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詔令奏議類
別史類
地理類
政書類
故事類
編年類
紀事本末類
史評類
目錄類
別集類
職官類
正史類
史鈔類
傳記類
時令類
雜史類
載記類
金石類
  郊庙
唐玄宗开元初奉昭成皇后祔睿宗室又欲肃明皇后
并升焉陈贞节奏言庙必有配一帝一后礼之正也昭
成皇后有大姒之德宜升配睿宗肃明皇后既非子贵
宜在别庙周人奏夷则歌小吕以享先妣先妣姜嫄也

以生后稷故特立庙曰閟宫晋简文帝郑宣皇后不配
食筑宫于外以岁时致享肃明请准周姜嫄晋宣后纳
主别庙时享如仪于是留主仪坤庙诏𨽻太庙毋置官

陈贞节与博士苏献上言曰睿宗于 孝和
弟也按贺循
说兄弟不相为后故殷盘庚不序阳甲而上继先君汉
光武不嗣孝成而上承元帝晋怀帝继世祖不继惠帝 …… (第 1b 页)
行夏崩而太庙冬禘不亦亟乎太室尊所若曰鲁自
是陵夷堕周公之祀太庙今坏意者其将陵夷堕先帝
之祀乎陛下未祭 孝和
先祭太上皇先臣后君昔跻兄
弟上今弟先兄祭昔太室坏今太庙毁与春秋正同不
可不察武后篡国 (第 2b 页)
孝和
中兴有功今内主别祠不得列 …… (第 2b 页)
太康时宣帝庙地
陷梁折又三年太庙殿陷而及泉更营之梁又折天之
所谴非必朽而坏也晋不承天故及于乱臣谓宜迁
还庙何必违礼下同鲁晋哉帝异其言诏有司复议
贞节献与博士冯宗质之曰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
祖而七父昭子穆 …… (第 3a 页)
惠帝而享世长久乎七庙五庙明天子诸侯也父子相
继一统也昭穆列序重继也礼兄弟相继不得称嗣子
明睿宗不父 孝和
必上继高宗者偶室于庙则为二穆
于礼可乎礼所不可而使天子旁绍伯考弃已亲正统
(第 4a 页)
孝和
中兴别建园寝百世不毁尚何议哉平子猥引 …… (第 4a 页)
僖公逆祀为比殊不知 孝和
升新寝圣真方祔庙则未
尝一日居上也帝语宰相召平子与博士详论博士护
前言合轧平子平子援经辩数分明献等不 (第 4b 页)
能屈苏颋
右博士故平子坐贬都城尉然诸儒以平子孤挺见迮
于礼官不平帝亦知其直久不决然卒不复 中宗
于庙
玄宗将大享明堂贞节恶武后所营非古所谓木不镂
土不文之制乃与冯宗上言明堂必直丙巳以宪房心
布政太 …… (第 4b 页)
间奉兴圣
德明主居之庙成而祔
宪宗元和中左拾遗元稹上奏曰谨按礼官以顺宗至
德大圣大安孝皇帝神主升祔则 中宗大和大圣大昭
孝皇帝
主为代数当迁之庙议者云 (第 37a 页)
中宗
复辟中兴当
为百代不迁之庙台省官等又议云则天为居摄 (第 37a 页)

非中兴不得为不迁之庙以愚所裁皆非得礼之中 …… (第 37a 页)
案礼官与台省官䓁议但以为 中宗
非中兴故不得为
不迁之宗曾不知虽实为中兴亦不得为不迁之庙何
则祖有功而宗有德盖谓始有功者为祖始有德者 (第 37b 页)

中宗
神龙初清源尉吕元泰上书言时政曰国家者至
公之神器一正则难倾一倾则难正今中兴政化之始
几微之际可不慎哉 (第 48a 页)
洪基今者后宫未有孕育不
可庶幸将来而虚天绪非祖宗之遗志社稷之长计也
礼兄弟之子犹子故汉成无嗣继由定陶 孝和
之绝安 (第 26a 页)

