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史類
地理類
故事類
政書類
編年類
史評類
目錄類
別集類
職官類
史鈔類
正史類
学然后能周
宣宣尼之书以及人面之域所谓用夏变夷当自此始
臣谨按开皇二年诏求知音之士参定音乐时有柱国 沛公郑译 独得其义而为议曰考寻乐府钟石律吕皆
有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之名七声之内三声乖应每 (第 2b 页)
宣宣尼之书以及人面之域所谓用夏变夷当自此始
臣谨按开皇二年诏求知音之士参定音乐时有柱国 沛公郑译 独得其义而为议曰考寻乐府钟石律吕皆
有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之名七声之内三声乖应每 (第 2b 页)
右乐书(五十四部五/百七十五卷)
大乐杂歌辞三卷(晋荀/勖)大乐歌辞二卷(荀/勖)乐府歌诗十
卷 新录乐府集十一卷(谢灵/运)乐府歌辞八卷(隋岐州 刺史郑)
(译/ )翟子乐府歌诗十卷 翟子三调相和歌辞五卷
周优人曲辞二卷 历代歌六卷 和乐府古辞一卷
(裴/煜)齐三 …… (第 22a 页)
右题解(六部一/十七卷)
乐簿十卷 齐朝曲簿一卷 隋总曲簿一卷 正声
伎杂等曲簿一卷 太常寺曲名一卷 太常寺曲簿
十一卷 歌曲名五卷 历代乐名一卷 唐郊祀乐
章谱二卷(张说/王泾)历代曲名一卷 外国伎曲三卷 又
一卷 乐府广题一卷 太常大乐曲部并谱一卷
乐章记五卷
右曲簿(十五部四/十五卷)
乐府声调六卷 (郑/译) 乐府声调三 (第 23a 页)
(郑/译) 推七音二卷(并尺/法) (第 23a 页)
大乐杂歌辞三卷(晋荀/勖)大乐歌辞二卷(荀/勖)乐府歌诗十
卷 新录乐府集十一卷(谢灵/运)乐府歌辞八卷(隋岐州 刺史郑)
(译/ )翟子乐府歌诗十卷 翟子三调相和歌辞五卷
周优人曲辞二卷 历代歌六卷 和乐府古辞一卷
(裴/煜)齐三 …… (第 22a 页)
右题解(六部一/十七卷)
乐簿十卷 齐朝曲簿一卷 隋总曲簿一卷 正声
伎杂等曲簿一卷 太常寺曲名一卷 太常寺曲簿
十一卷 歌曲名五卷 历代乐名一卷 唐郊祀乐
章谱二卷(张说/王泾)历代曲名一卷 外国伎曲三卷 又
一卷 乐府广题一卷 太常大乐曲部并谱一卷
乐章记五卷
右曲簿(十五部四/十五卷)
乐府声调六卷 (郑/译) 乐府声调三 (第 23a 页)
(郑/译) 推七音二卷(并尺/法) (第 23a 页)
他州于是风教大洽进封建
平郡公明武世历西兖瓜邵三州刺史数从征伐进位
开府宣帝即位政刑日乱义上疏谏帝时 郑译 刘昉以
恩倖当权谓义不利于己先恶之于帝帝览表色动谓
侍臣曰于义谤讪朝廷也御正大夫颜之仪进曰古先
哲王 …… (第 42b 页)
境陈人甚惮之宣帝之征吐谷浑也武帝令轨与宇文
孝伯并从军中进趣皆委轨等宣帝仰成而已时宫尹 郑译 王端等并得幸于宣帝宣帝在军中颇有失德译
等皆预焉军还轨等言之于武帝武帝大怒乃挞宣帝
除译等名仍加捶楚 …… (第 102a 页)
恨后嗣弱耳武帝深以为然但汉王次长又不才此外
