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詔令奏議類
地理類
故事類
政書類
編年類
紀事本末類
目錄類
別史類
職官類
傳記類
時令類
史評類
正史類
阴违天以妇陵夫违人违天
不祥违人不义又古者天子诸侯有事必告于庙朝有
二史左史记言右史书事事为春秋言为 尚书君举

记善恶成败无不存焉下及士庶苟有茂异咸在载籍 (第 48b 页)
 叹恸哭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召对平台口疏用人在
 得用人之人为上眷注载在实录两使代邸皆经梓
 里禦寇救荒乡井德之两司文衡所拔皆知名士
 文节
纯德杨中丞文荐并以身殉国胥门下生也党 (第 23b 页)
  玉壁城怀古         王 恽
我行河东几欲遍大抵盘回山阜转南崖高与北山齐
玉壁城根分一线荒烟废垒点坏土炮具梯冲经百战
短碑盛说郧君灵万骑阴风想平甸一曲悲歌敇勒川

当时神武已凄然韦公守禦尽良策更著百升飞上天
乃知诬杀咸阳日即是邕皇入邺年(郧君韦孝宽号有/宋元祐间庙碑)
  绛县吟            宋止斋
绛山青青绛水流老人元不知春秋都邑之迁由晋侯
新绛故绛皆增修东来已观浍水洲潞公庭下曾迟留
西还直抵荀息 (第 52b 页)
 五代以来常检视见垦田以定岁租吏缘为奸税不
 均适由是百姓失业田多荒莱上悯之乃诏禁止许
 民辟土州县无得检括止以见佃为额
   止斋陈氏
曰按孔氏阙里志云先是历代以圣人
  之后不预庸调至周显德中遣使均田遂抑为编
  户又按太平兴国中遣左 …… (第 10a 页)
不得
抑配
六年诏诸仓场受纳所收头子钱一半纳官一半公用
令监司与知州通判同支使头子钱纳官始于此
   止斋陈氏
曰是岁令川峡人户两税以上输纳钱
  帛每贯收七文每疋收十文丝绵一两茶一斤秆
  草一束各一文头子钱数 (第 12a 页)
 开宝平蜀后令西川得替官部纲赴京与减一选无
 选可减加一阶
   止斋陈氏
曰熙宁罢衙前应纲运皆募得替官管
  押自令下无应募者
仁宗景祐中诏川陜闽广吴越诸路衙前仍旧制馀路
(第 29a 页)
  愿出其涂乎
宋太祖皇帝建隆元年诏所在不得苛留行旅赍装非
有货币当算者无得发箧搜索又诏榜商税则例于务

门无得擅改更增损及创收
   止斋陈氏
曰此薄税敛初指挥也恭惟我艺祖开
  基之岁首定商税则例自后累朝守为家法凡州
  县小可商税不敢专擅创 …… (第 11a 页)
  率三分夲州七分𨽻经总制司谓之七分增税钱
  而商税之重极于今日
李重进平以宣徽北院使李处新知扬州枢密直学士
杜韡监州税
   止斋陈氏
曰以朝臣监州税始于此盖收方镇利
  权之渐然是时初未以此置官也据太宗实录上
  谓赵普等曰王仁赡纵吏 (第 13a 页)
   止斋陈氏
曰国初盐荚只听州县给卖岁以所入
  课利申省而转运司操其赢以佐一路之费初未
  有客钞也雍熙二年三月 …… (第 35b 页)
 征地课等并亲临之月具籍供三司秩满较其殿最

 欺隐者置于法募告者赏钱三十万
   止斋陈氏
曰太平兴国以后虽有比较岁入增亏
  酬奖之法而累朝多不果行至景德以后且有诸
  盐场监受课出剩不得理 …… (第 37b 页)
 缗钱官以矾偿凡岁增课八十万贯淳化初有司言
 国家以见钱酬矾直商客以陈茶入博有利豪商无
 资国用请今后惟以金银见钱入博从之
   止斋陈氏
曰太祖矾禁为契丹北汉设也其后并 (第 42a 页)
  右会要所载熙宁以前天下酒课岁额以大数为
  之第等如此内大郡课多者除钱之外又有总绢
  布之𩔖不悉录
   止斋陈氏
曰国初诸路未尽禁酒吴越之禁自钱 …… (第 18a 页)
 卖亏欠则责入米之家认定月额不复𣙜其米而第
 取其钱民始病矣
 中兴后增添酒价钱入漕计及总制司本末见前
 斋

