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库 史部
太平州)左史洞述(张祐书/池州)雪霁开讲诗(郑党作咸通/九年池州)
有待岩记(李综书会昌/四年池州) 圆通大师 碑(张文裕/书江州)宝称大律
师碑(陈去疾/书江州)东林临坛大德塔铭(弟子云轲/书江州)大孤山赋
( (第 32a 页)
有待岩记(李综书会昌/四年池州) 圆通大师 碑(张文裕/书江州)宝称大律
师碑(陈去疾/书江州)东林临坛大德塔铭(弟子云轲/书江州)大孤山赋
( (第 32a 页)
朝贡其记不载
咸平五年建州海贾周世昌遭风飘至日本凡七年得
还与其国人滕木吉至上皆召见之世昌以国人唱和
诗来上其词雕刻肤浅无取后赐装钱遣还景德元年
其国僧寂照八人来朝寂照不晓华言而识文字缮写
甚妙凡问答并以笔札诏号 圆通大师 赐紫方袍天圣
四年明州言日本国太宁府遣人贡方物而不持本国
表诏却之其后亦未通朝贡南贾时有传其物货至中 (第 35a 页)
咸平五年建州海贾周世昌遭风飘至日本凡七年得
还与其国人滕木吉至上皆召见之世昌以国人唱和
诗来上其词雕刻肤浅无取后赐装钱遣还景德元年
其国僧寂照八人来朝寂照不晓华言而识文字缮写
甚妙凡问答并以笔札诏号 圆通大师 赐紫方袍天圣
四年明州言日本国太宁府遣人贡方物而不持本国
表诏却之其后亦未通朝贡南贾时有传其物货至中 (第 35a 页)
(曰臣所居乃王子晋吹箫之地张文君入竹之乡/上曰是乐成僧也赐号文英大师仍赐大藏经及)
(三朝御/书以归)
怀贤(泰观 圆通禅师 行状字潜道俗姓何氏永嘉人/郡之西山有僧嗣仁修西方白莲净观号嗣仁)
(社主乃从出家天禧二年落发受具 (第 19a 页)
(三朝御/书以归)
怀贤(泰观 圆通禅师 行状字潜道俗姓何氏永嘉人/郡之西山有僧嗣仁修西方白莲净观号嗣仁)
(社主乃从出家天禧二年落发受具 (第 19a 页)
(臣/)等谨按香林禅寺今无考
原崇寿禅院者燕京大圣安寺圆通国师退老之旧居
也 圆通大师 祖朗示寂于此先七日作颂万松老人赞
曰讷于言而敏于行璞其猊而玉其心寒蝉将蜕尚袅
馀音其弟子瘗骨于国师灵 (第 13b 页)
原崇寿禅院者燕京大圣安寺圆通国师退老之旧居
也 圆通大师 祖朗示寂于此先七日作颂万松老人赞
曰讷于言而敏于行璞其猊而玉其心寒蝉将蜕尚袅
馀音其弟子瘗骨于国师灵 (第 13b 页)
(令藤朩吉以所持朩弓矢挽射矢不能远诘/其故国人不习战斗赐木吉时装钱遣还)
景德元年入贡
(遣僧寂照等八人来朝寂照不晓华言而识文字/缮写甚妙凡问答并以笔札诏号 圆通大师 赐紫)
(方/袍)
天圣四年入贡却之 (第 22a 页)
景德元年入贡
(遣僧寂照等八人来朝寂照不晓华言而识文字/缮写甚妙凡问答并以笔札诏号 圆通大师 赐紫)
(方/袍)
天圣四年入贡却之 (第 22a 页)
三日建(复斋/碑录)
唐广平公旧园记
唐薛正己撰刘询书并篆额光启二年六月二十一
日立在东林(诸道石/刻录)
唐 圆通大师 碑
唐裴廷裕张文祐舍手书(访碑/录)
唐西林题名
唐颜鲁公书永泰丙午六月题(集古/录目)
唐东林 (第 41b 页)
唐广平公旧园记
唐薛正己撰刘询书并篆额光启二年六月二十一
日立在东林(诸道石/刻录)
唐 圆通大师 碑
唐裴廷裕张文祐舍手书(访碑/录)
唐西林题名
唐颜鲁公书永泰丙午六月题(集古/录目)
唐东林 (第 41b 页)
羊后学范庸顿首书
苍苍中条山悠悠涑河水哲人生其间而有司马氏山
水秀且明桑梓故乡里宋朝入相时天下闻之喜通鉴
一编书名分尽乎礼天地大是非以礼为纲纪大哉君
臣道逆顺合条理遂令千载下惊惧良有以禹都鸣条
冈丘坟峙高垒大儒世臣家何处孙与子我时来瞻拜
昆仲没荆杞考古询寺 僧怀贤 心未已党人仆其碑今
日果谁耻杏花荫龟趺异事入青史细读东坡铭文章
剩褒美回首悲风来商声振林起
大元至元 (第 83b 页)
苍苍中条山悠悠涑河水哲人生其间而有司马氏山
水秀且明桑梓故乡里宋朝入相时天下闻之喜通鉴
一编书名分尽乎礼天地大是非以礼为纲纪大哉君
臣道逆顺合条理遂令千载下惊惧良有以禹都鸣条
冈丘坟峙高垒大儒世臣家何处孙与子我时来瞻拜
昆仲没荆杞考古询寺 僧怀贤 心未已党人仆其碑今
日果谁耻杏花荫龟趺异事入青史细读东坡铭文章
剩褒美回首悲风来商声振林起
大元至元 (第 83b 页)
(州城内宋元祐间建/本朝永乐中重脩)嘉祐寺(在临湘县治西南宋嘉/祐间建本朝洪武中重)
(脩/)圆通寺(在华容县治北本 宋圆通/ 阁本朝洪武中改名寺)宝积寺(在平江/县治南)
(宋咸淳间建本/朝洪武间重脩)清泉寺(在石门县治东宋 (第 54b 页)
(脩/)圆通寺(在华容县治北本 宋圆通/ 阁本朝洪武中改名寺)宝积寺(在平江/县治南)
(宋咸淳间建本/朝洪武间重脩)清泉寺(在石门县治东宋 (第 54b 页)
吉时装钱遣还。景德元年,其国僧寂昭等八人来朝,寂照不晓华言,而识文字,缮写甚妙,凡问答并以笔劄。诏号 圆通大师,
赐紫方袍。天圣四年十二月,明州言日本国太宰府遣人贡方物,而不持本国表,诏却之。其后亦未通朝贡,南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