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地理類
傳記類
  (夕/晖)
国朝康熙间重兴(朱彝尊仙岩寺诗咫尺仙岩寺云峰/望转亲夕阳钟磬发犹有未归人)
 护国寺 瑞安县志在集云山顶唐会昌间 本寂

  僧无斁因奉沙汰隐居于此禅定十馀年藤萝绕
  身时号僧为藤萝尊者因地立祠名圣堂岁久圯 (第 12a 页)
  黄山在宜黄县南四十里有龙潭雷公岭其山四面皆

黄茅下有潺湲亭磨盘石又南三十里曰双源山中
有温泉二派

  凤台山在宜黄县西北二十五里县治负焉

  曹山在宜黄县北三十里旧名荷玉山其岭曰罗汉峰
本寂禅师
因礼曹溪六祖而回遂易名山前有回
龙亭其下有三潮泉昔白眉禅师结庵山中其水一
日三潮云

  军山在宜黄 (第 9b 页)
  白云名匡仁住金溪疏山寺号圆寂禅师青原行思第
五世洞山良价法嗣也师手握木蛇有僧问手中是
什么师提起曰曹家女迁化时说偈而逝著有四大
等颂略华严长者论(景德传灯录)

  元證名 本寂
泉州莆田人姓黄氏行思第五世良价法
嗣也于福州灵石山受戒咸通初洞山价坐道场往
来请益后密印所解乃辞洞山 (第 24b 页)
去住抚州曹山后居
荷玉山天复辛酉告寂寿六十有二谥 元證大师
(第 24b 页)
  误

国初谥曰文忠
(原程钜夫大庆寿寺大藏经碑为圣人之书皆不得已/而有言者也西方之圣人虚空 本寂
灭为宗而积其)
(书至五千四十八卷其得已哉盖迷待法而悟故不可/以无法法待言而立故不可以无言书者言之寄 (第 24b 页)
龙惕而不恰于自然则为拘束自然而不本于龙惕则
为放旷良知本无寂感即感即寂即寂即感不可分别
文蔚曰良知 本寂
感于物而后有知必自其寂者求之 (第 20a 页)
双江论学书谓心无定体其于心体疑失之远矣炯然
在中寂然不动而万化攸基此定体也(与欧阳/南野) 良知 本寂
感于物而后有知知其发也不可遂以知发为良
知而忘其发之所自也心主乎内应于外而后有外外
其影也不可以其外 …… (第 24b 页)
其止止其所也于止知其所止是谓
天下同归而曰寂本无归性本无归将由外铄我其能
免于逐物而袭取乎或又曰性体 本寂
不应又加一寂
字反为寂体之累此告子勿求之见也操之则存舍之
则亡夫子固欲以此困人乎(同上/) 子思以后 (第 31a 页)
谓之感发微而通非逐外
之谓也寂非守内故未可言处以其能感故也绝感之
寂寂非真寂矣感非逐外故未可言时以其 本寂
故也
离寂之感感非正感矣此乃同出而异名吾心之本然 …… (第 46a 页)
予曰若是则安取于学饕餮与礼食固无辨乎他日龙
溪子曰良知 本寂
无取乎归寂归寂者心槁矣良知本
神应无取乎照应照应者义袭矣吾人不能神应不可
持以病良知良知未尝增损也予 (第 57b 页)
愈精始是心事合
一又言嘿坐澄心反观内照庶几外好日少知慧日著
生理亦生生不已所谓集义也又言吾心之体本止
参之以意念饰之以道理侑之以闻见遂以感通为
心之体而不知吾心虽千酬万应纷纭变化之无已而
其体本自常止常 …… (第 2a 页)
也干好事众皆悦之求之此心茫然不知所在此乡原
之徒孔子之所恶也 吾心之体本止 本寂
参之以意
念饰之以道理侑之以闻见遂以感通为心之体而不
知吾心虽千酬万应纷纭变化之无已而其体本自常
止 …… (第 5b 页)

动则不可言静矣感斯动矣圣人知几故动无不善学
圣者舍是无所致其力过此以往则失几不可以言圣
学矣 心 本寂
而恒感者也寂在感中即感之本体若
复于感中求寂辟之谓骑驴觅驴非谓无寂也感在寂
中即寂之妙用若复于感前求 (第 45b 页)
是隔靴爬痒有何干涉反使自己
真性不明到头只做得个讲说道理过了一生安得谓
之闻道也(答龚/修默) 性体 本寂
万古不变然非顽空故密
运而常生惟几萌知发不学以反其本则情驰而性蔽
矣故曰反身而诚乐莫大焉(答唐/凝庵 (第 18a 页)
) 心体 本寂
念者心
之用也真识心体则时时常寂非假人力其体本如是
也此本常寂虽欲扰之而不可得念之应感自然中节 …… (第 18a 页)
 性贵悟而后天贵修然则二者当并致其力乎曰非
然也是分性相判有无岐隐显自作二见非知道者也
善学者自生身立命之初逆溯于天地一气之始穷之
至于无可措心处庶其有悟矣则信一切皆性戒慎于
一瞬一息以极于经纶事业皆尽性之实学也故全修

