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類
政書類
正史類
官翰林待诏朝议郎权知沔王友上柱国赐绯鱼袋
唐玄度 状准太和七年十二月五日敕覆定九经字
体今所详覆多依司业张参五经文字为准其旧字
样岁月将久点画参差 …… (第 11a 页)
与字义不同者具引文以注解今刋削有成请附于
五经字样之末用證纰误从之
玄度 序曰臣闻秦焚诗书塞人视听汉兴典籍以广
聪明伏以龟鸟之文去圣弥远点画讹变遂失本源
今陛下运契黄虞道 …… (第 11b 页)
雅言执礼诚愧大儒而辨体观文式遵小学其声韵
谨依开元文字避以反言但纽四声定其音旨今条
目已举刋削有成愿竭愚衷以资后学
林罕曰开元中 唐玄度 以五经文字有所不载者复 (第 12a 页)
作新加九经字样一卷凡七十六部
陈振孙曰唐沔王友 翰林待诏唐玄度 撰补张参之
所不载开成中上之二书当在小学类以其专为经
设故附见于此往宰南城出谒有持故纸鬻于道右 (第 12b 页)
得此书乃古京本五代开运丙午所刻也遂为家藏
书籍之最古者
王应麟曰唐大历十年司业张参纂成五经文字以
类相从开成中 翰林待诏唐玄度 加九经字样补所 …… (第 12b 页)
体讹谬后周广顺三年六月田敏进印板九经五经
文字九经字样各二部一百三十册宋朝重和元年
十一月言者谓张参 唐玄度 所撰五经文字九经字
样辨證书名颇有依据然其法本取蔡邕石经许氏
说文宜重加修定分次部类为新定五经字 (第 13a 页)
样从之
陶宗仪曰 唐玄度 不知何许人文宗时待诏翰林作
九经字样辨證缪误 (第 13a 页)
唐玄度 状准太和七年十二月五日敕覆定九经字
体今所详覆多依司业张参五经文字为准其旧字
样岁月将久点画参差 …… (第 11a 页)
与字义不同者具引文以注解今刋削有成请附于
五经字样之末用證纰误从之
玄度 序曰臣闻秦焚诗书塞人视听汉兴典籍以广
聪明伏以龟鸟之文去圣弥远点画讹变遂失本源
今陛下运契黄虞道 …… (第 11b 页)
雅言执礼诚愧大儒而辨体观文式遵小学其声韵
谨依开元文字避以反言但纽四声定其音旨今条
目已举刋削有成愿竭愚衷以资后学
林罕曰开元中 唐玄度 以五经文字有所不载者复 (第 12a 页)
作新加九经字样一卷凡七十六部
陈振孙曰唐沔王友 翰林待诏唐玄度 撰补张参之
所不载开成中上之二书当在小学类以其专为经
设故附见于此往宰南城出谒有持故纸鬻于道右 (第 12b 页)
得此书乃古京本五代开运丙午所刻也遂为家藏
书籍之最古者
王应麟曰唐大历十年司业张参纂成五经文字以
类相从开成中 翰林待诏唐玄度 加九经字样补所 …… (第 12b 页)
体讹谬后周广顺三年六月田敏进印板九经五经
文字九经字样各二部一百三十册宋朝重和元年
十一月言者谓张参 唐玄度 所撰五经文字九经字
样辨證书名颇有依据然其法本取蔡邕石经许氏
说文宜重加修定分次部类为新定五经字 (第 13a 页)
样从之
陶宗仪曰 唐玄度 不知何许人文宗时待诏翰林作
九经字样辨證缪误 (第 13a 页)
仪礼十七卷 礼记二十卷 春秋左氏传三十
卷 公羊传十卷 榖梁传十卷 论语十卷
孝经一卷 尔雅二卷
存
唐会要太和七年二月敕 唐玄度 覆定石经字体十
二月敕于国子监讲论堂两廊创立石九经并孝经
