七十里地名铁店亦曰苍埠潭/以东西两石山夹河如城而名)南陵故城(在贵池/县西南)
(寰宇记在县西南一十二里旧置戌梁/普通六年置南陵郡于此隋平陈废)猷州故城
(在石埭县东新唐志宣州泾武德三年以县置南/徐州寻更名猷州八年州废以泾来属县志猷州)
(城在县/东三里)石埭故城(在今县西元和志永泰二年洪/州都督李勉奏割秋浦青阳泾)
(三县于吴所置陵阳城南五里置县寰宇记吴封 韩当 为石城侯遂置石埭场晋太康三年废入宣)
(城梁大同二年置石埭县隋平陈并入南陵唐永/泰初复置县志石埭故址 (第 18a 页)
(为丹阳都尉屯石城其后孙权封韩当为石城候/隋开皇中改曰秋浦元和志秋浦县隋开皇十九)
(年于石城故城置属宣州永泰元年李勉奏置池/州新县属焉盖是时移于今治县志故城在县西)
(七十里地名铁店亦曰苍埠潭/以东西两石山夹河如城而名)南陵故城(在贵池/县西南)
(寰宇记在县西南一十二里旧置戌梁/普通六年置南陵郡于此隋平陈废)猷州故城
(在石埭县东新唐志宣州泾武德三年以县置南/徐州寻更名猷州八年州废以泾来属县志猷州)
(城在县/东三里)石埭故城(在今县西元和志永泰二年洪/州都督李勉奏割秋浦青阳泾)
(三县于吴所置陵阳城南五里置县寰宇记吴封 韩当 为石城侯遂置石埭场晋太康三年废入宣)
(城梁大同二年置石埭县隋平陈并入南陵唐永/泰初复置县志石埭故址 (第 18a 页)
) 黄宗羲(弟宗炎 宗会 子百家) 王夫之(兄介之) 李颙(李因笃 李柏 王心敬) 沈国模(史孝咸 韩当
邵曾可 曾可 孙廷采 王朝式) 谢文荐(甘京 黄熙 曾曰都 危龙光 汤其仁 宋之盛 邓元昌) 高愈( ……与人忠』三语,精察而力行之,其庶几乎!」家贫,日食一粥,泊如也。顺治十六年,卒,年七十有八。
附 韩当
韩当, 字仁父。国模弟子。自沈、史殁后,书院辍讲垂十年,而当继之。其学兼综诸儒,以名教经世,严于儒、佛之辨。 ……心,终无受用,小子识之!」味其言,则知其学守仁之外,亦近朱子矣。
附 邵曾可
邵曾可,字子唯。与 韩当 同时。性孝友恺悌。少爱书画,一日读孟子「伯夷圣之清者也」句,忽有悟,悉弃去,壹志于学。姚江书院初立时 ……曾可子 贞显
曾可子贞显,贞显子廷采,世其学。
贞显子 廷采
廷采,字允斯,又字念鲁。诸生。从 韩当 受业,又问学于黄宗羲。初读传习录无所得,既读刘宗周人谱,曰:「吾知王氏学所始事矣。」蠡县李塨贻廷采书
附 韩当
韩当, 字仁父。国模弟子。自沈、史殁后,书院辍讲垂十年,而当继之。其学兼综诸儒,以名教经世,严于儒、佛之辨。 ……心,终无受用,小子识之!」味其言,则知其学守仁之外,亦近朱子矣。
附 邵曾可
邵曾可,字子唯。与 韩当 同时。性孝友恺悌。少爱书画,一日读孟子「伯夷圣之清者也」句,忽有悟,悉弃去,壹志于学。姚江书院初立时 ……曾可子 贞显
曾可子贞显,贞显子廷采,世其学。
贞显子 廷采
廷采,字允斯,又字念鲁。诸生。从 韩当 受业,又问学于黄宗羲。初读传习录无所得,既读刘宗周人谱,曰:「吾知王氏学所始事矣。」蠡县李塨贻廷采书
。又通律吕、星象、壬遁,喜读实用书。乙酉冬,进鲁王丙戌年历。及败,逸于民间。姚邑遗民沈国模、史孝咸、 韩孔当
、陈天恕、吕章成、邵会可等,咸共往来。深衣幅巾,假医卜续食。大清康熙六年八月,卒于山阴之陈常堰,年六 (第 94 页)
百家,字主一;国子监生.传宗羲学.又从梅文鼎问推步法,著「勾股短测解原」二卷.康熙中,明史馆开,宗羲以老病不能行;徐乾学延百家入史馆,成史志数种.
