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書類
目錄類
傳記類
正史類
金石類
布政林仲清先生澄源
林澄源字仲清嘉靖己未进士授户部主事迁员外郎
中出为贵州参议属水西安酋乱当事者方议用兵而澄
源以蛮夷叛服靡常剿孰与抚便已而出兵杀伤过当
卒用其言抚之事遂定逾年晋按察副使备兵威清即
用前所抚酋授以方略寇发辄诱禽之滇黔宴然晋参
政镇威清如故邹进士元标以论劾江陵戍罗施道由
境上澄源与盘桓弥日人或危之澄源曰昔徐晦越乡
而别临贺后山出境而见子瞻彼何人哉吾分已定即
缘此得罪吾固安之因名其庵曰定庵后以广西按察
使觐毕转四川右布政乞终养归归后言者复摘其驰
传事中之则犹江陵之为也居家孝友恬静部使者交
章论荐竟不起著有悟往吟及经传讲义(莆田志/)
林懋勋先生兆恩
(第 7b 页)
林兆恩 字 (第 7b 页)
懋勋 富孙生有异质年十三好袖金散给贫
人母诘之曰损有馀补不足天道也既补弟子员试皆
高等已遂弃去锐心学道尝忧 (第 7b 页)
林澄源字仲清嘉靖己未进士授户部主事迁员外郎
中出为贵州参议属水西安酋乱当事者方议用兵而澄
源以蛮夷叛服靡常剿孰与抚便已而出兵杀伤过当
卒用其言抚之事遂定逾年晋按察副使备兵威清即
用前所抚酋授以方略寇发辄诱禽之滇黔宴然晋参
政镇威清如故邹进士元标以论劾江陵戍罗施道由
境上澄源与盘桓弥日人或危之澄源曰昔徐晦越乡
而别临贺后山出境而见子瞻彼何人哉吾分已定即
缘此得罪吾固安之因名其庵曰定庵后以广西按察
使觐毕转四川右布政乞终养归归后言者复摘其驰
传事中之则犹江陵之为也居家孝友恬静部使者交
章论荐竟不起著有悟往吟及经传讲义(莆田志/)
林懋勋先生兆恩
(第 7b 页)
林兆恩 字 (第 7b 页)
懋勋 富孙生有异质年十三好袖金散给贫
人母诘之曰损有馀补不足天道也既补弟子员试皆
高等已遂弃去锐心学道尝忧 (第 7b 页)
李贽心经提纲一卷 林兆恩
心经释略一卷
又金刚经统论四卷
释洪恩金刚解义一卷
又心经说一卷
曾凤仪金刚般若宗通二卷(字舜徵禾阳 …… (第 2b 页)
汪昌朝无如子赘言一卷
李贽古德机缘三卷 林兆恩 性宝宗旨二卷
又教外别传一卷
张蔚然蓬居问疑二卷
池显方禅髓二卷
张二杲白业卮言
杨惟休佛宗一卷 …… (第 12b 页)
(如掌/其事)
释景隆大藏要略五卷
杨慎禅林钩玄九卷
刘凤释教编六卷
陈士元象教皮编六卷
释(缺/) 释氏源流二卷
龚洪方外别志(字元之嘉定人成化/戊戌进士工部尚书)
明护法录(缺/)卷
管志道宪章馀集
又续宪章馀集 林兆恩 三教会编九卷
丘东昌法喜随笔五卷
曾大奇通翼四卷
夏树芳法喜志四卷
又续法喜志四卷
又冰莲集四卷
方 …… (第 15b 页)
林兆恩 道德经释略六卷
陶望龄陶周望老子解二卷
沈一贯道德经解二卷
龚锡爵老子疏略一卷
陆长庚老子道德经玄览 …… (第 22b 页)
教授/因当时方士谬妄著是书辟之)
陆长庚周易参同契测疏一卷
又参同契口义一卷
