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淨土宗部類
禪宗部類
事彙部類

土华开见佛之乐。此土无佛亲自说法苦。彼土面
奉诸佛授记之乐。此土难免三灾八难苦。彼土常
闻水鸟香 林自然
妙法之乐。此土奸凶恶友牵缠
苦。彼土诸上善人同居和睦之乐。此土每逢群魔
恼乱苦。彼土永离恶道之乐。此 (第 0917a 页)
土长沾垢秽经营
苦。彼土受用 自然
甜和慧命之乐。此土轮回不息
苦。彼土永断生死之乐。此土寿命短促苦。彼土与 …… (第 0917a 页)
。则无苦义。自性常净。则无乐义。悟斯无
苦无乐之义。得證极乐之义。则知彼土无有众苦。
但受诸乐。以此 自然
之乐。故名极乐。所以菩萨心。
人若知之。如巳知之。岂不快哉。人若不知。如巳不
知。岂不痛哉。故世尊。 …… (第 0917b 页)
纵有火轮利剑。近之不疗。触之不伤。 自然
不久成
佛。此谓千万人头上。撑一英雄。切莫畏难。昔有东
平州人。名高浩象。观弥陀经至三日。即入定。自 …… (第 0920a 页)
上。华乐交辉也。凡诸天。声
闻。罗汉。供养诸佛者。岂用他物。惟以百千香华。百
千伎乐。转相争胜。皆是 自然
伎乐。无非法音。清畅
暸喨。微妙明雅。一切音声所不能及。非世乐可比。
为之天乐。非敲作声。故法华经云 …… (第 0920c 页)
能化现其华。亦复如是。故云自性在迷。如华尚蕊。
忽悟自性。如华正开。众生欲见天华。耑心念佛。久
自然
胜境现前。方信法无虚捏。未具苦心苦行
之前。莫言佛道空中楼阁。若出此语。非但毁谤三
宝。自造身口意三 …… (第 0921b 页)
味饮食。充满其中。酸。咸。甘。淡。各如所愿。不馀
不欠。食巳自消。而无遗滓。或见色闻香。意以为食。 自然
饱适。无所味著。身心轻利。食毕化去。时至复
现。络绎连绵。往来无尽。食巳而行。一以调身。使无
凝滞。 …… (第 0921c 页)
钗璎珞。种种庄严。如意妙香。普薰众生。一切充
足饱满。不求衣而衣。不求食而食。此土众生。欲享
彼国中 自然
衣食者。分所当思。然则要祈安身立
命处。先将一句。阿弥陀佛。缚住自心。不致片刻走
失。此为真佛弟子。 …… (第 0922a 页)
。】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
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 自然

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前言行树罗网今言树网。因风出音。如上鸟鸣化
导。众生利益无尽也。风曰 …… (第 0924a 页)
微风者。似有似无。非寒非热。轻细醇
和。不可喻云。况彼行树。及诸罗网。皆是众宝。被以
微风互相敲叩。 自然
而出微妙音声。如百千众乐。
同时并发。雅之至也。有云。天宫天乐。音巧之美。不
如极乐国中。风吹行树宝 …… (第 0924a 页)
齐修。执持一句
阿弥陀佛。或默念。或响念。一声接一声。心心相连。
如鸡抱卵。常保暖气不绝。如是行者。 自然
亦到彼
国。

△寿命无量。】

「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
故名阿弥陀。」 …… (第 0924c 页)
不相识。咄。心本是佛。自昧自心。佛
本是心。自迷自佛。今人若谓不愿。当面错会。直教
昼夜弥陀十万声。 自然
一刹那中。必定见佛。

△道成远劫。】

「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前言巳悉彼佛 …… (第 0925a 页)
中。三乘贤
圣。共仰一佛。真俗二谛。同出一心。一心了然。福足
慧足。今人想到闭眼之后。茫然无居之苦。 自然