邵廷采
(邵)廷采,字允斯、又字念鲁;诸生.从 韩当 受业,又问学于黄宗羲.初读「传习录」,无所得;既读刘宗周「人谱」,曰:『吾知王氏学所始事矣』!蠡县李 (第 918 页)
邵廷采
(邵)廷采,字允斯、又字念鲁;诸生.从 韩当 受业,又问学于黄宗羲.初读「传习录」,无所得;既读刘宗周「人谱」,曰:『吾知王氏学所始事矣』!蠡县李 (第 918 页)
(--见原书卷二十八(名儒)一下。)
沈国模(附史孝咸、管宗圣、 韩当 、邵曾可、邵廷采、王朝式)
有明馀姚王文成公讲「致良知」之学,弟子遍天下;后或不轨师说为,訾议 …… (第 247 页)
管霞标者,名宗圣;亦馀姚人。为人孝友忠亮,彊气自克。言动必准于礼,乡人化之。孙少保始与霞标为文字交,既从讲圣学;喟然叹曰:『向嗜读「左」、「国」、秦、汉百家书,先生为我洗尽矣』(,世所称月峰先生也)。
自沈、史歾后,书院辍讲垂十年;而县人 韩仁父 继之。
(第 248 页)
仁父 名当,求如弟子也。其学兼综诸儒,以名教经世,兢兢儒、佛之辨。居贫,未尝向人称贷。每言立身,必自「节用 …… (第 248 页)
子唯生贞显,字鹤间;鹤间生廷采,字允斯、又字念鲁,学者称念鲁先生。九岁读史,即操椠为徐达、常遇春传。有法祖自外归,偶举宋儒语语之;念鲁兴曰:『其人安往邪?愿得而事之』!祖以为有志,即为具衣冠送之姚江书院。是时求如先生年八十矣,岁必一再至书院为诸生设讲;念鲁立阶下听久之,执卷请曰:『孩提不学,不虑尧、舜不思,不勉同乎』?求如叹曰:『孺子知「良知」矣。能敬以恕,吾何加焉』!自是,从 韩先生孔当 受业。初读「传习录」,无所得;既读刘公念台「人谱」,曰:『善哉!吾知学王氏学者所始事矣』。年二十,为 (第 249 页)
沈国模(附史孝咸、管宗圣、 韩当 、邵曾可、邵廷采、王朝式)
有明馀姚王文成公讲「致良知」之学,弟子遍天下;后或不轨师说为,訾议 …… (第 247 页)
管霞标者,名宗圣;亦馀姚人。为人孝友忠亮,彊气自克。言动必准于礼,乡人化之。孙少保始与霞标为文字交,既从讲圣学;喟然叹曰:『向嗜读「左」、「国」、秦、汉百家书,先生为我洗尽矣』(,世所称月峰先生也)。
自沈、史歾后,书院辍讲垂十年;而县人 韩仁父 继之。
(第 248 页)
仁父 名当,求如弟子也。其学兼综诸儒,以名教经世,兢兢儒、佛之辨。居贫,未尝向人称贷。每言立身,必自「节用 …… (第 248 页)
子唯生贞显,字鹤间;鹤间生廷采,字允斯、又字念鲁,学者称念鲁先生。九岁读史,即操椠为徐达、常遇春传。有法祖自外归,偶举宋儒语语之;念鲁兴曰:『其人安往邪?愿得而事之』!祖以为有志,即为具衣冠送之姚江书院。是时求如先生年八十矣,岁必一再至书院为诸生设讲;念鲁立阶下听久之,执卷请曰:『孩提不学,不虑尧、舜不思,不勉同乎』?求如叹曰:『孺子知「良知」矣。能敬以恕,吾何加焉』!自是,从 韩先生孔当 受业。初读「传习录」,无所得;既读刘公念台「人谱」,曰:『善哉!吾知学王氏学者所始事矣』。年二十,为 (第 249 页)
邵廷采,浙江馀姚人。馀姚自明王守仁讲「致良知」之学,弟子甚众。江西、泰州、龙溪并述学案,颇异师说;而馀姚传其学者,有徐爱、闻人诠、胡瀚、钱德洪,德洪传沈国模,国模传 韩孔当