马应龙古今参同契二卷 林兆恩 常清净经注释略一卷
刘长春增注感应篇一卷(字渊/然)
顾亮注太上感应篇二十卷(字寅仲吴县人正德间况 …… (第 27a 页)
天易赞
卓上阳寤言录(号晚春/莆田人)
靳昂龙砂一脉一卷
王世懋望涯录内外篇二卷
刘黄裳元图符一卷 林兆恩 玄宗大道二卷
赵台鼎脉望六卷 (第 29b 页)
又金刚经统论四卷
释洪恩金刚解义一卷
又心经说一卷
曾凤仪金刚般若宗通二卷(字舜徵禾阳 …… (第 2b 页)
汪昌朝无如子赘言一卷
李贽古德机缘三卷 林兆恩 性宝宗旨二卷
又教外别传一卷
张蔚然蓬居问疑二卷
池显方禅髓二卷
张二杲白业卮言
杨惟休佛宗一卷 …… (第 12b 页)
(如掌/其事)
释景隆大藏要略五卷
杨慎禅林钩玄九卷
刘凤释教编六卷
陈士元象教皮编六卷
释(缺/) 释氏源流二卷
龚洪方外别志(字元之嘉定人成化/戊戌进士工部尚书)
明护法录(缺/)卷
管志道宪章馀集
又续宪章馀集 林兆恩 三教会编九卷
丘东昌法喜随笔五卷
曾大奇通翼四卷
夏树芳法喜志四卷
又续法喜志四卷
又冰莲集四卷
方 …… (第 15b 页)
林兆恩 道德经释略六卷
陶望龄陶周望老子解二卷
沈一贯道德经解二卷
龚锡爵老子疏略一卷
陆长庚老子道德经玄览 …… (第 22b 页)
教授/因当时方士谬妄著是书辟之)
陆长庚周易参同契测疏一卷
又参同契口义一卷
马应龙古今参同契二卷 林兆恩 常清净经注释略一卷
刘长春增注感应篇一卷(字渊/然)
顾亮注太上感应篇二十卷(字寅仲吴县人正德间况 …… (第 27a 页)
天易赞
卓上阳寤言录(号晚春/莆田人)
靳昂龙砂一脉一卷
王世懋望涯录内外篇二卷
刘黄裳元图符一卷 林兆恩 玄宗大道二卷
赵台鼎脉望六卷 (第 29b 页)
赞》二卷
邓伯羔《古易诠》二十九卷,《今易诠》二十四卷
傅文兆《羲经十一翼》五卷
林兆恩《 易外别传》一卷
王宇《周易佔林》四卷
彭好古《易钥》五卷
方时化《易疑》一卷,《易
邓伯羔《古易诠》二十九卷,《今易诠》二十四卷
傅文兆《羲经十一翼》五卷
林兆恩《 易外别传》一卷
王宇《周易佔林》四卷
彭好古《易钥》五卷
方时化《易疑》一卷,《易
是年谭二华(纶)二十二岁,戚南塘(继光)十四岁,俞虚江(大猷)约三十七、八岁,张太岳(居正)十七岁,友人焦弱侯(竑)生、李卓吾(贽)十五岁,友人 林龙江(兆恩)
二十五岁,邑人吴容所(文华)二十一岁。
嘉靖二十一年壬寅(一五四二),先生二岁。
俺答寇山西,参 (第 2 页)
是年谭二华(纶)二十二岁,戚南塘(继光)十四岁,俞虚江(大猷)约三十七、八岁,张太岳(居正)十七岁,友人焦弱侯(竑)生、李卓吾(贽)十五岁,友人林龙江 (兆恩) 二十五岁,邑人吴容所(文华)二十一岁。
嘉靖二十一年壬寅(一五四二),先生二岁。
俺答寇山西,参 …… (第 2 页)
先生仍游学三山(福州)之如兰精舍,学友中有郭道见(复)、包惟义、赵忠卿、林惟椿、林国器、林国卿、赵思国、苏集高、吴学淳、张崇仁等。