绍兴十三年诏淮东总所酒止于元置州军淮西总所
止于建康扬州止于本州不于别州县村镇添置其有 (第 24a 页)
人先入金帛京师及扬州折博务者
悉偿以茶自是鬻盐得实钱茶无滞积岁课增五十万
八千馀贯允恭等皆被赏
   止斋陈氏
曰乾德时东南六路闽浙归职方馀尚
  未平太祖𣙜法盖禁南商擅有中州之利故置场
  以买之自江以北皆为 (第 9b 页)
 又有橘园水硙社酒莲藕鹅鸭螺蚌柴薪地铺枯牛
 骨溉田水利等名皆因伪国旧制而未除前后累诏
 废省
开宝三年令买扑坊务者收抵当
   止斋陈氏
曰买扑始见此至淳化中而买扑酬奖 …… (第 17b 页)
  坊场者则以附杂征𣙜之后
牙契 税契始于东晋历代相承史文简略不能尽考
宋太祖开宝二年始收民印契钱令民典卖田宅输钱
印契税契限两月
   止斋陈氏
曰元降指挥应典卖物会问邻至有不
  愿即书之于帐听即两月批印违者依漏税法所 (第 21a 页)
 支二年之用不得广有科市以致烦民淳化五年诏
 诸州科买物非风土所出多课民转市于他处及调
 役飞挽不均者件析以闻当议均减
   止斋陈氏
曰和预买始于太平兴国七年然折钱
  未有定数如转运使辄加重诏旨禁绝之熙宁理
  财多折见钱而诸郡犹有 …… (第 15a 页)
 右宋三朝国史食货志略言历代互市之概今录
  于此
开宝四年置市舶司于广州以知州兼使通判兼判官
   止斋陈氏
曰是时市舶虽始置司而不以为利淳
  化二年始立抽解二分然利殊薄元丰始委漕臣
  觉察拘拦已而又置官望 (第 40b 页)
 有司计度之所缺者必籍其数以贷于内藏俟课赋
 有馀则偿之淳化后二十五年间岁贷百万有至三
 百万者累岁不能偿则除其籍
   止斋陈氏
曰国初平僭伪尽得诸国所藏之赋入
  内藏是后时时以州县上供掯拨入库而不齐集 …… (第 24a 页)
  元祐诏令诸路坑冶课利七分起发赴内藏库三

  分充漕计靖康改元三分复尽输内藏矣
开宝元年诏诸道给州车辇送上供钱帛
   止斋陈氏
曰国初上供随岁所入初无定制而其
  大者在粮帛银钱诸路米纲会要开宝五年令汴
  蔡河岁运江淮米数十万 …… (第 25b 页)
  计优裕之馀亦不致刻剥以肆毒所谓损上益下
  者也呜呼仁哉
六年令诸州旧属公使钱物尽数系省毋得妄有支费
以留州钱物尽数系省始于此
   止斋陈氏
曰自唐末方镇厚敛以自利上供殊鲜
  或私纳货赂即名贡奉至是始尽系省按后唐天
  成年宣命于系省曲钱上 …… (第 28b 页)
  为冗长此元祐群臣所以深罪王安石之纷更也
又诏诸州守臣非圣节进奉自馀诸般进奉钱物并留
本州管系不得押领上京圣节进奉始此

   止斋陈氏
曰谨按李焘续通鉴熊克九朝要略皆
  于乾德三年三月平蜀后书诏诸州计度经费外
  凡金帛悉送阙下于是外 (第 31b 页)
一百二十五/台州一百二十六楚州八十七潭州二百八十鼎州二)
(百四十一凤翔斜谷/六百嘉州四十五)
   止斋陈氏
曰本朝定都于汴漕运之法分为四路
  江南淮南浙东西荆湖南北六路之粟自淮入汴
  至京师陜西之粟自三门 (第 32b 页)
 变请将语录之𩔖并行除毁既而叶翥上言士狃于