诸子并幼故不能用其说及宣帝即位追 郑译 等复为
近侍乃出轨为徐州刺史轨自知必及于祸谓所亲曰
吾昔在先朝实申社稷至计今日之事断可知矣此州
控带 …… (第 103a 页)
谏朕既昏暗卿复
能如此乃赐御食以赏之朝之公卿初见帝甚怒莫不
为运寒心后见赏获又皆相贺以为幸免虎口内史 郑
译 常以私事请托运不之许因此衔之及隋文帝为丞
相译为长史遂左迁运为广州滍阳令开皇五年转毛
州高唐令频历二 (第 107b 页)
平郡公明武世历西兖瓜邵三州刺史数从征伐进位
开府宣帝即位政刑日乱义上疏谏帝时 郑译 刘昉以
恩倖当权谓义不利于己先恶之于帝帝览表色动谓
侍臣曰于义谤讪朝廷也御正大夫颜之仪进曰古先
哲王 …… (第 42b 页)
境陈人甚惮之宣帝之征吐谷浑也武帝令轨与宇文
孝伯并从军中进趣皆委轨等宣帝仰成而已时宫尹 郑译 王端等并得幸于宣帝宣帝在军中颇有失德译
等皆预焉军还轨等言之于武帝武帝大怒乃挞宣帝
除译等名仍加捶楚 …… (第 102a 页)
恨后嗣弱耳武帝深以为然但汉王次长又不才此外
诸子并幼故不能用其说及宣帝即位追 郑译 等复为
近侍乃出轨为徐州刺史轨自知必及于祸谓所亲曰
吾昔在先朝实申社稷至计今日之事断可知矣此州
控带 …… (第 103a 页)
谏朕既昏暗卿复
能如此乃赐御食以赏之朝之公卿初见帝甚怒莫不
为运寒心后见赏获又皆相贺以为幸免虎口内史 郑
译 常以私事请托运不之许因此衔之及隋文帝为丞
相译为长史遂左迁运为广州滍阳令开皇五年转毛
州高唐令频历二 (第 107b 页)
多计略意欲引之入府遣邗公杨惠谕意颎承旨欣
然曰愿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于是为
相府司录时长史 郑译 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疏高祖
弥属意于颎委以心膂尉迟迥之起兵也高祖遣韦孝 …… (第 2a 页)
宽伐之官军至河阳莫敢先进高祖以诸将不一令崔
仲方监之仲方辞以父在山东时颎见刘昉 郑译 等并
无去意颎遂自请行深合上旨受命便发遣人辞母云
忠孝不可两兼歔欷就路至军为桥于沁水贼于上流
纵火筏 …… (第 2b 页)
总文武事经国任重非群才辅佐无以克成大业
今欲与公共事必不得辞德林答曰愿以死奉公高祖
大悦即召与语刘昉 郑译 初矫诏召高祖受顾命辅少
主总知内外兵马事诸卫既奉敕并受高祖节度 (第 26a 页)
郑译
刘昉议欲授高祖冢 (第 26a 页)
郑译 自摄大司马刘昉又求小
冢宰高祖私问德林曰欲何以见处德林云即宜作大 …… (第 26a 页)
慅慅人情大异高祖得启深以为忧共 郑译 议欲代此
三人德林独进计云公与诸将并是国之贵臣未相伏
驭今以挟令之威使得之耳安知后所遣者能尽腹心
又 …… (第 27a 页)
自命初名哲字知人父威由是改之颇为有识所哂
起家太子通事舍人杨素甚奇之素每戏威曰杨素无
儿苏夔无父后与 郑译 何妥议乐得罪议寝不行著乐 (第 61a 页)
然曰愿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于是为
