詔令奏議類
編年類
別史類
地理類
故事類
政書類
史評類
目錄類
別集類
職官類
紀事本末類
史鈔類
傳記類
法制類
時令類
雜史類
正史類
令范臣等参议请依晋宋故事立亲庙六其祖宗之制
式遵旧典庶承宗之道兴于理定之辰尊祖之义成于
孝理之日 孔颖达 上明堂议曰臣伏寻前敕依礼部尚书刘伯庄
等议以为从昆崙道上层祭天又寻后敕云为左右阁
道登楼设祭臣检六艺 (第 21b 页)
式遵旧典庶承宗之道兴于理定之辰尊祖之义成于
孝理之日 孔颖达 上明堂议曰臣伏寻前敕依礼部尚书刘伯庄
等议以为从昆崙道上层祭天又寻后敕云为左右阁
道登楼设祭臣检六艺 (第 21b 页)
内娱猎虽名异游畋若行之无恒终亏雅
度且传说曰学不师古匪说攸闻然则弘道在于学古
学古必资师训既奉恩诏令 孔颖达 侍讲望数存顾问
以补万一仍博选有名行学士兼朝夕读览圣人之遗
教察既行之往事日知其所不足月无忘其所不能 …… (第 39b 页)
之序长幼之节用之方寸之内弘之四海之
外者皆因行以远闻假言以光被伏惟殿下睿质已隆
尚须学文以饬其表窃见 孔颖达 赵弘智等非惟宿德
鸿儒亦兼达政要望令数得侍讲问释物理览古论今 …… (第 40a 页)
志宁撰谏苑二十卷讽之是时太子右庶子 孔颖达 每
犯颜进谏承乾乳母遂安夫人谓 (第 44b 页)
颖达 曰太子长成何
宜屡得面折对曰蒙国厚恩死无所恨谏争愈切承乾
令撰孝经义疏 (第 44b 页)
颖达 又因文见意愈广规谏之道太宗
并嘉纳之二人各赐帛五百匹黄金一斤以厉承乾之
意
历代名臣奏议卷七十 (第 44b 页)
度且传说曰学不师古匪说攸闻然则弘道在于学古
学古必资师训既奉恩诏令 孔颖达 侍讲望数存顾问
以补万一仍博选有名行学士兼朝夕读览圣人之遗
教察既行之往事日知其所不足月无忘其所不能 …… (第 39b 页)
之序长幼之节用之方寸之内弘之四海之
外者皆因行以远闻假言以光被伏惟殿下睿质已隆
尚须学文以饬其表窃见 孔颖达 赵弘智等非惟宿德
鸿儒亦兼达政要望令数得侍讲问释物理览古论今 …… (第 40a 页)
志宁撰谏苑二十卷讽之是时太子右庶子 孔颖达 每
犯颜进谏承乾乳母遂安夫人谓 (第 44b 页)
颖达 曰太子长成何
宜屡得面折对曰蒙国厚恩死无所恨谏争愈切承乾
令撰孝经义疏 (第 44b 页)
颖达 又因文见意愈广规谏之道太宗
并嘉纳之二人各赐帛五百匹黄金一斤以厉承乾之
意
历代名臣奏议卷七十 (第 44b 页)
律历
唐太宗贞观初李淳风上言曰舜在璿玑玉衡以齐七
政则浑天仪也周礼土圭正日景以求地中有以见日
行黄道之验也暨于周末此器乃亡汉洛下闳作闳仪
其后贾逵张衡等亦各有之而推验七曜并行赤道按
冬至极南夏至极北而赤道常定于中国无南北之异
盖浑仪无黄道久矣太宗异其说因诏为之至七年仪
成
十四年太宗将亲祀南郊以十一月癸亥朔甲子冬至
而李淳风新术以甲子合朔冬至乃上言曰古历分日
起于子半十一月当甲子合朔冬至故太史令傅仁均
以减馀稍多子初为朔遂差三刻司历南宫子明太史
令薛颐等言子初及半日月未离淳风之法较春秋已
来晷度薄蚀事皆符合 国子祭酒孔颖达 等及尚书八
座参议请从淳风又以平朔推之则二历皆以朔日冬