 伪学专习语录诡诞之说中庸大学之书以文其非
 有叶适进卷 陈傅良
待遇集士人传诵其文每用辄
 效请内自太学外自州军学各以月试合格前三名
 程文上御史台考察太学以月诸路 (第 18a 页)
  皆世家也
唐制凡用荫一品子正七品上二品子正七品下三品
子从七品上从三品子从七品下正四品子正八品上
从四品子正八品下正五品子从八品上从五品及国
公子从八品下(馀见举/官门)
宋太祖皇帝乾德元年诏减每岁奏补千牛斋郎之额
自今台省六品诸司五品登朝第二任方得荫补
   止斋陈氏
曰唐制礼部简试太庙斋郎郊社斋郎 (第 28b 页)
  云
宋太祖皇帝建隆二年旧制文武常参官各以曹务闲
剧为月限考满即迁上谓宰相非循名责实之道会监
门卫将军魏仁涤等以治市征有羡诏并增秩因罢岁
月叙迁之制非有劳者未尝进秩矣

   止斋陈氏
曰太祖置审官院考课中外职事受代
  京朝官引对磨勘盖复序进之制其后稍立法文
  臣五年武臣七年(咸平 …… (第 40a 页)
  不过春官大夫横行非战功不得除授

三年诏吏部流内铨南曹门下省令议成长定格一卷
循资格一卷制敕一卷凡二十二道
   止斋陈氏
曰选人七阶祖宗朝以考第资历无过
  犯或有劳绩者递迁谓之循资若磨勘应格自令
  录以上(今从/政郎) (第 41b 页)
  皆有据依乞命后来史官无或辄将成书擅行删
  改然书未就而景卢去国淳熙末修高宗实录以
  他官兼之至绍熙末年而工未及半 陈君举直学
  士院
建请以右文殿秘阁二修撰并旧史馆校勘
  三等为史官自校勘供职稍迁秘阁修撰又迁右 (第 26a 页)
 室至是孝宗将升祔赵汝愚当国欲并祧僖宣二祖
 事下侍从台谏礼官议于是吏部尚书郑侨等请祧
 二祖而正太祖东向之位诸儒如楼钥 陈傅良
辈皆
 以为可诏从之侨等寻又奏请立僖祖别庙以顺懿 (第 32b 页)
之役咸平五年七月戎卒有苦寒废/支体者真宗念其劳不欲遽弃令𨽻剩圆廪给如故自)
(是率以/为例)
   止斋陈氏
曰剩圆之置不但以仁羸卒亦以省冗
  食也熙宁十年十月诏诸路州军以逐州就粮禁
  军厢军通计十分立一分 …… (第 5b 页)
  (敕/)而州县之力困于养退兵矣
八月诏诸州长吏选所部兵送都下以补禁旅之阙又
选强壮卒定为兵样分送诸道其后又以木梃为高下

之等散给诸州军委长吏都监等召募教习俟其精练
即送阙下(京诸司库务皆有役兵/其执杖者即不设等样)自是师旅皆精锐禁
卫之籍无阙矣
   止斋陈氏
曰世多言国家养兵之费自艺祖时增
  置禁军始考之则不然按祥符天圣编敕诸部郡
  自骑射至牢城凡名额二 (第 6b 页)
摄之仪(其驻泊就粮禁军将校见/长吏如屯驻将校之礼)
   止斋陈氏
曰自建隆二年以诸郡本城共百役(淳/化)
  (四年十一月宣应马递铺兵士并于本城诸指挥/内轮差候及二年 …… (第 7b 页)
  章也
开宝八年发渭州平源藩源二县民治城壕因立为保
毅军弓箭手分镇戍寨能自置马者免役逃死以亲属
代盖因周广顺之制(周广顺中点秦州/税户充保毅军)
   止斋陈氏
曰此所谓义军也艺祖有志于民兵矣
  咸平五年始置营升为禁军其后寖有点差之令
  而前朝名臣多言不便( (第 9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