相府司录时长史 郑译 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疏高祖
弥属意于颎委以心膂尉迟迥之起兵也高祖遣韦孝 …… (第 2a 页)
宽伐之官军至河阳莫敢先进高祖以诸将不一令崔
仲方监之仲方辞以父在山东时颎见刘昉 郑译 等并
无去意颎遂自请行深合上旨受命便发遣人辞母云
忠孝不可两兼歔欷就路至军为桥于沁水贼于上流
纵火筏 …… (第 2b 页)
总文武事经国任重非群才辅佐无以克成大业
今欲与公共事必不得辞德林答曰愿以死奉公高祖
大悦即召与语刘昉 郑译 初矫诏召高祖受顾命辅少
主总知内外兵马事诸卫既奉敕并受高祖节度 (第 26a 页)
郑译
刘昉议欲授高祖冢 (第 26a 页)
郑译 自摄大司马刘昉又求小
冢宰高祖私问德林曰欲何以见处德林云即宜作大 …… (第 26a 页)
慅慅人情大异高祖得启深以为忧共 郑译 议欲代此
三人德林独进计云公与诸将并是国之贵臣未相伏
驭今以挟令之威使得之耳安知后所遣者能尽腹心
又 …… (第 27a 页)
自命初名哲字知人父威由是改之颇为有识所哂
起家太子通事舍人杨素甚奇之素每戏威曰杨素无
儿苏夔无父后与 郑译 何妥议乐得罪议寝不行著乐 (第 61a 页)
书
通志卷一百六十二
宋 右 迪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
列传第七十五
隋
刘昉 郑译 柳裘 皇甫绩 郭衍 张衡
杨汪 裴蕴 袁充 王劭 李雄 赵煚 赵
芬 王韶 元岩 宇文㢸 伊 …… (第 1a 页)
(子述/弟肃) (机弟旦謇旦/机从子 之)陆彦师 魏澹
刘昉博陵望都人也父孟良仕魏位大司农卿从孝武
帝西入关周文以为东梁州刺史昉性轻狡有奸数周
武帝时以功臣子入侍皇太子及宣帝嗣位昉以技佞
见狎出入宫掖宠冠一时授大都督迁小御正与御正
中大夫颜之仪并见亲信及帝不悆召昉及之仪俱入
卧内属以后事帝失瘖不复能言昉见静帝幼冲不堪
负荷而昉素奇高祖时高祖又以后父之故有重名于
天下昉遂与 郑译 谋引高祖辅政高祖固让不敢当昉
曰公若为当速为之如不为昉自为也高祖乃从之及
高祖为丞相以昉为司马时宣帝 …… (第 2a 页)
计也赞时年未弱冠性识庸下以为信然遂从之高祖
以昉有定策之功拜上大将军封黄国公与 沛国公郑
译 皆为心膂前后赏赐钜万出入以甲士自卫朝野倾
属称为黄沛时人为之语曰刘昉牵前 (第 2b 页)
郑译 推后昉自
恃其功颇有骄色然性粗疏溺于财利富商大贾朝夕
盈门于时尉迟迥起兵高祖令韦孝宽讨之至武陟诸
将 …… (第 2b 页)
曰事形如此何叩头之有乃伏
诛仍籍没其家后数日上素服临射殿尽取三家资物
置于前令百寮射取之以为鉴诫云 郑译 字正义荥阳开封人也祖琼魏范阳太守父道邕 …… (第 3b 页)
太子嗣
位是为宣帝超拜开府仪同大将军内史中大夫封归
昌县公既以恩旧任遇甚重委以朝政迁内史上大夫
进封 沛国公 上大夫之官自译始也以其子善愿为归
昌县公元琮为永安县男又监脩国史译颇专权时帝
幸东京译取官材自营私第 …… (第 5a 页)
祖宽喻之接以恩礼及帝受禅译以上柱国归第赏赐