至于事弥合且平朔行之自古故春秋传或失之前谓 (第 2a 页)
唐太宗贞观初李淳风上言曰舜在璿玑玉衡以齐七
政则浑天仪也周礼土圭正日景以求地中有以见日
行黄道之验也暨于周末此器乃亡汉洛下闳作闳仪
其后贾逵张衡等亦各有之而推验七曜并行赤道按
冬至极南夏至极北而赤道常定于中国无南北之异
盖浑仪无黄道久矣太宗异其说因诏为之至七年仪
成
十四年太宗将亲祀南郊以十一月癸亥朔甲子冬至
而李淳风新术以甲子合朔冬至乃上言曰古历分日
起于子半十一月当甲子合朔冬至故太史令傅仁均
以减馀稍多子初为朔遂差三刻司历南宫子明太史
令薛颐等言子初及半日月未离淳风之法较春秋已
来晷度薄蚀事皆符合 国子祭酒孔颖达 等及尚书八
座参议请从淳风又以平朔推之则二历皆以朔日冬
至于事弥合且平朔行之自古故春秋传或失之前谓 (第 2a 页)
为注又作周官及仪礼
注并列学官故三礼俱以郑为主而月令一篇卷第五
篇第六汉魏而下传授不绝唐陆德明撰释文 孔颖达
撰正义篇卷第次皆仍旧贯洎唐李林甫作相乃抉擿
微瑕蔑弃先典明皇因附益时事改易旧文谓之御删
月令李林甫等 (第 20b 页)
注并列学官故三礼俱以郑为主而月令一篇卷第五
篇第六汉魏而下传授不绝唐陆德明撰释文 孔颖达
撰正义篇卷第次皆仍旧贯洎唐李林甫作相乃抉擿
微瑕蔑弃先典明皇因附益时事改易旧文谓之御删
月令李林甫等 (第 20b 页)
正色言之则黑夏后氏所
建礼记曰有虞氏之旂夏后氏之绥郑氏曰谓注旄牛尾
于杠首所谓大麾书曰王右秉白旄以麾 孔颖达 曰虞
世但注旄夏世始加旒縿西京杂记汉大驾有前黄麾
崔豹古今注麾所以指麾乘舆以黄诸公以朱刺史二千
石以 (第 15a 页)
建礼记曰有虞氏之旂夏后氏之绥郑氏曰谓注旄牛尾
于杠首所谓大麾书曰王右秉白旄以麾 孔颖达 曰虞
世但注旄夏世始加旒縿西京杂记汉大驾有前黄麾
崔豹古今注麾所以指麾乘舆以黄诸公以朱刺史二千
石以 (第 15a 页)
羊榖用
秬黍仲春开冰则但用羔而已又开冰将以御至尊当
有桃弧棘矢以禳除凶邪缘非礼之物不当设于神坐
当依 孔颖达 所说出冰之时置此弓矢于凌室之户从
之(四年十月十/二日依奏) 又言本朝郊庙祭器陈设既已无法 (第 22b 页)
秬黍仲春开冰则但用羔而已又开冰将以御至尊当
有桃弧棘矢以禳除凶邪缘非礼之物不当设于神坐
当依 孔颖达 所说出冰之时置此弓矢于凌室之户从
之(四年十月十/二日依奏) 又言本朝郊庙祭器陈设既已无法 (第 22b 页)
右集注(八部一百/七十九卷)
周易义疏二十卷(宋明帝集/群臣讲)周易讲疏二十卷(张该等/群臣讲)
周易讲疏三十五卷(梁武/帝)周易讲疏十六卷(梁五经博/士褚仲都)
周易义疏十四卷(梁都官尚/书萧子政)周易讲疏三十卷(陈咨议/参军张)
(讥/)周易义疏十六卷(陈尚书左仆/射周弘正)周易文句义疏二十
卷(梁/蕃)周易讲疏十三卷(国子祭/酒何妥)周易文句义疏二十四
卷(陆德/明)周易新傅疏十卷(阴弘/道)周易王道小疏十卷
周易广疏三十六卷(勾/徽)乾坤义疏一卷(刘/瓛)周易大义二
十一卷(梁武/帝)周易證义疏二十卷(宋朝范/谔昌)周易正义十