论语尔雅共一百五十九卷字样四十卷 …… (第 8b 页)
经一百六十卷时上好文覃以经义启导遂奏置五
经博士依汉蔡邕刊碑列于太学创立石壁九经诸
儒挍正讹谬上又令翰林勒字官 唐玄度 复挍字体
又乖师法故石经立后数十年名儒皆不窥之以为
芜累
新唐书文宗以覃名儒以宰相领祭酒请太学 …… (第 9b 页)
刓缪建言愿与钜学鸿生共力雠勘准汉旧事镂石
太学乃表周墀崔球张次宗孔温业等正其文太和
七年敕 唐玄度 覆定石经字体于国子监讲论堂两
廊创立石九经并孝经论语尔雅共一百五十九卷
字样四十卷开成二年告成今 …… (第 14b 页)
赵崡曰唐天宝中刻九经于长安礼记以月令为首
从李林甫之请此石经第五刻也文宗时郑覃以经
籍刓缪建言雠刋准汉故事太和七年敕 唐玄度 覆 …… (第 14b 页)
秘书省正字(臣/)柏皓挍勘兼看书上石官将仕郎守
四门助教臣陈庄士覆定字体官翰林待诏朝议郎
权知沔王友上柱国赐绯鱼袋臣 唐玄度 挍勘官兼 (第 16a 页)
卷 公羊传十卷 榖梁传十卷 论语十卷
孝经一卷 尔雅二卷
存
唐会要太和七年二月敕 唐玄度 覆定石经字体十
二月敕于国子监讲论堂两廊创立石九经并孝经
论语尔雅共一百五十九卷字样四十卷 …… (第 8b 页)
经一百六十卷时上好文覃以经义启导遂奏置五
经博士依汉蔡邕刊碑列于太学创立石壁九经诸
儒挍正讹谬上又令翰林勒字官 唐玄度 复挍字体
又乖师法故石经立后数十年名儒皆不窥之以为
芜累
新唐书文宗以覃名儒以宰相领祭酒请太学 …… (第 9b 页)
刓缪建言愿与钜学鸿生共力雠勘准汉旧事镂石
太学乃表周墀崔球张次宗孔温业等正其文太和
七年敕 唐玄度 覆定石经字体于国子监讲论堂两
廊创立石九经并孝经论语尔雅共一百五十九卷
字样四十卷开成二年告成今 …… (第 14b 页)
赵崡曰唐天宝中刻九经于长安礼记以月令为首
从李林甫之请此石经第五刻也文宗时郑覃以经
籍刓缪建言雠刋准汉故事太和七年敕 唐玄度 覆 …… (第 14b 页)
秘书省正字(臣/)柏皓挍勘兼看书上石官将仕郎守
四门助教臣陈庄士覆定字体官翰林待诏朝议郎
权知沔王友上柱国赐绯鱼袋臣 唐玄度 挍勘官兼 (第 16a 页)
兼国子祭酒郑覃奏请置五经博士各
一人缘无禄俸请依王府官例给禄粟从之
二年八月国子监奏得覆定石经字体官 翰林待诏唐
玄度 状伏准太和七年二月五日敕覆九经字体者今
所详覆多依司业张参五经字为准其旧字样岁月将
久画点参差传写相 (第 26b 页)
一人缘无禄俸请依王府官例给禄粟从之
二年八月国子监奏得覆定石经字体官 翰林待诏唐
玄度 状伏准太和七年二月五日敕覆九经字体者今
所详覆多依司业张参五经字为准其旧字样岁月将
久画点参差传写相 (第 26b 页)
唐李怀撰僧景麟正书并篆额长庆九年(京兆金/石录)
唐总持寺大果禅师藏山和尚塔铭
唐于敖撰李随正书太和元年(京兆金/石录)
唐左威卫将军李藏用碑
唐礼部侍郎翰林学士王源中撰 翰林待诏唐玄度
篆额唐玄序集王羲之书藏用宦者也字师贞陇西
成纪人官至冠军大将军左威卫大将军知内侍省 …… (第 29b 页)
唐张汉夫撰并书太和六年(京兆金/石录)
唐开府仪同三司崔守诚碑
许康佐撰 唐玄度 分书并篆额太和九年(诸道石/刻录)
唐游玄都观诗
唐刘禹锡撰并书太和十年(京兆金/石录)
唐知内侍 (第 30b 页)