丰厚进子元璹成皋郡公元珣永安县男追赠其父及
亡兄二人并为 刺史译 自以被疏阴呼道士章醮以祈 …… (第 6b 页)
译参律令复授开府隆州刺史请还疗疾
有诏徵之见于醴泉宫赐宴甚欢因谓译曰贬退已久
情相矜悯于是顾谓侍臣曰 郑译 与朕同生共死间关 …… (第 7a 页)
危难兴言念此何日忘之译因奉觞上寿上令内史令
李德林立作诏书复爵 沛国公 位上柱国高颎戏谓译
曰笔乾译答曰出为方岳杖策言归不得一钱何以润
笔上大笑未几诏译参议乐事译以周代七声 …… (第 7b 页)
时为鲁
公引为记室及帝嗣位累迁太子宫尹封平齐县公宣
帝时为御正上大夫机见帝失德屡谏不听恐祸及己
托于 郑译 求出拜华州刺史及高祖作相徵还京师时
周代旧臣皆劝禅让机独义形于色无所陈请俄拜卫
州刺史及践阼进爵建安 (第 69b 页)
通志卷一百六十二
宋 右 迪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
列传第七十五
隋
刘昉 郑译 柳裘 皇甫绩 郭衍 张衡
杨汪 裴蕴 袁充 王劭 李雄 赵煚 赵
芬 王韶 元岩 宇文㢸 伊 …… (第 1a 页)
(子述/弟肃) (机弟旦謇旦/机从子 之)陆彦师 魏澹
刘昉博陵望都人也父孟良仕魏位大司农卿从孝武
帝西入关周文以为东梁州刺史昉性轻狡有奸数周
武帝时以功臣子入侍皇太子及宣帝嗣位昉以技佞
见狎出入宫掖宠冠一时授大都督迁小御正与御正
中大夫颜之仪并见亲信及帝不悆召昉及之仪俱入
卧内属以后事帝失瘖不复能言昉见静帝幼冲不堪
负荷而昉素奇高祖时高祖又以后父之故有重名于
天下昉遂与 郑译 谋引高祖辅政高祖固让不敢当昉
曰公若为当速为之如不为昉自为也高祖乃从之及
高祖为丞相以昉为司马时宣帝 …… (第 2a 页)
计也赞时年未弱冠性识庸下以为信然遂从之高祖
以昉有定策之功拜上大将军封黄国公与 沛国公郑
译 皆为心膂前后赏赐钜万出入以甲士自卫朝野倾
属称为黄沛时人为之语曰刘昉牵前 (第 2b 页)
郑译 推后昉自
恃其功颇有骄色然性粗疏溺于财利富商大贾朝夕
盈门于时尉迟迥起兵高祖令韦孝宽讨之至武陟诸
将 …… (第 2b 页)
曰事形如此何叩头之有乃伏
诛仍籍没其家后数日上素服临射殿尽取三家资物
置于前令百寮射取之以为鉴诫云 郑译 字正义荥阳开封人也祖琼魏范阳太守父道邕 …… (第 3b 页)
太子嗣
位是为宣帝超拜开府仪同大将军内史中大夫封归
昌县公既以恩旧任遇甚重委以朝政迁内史上大夫
进封 沛国公 上大夫之官自译始也以其子善愿为归
昌县公元琮为永安县男又监脩国史译颇专权时帝
幸东京译取官材自营私第 …… (第 5a 页)
祖宽喻之接以恩礼及帝受禅译以上柱国归第赏赐
丰厚进子元璹成皋郡公元珣永安县男追赠其父及
亡兄二人并为 刺史译 自以被疏阴呼道士章醮以祈 …… (第 6b 页)
译参律令复授开府隆州刺史请还疗疾
有诏徵之见于醴泉宫赐宴甚欢因谓译曰贬退已久
情相矜悯于是顾谓侍臣曰 郑译 与朕同生共死间关 …… (第 7a 页)
危难兴言念此何日忘之译因奉觞上寿上令内史令
李德林立作诏书复爵 沛国公 位上柱国高颎戏谓译