前。愿修菩萨作伴之事。欲生彼国。须从念佛。检点
自心。一日之中。几心从善。几心从恶。几心念报三 …… (第 0925c 页)
慧莫能至也。
耑心持名。而少万善福德者。必不能为极果。彼国
非无善无福而作佛也。如有正行。兼有助行。 自然
不久成佛。秪修助行。而无正行者。此乃人天小果 …… (第 0927c 页)
表三智也。一者一切智。能知能解。二
者道种智。凡差别道种。分别无谬。三者一切种智。
能于佛智中。双照 自然。
具足三智故。

名闻光者。此云名称普闻。如光遍照。

大𦦨肩者。此表二智。一者权智照事。二者实智照 (第 0931a 页)
现。象王行处绝狐踪。

进退两班上堂。虎豹文章全归爪牙之力。鲲鹏变化
必籍羽翼之功。法社要在得人。丛 林自然
增气。睦州
佐黄檗。杨岐辅慈明。相与建法幢。展衲僧巴鼻。

了庵欲禅师进退头首上堂。宗门中有四种宾主 (第 0247b 页)
远之。如是使四方来者。各知其已
之所守。有德无德而后从焉。其间虽千人万人。亦
皆同一心而修德行。则丛 林自然
安泰矣△剖斗
折衡。只为自平。至公至正。复何言哉。】

此篇教住持当正已利人存诚厚德也。

「又曰。 …… (第 0693b 页)
。嗣龙潭崇信禅师。青原下四世△理
丛林者。守道藏德。乃公天下之大宗大本也。又能
选贤远佞。修身惠物。 自然
群英毕集。何患乎道之
不行也。】

此篇教人知忧劳是良药。祸患不可逃也。

「音首座曰。古之圣人。以 …… (第 0693c 页)
众中有会其意者否。学者因不会其意。故出众请
求利益。遂形之而有问答。此 自然
之理也。】

「今人杜撰四句落韵诗。唤作钓话。一人突出众前。高
吟古诗一联。唤作骂阵。俗恶俗恶。可悲 …… (第 0695a 页)
「万庵曰。古人入室。先令挂牌。各人为生死事大。踊跃
来求决择。多见近时无问老病。尽令来纳降款。有麝 自然
香。安用公界驱之。因此妄生节目。宾主不安。主
法者。当思之。」

【谓古来主法者。煅炼学人。要人入室 (第 0696a 页)
。先令侍者挂
牌晓谕大众。学人各以生死事大。他 自然
踊跃欢
喜来求知识决择疑滞。此正理也。多见近时丛林 …… (第 0696a 页)
者输诚
尽敬之貌。设有不到者。便谓不依规矩。轻视方丈。
此何故也。你果是个通天彻地的知识。所谓有麝 自然
香。何必要公然立其界限以制之。强驱其来
也。因此谓之妄生枝节。妄假条目。以致宾主不安
矣。主法之人。 …… (第 0696b 页)
。不
为此辈牵引。乃曰。此言不可信。犹鸩毒之粪。蛇饮之
水。闻见犹不可。况食之乎。其杀人无疑也。识者 自然
远之矣(与草堂书)。」

【此节明智者知非。 (第 0698a 页)
自然
远之。惟有因心端正之人。
本分行脚具高举远见之志。单单以生死一著子
必欲辩明。持其诚心。守其正信。自 …… (第 0698a 页)
了然如目所见。衲子尝曰。我辈终岁参
学。不如一日听师谈论深有所得也△自家既到
七通八达之地。凡所发言 自然
如天缯妙䌽。见之
必定甜目。】 …… (第 0698c 页)
弟子。有终身不见师有喜怒
之色者。虽于走使致力之辈。一皆以诚心待之。无
二意也。所以他全不动声气。而 自然
振起慈明之
道法。岂苟且徒然而致哉△黄太史述黄龙和尚
生平行实太似一座须弥山。撼摇不动。所以从古
迨 …… (第 0705b 页)
。止水也。水盘
旋处为渊。学者欲究明大道。必竟要穷其极高极
深。然后自能炤烛幽微。应用权变无穷之妙。 自然
得矣△贵耳贱目。时人通病。其能究深知远。陶铸
尧舜者。乃天生之间气也。】