省崔谈峻寿堂碑
唐许康佑撰唐玄序行书 唐玄度 篆额太和中立(京/兆)
(金石/录)
唐长安县水达亭记 (第 30b 页)
唐总持寺大果禅师藏山和尚塔铭
唐于敖撰李随正书太和元年(京兆金/石录)
唐左威卫将军李藏用碑
唐礼部侍郎翰林学士王源中撰 翰林待诏唐玄度
篆额唐玄序集王羲之书藏用宦者也字师贞陇西
成纪人官至冠军大将军左威卫大将军知内侍省 …… (第 29b 页)
唐张汉夫撰并书太和六年(京兆金/石录)
唐开府仪同三司崔守诚碑
许康佐撰 唐玄度 分书并篆额太和九年(诸道石/刻录)
唐游玄都观诗
唐刘禹锡撰并书太和十年(京兆金/石录)
唐知内侍 (第 30b 页)
省崔谈峻寿堂碑
唐许康佑撰唐玄序行书 唐玄度 篆额太和中立(京/兆)
(金石/录)
唐长安县水达亭记 (第 30b 页)
郑絪书大师以元和中诏至京师章敬寺长庆初令
狐楚请赐谥及塔名曰宣教碑以太和三年立(集古/录目)
唐赠右武卫大将军骆奉先碑
唐朱景玄撰 唐玄度 分书篆额太和五年(京兆金/石录)
唐内侍梁守谦乞写兴唐寺藏经表
太和六年(京兆金/石录)
唐六译金 …… (第 33a 页)
初承和以分书经刻于上都兴唐寺文宗诏取其本
使 待诏唐玄度 集王羲之书翰林学士郑覃等六人
为赞刻石以太和六年春立(集古/录目)
唐殿中侍御史韦翃墓志
唐刘禹 …… (第 33b 页)
元十四年刻此铭(集古/录目)
唐复县记碑阴
唐徐元弼撰窦含章书宝历元年(京兆金/石录)
唐翰林院新楼记
唐韦表微撰郑浣书 唐玄度 篆额太和元年十二月
(诸道石/刻录)
唐灵际山大定寺李先生碑
唐苏或撰王登书武宗会昌六年(京兆金 (第 45a 页)
狐楚请赐谥及塔名曰宣教碑以太和三年立(集古/录目)
唐赠右武卫大将军骆奉先碑
唐朱景玄撰 唐玄度 分书篆额太和五年(京兆金/石录)
唐内侍梁守谦乞写兴唐寺藏经表
太和六年(京兆金/石录)
唐六译金 …… (第 33a 页)
初承和以分书经刻于上都兴唐寺文宗诏取其本
使 待诏唐玄度 集王羲之书翰林学士郑覃等六人
为赞刻石以太和六年春立(集古/录目)
唐殿中侍御史韦翃墓志
唐刘禹 …… (第 33b 页)
元十四年刻此铭(集古/录目)
唐复县记碑阴
唐徐元弼撰窦含章书宝历元年(京兆金/石录)
唐翰林院新楼记
唐韦表微撰郑浣书 唐玄度 篆额太和元年十二月
(诸道石/刻录)
唐灵际山大定寺李先生碑
唐苏或撰王登书武宗会昌六年(京兆金 (第 45a 页)
诸经总类
十一经十部七册 陆德明经典释文(一部二/十册)
经典释文一部二十册 经典释文一部二十册
经典释文一部十五册 经典释文一部十六册
张参五经文字一部三册 唐玄度 九经字样一部一册
贾昌朝群经音辨一部二册 群经音辨一部二册
群经音辨一部一册 刘敞七经小传一部一 (第 32b 页)
十一经十部七册 陆德明经典释文(一部二/十册)
经典释文一部二十册 经典释文一部二十册
经典释文一部十五册 经典释文一部十六册
张参五经文字一部三册 唐玄度 九经字样一部一册
贾昌朝群经音辨一部二册 群经音辨一部二册
群经音辨一部一册 刘敞七经小传一部一 (第 32b 页)
莫过于李仲琁而后之君子旋觉其谬自唐时国子
监置书学博士立说文石经字林之学而颜元孙作
干禄字书张参作五经文字 唐玄度 作九经字样天