曰笔乾译答曰出为方岳杖策言归不得一钱何以润
笔上大笑未几诏译参议乐事译以周代七声 …… (第 7b 页)
时为鲁
公引为记室及帝嗣位累迁太子宫尹封平齐县公宣
帝时为御正上大夫机见帝失德屡谏不听恐祸及己
托于 郑译 求出拜华州刺史及高祖作相徵还京师时
周代旧臣皆劝禅让机独义形于色无所陈请俄拜卫
州刺史及践阼进爵建安 (第 69b 页)
远首膺
辟命授小学下士及高祖受禅迁太常博士太常卿牛
弘每称为五经库吏部尚书韦世康荐之迁太学博士
寻与 沛公郑译 修正乐章复为太常博士未几擢为国
子博士会上令国子生通一经者并悉荐举将擢用之
既策问讫博士不能时定臧否 (第 62b 页)
辟命授小学下士及高祖受禅迁太常博士太常卿牛
弘每称为五经库吏部尚书韦世康荐之迁太学博士
寻与 沛公郑译 修正乐章复为太常博士未几擢为国
子博士会上令国子生通一经者并悉荐举将擢用之
既策问讫博士不能时定臧否 (第 62b 页)
调时无乐器宝常因取前
食器及杂物以箸扣之品其高下宫商毕备谐于丝竹
大为时人所赏然历周隋俱不得调开皇初 沛国公郑
译 等定乐初为黄钟调宝常虽为伶人译等每召与议
然言多不用后译乐成奏之上召宝常问其可不宝常 …… (第 70b 页)
曰此亡国之音岂陛下所宜闻上不悦宝常因极言乐
声哀怨淫放非雅正之音请以水尺为律以调乐器其
声率下 郑译 调二律并撰乐谱六十四卷且论八音旋
相为宫法改弦移柱之变为八十四调一百四十律变
化终于一千八百声时以周 …… (第 71a 页)
妻因
其卧疾遂窃其资物而逃宝常竟饿死将死取其所著
书焚之曰何用此为见者于火中探得数卷见行于世
开皇中 郑译 何妥卢贲苏夔萧吉并讨论坟籍撰著乐
书皆为当时所用至于天然识乐不及宝常远矣安马
驹曹妙达王长通郭令乐等 (第 72a 页)
食器及杂物以箸扣之品其高下宫商毕备谐于丝竹
大为时人所赏然历周隋俱不得调开皇初 沛国公郑
译 等定乐初为黄钟调宝常虽为伶人译等每召与议
然言多不用后译乐成奏之上召宝常问其可不宝常 …… (第 70b 页)
曰此亡国之音岂陛下所宜闻上不悦宝常因极言乐
声哀怨淫放非雅正之音请以水尺为律以调乐器其
声率下 郑译 调二律并撰乐谱六十四卷且论八音旋
相为宫法改弦移柱之变为八十四调一百四十律变
化终于一千八百声时以周 …… (第 71a 页)
妻因
其卧疾遂窃其资物而逃宝常竟饿死将死取其所著
书焚之曰何用此为见者于火中探得数卷见行于世
开皇中 郑译 何妥卢贲苏夔萧吉并讨论坟籍撰著乐
书皆为当时所用至于天然识乐不及宝常远矣安马
驹曹妙达王长通郭令乐等 (第 72a 页)
夫行内史仍摄乐部进封岐国公寻转小宗伯除太
子太傅仍小宗伯宣帝嗣位迁上将军大宗伯后指
陈帝失上疏极谏不纳 郑译 复谮之遂下狱惧不免
狱卒张元平哀之以佩刀穿墙送之出元平被捶拷
百数终无所言徵匿于人家遇赦得免坐除 (第 44a 页)
子太傅仍小宗伯宣帝嗣位迁上将军大宗伯后指
陈帝失上疏极谏不纳 郑译 复谮之遂下狱惧不免
狱卒张元平哀之以佩刀穿墙送之出元平被捶拷
百数终无所言徵匿于人家遇赦得免坐除 (第 44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