奏请其人俾奉讲劝夫经所以立行脩身史所以谙识
成败斯急务也太子虽称善不能用其言及败索宫中
得班谏书 中宗
嘉叹
时洛阳人王庆之率险佞数百人请以武承嗣为皇太 …… (第 9b 页)
忠畏事不言非勇陛下以臣为忠则择是而用以为不
忠则斩臣头以令天下书闻不报 中宗
初为太子时生懿德太子重润高宗喜甚是岁为
皇太孙开府置官属帝问吏部侍郎裴敬彝郎中王方
庆对曰礼有嫡子无 (第 12b 页)
娶以达子之志夫圣人岂蔑情于所生固
有意于天下昔武后阴储篡谋豫自光崇升期齐抗斩
衰俄而乘陵唐家以启衅阶 孝和
仅得反正韦氏复出
酖杀天子几亡宗社故臣将以正夫妇之纲非特母子
间也议者或言降母服非诗所谓罔极者而又与 (第 37b 页)
尝引魏徵同登使观之徵熟视之曰臣昏眊不
见上指示之徵曰臣以为陛下望献陵若昭陵则臣固
见之矣上为之毁观 中宗
神龙元年将以太后合葬乾陵给事中严善思上
疏曰神明之道体尚幽玄今欲启之恐致惊黩况合葬
非古宜于陵旁更择 (第 37b 页)
邕立阶下大言曰璟所陈社稷大计
陛下当听后色解即可璟奏邕出或让曰子位卑一忤
旨祸不测邕曰不如是名亦不传 中宗
立郑普思以方
技幸擢秘书监邕谏曰陛下躬政日浅有九重之严未
闻道路横议今籍籍皆言普思冯诡惑说妖祥陛下不 …… (第 8b 页)
天下非陛下乃今可得自古尧舜称圣者臣观所
以行皆在人事敦睦九族平章百姓不闻以鬼神道治
天下惟陛下省察 中宗
复位时侍中桓彦范上书诫帝曰道路籍籍皆云 (第 9a 页)
犬马非土性弗畜珍禽异兽不育于国不宜劳远人致
异物愿省无益之故救必然之急天下之幸
初武后末年为泼寒之戏 中宗
尝乘楼纵观开元中因 (第 43a 页)
家今超授高爵与外廷朝会驺竖倡子鸣玉曳
履臣窃耻之若朝命不可追改尚宜不使在列与士大
夫为伍也帝善其言 中宗
以方士郑普思为秘书监叶靖能为国子祭酒侍
中桓彦范执不可帝曰要己用之不可止彦范曰陛下
始复位制诏军国皆 (第 10b 页)
今元忠罪非越比不
宜坐饯流谪之人且陛下操生杀柄欲加之罪自当处
决圣心既付臣按状惟知守陛下法尔后意解 中宗
神龙初左拾遗赵冬曦上书曰古律条目千馀隋
时奸臣侮法著律曰律无正条者出罪举重以明轻入
罪举轻以明重一辞 (第 35b 页)
诛则已暴罚一二则法不平宜一切洗贷 中宗
纳之
德宗时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陆贽论左降官
准赦量移事状曰右窜谪之徒皆在遐僻或迫于衰暮
顾景思 (第 8b 页)
下累圣谥号悉宜取初谥为定谨案旧制宜上高祖为
太武皇帝太宗为文皇帝高宗为天皇大帝 中宗
(第 16b 页)