时莆田 林兆恩(龙江) 先生寓榕城,先生大约于此时见之,就谈「心性」之学。
(按龙江先生讳兆恩,字懋勋,道号子谷子, (第 16 页)
先生仍游学三山(福州)之如兰精舍,学友中有郭道见(复)、包惟义、赵忠卿、林惟椿、林国器、林国卿、赵思国、苏集高、吴学淳、张崇仁等。
时莆田林兆恩 (龙江) 先生寓榕城,先生大约于此时见之,就谈「心性」之学。
(按 (第 16 页)
龙江先生 讳兆恩,字懋勋,道号子 (第 16 页)
谷子, 人称 (第 16 页)
「三教先生」 ,倡儒、道、释三教合一大旨,以「身心性命」之学教人。著书数十万言,大抵以纲常为立本、见性为入门、虚空 …… (第 16 页)
「尚行训示漳中诸生」:『春秋之季,经术未明;删削六籍,永示宗盟。诸子从之,谆谆求仁。求仁伊何?四海兄弟。欲立欲达,天地同情;有志未逮,胥敦躬行。猗与盛哉,我仪我刑。奈何后世,不笃厥真,师务招来,外博虚名;徒之伏谒,冀附微荣。德义不淑,譊譊群鸣;自省屋漏,能无愧心!行之浊矣,言之弥清;身之邪也,辨之弥精。腼颜叹息,嗟悯后生,罔己欺人
,罪慝罪轻,闇然发愤,惟我贤英;行有枝叶,天下治平』。
又按答陈于虞书有云:『若第幽僻之好素浓,仕进之思颇淡,曾与莆田子 谷子(按即林龙江兆恩三教先生也) ,高卧禅林』。又与清漳人士论学云水之滨,当时持论,「谓巢父世有其人,子陵不难为比」。可见当时先生之志 (第 18 页)
「尚行训示漳中诸生」:『春秋之季,经术未明;删削六籍,永示宗盟。诸子从之,谆谆求仁。求仁伊何?四海兄弟。欲立欲达,天地同情;有志未逮,胥敦躬行。猗与盛哉,我仪我刑。奈何后世,不笃厥真,师务招来,外博虚名;徒之伏谒,冀附微荣。德义不淑,譊譊群鸣;自省屋漏,能无愧心!行之浊矣,言之弥清;身之邪也,辨之弥精。腼颜叹息,嗟悯后生,罔己欺人
,罪慝罪轻,闇然发愤,惟我贤英;行有枝叶,天下治平』。
又按答陈于虞书有云:『若第幽僻之好素浓,仕进之思颇淡,曾与莆田子谷子(按即 林龙江兆恩三教先生 也),高卧禅林』。又与清漳人士论学云水之滨,当时持论,「谓巢父世有其人,子陵不难为比」。可见当时先生 …… (第 18 页)
(按先生有「常山别戚南塘都护归宿玉山有作」一首云:『怀玉溪头月色新,秋风送别复归闽,乾坤事业孤臣泪,南北离情老客身。回首冥鸿天外远,论心芳草梦中频,何人白首能如故,瓢笠相从泗水滨』(原注:戚,山东人)(见「五岳游草」卷五)。考常山在浙江西南,近今江山,玉山则在江西境,亦称怀玉山。今玩其诗意,似是戚公由粤告归山东时,先生曾送之至常山后归闽,途经玉山作此诗也。)
送别戚公后,归途且曾至武夷山一游,并遇 林龙江先生。 「武夷逢 (第 56 页)
林龙江先生」 诗:『客路秋风起,幔亭落叶疏,那堪一别后,忽是廿年馀;道术终归孔,山林早著书,扁舟从此去,种菊自茅 (第 56 页)
庐(「五岳游草」卷三)。
(按「林子年谱」载万历十三年乙酉, 林龙江先生 六十九岁;五月,因开府赵可怀之请,至武夷。九月,始还莆;与此诗时令事实正合;可以證明先生确曾于此时一 …… (第 57 页)
