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地理類
目錄類
  (积官至左朝议大夫爵益都县伯悆端方挺特自/初官迄通显无所附丽在明州尝欲荐一幕官问)
  (曰君日费几何对以日用二千悆惊曰吾为郡/守费不及此属僚所费倍之安得不贪遂止)
  郑耕老(叶适郑耕老墓志字谷叔莆南湖人中进士/第主复州怀安县簿调温州法曹守故用常)
  (平钱物耕老不听忤守意欲舍去其友知旁郡固/止之教授明州学学地陋弗理耕老为讲说科举)
  (之外更营学区取田以供/乡饮费召为国子监主簿)
 杨獬(嘉靖浙江通志新喻人治兴间知吉水救荒有/政累官司农少卿知明州沿海有寇獬悉擒之) (第 5b 页)
  (积官至左朝议大夫爵益都县伯悆端方挺特自/初官迄通显无所附丽在明州尝欲荐一幕官问)
  (曰君日费几何对以日用二千悆惊曰吾为郡/守费不及此属僚所费倍之安得不贪遂止)
 郑耕老(叶适 郑耕老
墓志字 (第 5b 页)
谷叔
莆南湖人中进士/第主复州怀安县簿调温州法曹守故用常)
  (平钱 (第 5b 页)
耕老
不听忤守意欲舍去其友知旁郡固/止之教授明州学学地陋弗 (第 5b 页)
耕老
为讲说科举)
  (之外更营学区取田以供/乡饮费召为国子监主簿)
 杨獬(嘉靖浙江通志新喻人治兴间知 (第 5b 页)
 乾曰大壮是有卦则有此象矣如曰君子非礼勿履

 则孔子所系也文王有爻有覆卦爻如乾初九至上
 九覆卦如用九之类是已
  郑耕老
曰周易二万四千二百七字
 李舜臣曰班马只言文王演卦又曰人更三圣世历
 三古止言包牺文王孔子未尝及周公 (第 15a 页)
 闽书知柔字体仁晋江人绍兴十二年进士授台州
 判官教授建漳二州知循州徙贺州自号休斋居士
郑氏(耕老/)易范
   佚
 闽书 郑耕老
(第 8b 页)
榖叔
莆田人绍兴十五年进士明州
 教授以荐召见孝宗擢国子监簿添差福建安抚司
 机宜文字著诗易中庸范论孟训释 (第 8b 页)
 孔颖达曰今文尚书刘向五行传蔡邕勒石经皆其
 本
 叶梦得曰尚书文皆奇涩非作文者故欲如此乃当
 时语自尔也
  郑耕老
曰尚书今古文合二万五千八百字 (第 2b 页)
 毛氏故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晋韩诗虽存无传之
 者从韩氏之说则二南商颂皆非治世之音从毛氏
 之说则礼记左氏无往而不合此所以毛诗独存于
 世也
  郑耕老
曰毛诗三万九千二百二十四字
 李樗曰毛诗所传非成于一人之手如鱼丽之诗曰
 文武以天保以上治内采薇以下 (第 19a 页)
 何休也以为周公致太平之迹者郑康成也六官所

 掌纲正而目举井井有条而诋之以为战国阴谋休
 谬矣
  郑耕老
曰周礼四万五千八百六字
 陈傅良曰周礼设官分职大抵朝廷之事治官掌之
 邦畿之事教官掌之邦国之事司马掌 (第 10b 页)
 十六篇马融传其学又附月令明堂义合四十九篇

 胡寅曰礼运子游作乐记子贡作
  郑耕老
曰礼记九万九千二十字
 陈振孙曰汉儒辑录前记固非一家之言大抵駮而
 不纯独大学中庸为孔氏之正传然初非 (第 5a 页)
 所以解駮经义非自为书

 胡宁曰左氏释经虽简而博通诸史叙事尤详能令
 百世之下具见本末其有功于春秋为多
  郑耕老
曰春秋左氏传一十九万六千八百四十五
 字
 叶适曰左氏有全用国语文字者至吴越语则采取
 绝少齐语不复 (第 11a 页)
 欧阳修曰论语汉兴传者三家鲁人传之谓之鲁论
 齐人传之谓之齐论出于孔壁则曰古论三家篇第
 先后皆所不同考今之次即所谓鲁论者也
  郑耕老
曰论语一万二千七百字
 宋鉴端平元年太常少卿兼侍讲徐侨奏论语一书
 先圣格言乞以鲁经为名升为早讲从之 (第 8a 页)
 本经其后为傅文然皆齐鲁间陋儒纂取左氏诸书
 之语为之至有全然不成文理处傅者又颇失其次
 第殊非中庸大学二傅之俦也
  郑耕老
曰孝经一千九百三字
 胡寅曰孝经非曾子所自为也曾子问孝于仲尼退
 而与门弟子言之门弟子类而成书 (第 2b 页)
 二百六十章赵谓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今实有
 三万五千四百一十字较赵说多七百二十五字详
 考赵注孟子文与今本不差赵盖误算也
    按 宋郑耕老
说亦与赵氏同
程氏(曾/)孟子章句 (第 9a 页)
 林光朝曰文王演周易而为卜筮之书箕子作洪范
 流而为灾异五行之说圣人之经何其不幸也
 王质曰文章根本在六经
  郑耕老
曰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今取
 六经及论语孟子孝经以字计之毛诗三万九千二 (第 15b 页)
红垂荔子千家熟翠拥筼筜十亩阴老退)
(已寻居士服清欢时伴醉翁吟凭/栏四望丰年稼差慰平生忧国心)国清堂 (郑耕老
诗六/月丨丨丨上)
(望依稀身/更在西湖)祠庙圣妃庙(在海岛上舟/人皆敬事之)名宦皇朝薛奎(尝/为) (第 4a 页)
   重修州学记 (郑耕老/
)
国朝庆历中诏天下皆立学按唐贞观诏州县作孔子
庙四明学区暨建炎火于兵仅存先圣祠貌有断碣三
考唐开元 (第 7b 页)
封文宣王太和始立石纪所封遗裂庙经寇
毁贞元四年刺史琅琊公重建刋石文有追赞明王者
太和四年修庙六年亦志于石今登科记述天禧中李
侯夷庚崇庠序父老传移学于州治东北即李也邈乎
罔究经始之日至改作续修竟与正观庆历相先后绍

兴七年郡将仇公徽学悯建炎之厄乃建门结堂翼以
斋馆荡秽披榛未遑宏固更二三纪新故等敝 耕老

典教具闻于府使君赵公阁学力欲兴之未及而去越
明年直阁张公下车复疏曲折以请公嗜学乐儒随假
之资鸠匠 (第 8a 页)
 ︹堤堰︺海堤(在莆田县东潮水冲激旧以石砌明洪武/二十年拆之以砌平海莆禧二城堤仅用)
(泥筑自后/随圯随修)镇前孔泄堤(在莆田县镇前长四十八/丈/本朝乾隆十一年筑)
  国清塘(在莆田县东南二十里唐贞观中置 宋郑/耕老
有诗府志水与木兰陂相灌注澄碧)
(万顷元废今/濯缨池是也)颉洋塘(在莆田县东南四十里周十/里溉田二百 (第 57a 页)
 (里有诸泉塘南五里有沥□塘西南二里有永丰塘/南二十里有横塘东北四十里有颉洋塘溉田总千)
 (馀顷并贞/观中置)国清塘(在府城东南二十里唐贞观中置/溉田甚多 宋郑耕老
诗六月国清)
 (塘上望依稀/身更在西湖)霞塘(在府东北清澈可/爱灌田百馀顷)留公井(在府治/内有石 (第 40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