、邵曾可,曾可传其子贞显,贞显生廷采。廷采为诸生,与徐景范皆从 (第 1600 页)
孔当 受业,又问学于黄宗羲。初读「传习录」,无所得;既读刘宗周「人谱」,曰:『吾知王氏学所始事矣』。
…… (第 1600 页)
先生没后,二子刻其文若干;名公硕士多传其行事者。议论具于文;所未尽者,列于右。
(--右「书传后」,章大来撰。)
馀姚邵先生,讳廷采,字念鲁。诸生,与徐景范受业于 韩先生孔当, 讲「致良知」之学。著有「思复堂集」。其「学校论」二篇,竟敢谓「人心之伪,伏于孔、孟、程、朱之中」。是 (第 1604 页)
孔、孟、程、朱之言,皆足以害于人心;狂悖亦至此乎!后又谓「宋以后书,一切束且勿观,从事于孔、颜、曾、孟之教』。盖欲废孔、孟,心有难安;姑且废程、朱乎?何其肆无忌惮若此!我朝崇尚正学,朱子升堂,岂容有此横议之妄人!可知「致良知」之流祸,不至于李卓吾不止,岂不大可惧哉!窃考馀姚支派,由钱德洪传沈国模、曾宗圣、史孝咸,再传为 韩孔当 、邵曾可、劳麟书。念鲁传其家学,其后莫可考焉。
(第 1604 页)
孔当 受业,又问学于黄宗羲。初读「传习录」,无所得;既读刘宗周「人谱」,曰:『吾知王氏学所始事矣』。
…… (第 1600 页)
先生没后,二子刻其文若干;名公硕士多传其行事者。议论具于文;所未尽者,列于右。
(--右「书传后」,章大来撰。)
馀姚邵先生,讳廷采,字念鲁。诸生,与徐景范受业于 韩先生孔当, 讲「致良知」之学。著有「思复堂集」。其「学校论」二篇,竟敢谓「人心之伪,伏于孔、孟、程、朱之中」。是 (第 1604 页)
孔、孟、程、朱之言,皆足以害于人心;狂悖亦至此乎!后又谓「宋以后书,一切束且勿观,从事于孔、颜、曾、孟之教』。盖欲废孔、孟,心有难安;姑且废程、朱乎?何其肆无忌惮若此!我朝崇尚正学,朱子升堂,岂容有此横议之妄人!可知「致良知」之流祸,不至于李卓吾不止,岂不大可惧哉!窃考馀姚支派,由钱德洪传沈国模、曾宗圣、史孝咸,再传为 韩孔当 、邵曾可、劳麟书。念鲁传其家学,其后莫可考焉。
(第 1604 页)
先是,明儒王文成讲「致良知」之学,弟子著录数百人,惟学之传于同里者,以醇谨称最著者为徐爱(曰仁)、钱德洪(绪山)、闻人诠(邦正)、胡瀚(今山);德洪传沈国模(求如)、管宗圣(霞标)、史孝复(子虚),国模传 韩孔当(遗韩)
、俞长民(吾之)及鲁公先生。崇祯初,设讲舍于半霖,月再会;所谓姚江书院也。遭乱废, (第 421 页)
孔当 诸生复之。时宗圣、孝复前死,国模年八十馀矣,避居四明山,犹惓惓于书院,岁必一、二至,为诸生讲习。先生 (第 421 页)
初至院中,年最少,立阶下,听国模讲;国模抚其面曰:『孺子志之!在知人、在安民』。居有间,先生问曰:『孩提之不学不虑,即尧、舜之不思不勉,求之有道乎』?国模曰:『子知「良知」矣。持以敬、行以恕,道远乎哉』!因受业 韩孔当 数年,学益进。 (第 421 页)
孔当 门人,称徐景范(文亦)为最;及是,景范自叹为弗如。先生始读「传习录」,未有得;既读「人谱」,憬然曰: …… (第 421 页)