「与林培之入粤便道宿石竹岩」诗:『笙箫缥缈接飞仙,峭壁参差境自偏,入洞紫云迷曲径,栏青霭落平田,林间伏火还留灶,石上鸣琴不用弦,乘兴已经三
腊屐,莫将疏鬓叹流年』。其二:『一宿孤峰上,悠然物外心,鹤归青海杳,嫪页啸碧云深,钟磬僧常定,风尘梦不侵,明朝相别后,因忆此登临』。
五月二十二日,至莆田,拜 林公兆恩 祠。二十三日,游九鲤湖,赋诗。
(「入粤记」:『二十二日至莆田,余拜 (第 72 页)
林龙江 词,时卒四阅月矣(按「林子年谱」记 (第 72 页)
龙江先生 卒于万历二十六年正月十四日)。次日,同游九鲤湖,湖大百亩许,深莫测也,底外纯石,其源自数百里来,四时 (第 72 页)
嘉靖二十一年壬寅(一五四二),先生二岁。
俺答寇山西,参 (第 2 页)
是年谭二华(纶)二十二岁,戚南塘(继光)十四岁,俞虚江(大猷)约三十七、八岁,张太岳(居正)十七岁,友人焦弱侯(竑)生、李卓吾(贽)十五岁,友人林龙江 (兆恩) 二十五岁,邑人吴容所(文华)二十一岁。
嘉靖二十一年壬寅(一五四二),先生二岁。
俺答寇山西,参 …… (第 2 页)
先生仍游学三山(福州)之如兰精舍,学友中有郭道见(复)、包惟义、赵忠卿、林惟椿、林国器、林国卿、赵思国、苏集高、吴学淳、张崇仁等。
时莆田 林兆恩(龙江) 先生寓榕城,先生大约于此时见之,就谈「心性」之学。
(按龙江先生讳兆恩,字懋勋,道号子谷子, (第 16 页)
先生仍游学三山(福州)之如兰精舍,学友中有郭道见(复)、包惟义、赵忠卿、林惟椿、林国器、林国卿、赵思国、苏集高、吴学淳、张崇仁等。
时莆田林兆恩 (龙江) 先生寓榕城,先生大约于此时见之,就谈「心性」之学。
(按 (第 16 页)
龙江先生 讳兆恩,字懋勋,道号子 (第 16 页)
谷子, 人称 (第 16 页)
「三教先生」 ,倡儒、道、释三教合一大旨,以「身心性命」之学教人。著书数十万言,大抵以纲常为立本、见性为入门、虚空 …… (第 16 页)
「尚行训示漳中诸生」:『春秋之季,经术未明;删削六籍,永示宗盟。诸子从之,谆谆求仁。求仁伊何?四海兄弟。欲立欲达,天地同情;有志未逮,胥敦躬行。猗与盛哉,我仪我刑。奈何后世,不笃厥真,师务招来,外博虚名;徒之伏谒,冀附微荣。德义不淑,譊譊群鸣;自省屋漏,能无愧心!行之浊矣,言之弥清;身之邪也,辨之弥精。腼颜叹息,嗟悯后生,罔己欺人
,罪慝罪轻,闇然发愤,惟我贤英;行有枝叶,天下治平』。
又按答陈于虞书有云:『若第幽僻之好素浓,仕进之思颇淡,曾与莆田子 谷子(按即林龙江兆恩三教先生也) ,高卧禅林』。又与清漳人士论学云水之滨,当时持论,「谓巢父世有其人,子陵不难为比」。可见当时先生之志 (第 18 页)
「尚行训示漳中诸生」:『春秋之季,经术未明;删削六籍,永示宗盟。诸子从之,谆谆求仁。求仁伊何?四海兄弟。欲立欲达,天地同情;有志未逮,胥敦躬行。猗与盛哉,我仪我刑。奈何后世,不笃厥真,师务招来,外博虚名;徒之伏谒,冀附微荣。德义不淑,譊譊群鸣;自省屋漏,能无愧心!行之浊矣,言之弥清;身之邪也,辨之弥精。腼颜叹息,嗟悯后生,罔己欺人
