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古籍库 史部
听其去元主又命诸老臣议其去留窦默
恳请乃听衡还刘秉忠姚枢及磐默等复请以赞善王
恂主国学衡弟子耶律有尚 苏郁
白栋为助教庶几衡
之规模不致废坠从之有尚资识绝人笃志于学在衡
门号高弟子其学以诚为本仪容辞令动中规矩 (第 9a 页)
子散居四方者王梓韩思永 苏郁
耶律有尚孙安高凝
姚燧及其弟燉刘季伟吕端善刘安中白栋皆驿致馆
下为伴读(国学/事迹)
原先生之教人也 (第 19b 页)
视听专一若置)
(之善类中涵养数年将必为国用乃请徵其弟子王梓/刘季伟韩思永耶律有尚吕端善姚燧高凝白栋 苏郁)
(
姚燉孙安刘安中十二人诏驿召之来京师分处各斋/以为斋长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
(子出入进 (第 26b 页)
乃听衡还刘秉忠姚枢及磐默等复请以赞善王恂摄
学事衡弟子耶律有尚 苏郁
白栋为助教庶几衡之规
矩不至废坠从之
  蒙古南侵
理宗宝祐四年八月蒙古诸王伊逊克驸马阿萨尔等
请伐 (第 22b 页)
  作为诗文以张大景物使不落漠寰中斯亦奇矣
  然未识二子踪迹所遗者至于今复有表章之乎
  否也方今海内名士善为山水游者予所闻姑

  郁
元敬天水方思道天台蔡巨源是三子之好为
  山水游也若饥食渴饮而病就医也其有闻而求
  必得之也若狝搜 (第 14b 页)
 (行可从政此国之大体宜勿听其去元主又命诸老/臣议论去留窦默为衡恳请乃听衡还刘秉忠姚枢)
 (及磐默等复请以赞善王怐摄学事衡弟子耶律有/尚 苏郁
白栋为助教庶几衡之规矩不致废坠从之) (第 67b 页)
 至正八年许衡授集贤大学士国子祭酒即南
   城之旧枢密院设学奏召旧弟子散居四方者
   王梓韩思永 苏郁
耶律有尚孙安高凝姚燧及 (第 15a 页)
 (每谓蒙古生质朴未散视听专一苟置之好伍曹中/涵养三数年将来必能为国家用乃奏旧子弟散居)
 (四方如王梓韩思永 苏郁
耶律有尚孙安高凝姚燧/姚焞刘季伟吕端善刘安中白楝皆驿致馆下为伴) (第 11a 页)
柄不可使下有市恩之渐乃授集贤大学士兼祭酒/衡请徵弟子王梓刘季伟韩思永耶律有尚吕端善姚)
(燧高凝白栋 苏郁
孙安刘安中十二人为伴读皆驿召/之及致仕遂卒卒之日大雷电风拔木怀人无少长皆)
(哭之后赠太傅谥文正封 (第 11b 页)
  许氏学派
耶律有尚(伯强/)
韩思永
刘季伟
王梓
姚燧(端甫牧庵/柳城文公)

高凝
白栋 苏郁
姚□
孙安
刘安中
吕域(伯充/河内)
徐毅(文清赵城/) (第 6b 页)
 归后召以集贤大学士守国子祭酒衡曰此吾事也
 乃请徵其弟子王梓刘季伟韩思永耶律有尚吕端
 善姚燧高凝白栋 苏郁
姚燉孙安刘安中十二人为
 伴读夹辅薰陶由是人人自得尊师敬业下至童子 (第 5a 页)
谓蒙古生员质朴未能视听专一苟置之好伍
曹中涵养三数年将来必为国家用乃奏召旧子弟散
居四方者王梓韩思永 苏郁
耶律有尚孙安高凝姚燧
及其弟燉刘季伟吕端善刘安中白栋皆驲致馆下为
伴读欲其夹辅匡弼薰陶浸润而自得之也 (第 32a 页)
以诚为本,仪容辞令,动中规矩。

  至元八年,衡授集贤大学士、国子祭洒,奏以有尚及王梓、韩国永、 苏郁
、孙安、高凝、姚燉、刘季伦、吕端善、刘安中、白栋等十二人为伴读,皆衡之弟子也。十圻,衡乞疾归,诸生祖
善类之中涵养数年,必为国用。」乃请征其弟子王梓、刘季伟、韩思永、耶律有尚、吕端善、姚燧、高凝、白栋、 苏郁
、姚燧、孙安、刘安中二十人为伴读,分处各斋,以为斋长。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讲课少暇即习礼 ……请退。帝命诸老臣议其去留,窦默亦为衡请,乃听衡归,以选善王恂摄学事。刘秉忠等奏,乞以衡弟子耶律有尚、 苏郁
、白栋为助教,守衡规矩,从之。

十三年,诏王恂定新历。恂以为历家知历数而不知历理,宜得衡领之,乃以
善类中涵养数年,将必为国用。」乃请徵其弟子王梓、刘季伟、韩思永、耶律有尚、吕端善、姚燧、高凝、白栋、 苏郁
、姚燉、孙安、刘安中十二人为伴读。诏驿召之来京师,分处各斋,以为斋长。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 ……。」帝命诸老臣议其去留,窦默为衡恳请之,乃听衡还,以赞善王恂摄学事。刘秉忠等奏,乞以衡弟子耶律有尚、 苏郁
、白栋为助教,以守衡规矩,从之。

国家自得中原,用金大明历,自大定是正后六七十年,气朔加时渐差。帝
待生、赖好官、蔡大吉、监生林岳衡、监生苏同春、监生林芳梅、李明贤、贡生林超英,以上各喜捐银四元。职员 苏郁
文、布经历翁裕佳、职员林国忠、韩松昆、监生刘辉、布经历张熙德、贡生郑用哺、府经县丞彭栋、岁贡生林宗衡 (第 14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