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地理類
故事類
政書類
編年類
別史類
史評類
別集類
詔令奏議類
史鈔類
時令類
正史類
傳記類
目錄類
 镇隋志静乐旧置岢岚
唐长安三年析宜芳于岢岚旧军置岚谷县𨽻岚州神
 龙二年废县置军开元十二年复置县永淳二年以
 岢岚镇为棚长安三年为军景龙中 张仁亶
徙其军
 于朔方留者号岢岚守捉𨽻大同
五代旧志后唐为安元城汉为岢岚军 (第 26a 页)
 中龙门山在夏阳北言治河施功自积石起凿山穿

 地以通其流至龙门山也自龙门南流以至华阴又
 折而东经砥柱 李复曰禹凿龙门起于 唐张仁愿
 
所筑东受降城之东自北而南至同州韩城北安国
 岭而尽 孔安国曰龙门山在河东之西界又曰龙
 门之河在冀州 (第 22b 页)
 今右玉县北
折而东径三受降城南

 元和志三受降城景云三年朔方总管 张仁愿
所置
 也顾景范曰中城在废夏州北八百里西城在废丰
 州北八十里东城在废胜州东北二百里胡朏明曰
 东城 …… (第 2b 页)
 门尚书蔡氏传李复云同州韩城北有安国岭东西
 四十馀里东临大河濒河有禹庙在山断河出处禹
 凿龙门起于 唐张仁愿
所筑东受降城之东自北而
 南至此山尽两岸石壁峭立大河盘束于山峡间千
 数百里至此山开岸阔豁然奔放怒气 (第 12b 页)
 德六州贞观元年督隰南汾东和三州三年废都督
 府
 岚州岚谷县有岢岚军 永淳二年以岢岚镇为栅
 长安三年为军景隆中 张仁亶
徙其军于朔方留者
 号岢岚守捉隶大同有守捉兵
 陜州大都督府(夏平陆芮/城隶陜州) (第 41b 页)
 遗矢亡镞之费器甲充牣自朔方云中缘边数千里

 当要害地开拓旧城或自创制斥地各数百里自
 仁亶
之后四十馀年忠嗣继之复罢战五载持节充
 西河陇右节度使其月又权知朔方河东节度使事
 忠嗣佩四将印控制 (第 23b 页)
 微属词皆以经典为本时人钦慕文体一变称富吴
 体而太原人士实先化之嘉谟作双龙泉颂乾烛谷
 颂少微撰崇福寺钟铭词最高雅作者推重 长史张
 仁亶
待以殊礼坐必同榻中兴初历左台监察御史
 卒
吴少微新安人举进士长安中官晋阳尉 (第 17b 页)
长史张仁亶
 重之尝为撰进九鼎铭表神龙初以荐拜右台监察 (第 17b 页)
 史突厥围丰州都督崔知辨战死时议弃丰保灵夏
 璿上疏详陈其利害高宗从之以功封宋国公同中
 书门下三品卒赠荆州大都督谥忠 张仁愿
华州下邽人有文武才则天时为并州都督长
 史神龙二年移潞州三年突厥入寇朔方军总管沙
 吒忠义为贼所败诏 (第 18b 页)
 奇兵袭敌所向无不克军每出虽弓矢亦志姓名军
 还遗弦亡镞皆按名第罪以是部下人自劝自朔方
 至云中袤数千里据要险筑城堡斥地甚远自 张仁
 亶
后四十馀年忠嗣继其功俄为河西陇右节度使 (第 12a 页)
 六年更名岚州楼烦郡领县四一曰岚谷长安三年
 析宜芳置有岢岚军永淳二年以岢岚镇为棚长安
 三年为军景龙中 张仁亶
徙其军于朔方留者号岢
 岚守捉𨽻大同今亦当属岢岚州
北汉岢岚军宋因之 乾德五年二月府州折德扆陷 (第 23b 页)
 五原郡贞观四年以居突厥降户置丰州(亦在五原/郡即后周)
 (之永丰镇也/在黄河西)不领县十一年州废天宝中改九原郡
 领九原永丰二县景龙二年朔方军总管 张仁愿
(第 59b 页)
  谢撰攀龙台碑蒙赐物表    李 峤
伏奉恩敕编撰攀龙台碑文赐臣物四百段研精不优
篆刻无术下帷阙蛟龙之学搦管惭凤凰之思猥辱隆
命俾图光范戴天如跼仰大象而增迷游圣为言抚营
魂而自失宁足以𤼵挥一德扬㩁万分述虞后之孝思