四卷 (唐孔/颖达) 会通正义三十二卷(纵康/乂)周易新注本义十
四卷(唐薛/仁贵)正义补阙七卷(四库/书目)周易甘棠正义 …… (第 5b 页)
右集注(三部三/十五卷)
尚书大义二十卷(梁武/帝)尚书述义二十卷(隋国子助/教刘炫)尚
书正义二十卷(唐国子祭酒 孔颖达 等)尚书义疏十卷(梁国子助/教费甝)
尚书义疏三十卷(梁司徒/蔡太宝)尚书义疏七卷(隋/志)尚书疏二 …… (第 12b 页)
右注(集注附六部一/百二十四卷)
毛诗大义十一卷(梁武/帝)毛诗大义三卷(苏子/才)毛诗正义
四十卷 (唐孔颖/达 等)毛诗义疏二十卷(舒/援)毛诗义疏二十八
卷(梁常侍/沈重)毛诗述义四十卷(隋刘/炫)毛诗章句义疏 …… (第 16b 页)
右五家传注(二十三部四/百五十一卷)
春秋左氏经传义略二十五卷(陈国子博士沈文/阿唐志二十七卷)王元
规续沈文阿春秋左氏传义略十卷 春秋义略三十
卷(陈右军将/军张冲)春秋左氏义略八卷 春秋左氏传立义
十卷(崔灵/恩)春秋左氏传述义四十卷(东京太学/博士刘炫)左氏钞
十卷 春秋义函传十六卷(于宝隋志作春秋/左氏函傅十五卷)春秋正
义三十六卷 (孔颖/达) 左氏义疏六十卷(徐文/远)春秋精义三
十卷 春秋公羊疏十二卷(见隋/志)春秋公羊疏三十卷
春秋谷梁 …… (第 23a 页)
右注解(二十部/二十卷)
孝经义疏十八卷(梁武/帝)孝经义疏一卷(赵景/韶)孝经义疏
三卷(皇/侃)孝经讲疏六卷(徐孝/克)孝经义一卷 古文孝经
述义五卷(刘/炫)孝经义一卷(梁扬州文学从/事太史叔明)孝经敬爱义
一卷(萧子/显)孝经私记四卷 孝经私记二卷(周弘/正)宋大
明中皇太子讲义疏二卷(何约/之)孝经发题四卷(太史/叔明)孝
经新义十卷(任希/古)御注孝经二卷(元行/冲)孝经疏五卷(贾/公)
(彦/)孝经指要一卷(李嗣/真)孝经义疏 (孔颖达/ 卷亡)孝经正义三
卷(宋朝/邢炳)孝经简疏一卷(张崇/文)孝经疏一卷(苏/彬)孝经讲疏
一卷(任希 (第 32a 页)
周易义疏二十卷(宋明帝集/群臣讲)周易讲疏二十卷(张该等/群臣讲)
周易讲疏三十五卷(梁武/帝)周易讲疏十六卷(梁五经博/士褚仲都)
周易义疏十四卷(梁都官尚/书萧子政)周易讲疏三十卷(陈咨议/参军张)
(讥/)周易义疏十六卷(陈尚书左仆/射周弘正)周易文句义疏二十
卷(梁/蕃)周易讲疏十三卷(国子祭/酒何妥)周易文句义疏二十四
卷(陆德/明)周易新傅疏十卷(阴弘/道)周易王道小疏十卷
周易广疏三十六卷(勾/徽)乾坤义疏一卷(刘/瓛)周易大义二
十一卷(梁武/帝)周易證义疏二十卷(宋朝范/谔昌)周易正义十
四卷 (唐孔/颖达) 会通正义三十二卷(纵康/乂)周易新注本义十
四卷(唐薛/仁贵)正义补阙七卷(四库/书目)周易甘棠正义 …… (第 5b 页)
右集注(三部三/十五卷)
尚书大义二十卷(梁武/帝)尚书述义二十卷(隋国子助/教刘炫)尚
书正义二十卷(唐国子祭酒 孔颖达 等)尚书义疏十卷(梁国子助/教费甝)
尚书义疏三十卷(梁司徒/蔡太宝)尚书义疏七卷(隋/志)尚书疏二 …… (第 12b 页)