是性全性是修岂有二者并致力之说所谓修者非念
念而堤防之事事而安排之之谓也盖性 本寂
然充塞
宇宙浑然至善者也性之用为神神动而不知返于是
乎有恶矣善学者息息归寂以还我至善之本性是之
谓真 (第 29a 页)
修 或曰性 本寂
也故一悟便了若曰归寂是以
此合彼终为二之曰非然也夫性生万物则物物皆性
物物归寂即是自性自寂何二之有  (第 29a 页)
吾人日用应感虽千变万化此心
之明体不为情迁不为境易此虚寂之体原不出应感
之中双江念庵提出归寂之说性体 本寂
又何事归未
免头上安头矣 易谓极深研几不是几前更有深处
只是吾人从发后认几为气习所隔见得几浅故须极 (第 29b 页)
本一而不二凝而不流即是出生死的法门盖真性
声臭俱无更有何物受彼生死 圣学身心本无分
别形色即是天性不可谓身乾净不是心乾净心乾净
不是身乾净孔子 (第 51b 页)
以为仁能由已圣学也(复赵/石梁) 云既知良知为入道端
倪安得不归之以寂似非阳明公本旨阳明云盖谓此
本寂
本感本密本神既天命之性所不睹闻之独充 (第 21b 页)
小万
物虽多其血气之流通脉络之联属元无丝毫空缺之
处无须臾间断之时此其所以为浑然也 有物先天
地无形 本寂
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此高禅所作
也自吾儒观之昭然太极之义夫复何言然彼初未尝
知有阴阳安知有所谓太极 …… (第 51a 页)
难见矣以佛家之言为据则无始菩提所谓有物先天
地也湛然常寂所谓无形 本寂
寥也心生万法所谓能
为万象主也常住不灭所谓不逐四时凋也作者之意
不亦明且尽乎求之吾儒之书太极生两仪是 (第 51b 页)
夜盖离气无所为理离心无所为性佛者之言曰有物
先天地无形 本寂
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此是他
真赃实犯奈何儒者亦曰理生气所谓毫釐之辨竟亦
安在而徒以自私自利不可以治 (第 11a 页)
久为书院 僧本寂
竭力兴复改院为寺邹南皋郭青螺
欲两存之 (第 40a 页)
本寂
力持不可始迁书院于外坞寂为予言
如此寺前一溪由寺东南深壑中来前汇翠屏下翠屏
为水所蚀山骨嶙峋层叠耸出 (第 40a 页)
时之妙矣何必赘之以养凡
天下之人自孩提以上者皆仁义之君子矣何必赘之
以达也(答郭平川/)
龙溪曰良知 本寂
无取乎归寂归寂者必槁矣良知本
神应无取乎照应照应者义袭矣吾人不能神应不可 (第 120b 页)
便是
兼得禅的讲说辨订便是兼得教的动由规矩便是兼
得律的看来佛氏之学与吾儒甚相似如云有物先天
地无形 本寂
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彫朴落非他物
纵横不是尘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看他是甚么样
见识今区区小儒怎生出得 (第 39a 页)
   黄山(在宜黄县南四十里上有雷公岭又有龙潭/导流为九曲溪入黄水又南十五里曰黄源)
(山以黄水所经而/名又南为西华山)梅山(在宜黄县南六十里又十/里曰双源岭有温泉二派)
(出/焉)曹山(在宜黄县北三十里明统志旧名荷玉山/山巅曰罗汉峰 唐本寂禅师
因礼曹溪六)
(祖回此遂改今名山前有回龙亭其下有三潮/泉昔白眉禅师结庵山中其水一日三潮云)云 …… (第 9b 页)
  水寺(在临川县西三十里唐建有石双立号石门/关夹道多古松开池种莲号十里松风九曲)
(莲/池)东林寺(在崇仁县北宋建/即乐史读书之所)翠云寺(在金溪县南/四里唐建宋)

(王安石陆九/韶皆有题咏)疏山寺(在金溪县西北五十里唐何/仙舟隐此中和中始建寺中)
(有白云阁/一览亭)宝积寺(在宜黄县北三十里本名荷玉/观 唐僧本寂
驻锡处宋改今名)
  白土寺(在宜黄县北待贤乡隋建/唐为普慧慈应禅师道场)禄源寺(在乐安/县北宋) …… (第 23b 页)
 ︹仙释︺︹唐︺黄令微(临川女子少好道风神卓异天然绝/粒年十二度为天庆观女道士至八)
(十面如处子屧履而行奔马不及开元/九年上升宋元符二年封妙远真人) 本寂(泉州/莆田)
(人姓黄氏咸通初洞山价坐道场往来请益后密/印所解乃辞洞山住抚州曹山后居荷玉山天复)

(第 49a 页)
(中示寂谥 元證大师
塔曰福圆/本/朝雍正十二年加封宝藏元證禅师)︹宋︺慕哲(临川/人姓)
(闻氏母梦神僧授以宝镜及生白光 (第 49b 页)
 (此号赤松/子故名)云华山(在宜黄县南一十里亦/名西华山又名马山)曹山(在宜/黄县)

 (北三十里旧名荷王山山巅曰罗汉峰昔 本寂禅师/
因礼曹溪六祖回此遂易名曹山山前有回龙亭其)
 (下有泉昔白眉禅师结庵/山中时其水一日三潮)鳌头山(在 …… (第 5b 页)
 (王安石陆九/韶皆有题咏)疏山寺(在金溪县西北五十里唐有何/仙舟隐此中和间始建寺中有)
 (白云阁后有一览/亭宋曾巩有诗)宝积寺(在宜黄县北三十里 唐僧/本寂
驻锡处宋赐今额) (第 13a 页)
 (一日宣和中/跏趺而逝)子薰(傅灯录名文炬隐囊山高岩下趺/坐浃旬不食诵经口吐异光或临)
 (水喂蛭或袒露施蚊行则两虎随之因号其庵/曰伏虎兀坐正觉常指之曰辟支佛化身也)僧寂
 (名 耽章
年十九入灵石山南平钟王尝尽礼致之不/赴但书付使者曰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
 (心樵客见之犹不采 (第 54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