此篇言圣贤之学贵在持久。 …… (第 0710b 页)
倦悲
心。勿忘慈愿。使人间进善之路益见其开明。令衲
僧任众之道愈加其广大。庶几后生晚辈。各知趋
向。 自然
不谋小近之习。各怀远大之求。岂不为丛
林之利益。而遍济群生耶△述妙喜和尚胸襟豁
达为自已大戒。转以劝 …… (第 0711c 页)
未闻者盖常情耳。又何足为之怪△学者于静深
午夜中。清心返照看我之所习是何等光境。得何
等受用。久之。 自然
寒生骨肋也。】

此篇教人守中晦迹。勿惑于声利也。

「密庵谓悟首座曰。丛林中惟浙人轻懦少立。子之才 …… (第 0712a 页)
得。切莫要寻。寻则
返多累也。凡是非于我。种种顺逆一切任之。切莫
要辩。辩则群机生也。住持达此三者。 自然
不被外
物迷惑矣△三个莫字处置多少妙理。只是难于
受用。受用得。外物何能惑我哉。】

此篇谓人之隐恶 …… (第 0712c 页)
亘古今本不变易。世间之事。从名入利 自然
有变。
昔者如江西马祖。南岳石头诸祖。若有所作。皆稽
考前贤之法以为训诫。考究其可不可以定纲宗。
持 …… (第 0715a 页)
未之有也(与颜侍郎书)。」

【此节明心为根本。盖一心为根本。万物为枝叶。若
根本壮大而充实。则枝叶 自然
荣秀而茂盛。若是 …… (第 0716c 页)
可了。乃称曰智。似腾蛇之游雾。住雾非空。若番
象之渡河。履河皆地。不执缘以修證。不住相以布
施。玉水 自然
澄澈。一任波涛。金山不畏泥封。何为
嗔恚。德瓶扑而不破。只因包举三千。道岸登而舍 (第 0726b 页)
贤不肖亦不可辩。惟有贤达之士。不恶
人言已之过。不悦人顺己之好。惟独以道是从。所
以得众人之情。使丛 林自然
雍肃。条 (第 0659a 页)
自然
整理 …… (第 0659a 页)
穷尽。人之智能。本有涯量。尔
今欲以有尽之智。而欲周遍无穷之事。则智识自
然周致不到。则有所偏。神明 自然
遍察不来。而有
所困。识偏神困。故于大道不能完全。而自阙矣△
古今成就道业者。谁不是历艰难尝险阻的人 …… (第 0662b 页)
之地。岂必要是自家所治之处。然后乃可为乐耶。
未几即拽杖过天台。后示寂于华顶峰△不独萱
草忘忧。读此 自然
乐矣。】

此篇谓住持当殷勤诱掖。使学者得以成其美材
也。

「高庵曰。衲子无贤愚。惟在善知识。委曲 …… (第 0666c 页)
功德之林。心火炎炎。烧尽菩
提之种。道念若同情念。成佛多时。为众如为已身。
彼此事办。不见他非我是。 自然
上敬下恭。佛法时 …… (第 0676c 页)

头。得药山天皇而著其大智大能。所以千载一合。论
说无疑。翼然若鸿毛之遇风。沛乎似巨鱼之纵壑。皆 自然
之势也。遂致建丛林功勋。增佛祖光耀。」

【此节显师胜而见子强。所以昔日江西马祖。本为
有道德之师。 …… (第 0677c 页)
沛然者。如巨鱼将鼓浪。而忽逢滂沛因之而纵壑
也。壑。即大海。此皆 自然
之势也。由此师与弟子合
会。遂能建丛林功勋。增佛祖光耀。亦皆 (第 0678a 页)
自然
之势。】