右注(集注附六部一/百二十四卷)
毛诗大义十一卷(梁武/帝)毛诗大义三卷(苏子/才)毛诗正义
四十卷 (唐孔颖/达 等)毛诗义疏二十卷(舒/援)毛诗义疏二十八
卷(梁常侍/沈重)毛诗述义四十卷(隋刘/炫)毛诗章句义疏 …… (第 16b 页)
右五家传注(二十三部四/百五十一卷)
春秋左氏经传义略二十五卷(陈国子博士沈文/阿唐志二十七卷)王元
规续沈文阿春秋左氏传义略十卷 春秋义略三十
卷(陈右军将/军张冲)春秋左氏义略八卷 春秋左氏传立义
十卷(崔灵/恩)春秋左氏传述义四十卷(东京太学/博士刘炫)左氏钞
十卷 春秋义函传十六卷(于宝隋志作春秋/左氏函傅十五卷)春秋正
义三十六卷 (孔颖/达) 左氏义疏六十卷(徐文/远)春秋精义三
十卷 春秋公羊疏十二卷(见隋/志)春秋公羊疏三十卷
春秋谷梁 …… (第 23a 页)
右注解(二十部/二十卷)
孝经义疏十八卷(梁武/帝)孝经义疏一卷(赵景/韶)孝经义疏
三卷(皇/侃)孝经讲疏六卷(徐孝/克)孝经义一卷 古文孝经
述义五卷(刘/炫)孝经义一卷(梁扬州文学从/事太史叔明)孝经敬爱义
一卷(萧子/显)孝经私记四卷 孝经私记二卷(周弘/正)宋大
明中皇太子讲义疏二卷(何约/之)孝经发题四卷(太史/叔明)孝
经新义十卷(任希/古)御注孝经二卷(元行/冲)孝经疏五卷(贾/公)
(彦/)孝经指要一卷(李嗣/真)孝经义疏 (孔颖达/ 卷亡)孝经正义三
卷(宋朝/邢炳)孝经简疏一卷(张崇/文)孝经疏一卷(苏/彬)孝经讲疏
一卷(任希 (第 32a 页)
右小戴(注附六部一/百二十二卷)
礼记新义疏二十卷(贺/玚)礼记义疏九十九卷(皇/侃)礼记讲
疏四十八卷(皇/侃)礼记义疏四十卷(沈/重)礼记义疏三十八
卷 礼记义疏四十卷(熊安/生)礼记义十卷(何佟/之)礼记大
义十卷(梁武/帝)礼记文外大义三卷(秘书学士/褚晖撰)礼记义记
四卷(郑小/同)礼记正义七十卷 (孔颖/达 等)礼记正义八十卷(唐/贾) (第 8b 页)
礼记新义疏二十卷(贺/玚)礼记义疏九十九卷(皇/侃)礼记讲
疏四十八卷(皇/侃)礼记义疏四十卷(沈/重)礼记义疏三十八
卷 礼记义疏四十卷(熊安/生)礼记义十卷(何佟/之)礼记大
义十卷(梁武/帝)礼记文外大义三卷(秘书学士/褚晖撰)礼记义记
四卷(郑小/同)礼记正义七十卷 (孔颖/达 等)礼记正义八十卷(唐/贾) (第 8b 页)
右后周书(二部六/十卷)
隋书三十二卷(张太/素撰)隋书八十五卷 隋志三十卷
唐贞观中诏诸臣分修五代史颜师古 孔颖达 撰次
隋事起文帝作三纪五十列传惟十志未奏又诏于
志宁李淳风韦安化李延寿令狐德棻共加裒缀高
宗时 (第 6b 页)
隋书三十二卷(张太/素撰)隋书八十五卷 隋志三十卷
唐贞观中诏诸臣分修五代史颜师古 孔颖达 撰次
隋事起文帝作三纪五十列传惟十志未奏又诏于
志宁李淳风韦安化李延寿令狐德棻共加裒缀高
宗时 (第 6b 页)
右隋(二十四部三/百五十六卷)
唐太宗集四十卷 高宗集八十六卷 中宗集四十
卷 睿宗集十卷 武后垂拱集一百卷 武后金轮
