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小學類
釋家類
宗教類
淨土宗部類
禪宗部類
瑜伽部類
中觀部類
論集部類
史傳部類
經集部類
律部類
毘曇部類
密教部類
新編部類
事彙部類
華嚴部類
涅槃部類
寶積部類
法華部類
般若部類
本緣部類
晋沙门竺法纯。山阴 显义
寺主也。晋元兴中
起寺行墙。至上兰渚买材。路经湖道。材主
是妇人。而应共至材所。准许价直。遂与同船 …… (第 0409c 页)
。遂得免还乡里。
敬信异常成佳奉法。道山后过江。为谢居士
敷具说其事(右十四验出冥祥记)

晋山阴 显义
寺。时有竺法纯。未详何人。少出家止山阴 (第 0410c 页)
显义
寺。苦行有德。善诵古维摩经。晋元兴中为寺上兰渚买故屋。暮还于湖中。遇风而船小将没。纯唯一心凭观世音。 (第 0410c 页)
(同-(一/口)+、))*又]音残也)。

** 第二卷

文身(梵言[扁*爪]胆那此言显了但以文能 显义
故以代之旧言味身或云字身一也[扁*爪]蒲眠反案说文昔苍颉造书依
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 (第 0621c 页)
相应。后破无
为。以心.心所是能取故。体即识故。稍相近
故。后总破内方始破之 破法之中总有
十一部。 显义
别破。谓萨婆多.经量部.正量
部.大众.一说.说出世.鸡胤.上座.化地.饮光.
法藏等计。自馀九部宗 …… (第 0266c 页)
等。此中外例亦复如是。汝大乘师
声上屈曲。虽体非实。仍法处收。色上屈曲。
应体非实法处所摄。若以声能 显义。
有教
性故。意识所得故法处收。假立名等我宗
亦尔。彼此异因不可得故 此义不然。不
唯依声立名等故。亦 …… (第 0286c 页)
 外人问。虽言分位差别。何者是也。

论。名诠自性至为二所依。

述曰。二显三用
殊。名诠法自性。句诠法差别。文体是字。为
名.句之所依。不能诠自性.及差别故。文者
彰义。与二为依彰表二故。又名为显。与
二为依能 显义
故。而体非显。字者无改转
义。是其字体。文是功能。功能即体故言文
即是字等。或字为初首。即多刹那声集 …… (第 0287c 页)
 问曰。若尔即漏.无漏等岂诠得及。如佛
言有漏。佛言非有漏。凡夫言无漏。凡夫言
非无漏。如诠火时亦不烧口。岂得漏.无
漏耶。而言名得共相之自性。此义但遮得
自相非谓名即得共相。然法体不可说自
相共相。以假言诠也。谓有定量且名共相。
非谓自.共相者。名言所及。何故不立颂
为不相应。以离名.句.文无别用故。诠法
体义名.句以周。为二所依文用已足。故颂
不立。进不及名等。退不如文故。此虽有
多字未了有名如悉昙章等。有多字名未
了有句。如杂心云。眼.耳及与鼻等。虽有
名字无句。 显义
未圆故。若般若灯。集法满
足即说为句。今是名摄故不别说颂。

问曰。上来虽言名等即声。若名等是不相应 …… (第 0288b 页)
好。三根形。四味。此即是盐。能显诸物中味
故。味即文是。如言文义巧妙等目之为便
缮那。此中四义总是一 显义。
古德说名为味。
对法云。此又名显。能显彼义故。为名句所
依能 (第 0289a 页)
显义
故。恶察那是字。无改转义。如对
法说钵陀是迹。如寻象迹以觅象等。此名
为句。理应名迹。义之迹故。寻此 (第 0289a 页)
 答境非胜缘。因境而心熏。但是显境所摄。
有能诠之法。令因起执流转生死。带此胜

用为缘而熏故。立表义名言熏习。又一切
法名为先故想。名在于内发诠召法胜。但
说依名不说依境。若依无漏名熏种。此
唯无漏善。内名为缘熏五蕴种心变似故。
虽亦依句等而成熏习。总说为名诠召诸
法名最胜故。从胜为目但说名言熏习。名
言进退摄句字故。

论。二显境名言至心心所法。

述曰。即能了
境心.心所法。即是一切七识见分等心。非
相分心。不能显境故。此见分等实非名言。
如言说名显所诠法。此心.心所能显所了
境如彼故名之为名。体非名也。名体是彼
不相应行故。又如四蕴名名体即是名。能 显义
故。瑜伽论中第五十六说。顺趣种种所
缘境义。依言说名分别种种所缘境义。四
蕴名名。是通三性见.相分种 (第 0517a 页)
玄宗。
众经之轨䠱也。综括宏远奥旨遐深。极空有
之精微。体生灭之机要。词茂道旷。寻之者不
究其源。文 显义
幽。履之者莫测其际。故知圣
慈所被。业无善而不臻。妙化所敷。缘无恶而
不剪。开法网之网纪。弘六度之正 (第 0259a 页)
通义谷取响应不
应目取明识意字意也故音残。