下之文始渐归于一矣顾以此二碑出于千岁之远
而与孔壁之文兰台之典同什袭而宝之岂不可笑 (第 13b 页)
监置书学博士立说文石经字林之学而颜元孙作
干禄字书张参作五经文字 唐玄度 作九经字样天
下之文始渐归于一矣顾以此二碑出于千岁之远
而与孔壁之文兰台之典同什袭而宝之岂不可笑 (第 13b 页)
将仕郎守秘书省正字臣柏皓校勘兼看书上石官
将仕郎守四门助教臣陈庄士覆定字体官翰林待
诏朝议郎权知沔王友上柱国赐绯鱼袋臣 唐玄度
校勘官兼专知都勘定经书检校刋勒上石朝议郎
守国子毛诗博士上柱国臣章师道朝散大夫守国
子司业骑都尉 …… (第 2b 页)
石壁九经一百六十卷时上好文覃以经义启导稍
折文章之士遂奏置五经博士依汉蔡邕刋碑列于
太学创立石壁九经诸儒校正讹谬上又令翰林勒
字官 唐玄度 复校字体又乖师法故石经立后数十
年名儒皆不窥之以为芜累甚矣旧史之评如此愚
初读而疑之又见新书无贬 …… (第 3b 页)
所刻相类而本文不然当是开成中所刻其中有磨
改数字者意自牧所为也
九经字样一卷凡七十六部四百二十一字国子监
奏覆定石经字体官 翰林待诏唐玄度 状准太和七
年十二月五日敕覆定九经字体者今所详覆多依 (第 22a 页)
将仕郎守四门助教臣陈庄士覆定字体官翰林待
诏朝议郎权知沔王友上柱国赐绯鱼袋臣 唐玄度
校勘官兼专知都勘定经书检校刋勒上石朝议郎
守国子毛诗博士上柱国臣章师道朝散大夫守国
子司业骑都尉 …… (第 2b 页)
石壁九经一百六十卷时上好文覃以经义启导稍
折文章之士遂奏置五经博士依汉蔡邕刋碑列于
太学创立石壁九经诸儒校正讹谬上又令翰林勒
字官 唐玄度 复校字体又乖师法故石经立后数十
年名儒皆不窥之以为芜累甚矣旧史之评如此愚
初读而疑之又见新书无贬 …… (第 3b 页)
所刻相类而本文不然当是开成中所刻其中有磨
改数字者意自牧所为也
九经字样一卷凡七十六部四百二十一字国子监
奏覆定石经字体官 翰林待诏唐玄度 状准太和七
年十二月五日敕覆定九经字体者今所详覆多依 (第 22a 页)
九经师授谱一卷(韦表/微)九经馀义一百卷(黄敏/求)
九经释难五卷(马光/极) 九经演义十卷(苏/鹗)
九经要略一卷(李/涪) 九经字样十卷 (唐玄/度) 九经直音九卷(许/奕) 九经正讹一卷(许/奕)
九经疑难十卷(张伯/文) 九经类义二卷(通志 (第 21b 页)
九经释难五卷(马光/极) 九经演义十卷(苏/鹗)
九经要略一卷(李/涪) 九经字样十卷 (唐玄/度) 九经直音九卷(许/奕) 九经正讹一卷(许/奕)
九经疑难十卷(张伯/文) 九经类义二卷(通志 (第 21b 页)
说文叙曰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
艾轩林氏曰大篆出于史籀战国以来俱用之许氏
微得其旧体 唐玄度 曰秦焚诗书惟易与史篇得全
王莽之乱此篇亡失建武中获九篇章帝时王育为
作解说所不通者十有二三晋世此 (第 9b 页)
艾轩林氏曰大篆出于史籀战国以来俱用之许氏
微得其旧体 唐玄度 曰秦焚诗书惟易与史篇得全
王莽之乱此篇亡失建武中获九篇章帝时王育为
作解说所不通者十有二三晋世此 (第 9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