有明馀姚王文成公讲「致良知」之学,卒以功业显著有效。于是门弟子满天下,江西、泰州、龙溪并述;学案传授著录者辄数百人,辐辏驰骋,或不轨师说为訾议于世。而同里传其学以醇谨称最者,曰徐爱(曰仁)、钱德洪(绪山)、闻人诠(邦正)、胡瀚(今山);后少传者,惟德洪传沈国模(求如)、国模传 韩孔当(遗韩) 、邵曾可(鲁公)。曾可生贞显,字鹤閒;贞显生延采,字允斯,又字念鲁,学者所称「念鲁先生」也。鼎革之初 …… (第 427 页)
按状:先生幼失母;少长察察,用父呵自敛。从群儿戏为白打;祖母孙,戒之向学。九岁读史,即操椠为徐达、常遇春传,有法。祖自外归,偶举宋儒语语先生;先生兴曰:『其人安往耶?愿得而事之』。祖以为有志,取为具衣冠,送之姚江书院。
姚江书院者,在半霖;崇祯初,县人设以为讲学地也。乱废, 韩孔当 率诸人复之。是时沈国模年八十矣,尚在;岁必一再至,为诸生设讲,先生立阶下听。久之,执所业「尚书」前曰 (第 428 页)
:『孩提不学不虑,尧、舜不思不勉,同乎』?国模叹曰:『孺子知「良知」矣。能敬以恕,吾何加焉』!自是,从 孔当 受业。徐景范(文亦)者,韩门高弟子也;比见先生,叹曰:『吾弗如邵子』!先生初读「传习录」,无所得;既 (第 428 页)
孔当 诸生复之。时宗圣、孝复前死,国模年八十馀矣,避居四明山,犹惓惓于书院,岁必一、二至,为诸生讲习。先生 (第 421 页)
初至院中,年最少,立阶下,听国模讲;国模抚其面曰:『孺子志之!在知人、在安民』。居有间,先生问曰:『孩提之不学不虑,即尧、舜之不思不勉,求之有道乎』?国模曰:『子知「良知」矣。持以敬、行以恕,道远乎哉』!因受业 韩孔当 数年,学益进。 (第 421 页)
孔当 门人,称徐景范(文亦)为最;及是,景范自叹为弗如。先生始读「传习录」,未有得;既读「人谱」,憬然曰: …… (第 421 页)
有明馀姚王文成公讲「致良知」之学,卒以功业显著有效。于是门弟子满天下,江西、泰州、龙溪并述;学案传授著录者辄数百人,辐辏驰骋,或不轨师说为訾议于世。而同里传其学以醇谨称最者,曰徐爱(曰仁)、钱德洪(绪山)、闻人诠(邦正)、胡瀚(今山);后少传者,惟德洪传沈国模(求如)、国模传 韩孔当(遗韩) 、邵曾可(鲁公)。曾可生贞显,字鹤閒;贞显生延采,字允斯,又字念鲁,学者所称「念鲁先生」也。鼎革之初 …… (第 427 页)
按状:先生幼失母;少长察察,用父呵自敛。从群儿戏为白打;祖母孙,戒之向学。九岁读史,即操椠为徐达、常遇春传,有法。祖自外归,偶举宋儒语语先生;先生兴曰:『其人安往耶?愿得而事之』。祖以为有志,取为具衣冠,送之姚江书院。
姚江书院者,在半霖;崇祯初,县人设以为讲学地也。乱废, 韩孔当 率诸人复之。是时沈国模年八十矣,尚在;岁必一再至,为诸生设讲,先生立阶下听。久之,执所业「尚书」前曰 (第 428 页)
:『孩提不学不虑,尧、舜不思不勉,同乎』?国模叹曰:『孺子知「良知」矣。能敬以恕,吾何加焉』!自是,从 孔当 受业。徐景范(文亦)者,韩门高弟子也;比见先生,叹曰:『吾弗如邵子』!先生初读「传习录」,无所得;既 (第 42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