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古籍库 佛部
思议时凡夫之心
口两丧神通生处诸佛之境界一如。复次我
教法中以信解修證为准的至若译经传法
生信也。义 解习
禅悟解也。明律护法修行也。
神异感通果證也。孰言像末无行果乎。亦
从多分说也。秖如檀特刻杖表侯景之西 (第 0854c 页)
良久靠拄杖喝一喝云水
冻冰生。

上堂僧拟问师便打乃云指月家风眼高一世逢魔
不怖见佛不礼禅不知参教不 解习
夜不挑镫日不
埽地哀不啼哭乐不嬉戏人若问著不吐一句唯条
拄杖拦腮劈脊遂擿下杖笑云且道是甚时节。

(第 0002b 页)
灵芝照律师。钱塘人。幼有夙成。年十八以通经得度。
在沙弥中巳为众讲 解习
毗尼。每怅然兴恨无所师
承。时处谦法师深得天台之道。师见之曰真吾师矣。
请居坐下。风雨寒暑日行数里。 (第 0016a 页)
初地已上德行坚固也。坚顶
者等觉行体坚固因中最上故言顶也。坚觉
者。佛智觉万法理周也。信忍者。忍之言 解习
种。信解相应也。法忍者。性种解法成就也。修
忍者。道种增修惠解也。正忍者。初地已上达
真空无邪为正也 …… (第 0752a 页)
下。讫果报之名
数已来。答上第二问。世间应身果报四十三
人璎珞。王位宝轮。别异不同也。铜宝璎珞者。 解习
种性中应身。银宝璎珞者。性种性中应
身。金刚宝璎珞者。道种性中应身。百宝璎
珞者。初地菩萨应身作四天 (第 0758b 页)
若一一不解其中义趣者。非贪利。
则愚痴也。如不解轻重是非。则昧于戒相。不解第
一义谛。则昧于戒理。不 解习
种性等。则昧于道共。
定共。种种差别。然昧戒相。则不能决疑出罪。昧戒 (第 0162c 页)
为非。以非为是。有误人也。若乃不解大乘
经律。于中若轻若重。是罪非罪之相。不解第一义
谛实相之理。不 解习
种性。长养性。性种性。不可坏
性。道种性。正觉性。于是三贤。十圣法门。其中多少
观行出入。乃至十禅支 (第 0868a 页)
则多也。十禅支
者。即四禅所用喜乐等十支也。不解轻重是非。则
昧于戒相。不解第一义谛。则昧于戒理。不 解习

性等。则昧于道共定共种种差别。昧戒相。则不能
决疑出罪。昧戒理。则不能启迪真信真解。昧道定
差别 (第 0688b 页)
【【疏】若不解大乘下第二不解此而作师亦是兼制。

【注】不解有四节不解大乘教也不解第一义理也
解习
等位也不解其中多少行也习种性等对
别五十二位如前疏文虽少不同亦可意得其中
多少者智断不同亦可自行随用 (第 0125c 页)
是非。则昧于戒相。不解第一义谛。则昧于戒理。
解习
种性等。则昧于道共定共种种差别。昧
戒相。则不能决疑出罪。昧戒理。则不能启迪真
信真解。昧道定差别。 (第 0532b 页)
达境唯心。新疏观佛。具兼能所。意简馀经。然能观
通于诸行(凡一切诸行。须以妙观为主。此佛祖之意)。开 解习
在馀时(如新疏云。
故诸行者。先开智解。通达无碍。然后晨夕念念。系想彼方)
。至于依经起行。必体经
(第 0723c 页)
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发
心。从佛入道。」

【四毕陵销觉文五。初频承佛教。
笺云。唐言 解习。
正云毕𨏦陀伐蹉。唐言馀习。五百生为婆罗门。恶
性粗言。今虽得果。馀习尚在。如骂恒河神。为婢□ (第 1012a 页)
习者学习之谓。如
人学艺未成习之令成。既成直用其艺无复习学矣。
此亦如是。自凡夫习入乾慧。自乾习信习 解习
行习
愿习有功用无功用至此地来从体起用。是修习巳
成。此后但断障利生。广行佛事。虽曰修习而非修习
(第 0166a 页)
正法经》
卷第四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
传法大师臣施护奉 诏译

佛告迦叶:「譬如有人善 解习
马,其马性恶难
以制伏,此人调习自然良善。迦叶!如是相应
比丘能守禁律,心识嚣驰难以制伏,被此比
(第 0211c 页)
亦复
如是以下。合前第一人。若得闻解。合第二人
施功不已也。思惟修习。合第三知水毕近
人。下释所以闻 解习
行之者。得近无上菩提。
不习之者。去远者何。一切菩萨菩提。皆属此
经。不属馀经。是以习之者。名善行也 (第 0174c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