和皇帝
睿宗为真圣皇帝其二圣谥名字数太广有逾
古制臣愚请择其美称而正之谨按谥法秉德不回曰
孝照临四方曰明宜上 (第 16b 页)
未有若斯之神圣者也故得享国久长多历年所陛下
何不取而则之 中宗孝和皇帝
陛下之兄居先人之业
忽先人之化不取贤良之言徒恣子女之意官爵非择
虚食禄者数千人封建无功妄食土者百馀户 …… (第 43a 页)
贯钱造无用之观以贾六合之怨乎以违万人之
心乎伏惟陛下族阿韦之家而不改阿韦之乱政忍弃
太宗之理本不忍弃 中宗
之乱阶忍弃太宗久长之谋
不忍弃 (第 44b 页)
中宗
短促之计陛下又何以继祖宗亲万国昔
陛下与皇太子在阿韦之时危亡是惧常切齿于群凶
今贵为天子富有海内而不 (第 44b 页)
青溪东为贼所破文皎死之壬午荧惑守心二月侯景
遣使求 和皇太子
固请帝乃许之盟于西华门下景既
运东城米归于石头亦不解围启求遣诸军退乃解丁
未皇太子又命南兖州刺史南康 (第 48a 页)
 襆头
巾子(唐武德初始用之初尚平头小样者天授二年武/太后内宴赐群臣高头巾子呼为武家诸王样景)
(龙四年三月 中宗
内宴赐宰臣以下内样巾子其/样高而踣皇帝在藩时所冠人号为英王踣样)
  君臣服章制度(袍附/)
虞书曰 (第 15a 页)
  坐部伎六曲
一燕乐 二长寿乐 三天授乐(武后天/授年作)四鸟歌万岁
(武后时有鸟/能人言万岁)五龙池乐(明皇为平王时赐第隆庆坊/坊之南地忽变为池 中宗
泛)
(以厌其祥明皇即/位乃作龙池乐)六小破阵乐 夜半乐(明皇自潞州/还京师举兵) (第 54a 页)
 按景龙三年监察御史崔琬弹奏宰相宗楚客纪处
 讷等骄恣跋扈请收劾之旧制大臣有被御史弹者
 皆俯偻趋出待罪朝堂今楚客等瞋目作色称以忠
 鲠被诬 中宗
令琬与楚客约为兄弟时人窃号为和
 事天子
主簿(汉有御史主簿张忠为御史大夫以孙宝为主簿/是也魏晋以来 (第 12a 页)
台复有行军大总管者盖有征伐则置于征伐所之道/以督军事自武德以来亦有元帅之号太宗为秦王加)
(西讨元帅 中宗
为周王为洮河道元帅睿宗为相王为/并州道行军元帅安禄山反后天宝十五载哥舒翰为)
(诸道兵马元帅其后李光 …… (第 25b 页)
兆同唐武德四年)
(置洛州都督贞观十七年改为刺史显庆二年置东都/改刺史为长史而洛州置牧一人以亲王为之 中宗
为)
(周王时及卫王重俊并居其任多以长史治民至开元/元年改洛州为河南府改长史为尹其牧尹之制一如)
( (第 28a 页)
 贞观实录四十卷(长孙无/忌撰)高宗后实录三十卷(刘知/几撰)
高宗实录三十卷(韦述/撰)则天实录二十卷(刘知几/等撰) 中宗
实录二十卷(刘知几/吴兢撰)太上皇实录十卷(刘知几撰起/景云元年)
宗实录五卷(吴兢/撰)开元实录 …… (第 25b 页)
邺都故事十卷(裴矩/撰)唐年小录八卷(马总/撰)国朝
旧事四十卷(纪唐/事)集说一卷(记唐十/五事) 孝和
中兴故事三
(张齐/贤撰)南宫故事十二卷(王方/庆撰)南宫故事三十卷(卢若/虚撰) (第 28a 页)
   右陈(二十六部三/百三十三卷)

隋炀帝集五十五卷 王祐集一卷 武阳太守卢思
道集三十卷 金州刺史李元操集十卷 蜀王府记
室辛德源集三十卷 太尉杨素集十卷 怀州刺史
李德林集十卷 吏部尚书牛弘集十二卷 司𨽻大
夫薛道衡集三十卷 国子祭酒何妥集十卷 秘书
监柳𧦬集五卷 开府江总集三十卷 江总后集二
卷 记室参军萧悫集九卷 著作郎诸葛颖集十四
卷 著作郎魏彦深集三卷 著作郎王胄集十卷

殷英童集三十卷 尹式集五卷 虞茂世集五卷
刘兴宗集三卷 李播集三卷 道士江旻集三十卷
 刘子政母祖氏集九卷
   右隋(二十四部三/百五十六卷)
唐太宗集四十卷 高宗集八十六卷  中宗
集四十
卷 睿宗集十卷 武后垂拱集一百卷 武后金轮
集十卷 陈叔达集十五卷 窦威集十卷 褚亮集
二十 (第 3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