谈姬文之睿业而天情不匮帝造无涯式推爱敬之心
用广褒崇之惠披文相质本殊黄绢之词颁赏计劳遂
承紫泥之渥荷宠惟惧瞻恩载腼祇奉之日悚汗交驰
无任惭戴屏营之至
  为并州 长史张仁亶
谢赐长男官表 富嘉谟
伏奉敕赐臣绢一百疋又奉敕除臣男之辅尚舍直长
史丽泽之来匪月而降受赏转级惟臣及子 …… (第 13b 页)
  谢副元帅河中节度使表
寄深匡辅任切安危宠命遄临忧惶如灼臣智术凡浅
才略无闻承日月之光遇风云之会自奉先帝徇以驱
驰被甲即戎载罹寒暑比凭朝算克振天声虽毫发之
功曾无足纪竟不能扫荡妖孽使八方攸同谬践中枢
仍叨上将分茅锡社荣冠一时缕缕之诚切自增愧今
又猥蒙驱策出镇河中授臣以连帅之权委臣以专征
之务虽才轻方召而任比桓文此陛下除奸之时乃微

臣死难之日切见自古忠义之士莫不扶危救祸忧国
忘家虽在暮年犹思报主则廉颇强饭马援据鞍以臣
方之有甚前哲军国事重不敢固辞誓竭股肱之力以
副腹心之寄傥皇猷获展寇难克平殒身戎行实无所

  为并州 长史张仁亶
进九鼎铭表 吴少微
臣闻鼎者夏后氏作群牧贡金远方图物备诸山泽以
御魑魅厥后嗣德昏乱鼎迁于商夏之宝也杞 (第 20b 页)
大总管 韩国公张仁愿
蹑机而谋请筑三城夺据其地
跨大河以北向制胡马之南牧中宗诏许横议不挠于
是留及瓜之戍斩奸命之卒六旬雷动 (第 24a 页)
兵五千人降虏进寇妫檀等州武太后令司农卿武
重规为天兵中道大总管武威卫将军沙吒忠义为天
兵西道总管幽州 都督张仁亶
为天兵东道总管率兵
三十万击之左羽林卫大将军阎敬容为天兵西道后
军总管统兵十五万以为后援默啜又出恒州 (第 27a 页)
  前中后三旗所辖疆理同至

 京师一千五百二十里秦九原郡地后废汉元朔二
  年复置更名五原郡汉末郡废唐景龙二年 张仁
  愿
于河外筑三受降城此为中受降城地辽为云
  内州地属西京道金属西京路元属大同路明为
  蒙古所据是为乌 (第 42a 页)
改宗正为司属缘此后/置天兵军于并州城中)右武卫将军沙吒忠义为天兵
西道总管(吒初/加翻)幽州都督下邽 张仁愿
为天兵东道总
(秦武公代邽戎置下邽县陇西有上邽故此加下字/汉属京北晋属冯翊后魏置延寿郡隋废郡以下邽 (第 24a 页)
大夫充山东防
御军大使沧瀛幽易恒定等州诸军皆受季昶节度(使/疏)
(吏翻恒/户登翻)夏四月以幽州刺史 张仁愿
专知幽平妫檀防
(妫居/为翻)仍与季昶相知以拒突厥 五月壬申苏安恒 (第 12a 页)
衡失序府库减耗(相息/亮翻)乃更表言滥
官之弊且请逊位上慰谕不许 冬十月己卯车驾发
东都以前检校并州 长史张仁愿
检校左屯卫大将军 …… (第 26b 页)
 夏四月辛巳以上所养雍王
守礼女金城公主妻吐蕃赞普(雍于用翻/妻七细翻) 五月戊戌
以左屯卫大将军 张仁愿
为朔方道大总管以备突厥
上以岁旱榖贵召太府卿纪处讷谋之明日武三思使
知太史事迦叶志忠奏是夜摄提入太微 (第 31a 页)
之内朱紫盈满忽事则
不存职务恃势则公违宪章徒沗官曹无益时政上虽
嘉其意竟不能用 三月丙辰朔方道大总管 张仁愿
筑三受降城于河上(中受降城在黄河北岸南去朔方/千三百馀里安北都护府治焉东)
(受降城在胜州东北二百里 …… (第 2b 页)
云堆因以/为名厥九勿翻)
突厥将入寇必先诣祠祈祷牧马料兵而后度河时默
啜悉众西击突骑施(骑奇/寄翻) 仁愿
请乘虚夺取漠南地于
河北筑三受降城首尾相应以绝其南寇之路太子少
师唐休暻以为两汉以来皆北阻大河今筑城 …… (第 3a 页)
劳人费功终为虏有(璟俱/永翻) 仁愿
固请不已上竟从之 (第 3b 页)