,罪慝罪轻,闇然发愤,惟我贤英;行有枝叶,天下治平』。
又按答陈于虞书有云:『若第幽僻之好素浓,仕进之思颇淡,曾与莆田子谷子(按即 林龙江兆恩三教先生 也),高卧禅林』。又与清漳人士论学云水之滨,当时持论,「谓巢父世有其人,子陵不难为比」。可见当时先生 …… (第 18 页)
(按先生有「常山别戚南塘都护归宿玉山有作」一首云:『怀玉溪头月色新,秋风送别复归闽,乾坤事业孤臣泪,南北离情老客身。回首冥鸿天外远,论心芳草梦中频,何人白首能如故,瓢笠相从泗水滨』(原注:戚,山东人)(见「五岳游草」卷五)。考常山在浙江西南,近今江山,玉山则在江西境,亦称怀玉山。今玩其诗意,似是戚公由粤告归山东时,先生曾送之至常山后归闽,途经玉山作此诗也。)
送别戚公后,归途且曾至武夷山一游,并遇 林龙江先生。 「武夷逢 (第 56 页)
林龙江先生」 诗:『客路秋风起,幔亭落叶疏,那堪一别后,忽是廿年馀;道术终归孔,山林早著书,扁舟从此去,种菊自茅 (第 56 页)
庐(「五岳游草」卷三)。
(按「林子年谱」载万历十三年乙酉, 林龙江先生 六十九岁;五月,因开府赵可怀之请,至武夷。九月,始还莆;与此诗时令事实正合;可以證明先生确曾于此时一 …… (第 57 页)
「与林培之入粤便道宿石竹岩」诗:『笙箫缥缈接飞仙,峭壁参差境自偏,入洞紫云迷曲径,栏青霭落平田,林间伏火还留灶,石上鸣琴不用弦,乘兴已经三
腊屐,莫将疏鬓叹流年』。其二:『一宿孤峰上,悠然物外心,鹤归青海杳,嫪页啸碧云深,钟磬僧常定,风尘梦不侵,明朝相别后,因忆此登临』。
五月二十二日,至莆田,拜 林公兆恩 祠。二十三日,游九鲤湖,赋诗。
(「入粤记」:『二十二日至莆田,余拜 (第 72 页)
林龙江 词,时卒四阅月矣(按「林子年谱」记 (第 72 页)
龙江先生 卒于万历二十六年正月十四日)。次日,同游九鲤湖,湖大百亩许,深莫测也,底外纯石,其源自数百里来,四时 (第 72 页)
道光十二年冬十月,逆匪张丙倡乱,戕水陆官兵,攻嘉义县城。维时血战殉节,独蔡公长青一军殁于曾文溪者为烈。然当□氛之际,即有把总李君瑞麟,购地掩诸暴露。迨十六年秋,爵帅王公得禄同温公兆凤等,念死事诸君盖与同患难矣,□倡捐廉俸,筑为义冢。又置曾文胡厝寮义田一段,价银二百八十元,契三张,年佃实纹银二十四元,交安平协收贮,春、秋□派妥实弁目办理祭祀,均有勒石于嘉城南、郡治北、安平五忠祠,此盛举也。迄今二十馀载中,间因原立义冢被溪水冲毁,□吴公朝良捐赀移筑高阜,□在曾文溪内,现又崩陷。客岁,适 龙江林公,
奉天子命,镇帅东瀛,履勘所属,经此目击,恐其决损,即差王君定国择地。爰商润堂洪太守,许以抄封曾文百二 (第 33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