*** 第二卷

文身
梵言㼐膳𨚗此言显了但以文
显义
故以代之旧言味身或云
字身一也㼐音蒲眠反案说文昔
苍颉造书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
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 (第 0098a 页)
因缘分次说立义分摩诃衍者总说有二
种云何为二一者法二者义 名中法者。出
大乘法体。谓自体故。对智故。 显义
故。即
宗本法也。大位在因。通于染净耳。义者。辨
大乘名义。谓何故此心是大乘耶。谓此心内
具三大义。 (第 0250b 页)
真如门竟。

○第二释生灭门中二。先释生灭心法。
后从复次真如自体相者下。辨所示之义。
即明此法有 显义
功能。问何故真如门中不
辨所示义大。生灭门中具辨所示大义耶。
答以真如门即示大乘体能所不分诠旨
不别 (第 0254b 页)
尔雅曰秉拱执也说文云手持一禾曰秉下呼典反说文玉篇字林并云光也明也案经云五智秉
显宜作炳或作炳字未详秉 显义)


** 大乘瑜伽千钵文殊大教王经卷第八

济拔(上子计反切韵惠也定也尔雅曰济渡也济成也济益也郭注 (第 0951c 页)
若是好广机缘。则
广演三十七品。成无量法门。若是好略机缘。则合
演道品。成六度四摄等。名亦不同。随名 显义。
义亦
有异。总而言之。随所乐闻。无不演畅。曲尽其宜。无
方不至。故令闻者圆念三宝。圆发三心。圆断三惑 (第 0855c 页)
且未会归一心。先随文义外相。谈能诠体故。

十门推本者。一音声语言。二名句文身。三通取四法。
四诸法 显义。
五摄境唯心。六会缘入空。七理事无碍。 …… (第 0727a 页)
兼资者。名句文为假。二十四不相应行摄
故。声为实。十一色法所摄故。声为体。名句文为用。

注。
法能 显义
者。色声香味触法。尘尘皆为教体。眼
耳鼻舌身意。根根尽入圆通。所谓翠竹黄华。无非般
若。白云流水。尽 (第 0727b 页)
夫象马兔渡河。足有短长。而分深浅。

十门推本

一。音声语言。二。名句文身。三。通取四法。四。诸法 显义。
五。摄境唯心。六。会缘入空。七。理事无碍。八。通摄所诠。
九。事事无碍。十。海印炳现。

香饭作佛 (第 0686c 页)
文体。而其中所说依正二报。信愿往生
等。是所诠义也。以是二者。交相随故。而为教体。】

「又若据法所 显义。
则无非佛事。如香饭光明等。当知
法法皆为教体。」

【法 (第 0616c 页)
显义。
则法法自彰。不俟文字。如华严云台宝
网。毛孔光明。皆能说法。净名云。有佛世界。以香饭 (第 0616c 页)
。名无
量也。又无量者。广多义。

【钞】幢者。幡属。又云旗属。刊定记。幢有七义。约之成
五。一。高 显义。
喻佛位极尊故。二。建立义。喻佛悲智。
建立众生。及菩提故。三。归向义。喻佛为众生所宗 (第 0672c 页)
异别立。】

「即證清净法身居法性土也。

上列四章略提梗概馀如后释仍委佗文。」

【【记】结略中以 显义
门包括何由道尽提其大略故
云梗概。】

「佛说阿弥陀经 (第 0514c 页)
义。无量义经云。无量义者。从一法生。故知因
义立名。因名 显义。
云何随缘。涅槃经云。其味
真正。停留雪山。随其流处。得种种名。随其流
处者。即是随染净之缘。得凡圣之 (第 0479b 页)
法体。谓如来藏心。含和合二门。以其在众
生位故。若在佛地。即无和合义。以始觉同本。
唯是真如。即当所 显义
也。今就随染众生位
中故。得具其二种门也。次摄一切世出世法
者。辩法功能。以其此心。体相无碍。染净同 (第 0570b 页)
可知
也。如经云。摩耶夫人。于此一处为菩萨母。三
千世界为母亦然。然我此身非一处住。非多
处住。亦隐 显义。
此处为母。此显彼隐等。非一
处住。即是一隐。例有多显。非多处住。即是
多隐。例有一显。亦是双夺俱泯之 …… (第 0574c 页)
。随机随时。
有闻不闻。故非无量。多缘集。故非有主。纯一
法界生故。非无主。当体无生。故无能示。巧 显义
理。故非无示。更以四句。明体用无碍。谓
一以用从体。由体无不在故。能令上十类声。
皆遍一切。非唯遍声 (第 0581a 页)
心。是相即义。是同时相应义。以一切心入一
心。是相入义。以一心摄一切心。是隐义。以
一切心资一心。是 显义。
以不坏差别心而现
平等心。是多中一义。以不隐平等心而现差
别心。是一中多义。又微细心不碍广大心。广 (第 0644a 页)
异体相是。具隐 显义。
二同体内具德。故有一
多广狭。谓同体相入。故有一多无碍。同体相
即。故有广狭无碍。又由以异摄同。故有 …… (第 0820c 页)
圆融一味。五合前四句。同一缘起。无碍
双存。六泯前五句。绝待离言。冥同性海。此上
三门。于初异体门中 显义
理竟。七同体相入
义。谓前一缘所有多一。与彼一缘体无别故。
名为同体。又由此一缘应多缘故。先明相入。 (第 0821a 页)