表留岁满镇兵以助其功(戍边岁满当归者/留以助筑城之功)咸阳兵
二百馀人逃归 (第 3b 页)
仁愿
悉擒之斩于城下军中股慄六旬
而成以拂云祠为中城距东西两城各四百馀里皆据
津要(宋白曰东受降城本汉云中 …… (第 3b 页)
将并久军行人取善骑射人使疏吏)
(翻/)自是突厥不敢度山畋牧朔方无复寇掠(复扶/又翻)减镇
兵数万人 仁愿
建三城不置壅门及备守之具(壅门即/古之悬)
(或曰门外筑地以遮壅城门今之瓮城是也壅城之外/又有八卦墙 (第 4a 页)
万人敌皆以遮壅城门范祖禹曰 张仁愿)
(
筑三受降城不置/瓮门曲敌战格)或问之 (第 4a 页)
仁愿
曰兵贵进取不利退守
寇至当并力出战回首望城者犹应斩之安用守备生
其𨓆恧之心也(恧女/六翻)其后常元 …… (第 4a 页)
壅门人是以重 仁愿
而轻元楷 夏四月癸未置修文
馆大学士四员直学士八员学士十二员选公卿以下
善为文者李峤等为之(武德四年 …… (第 4b 页)
焉于是
天下靡然争以文华相尚儒学忠谠之士莫得进矣(谠/音)
党 秋七月癸巳以左屯卫大将军朔方道大总管
仁愿同中书门下三品 
甲午清源尉吕元泰上疏(上/时)
(掌翻疏所/去翻下同)以为边境未宁镇戍不息士卒困苦转输疲
弊而营建佛 …… (第 5a 页)
元之兼中书令兵部尚书同中书门
下三品李峤贬怀州刺史丁卯太子少师同中书门下
三品唐休璟致仕右武卫大将军 同中书门下三品张
仁愿
罢为左卫大将军 黄门侍郎参知机务崔日用
与中书侍郎参知机务薛稷争于上前稷曰日用倾侧
向附武三思非忠臣 (第 40b 页)
 回纥怀仁可汗击突厥白眉可汗杀之传首京师突
厥毗伽可敦帅众来降(可从刋入声帅读/曰率降户江翻)于是北边晏
然烽燧无警矣回纥斥地愈广东际室韦西抵金山南
跨大漠尽有突厥故地(史言回纥/至此彊盛)怀仁卒子磨延啜立

号葛勒可汗二月己酉以朔方节度使王忠嗣兼河东
节度使忠嗣少以勇敢自负(少诗/照翻)及镇方面专以持重
安边为务常曰太平之将但当抚循训练士卒而已不
可疲国中之力以邀功名(将即/亮翻)有漆弓百五十斤常贮
之櫜中以示不用(贮丁/吕翻)军中日夜思战忠嗣多遣谍人
伺其间隙(谍达协翻伺相/吏翻间古苋翻)见可胜然后兴师故出必有
功既兼两道节制自朔方至云中边陲数千里(陲音/垂)
害之地悉列置城堡斥地各数百里边人以为自 张仁

之后将帅皆不及 (第 19a 页)
(张仁愿
本名 (第 19b 页)
仁亶
以睿宗讳旦音/近亶避之改名 (第 19b 页)
仁愿
将即亮翻帅)
(所类/翻)三月壬申上以外孙独孤氏为静乐公主嫁契丹
王李怀节(乐音/洛)甥杨氏为宜芳公 (第 19b 页)
降城 张仁愿
所筑(事见二百九卷/中宗景龙元年)当碛口据虏要冲美
水草守边之利地今避河患退二三里可矣奈何舍万
代永 (第 7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