「先师住龙门。一夕谓予曰。我无德业。不能浩归潮海
衲子。终愧老东山也。言毕潸然。予尝思之 …… (第 0678a 页)
众人之情。周遍深知通其上下之意。则
事可济矣。夫人情若能审知。则中外无不和合。上
下若能周通。则百事 自然
调理。此住持所以安矣。
若使人情不能审察。下情不与上通。使上下乖违
背戾。而百事 (第 0682b 页)
自然
矛盾。此住持所以废矣。】

「其或主者自恃聪明之资。好执偏见。不通物情。舍佥
议而重已权。废公论而行 …… (第 0682b 页)
以己所怒。而疏之也。若果见识庸
常。是众人共所恶者。自当疏之。亦不得以已所爱。
而亲之也。如此使贤者 自然
进趋。而不肖 (第 0683b 页)
自然
退去。则丛林即安乐矣。】

「若夫主者。好逞私心。专已喜怒。而进退于人。则贤者
缄默不肖者竞进。纪纲 …… (第 0683b 页)
每尝以恩与人。不可过于所赏。若过施之。返令其
人生骄奢矣。用威制人亦不可过于所严。若回治
之。人必 自然
生怨恨矣。若要有恩而不合人骄。用
威而不令人怨。必竟如何可得。亦有道也。但恩必 …… (第 0684c 页)
所行
事。不必出于已者为是。以他人者为非。一味从乎
正理。则爱恶异同之心不生。使外面暴慢邪僻之
气。 自然
无路而入矣△公正二字行乎天下。炳如
日星。何处能隐其私。无私则道自行矣。】

此篇举古人器节俱妙。人 (第 0685c 页)
两日。或三日。习以为常。略不
经意。呜呼。吾虽如是。不知后之居喜福者。果能践吾
之志否。如能之。则丛 林自然
秀茂。鸾凤 (第 0179b 页)
自然
翔集。法
(第 0179b 页)
自然
兴隆。山门 (第 0179b 页)
自然
无事。噫。青山流水可以怡耳
目。贝叶苏灯可以澄身心。天子不得而臣之。诸侯不
得而友之。一介匹夫。而能 …… (第 0179b 页)
而出没往来。大都无常。是故吾辈居此。当一切起居。
屙屎放尿。赤体不净之言。宜一一戒之。则护卫信心。 自然
之理。其必不愆者也。反是。则能久处而无魔事。
未之有也。嘻。住兹幽胜。受此清祉。真片时直抵百年。 …… (第 0180c 页)
陀罗尼不知。则心不明。且被情夺。将
恁么当眼见性乎。性亦不难见。难在于不能自重。能
自重。凡所施为。 自然
不敢苟且。比来黑白。虽号称谭 …… (第 0181b 页)
人渴不见水。又饮何水。惟见性者。然后能率性。能
率性。则无始以来。一切染习种子现行。无择境缘顺
逆。 自然
任运而消。故曰。见性人习气。不消而消。不修
而修。古德曰。识得主杖子。与汝主杖子。一任挑云挂
月。拨 (第 0181c 页)
。入
地狱如箭射。

进退两班上堂。虎豹文章。全归爪牙之力。鲲鹏变化。
心藉羽翼之功。法社要在人。丛 林自然
增气。睦州佐
黄檗。杨岐辅慈明。相与建法幢。展衲僧巴鼻。

元宵上堂。一切月。以一月为真。一切灯。以 (第 0564a 页)
也扰乱众生恒居三界然此烦恼百法论云有六
种根本烦恼一贪二嗔三痴四𢢔五疑六恶见以般若之智火焚烦恼之稠 林自然
成解
脱之人任运为出缠之士)
。】 (第 0926a 页)
自然
菩提道」
#+END_VERSE

(本有大乘之根性正
因薰而发菩提心了达惑障之尘劳功行满而成无上 ……
(第 0926a 页)
论为干戈㸦相击触此即一性五性㸦为诤论而不知南宗北
柤俱传达磨之心一性五乘尽是如来之说若能通会祖意教文 自然
息诸诤论也)。】
#+BEGIN_VERSE
「 大搅长河为酥酪」
#+END_VERSE

(登 (第 0926c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