集十卷 陈叔达集十五卷 窦威集十卷 褚亮集
二十卷 虞世南集三十卷 萧瑀集一卷 沈齐家
集十卷 薛收集十卷 杨师道集十卷 庾抱集十
卷 孔颖达 集五卷 王绩集五卷 郎楚之集五卷
魏徵集二十卷 许敬宗集八十卷 于志宁集四
十卷 上官仪集三十卷 (第 4a 页)
唐太宗集四十卷 高宗集八十六卷 中宗集四十
卷 睿宗集十卷 武后垂拱集一百卷 武后金轮
集十卷 陈叔达集十五卷 窦威集十卷 褚亮集
二十卷 虞世南集三十卷 萧瑀集一卷 沈齐家
集十卷 薛收集十卷 杨师道集十卷 庾抱集十
卷 孔颖达 集五卷 王绩集五卷 郎楚之集五卷
魏徵集二十卷 许敬宗集八十卷 于志宁集四
十卷 上官仪集三十卷 (第 4a 页)
求书遣使校书久任论一篇
求书之官不可不遣校书之任不可不专汉除挟书之
律开献书之路久矣至成帝时遣谒者陈农求遗书于
天下遂有七略之藏隋开皇间奇章公请分遣使人搜
访异本后嘉则殿藏书三十七万卷禄山之变尺简无
存乃命苗发等使江淮括访至文宗朝遂有十二库之
书唐之季年犹遣监察御史诸道搜求遗书知古人求
书欲广必遣官焉然后山林薮泽可以无遗司马迁世
为史官刘向父子校雠天禄虞世南颜师古相继为秘
书监令孤德棻三朝当修史之任 孔颖达 一生不离学
校之官若欲图书之备文物之兴则校雠之官岂可不
久其任哉
求书之道有八论九篇
求书之道有 …… (第 13b 页)
李淳风于志宁之徒则授之以志如颜师古 孔颖达 之
徒则授之纪傅以颜孔博通古今于李明天文地理图
籍之学所以晋隋二志高于古今而隋志尤详明也
编次有 (第 25b 页)
求书之官不可不遣校书之任不可不专汉除挟书之
律开献书之路久矣至成帝时遣谒者陈农求遗书于
天下遂有七略之藏隋开皇间奇章公请分遣使人搜
访异本后嘉则殿藏书三十七万卷禄山之变尺简无
存乃命苗发等使江淮括访至文宗朝遂有十二库之
书唐之季年犹遣监察御史诸道搜求遗书知古人求
书欲广必遣官焉然后山林薮泽可以无遗司马迁世
为史官刘向父子校雠天禄虞世南颜师古相继为秘
书监令孤德棻三朝当修史之任 孔颖达 一生不离学
校之官若欲图书之备文物之兴则校雠之官岂可不
久其任哉
求书之道有八论九篇
求书之道有 …… (第 13b 页)
李淳风于志宁之徒则授之以志如颜师古 孔颖达 之
徒则授之纪傅以颜孔博通古今于李明天文地理图
籍之学所以晋隋二志高于古今而隋志尤详明也
编次有 (第 25b 页)
成曰舜以冀州南北太远分卫为并
晋地理志虞舜表提类而分区宇判山河而考疆域冀
北创并部之名燕齐起幽营之号
竹书纪年帝舜三十三年夏后受命于神宗遂复九州
(孔颖达 曰禹登/王位还置九州)
陈氏经曰禹贡之作乃在尧时至舜时分九州为十二
州至夏之世又分为九州
榖梁传正 (第 3a 页)
晋地理志虞舜表提类而分区宇判山河而考疆域冀
北创并部之名燕齐起幽营之号
竹书纪年帝舜三十三年夏后受命于神宗遂复九州
(孔颖达 曰禹登/王位还置九州)
陈氏经曰禹贡之作乃在尧时至舜时分九州为十二
州至夏之世又分为九州
榖梁传正 (第 3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